-
题名从“咬文嚼字”谈起
- 1
-
-
作者
文炼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5,共2页
-
文摘
从"咬文嚼字"谈起文炼人们都不赞成抠字眼儿,可上海今年年初新出版的一种语文杂志却叫"咬文嚼字"。这种杂志开本小,文章短,放在书架上并不显眼。它刚一问世,上海的几种报纸都发消息作了介绍,语文界也有不少人在议论它。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该刊申明:凡第一个准确...
-
关键词
报章体
书面语
半文不白
语言文字
报纸杂志
文言
脚丫子
白话文运动
巴塞罗那
推广普通话
-
分类号
H124.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北方话生动词语
- 2
-
-
作者
黑龙江省林业教育学院中文班现代汉语学习小组
-
出处
《汉语学习》
1986年第1期36-38,共3页
-
文摘
[刷] shuà 动词 (一) (用砍、削等方式)除去。例如: ①这树,该刷一刷枝丫了。 (二)引申为“撤职”。例如: ②我把他这个班长给刷了。 ③老张干工作太主观武断,快挨刷了。 这一义项有时可带宾语,一般用于被动句。例如: ④他被上级刷大马勺了。 (三) 驳对方的面子,使其难堪。例如: ⑤我非刷他个根毛不剩不可,免得他一天趾高气扬的。 (四)打败(多用于对抗性体育比赛)。例如: ⑥昨天的棋赛,我一连刷了他三盘。 ⑦这场球儿,我们让人家刷了光秃儿。 [毛丫子] máoyā·zi 动词 慌,张惶失措。例如: ①枪一响,碉堡里的敌人就毛丫子了。 ②别毛丫子,稳当点! 这里的“毛”,是惊慌、慌乱之意。如“马毛了”。此处是使动用法,与“丫子”构成述宾关系,但结合并不紧密,所以它的中间常可插入其他词语。例如: ③有我在,你毛什么丫子? ④现在说大话,到时候恐怕就要毛丫子。 东北人把“牲口惊了”一般叫做“牲口毛了”。因为人也有“毛”的状态,所以,“毛”也便用在了人的身上,并落实到人的动作性最强的部位——“手”和“脚”上。而人们又把“手”和“脚”称为“手指丫子”和“脚丫子”,因此,人一旦处于“毛”
-
关键词
北方话
词语
蝎虎
形容词
谓语
“手”
带宾语
白话
ABAB式
脚丫子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