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基于TCD和默读刺激的评估
1
作者 陈松伟 陈虹秀 +3 位作者 段建钢 崔柳平 刘然 邢英琦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7-364,共8页
目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可能会损害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artery,MCA)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功能。本研究探讨CVST对MCA的dCA和默读期间大脑后动脉(pos... 目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可能会损害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artery,MCA)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功能。本研究探讨CVST对MCA的dCA和默读期间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的dCA及神经血管耦联(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在2021年1月—2022年8月,共纳入60例CVST患者(CVST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使用TCD检测无创连续逐波血压、脑血流速度以及MCA和默读期间PCA的其他相关指标数据。根据MRI分期将CVST分为慢性期和非慢性期;根据CVST在MRI上的分布情况将CVST患者分为大范围组和小范围组。受试者根据语音提示睁、闭眼进行NVC评估,通过默读中国旅游材料实现睁眼视觉刺激。睁眼默读时,视觉刺激信号可以选择性地激活枕叶的布罗德曼区17、18和19,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并扩张PCA。通过传递函数分析确定dCA参数。结果在默读期间PCA的dCA中,CVST组的超低频相位差低于对照组[52.91(29.56~75.12)°vs.66.43(48.68~79.55)°,P=0.047]。在NVC中,CVST组的脑血管电导指数(index of the cerebrovascular conductance,CVCi)差值(?CVCi)[0.09(0.08~0.12)cm·s^(-1)·mmHg^(-1)vs.0.12(0.09~0.15)cm·s^(-1)·mmHg^(-1),P=0.017](1 mmHg=0.133 kPa)和视觉诱发血流反应(visuallye voked flow response,VEFR)[25.36(18.28~32.43)%vs.30.73(23.67~38.18)%,P=0.019]低于对照组。慢性期CVST患者与非慢性期CVST患者PCA的超低频相位差、?CVCi和VEF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CVST的分布范围方面,大范围组的VEFR低于小范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CVST患者默读时PCA的dCA和NVC受损。此外,NVC反应性与CVST累及范围相关,累及范围较大的患者对视觉刺激的NVC反应性低于累及范围较小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经颅多普勒超声 神经血管耦联 默读 动态血流自动调节 传递函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傅建辉 孙一忞 +2 位作者 耿昌明 汪柳霞 洪震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4-256,共3页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减少该病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对2003年-2005年住院的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13例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减少该病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对2003年-2005年住院的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13例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确诊前有10例发生误诊,误诊率高达62.5%。15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明确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者12例,阳性率80%。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检查的患者,均证实有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凝治疗,9例好转,1例无明显改变,6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误诊 影像学特征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1
3
作者 郑昆文 马莎 张金章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发病年龄以20~60岁多见,多数患者为急性发病,...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发病年龄以20~60岁多见,多数患者为急性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白细胞数及蛋白质含量正常或增高,但感染性或癌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除外。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方法后,16例患者中6例基本痊愈,7例症状好转,1例无变化,2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对临床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患者,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时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应尽早开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早期 诊断 治疗 临床特点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及DSA影像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安强 吉训明 +3 位作者 缪中荣 凌锋 朱凤水 李慎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9-461,共3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6例DSA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CT、MR、DSA影像表现。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第1周CT检查的阳性比例为9/16,在7~12d阳性为6/10,总阳性为15/26。表现为静脉窦内条带状或...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6例DSA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CT、MR、DSA影像表现。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第1周CT检查的阳性比例为9/16,在7~12d阳性为6/10,总阳性为15/26。表现为静脉窦内条带状或三角形高密度影,脑水肿征象,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MR平扫表现为脑水肿征象,引流区域深、浅静脉迂曲扩张,皮层出血性梗死,其阳性比例为25/26。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表现为静脉窦狭窄或闭塞,阳性占17/18。DSA表现为静脉期循环时间延长,局限或广泛性静脉窦不显影,局限或广泛的侧枝引流静脉开放。结论CT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有效的、最常用的筛查手段,阳性发现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MR是有效的诊断、随诊手段,能弥补CT的不足,在阳性检出率、病灶分布方面与DSA有极好的吻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T MR 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武国德 张振昶 +1 位作者 李鑫 张廷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1-973,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操作技术的可行性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处置措施,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记录21例确诊患者手术前后的治疗情况及...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操作技术的可行性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处置措施,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记录21例确诊患者手术前后的治疗情况及疗效。(2)介入治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术中导丝、导管及球囊辅助碎栓,微导管留置接触溶栓等多种方法应用。(3)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4)随访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从发病到手术治疗时间平均2.7周,术前有2例接受过低分子肝素治疗。入院后平均26h内接受介入治疗,14例完全再通,6例部分再通,1例无变化。有2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碎栓球囊破裂,无特殊处理,1例浅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停止手术给予对症处理,于1周后二次手术溶栓治愈。所有患者随访半年至2年,均存活,仅1例无变化患者的视力完全丧失并伴神经功能损害。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CVST是安全有效的;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多种方法联合治疗能让病程超过2个月的部分患者获益;并发症主要与操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多种方法联合溶栓 操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范文辉 迟路湘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1783-1784,共2页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研究 静脉血栓形成 影像诊断技术 患者 CVT 文献 普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早发性痫性发作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闫斌 朱明振 +1 位作者 刘远洪 聂志余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早发性痫性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CVST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病2周内有无痫性发作分为早发性痫性发作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急性期临床表现、影像...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早发性痫性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CVST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病2周内有无痫性发作分为早发性痫性发作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急性期临床表现、影像学、脑电图等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CVST早发性痫性发作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研究纳入CVST患者64例,其中早发性痫性发作组19例(29.7%),对照组45例(70.3%)。单因素分析显示早发性痫性发作组妊娠期或产褥期(52.6%vs 20.5%,P=0.01)、意识障碍(31.6%vs8.89%,P=0.02)、多脑叶病变(52.6%vs 24.4%,P=0.03)、静脉性脑梗死合并出血(52.6%vs11.1%,P=0.01)、脑电图异常(73.7%vs 46.6%,P=0.01)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脑叶病变[比值比(odds ratio,OR)12.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12~78.41)]、静脉性脑梗死合并出血(OR 12.92,95%CI 1.68~99.25)、脑电图异常(OR 2.19,95%CI 1.07~4.49)是CVST早发性痫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脑叶病变、静脉性脑梗死合并出血、脑电图异常是CVST早发性痫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癫痫 痫性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 被引量:4
8
作者 肖朝勇 陈宁 +1 位作者 刘文 蔡宗尧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0期709-711,共3页
目的 :探讨MRI和MR血管成像 (MRA ,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病例行常规MRI和MRA( 3DTOF)、MRV( 2DTOF)检查 ,其中 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MR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 目的 :探讨MRI和MR血管成像 (MRA ,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病例行常规MRI和MRA( 3DTOF)、MRV( 2DTOF)检查 ,其中 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MR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 ,仅 1例T2 WI未见异常信号 ,增强扫描 9例全部出现静脉异常强化。有 5例MRA除可见动脉正常显影外 ,还可见受累的静脉和静脉窦显影。MRV示栓塞的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欠佳。结论 :常规MRI结合M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A CVST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MRI诊断 增强扫描 实质 无创 异常信号 WI 显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流产后并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熊琼 周荣向 孙成玲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47-850,共4页
目的:探讨近期流产后(流产后2周内)并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短期预后。方法:收集CVST患者22例,根据是否近期流产分为近期流产组(RM-CVST组,12例)和近期无流产组(NM-CVST组,10例),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短... 目的:探讨近期流产后(流产后2周内)并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短期预后。方法:收集CVST患者22例,根据是否近期流产分为近期流产组(RM-CVST组,12例)和近期无流产组(NM-CVST组,10例),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短期预后等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1 RM-CVST组患者的病程时间(3.59±6.14天)短于NM-CVST组(14.57±20.49天),而急性起病患者比例(66.7%)高于NM-CVST组(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M-CVST组临床表现中癫痫发作、发热、视力障碍的比例高于NM-CVS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头部CT平扫检出率仅50.0%,头部低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MRV)和影像学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出率达100.0%;RM-CVST组头部MRI平扫检出率(90.0%)高于NM-CVST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M-CVST组治疗的有效率和Rankin量表短期预后评分良好的比例与NM-CVS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期流产后发生CVST的患者病程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MRV和DSA检查对CVST患者有较高诊断率,近期有流产的CVST患者MRI检出率更高;经及早诊断、规范化治疗近期有流产CVST患者可获得与近期无流产患者一样的良好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近期流产 临床特征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诊断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枫 贾爱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23-625,共3页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伴脑出血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烁 郭新宾 +2 位作者 邓鑫 李冬冬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73-97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EVT)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伴发脑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EVT术治疗的56例CVST伴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1岁(13~58岁)。根据改良Rankin量...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EVT)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伴发脑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EVT术治疗的56例CVST伴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1岁(13~58岁)。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56例患者EVT术均获成功。单纯窦内溶栓41例,机械取栓+窦内溶栓15例。术后静脉窦完全再通38例(67.9%),部分再通15例(26.8%)。入院、出院90 d mRS评分分别为(3.63±0.17)分、(0.59±0.23)分(P<0.05),入院、出院GCS评分分别为(11.04±0.39)分、(14.18±0.38)分(P<0.05)。预后良好48例,轻度残疾4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3例。结论EVT术治疗CVST伴脑出血安全有效,有助于降低重残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出血 血管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申慧鑫 黄小钦 +3 位作者 樊春秋 孟然 吉训明 陈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12-519,共8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住院治疗的14例ET合并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按1∶2的比例纳入同一时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住院治疗的14例ET合并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按1∶2的比例纳入同一时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8例非CVST的ET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特点、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脑脊液检查、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应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国际预后评分(IPSET)对患者进行血栓风险分层,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共纳入ET合并CVST患者14例,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17~55岁,中位年龄为29.5(24.5,44.0)岁;病程中位数为150(20,565)d。慢性起病8例,亚急性起病5例,急性起病1例。CVST的主要首发症状为头痛。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13/14)、恶心呕吐(8/14)及视物模糊(7/14),其中8例合并视神经乳头水肿。影像学检查显示静脉性脑梗死6例,其中4例合并出血转化。所有患者表现为2处及以上静脉窦受累,常见的血栓部位分别为横窦(12/14)、乙状窦(12/14)、上矢状窦(9/14)及颈内静脉(7/14)。14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6例接受降细胞治疗。13例患者预后良好,无复发及死亡。ET合并CVST组的年龄[29.5(24.5,44.0)岁比47.0(38.8,54.8)岁,P=0.003]、血小板计数[(518±110)×10^9/L比(777±253)×10^9/L,P<0.01]明显低于未合并CVST的对照组。结论CVST是ET的少见并发症。对于无明确诱因的CVST伴血小板计数增多患者,需考虑ET的可能;ET患者出现颅高压症状时,应尽早完善CVST的相关检查。早诊断、规范抗栓及降细胞治疗可改善ET合并CVST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Evans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3
作者 申慧鑫 陈健 黄小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155,共4页
作者回顾性分析1例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Evan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年女性,因突发头痛、呕吐入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既往Evans综合征病史9个月。患者入院即存在溶血和血小板减少,MR静脉血管成像和DSA示上矢... 作者回顾性分析1例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Evan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年女性,因突发头痛、呕吐入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既往Evans综合征病史9个月。患者入院即存在溶血和血小板减少,MR静脉血管成像和DSA示上矢状窦、直窦及右侧乙状窦静脉血栓形成。脑脊液压力增高,眼底示双侧视乳头水肿,确诊为Evans综合征合并CVST。给予抗凝、激素及降颅压等治疗,症状好转。Evans综合征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发的综合征,可增加发生血栓的风险。当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等症状时,需警惕合并CVST的可能。Evans综合征合并CVST的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同时在激素治疗的减量过程中,应警惕Evans综合征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NS综合征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 激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许若梅 王效春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95,99,共4页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颅内静脉系统疾病,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发展,亟需寻求预后评估方法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基于多种影像学检查评估的脑实质病变、再通及...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颅内静脉系统疾病,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发展,亟需寻求预后评估方法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基于多种影像学检查评估的脑实质病变、再通及侧支循环可有效地指导临床精准治疗,进而改善患者预后。笔者对CVST预后的影像学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综述,以期为CVST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依据及有效评估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预后 侧支循环 再通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薇 周一帆 +3 位作者 姜慧敏 卫慧敏 周陈 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4-714,共11页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卒中的特殊亚型,占所有脑卒中的0.5%~1%,好发于青壮年和女性。其病理机制复杂,诊断困难,漏诊及误诊率高,重症病死率高达30%,是神经科的疑难病。除血栓形成外,还伴有不同的CVS...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卒中的特殊亚型,占所有脑卒中的0.5%~1%,好发于青壮年和女性。其病理机制复杂,诊断困难,漏诊及误诊率高,重症病死率高达30%,是神经科的疑难病。除血栓形成外,还伴有不同的CVST相关实质损伤,包括水肿、缺血性卒中和脑内出血。为了进一步探索CVST的病理演变规律及分子病理特征,需要建立适宜的CVST动物模型,以研究CVST血栓形成、脑组织损伤等分子病理机制以及相关防治方案。本篇综述主要概述了现有的CVST实验动物模型,重点分析了每一种模型的优势、局限性和当前相关研究的应用,以期为CVST的基础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 卒中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动物模型 静脉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与磁共振脑静脉成像对2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
16
作者 杜秀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2-1053,共2页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静脉成像 静脉血栓形成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近期预后及多因素预测模型 被引量:23
17
作者 郑华光 莫大鹏 +17 位作者 王伊龙 穆士清 陆菁菁 鞠奕 郑颖 周衡 曲辉 陈启东 张宁 刘丽萍 杨中华 王春雪 董可辉 张星虎 赵性泉 缪中荣 李佑祥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7期564-570,共7页
目的描述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评价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单中心观察性研究中,连续性入选我院神经科诊断为CVS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 目的描述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评价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单中心观察性研究中,连续性入选我院神经科诊断为CVS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脑电图、磁共振和全脑血管造影)和诊断治疗方法。随访在患者出院前一天完成。神经功能结局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 mRS≤2定义为神经功能结局良好。对神经功能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多因素模型,并与CVST预后量表比较。结果2000年5月至2010年6月,共有171例CVST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头痛是常见的症状,占91.8%,癫痫占36.5%,意识障碍占33.3%。89例(50.2%)患者出现脑梗死,54例(31.6%)出现脑出血。45例(26.3%)患者直窦受累。126例(73.7%)患者得到抗凝治疗,17例患者(10%)进行了溶栓治疗。随访时,137例(80.1%)患者预后良好(mRS≤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7岁[相对危险(relative risk,RR)3.2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9~8.17]、性别(女性,RR 4.06,95%CI 1.43~11.5)、意识障碍(RR 3.92,95%CI 1.48~10.4)、直窦血栓形成(RR 7.78,95%CI 1.66~36.4)、抗凝治疗(RR 0.13,95%CI 0.05~0.35)与预后独立相关。本研究预测模型(不包括治疗因素)和CVST预后量表(取值范围0~9)的预测准确性由AUC表示,分别为0.85(95%CI 0.77~0.92,P<0.001)和0.65(95%CI 0.53~0.77,P<0.01)。两模型的预测价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VST患者预后相对良好,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年龄(≥37岁)、女性、意识障碍、直窦血栓形成和预后独立相关。在本研究中,CVST的神经功能预后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需要进一步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的再探讨和MR静脉成像的选择 被引量:3
18
作者 陶晓峰 肖湘生 +2 位作者 施增儒 黄 坚 于明昆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明确脑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脑内MRI表现和MR血管造影的诊断及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共9例病人,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30-56岁,平均 38.2岁。使用 Siemens vision-plus超导高场 MRI系统,场强1.5T。采用常规SE序列,tuber SE,TOF血管成... 目的:明确脑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脑内MRI表现和MR血管造影的诊断及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共9例病人,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30-56岁,平均 38.2岁。使用 Siemens vision-plus超导高场 MRI系统,场强1.5T。采用常规SE序列,tuber SE,TOF血管成像(用于动脉血管显示),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和增强3D静脉血管成像(用于矢状窦显示)。结果:MR的动脉血管成像显示阳性率为0%,2D和3D静脉血管成像阳性率为100%,3D增强静脉血管造影可更好地显示阻塞的静脉。脑实质内均有阳性表现,表现为矢状窦旁白质区对称或非对称性异常改变,呈斑片状和片状,T1W为低信号,T2W为高信号。增强后脑膜强化2例。合并脑内出血5例。结论:MRI结合MR静脉血管造影,尤其增强3D静脉血管造影是诊断脑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静脉成像 MR静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155例病例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彭圣威 李子孝 +5 位作者 宋田 郑华光 赵性泉 王春雪 董可辉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7期563-567,共5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对出院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CVT病例的临床资料,按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1分)与预后...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对出院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CVT病例的临床资料,按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1分)与预后不良组(m RS≥2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等与出院预后的关系。结果 155例CVT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组136例(87.7%),预后不良组19例(12.3%)。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中男性比率高于预后不良组,发热、意识障碍、眼征、肌力下降、感觉障碍等提示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比值比(odds ratio,OR)13.207,P=0.014]、肌力下降(OR 14.638,P=0.003)、眼征(OR 9.344,P=0.008)对CVT预后不良有意义。结论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眼征是CVT患者出院预后的不良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危险因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癌病并发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艳 宿英英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325-327,共3页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膜癌病 并发 临床分析 恶性肿瘤细胞 肿瘤诊断技术 相关病例 癌性膜炎 治疗方法 临床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