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扭曲相关指标与颅外段颈内动脉瘤的关系
1
作者 王欢 张芳 +1 位作者 张凤翔 刘苗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6-940,共5页
目的探讨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扭曲相关指标与颅外段颈内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ICA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接受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的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124... 目的探讨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扭曲相关指标与颅外段颈内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ICA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接受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的可疑老年脑血管病患者124例,根据诊断分为ICAA组68例和对照组56例。比较两组颅外段颈动脉扭曲相关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AA的影响因素,用ROC曲线分析头颅CT血管造影参数对颅外段ICAA的诊断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两组颅外段颈内动脉(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EICA)无扭曲、纡曲、襻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A组EICA折曲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4%vs 14.3%,P<0.05)。ICAA组颈总动脉扭曲指数、EICA扭曲指数、颈内动脉夹角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ICA折曲、颈总动脉扭曲指数、EICA扭曲指数、颈内动脉夹角是ICAA的影响因素(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颈总动脉扭曲指数诊断ICAA的敏感性为70.59%,特异性为82.14%;EICA扭曲指数诊断ICAA的敏感性为83.82%,特异性为87.50%;颈内动脉夹角诊断ICAA的敏感性为80.88%,特异性为83.93%。结论EICA扭曲程度与颅外段ICAA具有相关性,EICA折曲更容易导致ICAA。头颅CT血管造影参数可反映颈内动脉扭曲形态特征,对ICAA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动脉瘤 颈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尿酸/血肌酐比值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的关系: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2
作者 任小乔 王盼 +2 位作者 吴昊 纪勇 石志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2,192,共9页
背景脑卒中在世界各地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血尿酸(SUA)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已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血肌酐比值(SUA/Scr)是代表肾功能标准化的SUA,目前有关SUA/Scr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目的探讨脑血管... 背景脑卒中在世界各地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血尿酸(SUA)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已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血肌酐比值(SUA/Scr)是代表肾功能标准化的SUA,目前有关SUA/Scr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和死亡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9月—2019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13313例患者为研究队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9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及电话相结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脑血管事件复发、心血管事件复发、其他血管事件发生(如下肢动静脉栓塞)。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与死亡的关系。结果根据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SUA/Scr≤3.16,n=3520)、Q2组(3.16<SUA/Scr≤3.94,n=3280)、Q3组(3.94<SUA/Scr≤4.92,n=3270)、Q4组(SUA/Scr>4.92,n=3243)。截至随访结束,774例(5.8%)患者死亡,2064例(15.5%)患者复发脑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位于Q1~Q4的患者中,男性复发脑血管病的例数依次为302、375、408、337例,女性依次为99、125、169、249例;男性复发脑梗死的例数依次为261、314、345、283例,女性依次为90、101、142、205例;男性复发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例数依次为154、191、214、183例,女性依次为58、52、45、31例;男性全因死亡的例数依次为165、128、131、88例,女性依次为57、63、62、80例;男性因脑梗死死亡的例数依次为93、72、70、46例,女性依次为31、33、36、44例;男性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死亡的例数依次为58、52、45、31例,女性依次为17、18、27、24例。调整多项混杂因素后,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急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HR=0.690,95%CI=0.500~0.953,P=0.026);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脑梗死亚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HR=0.740,95%CI=0.578~0.947,P=0.017)。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全因死亡、因脑梗死死亡的影响因素(HR=0.575,95%CI=0.368~0.901,P=0.003;HR=0.610,95%CI=0.353~0.814,P=0.011)。SUA/Scr位于Q3、Q4相较于Q1是男性出院后死亡的影响因素(HR=0.656,95%CI=0.476~0.904,P=0.010;HR=0.582,95%CI=0.409~0.829,P=0.001)。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脑梗死亚组患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死亡的影响因素(HR=0.580,95%CI=0.386~0.873,P=0.007)。结论一定范围内,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升高对男性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低SUA/Scr与男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死亡和复发风险升高有关,但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和心源性卒中复发和死亡无关。在女性患者中没有观察到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脑卒中 血尿酸/血肌酐比值 动脉粥样硬化 男性 复发 死亡 队列研究 前瞻性研究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作为脑血管疾病与认知衰退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3
作者 范鹏郎 陈志永 +4 位作者 匡德利 王英杰 呼啸 杨万欣 刘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0-832,共3页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是围绕脑血管的液体腔隙,其病理扩张与脑血管疾病如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认知障碍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1])。近年来,EPVS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受到广泛关注...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是围绕脑血管的液体腔隙,其病理扩张与脑血管疾病如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认知障碍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1])。近年来,EPVS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推动下,其检测与定量分析精度显著提升,为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视角。高分辨率MRI不仅揭示了EPVS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中的空间分布特征,还提示其与脑脊液流动功能失调的关联。此外,结合多模态影像技术与自动化分析工具,EPVS研究正逐步从形态学描述转向机制探索与临床应用。然而,EPVS的具体病理机制如神经炎症与脑脊液循环的交互作用仍需深入阐明。本综述系统总结EPVS的病理机制、临床相关性及影像技术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推动EPVS从生物标志物向治疗靶点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 脑血管障碍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中的应用
4
作者 汤云 窦云有 +1 位作者 赖年升 姚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7,共11页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脑血管病机械...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NAVA组和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收集两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既往史(高血压病、卒中、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冠心病)、体质量指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困难撤机类型[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BT)失败、首次撤机拔除气管插管后48 h内再插管]、随机前机械通气时间等。收集随机后SBT及撤机相关指标,包括随机后SBT实施前呼吸力学及参数情况(气道峰压、呼出潮气量、呼气末正压、吸入氧浓度、分钟通气量、平均气道压、膈肌电活动信号值、神经通气效能、神经机械效能)、通过SBT后撤机前的基础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呼吸、心率)、撤机前48 h内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和生化检查(白蛋白、肌酐、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撤机前30 min内动脉血气情况(PH值、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氧合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随机后28 d内成功撤机所需时间(患者在随机后第28天前死亡或未能成功撤机,则定义所需撤机时间为28 d)、随机后总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28 d内总撤机成功率、无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7、14、28 d内)、随机后28 d和90 d内生存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两组患者随机后28 d内累积撤机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气管切开率、随机后ICU内病死率、随机后28 d和90 d内病死率、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相关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气胸、胸腔积液)发生率及随机后90 d内累积生存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随机后24 h内的人机协调性情况,包括无效触发、误触发、双触发、吸呼切换提前、吸呼切换延迟、触发延迟的次数和指数及总异步指数;每8小时记录1次,每次记录1 min,共记录3 min。结果共纳入56例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PSV组和NAVA组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既往史、体质量指数、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困难撤机类型、随机前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SBT实施前及SBT后撤机前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NAVA组随机后28 d内成功撤机所需时间[9.00(7.00,15.50)d比15.50(10.25,22.75)d]、随机后总机械通气时间[8.50(7.00,12.75)d比13.50(10.00,20.00)d]均短于PSV组(均P<0.05)。NAVA组随机后28 d内累积撤机成功率高于PSV组(P=0.039),但随机后28 d内总撤机成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26/28)比85.7%(24/28),P=0.669]。NAVA组患者随机后14 d内[5.00(0.00,7.00)d比0.00(0.00,3.75)d]和28 d内[18.00(9.25,20.75)d比10.50(0.25,17.75)d]无机械通气时间均长于PSV组(均P<0.05),但是随机后7 d内无机械通气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NAVA组ICU住院时间短于PSV组[9.00(6.25,16.75)d比14.00(10.25,22.50)d,P=0.015],但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和随机后28、90 d内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在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气管切开率、ICU内病死率、随机后28 d和90 d内病死率、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随机后90 d内累积生存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人机协调性方面,NAVA组患者发生误触发[次数:0.00(0.00,0.00)次/min比0.00(0.00,0.58)次/min;指数:0.00(0.00,0.00)比0.00(0.00,0.02)]、无效触发[次数:0.00(0.00,0.33)次/min比1.00(0.33,2.17)次/min;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09)]、吸呼切换提前[次数:0.00(0.00,0.33)次/min比0.33(0.33,1.00)次/min;指数:0.00(0.00,0.01)比0.02(0.02,0.05)]、吸呼切换延迟[次数:0.00(0.00,0.00)次/min比1.17(0.00,5.67)次/min;指数:0.00(0.00,0.00)比0.06(0.00,0.29)]、触发延迟[次数:0.00(0.00,0.58)次/min比0.67(0.33.1.67)次/min;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10)]的次数及指数均低于PSV组(均P<0.01)。NAVA组患者发生双触发的次数及指数均高于PSV组[次数:1.17(0.33,2.00)次/min比0.00(0.00,0.00)次/min;指数:0.06(0.02,0.11)比0.00(0.00,0.00);均P<0.01],但NAVA组总异步指数低于PSV组[0.08(0.04,0.14)比0.24(0.19,0.51),P<0.01]。结论NAVA模式可缩短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的撤机和机械通气时间,改善人机协调性,并在提高撤机成功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通气支持 呼吸 人工 通气机撤除法 重症监护病房 脑血管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A的图像分析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评估作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宋芷若 黄抗默 +1 位作者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
DSA是脑血管病诊疗的关键技术。借助多种图像分析技术对原始DS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可以获得详细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目前,DSA图像分析技术涵盖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血管自动分割与特征提取、基于DSA序列的时空信息或计算机血... DSA是脑血管病诊疗的关键技术。借助多种图像分析技术对原始DS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可以获得详细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目前,DSA图像分析技术涵盖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血管自动分割与特征提取、基于DSA序列的时空信息或计算机血流模拟血流动力学参数提取以及更为复杂的多模式成像融合技术等。该文对DSA图像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脑血管疾病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血管障碍 血流动力学 血管分割 图像融合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脑血管疾病的“脑心同治” 被引量:2
6
作者 施铭岗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二者为同源性疾病,可共病,这也是“脑心同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近年随着药物治疗和手术技术改进,“脑心同治”得以实现并提高临床疗效。本文综述“脑心同治”策略,以为心脑血...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二者为同源性疾病,可共病,这也是“脑心同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近年随着药物治疗和手术技术改进,“脑心同治”得以实现并提高临床疗效。本文综述“脑心同治”策略,以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血管疾病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外科干预 被引量:1
7
作者 佟小光 施铭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理学改变,常同时累及心血管和脑血管,需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同时手术干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采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手术还是分期手...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理学改变,常同时累及心血管和脑血管,需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同时手术干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采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手术还是分期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尚未形成一致性意见。随着对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深入、手术技术的改进和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为外科手术同时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血管疾病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牛亚利 梁伟雄 李立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52-854,共3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31例,脑血管病急性期后,根据神经认知行为量表评分分为VCI组(82例)和对照组(149例),对2组的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血管病所致损伤(...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31例,脑血管病急性期后,根据神经认知行为量表评分分为VCI组(82例)和对照组(149例),对2组的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血管病所致损伤(包括急性病变、陈旧病变及腔隙灶)的部位、大小及损伤结构的总数进行比较。结果VCI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腔隙性脑血管病、大面积病变及双侧大脑半球的病变与VCI的发病有关;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脑萎缩不是VCI直接的危险因素。除基底节损伤外,脑血管病其他损伤均与VCI发病无关。结论VCI是一种与隐匿性脑血管病高度相关的老年性疾病,大面积病变及双侧大脑半球的病变会加重认知功能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认知障碍 高血压 糖尿病 心律失常 心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障碍对脑血管病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薛蓉 张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59-662,共4页
睡眠是机体调整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睡眠障碍可增加脑血管病风险。本文概述临床常见睡眠障碍亚型对脑血管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 睡眠觉醒障碍 脑血管障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与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碍 被引量:84
10
作者 游国雄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1-223,共3页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睡眠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规范化管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焰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5-226,共2页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人口快速老龄化及伴随的多种危险因素,势必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井喷”现象。如果不加干预,我们每3个人中将有1人罹患脑卒中和(或)痴呆。
关键词 血管疾病 认知障碍 脑血管障碍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策略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培健 魏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壁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缺血性卒中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诱因。心脏与脑这两个器官均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相似的危险因素;且二者共病病情更严重,预后更差。本文通过综述心脑血...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壁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缺血性卒中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诱因。心脏与脑这两个器官均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相似的危险因素;且二者共病病情更严重,预后更差。本文通过综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危险因素防治策略以及“脑心同治”策略,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药物疗法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支状态对老年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Solitaire支架取栓术后预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广明 田甜 +3 位作者 呼铁民 杨宗幸 褚会松 张继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12,共5页
目的探讨侧支状态对老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due to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患者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支架取栓术(Solitarie stent with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for mechanical ... 目的探讨侧支状态对老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due to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患者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支架取栓术(Solitarie stent with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fo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SWIM)后预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建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4年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40例老年AIS-LVO患者行SWIM治疗的临床资料,依3:1的比例按性别、年龄、闭塞部位、TOAST分型将患者分为建模组180例和验证组60例,根据术后3个月患者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结果,将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将建模组分为预后良好组97例和预后不良组83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侧支循环状态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筛选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经ROC曲线评估模型效度。结果建模组随访3个月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后循环闭塞、心源性栓塞型、神经放射学学会/美国介入放射学学会3~4级、出血转化、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入院时ASPECTS评分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闭塞部位、TOAST分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出血转化是AIS-LVO行SWIM治疗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ASPECTS评分、侧支循环是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P<0.01)。建模组AIS-LVO行SWIM患者术后3个月不良预后,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检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P=0.435)。利用建模组数据进行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797~0.913),敏感性为81.93%,特异性为79.38%;利用验证组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组随访3个月包括预后良好者34例以及预后不良者26例,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0.732~0.947),敏感性为84.62%,特异性为79.41%。结论对AIS-LVO行SWIM老年患者分析并筛选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经验证模型效度良好,可识别预后不良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侧支循环 球囊取栓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赛赛 王闻慧 +4 位作者 张丹 刘霄 张丽丽 张云淑 栗克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1-1016,共6页
背景抑郁障碍与脑血管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影响患者的康复,目前的研究多以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社区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研究鲜见。目的调查河北省社区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相关因... 背景抑郁障碍与脑血管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影响患者的康复,目前的研究多以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社区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研究鲜见。目的调查河北省社区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为疾病预防与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4—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河北省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的精神障碍患病率及相关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以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居住地、精神疾病家族史、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婚姻状况、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茶、规律体育锻炼)、心理社会问题(是否存在群体支持问题、住房问题、经济问题、卫生保健服务问题)。以满足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的被调查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符合抑郁障碍诊断将其分为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组和脑血管病未共病抑郁障碍组。对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符合脑血管病诊断的患者485例(2.32%),其中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组56例(11.55%)、脑血管病未共病抑郁障碍组429例(88.45%)。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组与脑血管病未共病抑郁障碍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精神疾病家族史构成、家庭年收入分布、饮酒比例、饮茶比例、体育锻炼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组患者存在经济问题、卫生保健服务问题比例高于脑血管病未共病抑郁障碍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精神疾病家族史〔OR(95%CI)=0.177(0.061,0.520)〕、经济问题〔OR(95%CI)=0.184(0.093,0.365)〕、卫生保健服务问题〔OR(95%CI)=0.194(0.087,0.432)〕是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存在精神疾病家族史、经济问题、卫生保健服务问题可能是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抑郁障碍 抑郁症 危险因素 共病 调查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脑血管并发症及其抗凝治疗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开提江·木合塔尔 赵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6,共6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导致各种血管并发症,其中脑血管并发症与疾病早期和晚期病死率增加有关。感染性心内膜炎抗凝治疗目前仍存争议,治疗过程中如何平衡脑栓塞与出血事件的风险是目前临床难以界定的难题。本文从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脑栓塞与... 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导致各种血管并发症,其中脑血管并发症与疾病早期和晚期病死率增加有关。感染性心内膜炎抗凝治疗目前仍存争议,治疗过程中如何平衡脑栓塞与出血事件的风险是目前临床难以界定的难题。本文从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脑栓塞与出血事件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影像学评估手段及抗凝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为疾病的抗凝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炎 脑血管障碍 抗凝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病因素及治疗药物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宝梅 田静彬 刘志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498-2500,共3页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脑血管疾病(CVD)的发病因素及治疗药物。方法选取2002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障碍伴CVD患者118例(观察组)及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VD患者86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脑血管疾病(CVD)的发病因素及治疗药物。方法选取2002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障碍伴CVD患者118例(观察组)及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VD患者86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CVD高危因素和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疾病种类及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间无差异(P>0.05);观察组饮酒率高于对照组〔59.3%(70/118)与23.3%(20/86),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则低于对照组〔44.1%(52/118)与59.3%(51/86),13.6%(16/118)与29.1%(25/86),P<0.05〕。观察组缺血性CVD、出血性CVD患者精神疾病种类间无差异(P>0.05),且均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最多〔76.0%(79/104)与57.1%(8/14)〕。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以利培酮〔69例(58.5%)〕、氯氮平〔21例(17.8%)〕、奥氮平〔12例(10.2%)〕等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结论 CVD高危因素中的高血压、糖尿病与住院精神障碍患者CVD的发生关系并不密切,而既往饮酒史的影响较大。精神障碍患者本身具有一定的CVD病理基础,加之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物对CVD发生的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增加了患者罹患CVD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精神障碍 精神治疗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及血压变异性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17
作者 吴恺迪 顾诗渊 +3 位作者 史路遥 杨怡尧 钱振宇 任占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影像学总负荷评分(总负荷评分)、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82例老年CSVD患者临床资... 目的分析老年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影像学总负荷评分(总负荷评分)、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82例老年CSVD患者临床资料,参考《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工具判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并以此分为障碍组76例和正常组106例,比较2组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及BPV指标[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24 h 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24 h DBPCV)]差异,使用ROC曲线评估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及24 h SBPCV、24 h DBPCV对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并根据障碍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分为轻度障碍亚组43例(MoCA评分为18~25分)和中重度障碍亚组33例(MoCA评分<18分),比较2个亚组影像学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与影像学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的相关性。结果障碍组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总负荷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953,95%CI:0.926~0.980,P=0.000)、24 h SBPCV(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0.795~0.906,P=0.000)、24 h DBPCV(曲线下面积为0.761,95%CI:0.690~0.832,P=0.000)均对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其截断值分别为1.5分、11.82%、8.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均为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P<0.01)。轻度障碍亚组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均显著低于中重度障碍亚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CSVD患者MoCA评分与总负荷评分、24 h SBPCV、24 h DBPCV均呈显著负相关(r=-0.755、-0.632、-0.601,P<0.01)。结论检测总负荷评分及BPV指标对判断老年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利,且总负荷评分越高、BPV越大者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可为临床诊疗开拓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血压 影像学总负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敬绵 张通 廖利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4期370-371,共2页
目的分析脑血管意外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19例同期胸椎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特点。结果脑血管意外排尿障碍患者以逼尿肌... 目的分析脑血管意外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19例同期胸椎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特点。结果脑血管意外排尿障碍患者以逼尿肌反射亢进为主,膀胱顺应性下降,尿道外括约肌多为松弛状态,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病灶集中于基底节和额叶;胸椎脊髓损伤患者影像尿动力检查与之有差异。结论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松弛为主,与胸椎脊髓损伤后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研究概况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觉人 甘盼盼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2164-2165,共2页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导致的肢体功能异常及精神障碍疾病是脑血管病的两大研究方向。据统计,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发病率高达70%,既往治疗大都重视肢体功能的恢复,而对于精神障碍的研究与治疗逐渐成为当今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导致的肢体功能异常及精神障碍疾病是脑血管病的两大研究方向。据统计,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发病率高达70%,既往治疗大都重视肢体功能的恢复,而对于精神障碍的研究与治疗逐渐成为当今脑血管病研究与治疗的难点与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中西医结合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20
作者 崔明愚 刘欣 +2 位作者 王丽娟 刘荧 魏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s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4年5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RSSI患者188例,根据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s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4年5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RSSI患者188例,根据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评分分为吞咽障碍组51例(GUSS评分≤19分)及无吞咽障碍组137例(GUSS评分20分)。比较2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差异。结果吞咽障碍组年龄、构音障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病灶直径、脑桥梗死、侧脑室旁及深部脑白质高信号评分明显高于无吞咽障碍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无吞咽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构音障碍、NIHSS评分、病灶直径及脑桥梗死是RSSI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OR=1.203,95%CI:1.070~1.352;OR=34.464,95%CI:5.013~236.942;OR=4.579,95%CI:2.180~9.617;OR=0.623,95%CI:0.463~0.838;OR=0.020,95%CI:0.002~0.191,P<0.01)。结论对年龄大、病灶直径大、伴有构音障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脑桥梗死的RSSI患者,应警惕吞咽障碍发生,避免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吞咽障碍 危险因素 脑血管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