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血管重建术历史沿革
1
作者 佟志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9-605,共7页
脑血管重建术正在不断更新迭代,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定量调节桥血管血流量的方法,如何重建直径<0.5 mm的动脉穿支等问题。本文回顾血管重建术的诞生和脑血管重建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脑血管重建术的基本原理和创新技术、脑血管重建... 脑血管重建术正在不断更新迭代,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定量调节桥血管血流量的方法,如何重建直径<0.5 mm的动脉穿支等问题。本文回顾血管重建术的诞生和脑血管重建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脑血管重建术的基本原理和创新技术、脑血管重建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脑血管重建术迭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旨在促进脑血管重建术的迭代及其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 医学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与脑血管重建术
2
作者 佟志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5-598,共4页
脑血管重建技术的迭代伴随“复杂颅内动脉瘤”概念的变迁,脑血管重建技术逐步改变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本文重点阐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显微外科技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概念变迁和治疗难点、脑血管重建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复杂颅... 脑血管重建技术的迭代伴随“复杂颅内动脉瘤”概念的变迁,脑血管重建技术逐步改变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本文重点阐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显微外科技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概念变迁和治疗难点、脑血管重建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展望等,旨在促进脑血管重建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高质量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T灌注成像评价脑血管重建术对烟雾病患者短期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申伟 陈谦 +5 位作者 黄伟 成惠林 杨毅卿 李维德 马标 杭春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脑血管重建术对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1月就诊的14例烟雾病患者在术前和脑血管重建手术后7 d进行头部CT血管成像和CTP。对14例患者分别行联合脑血管重建...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脑血管重建术对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1月就诊的14例烟雾病患者在术前和脑血管重建手术后7 d进行头部CT血管成像和CTP。对14例患者分别行联合脑血管重建术(12侧)和间接脑血管重建术(4侧)。在CTP上将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皮质区作为感兴趣区(ROI),进行各参数配对t检验。结果 (1)两种血管重建术后7 d,烟雾病患者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有减少,联合术式组患者对比剂达峰时间缩短,间接术式组延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手术后7 d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均增加,联合术式组术前为(4.5±0.6)s,术后7 d为(4.7±0.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间接术式组患者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虽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CTP随访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脑血流灌注改善明显。结论 CTP检查显示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短期内可能改变脑血流灌注,但脑组织缺血状态无明显变化;间接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血流灌注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联合脑血管重建 间接脑血管重建 CT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重建用于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被引量:24
4
作者 毛颖 周良辅 +3 位作者 宋冬雷 冷冰 顾宇翔 朱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难治性脑动脉瘤治疗中的脑血管重建适应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起采用挠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进行颞浅动脉—挠动脉—大脑中动脉(STA-RA-MCA)搭桥手术,共治疗9例难治性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重建后采用颈部颈内动脉慢性... 目的探讨难治性脑动脉瘤治疗中的脑血管重建适应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起采用挠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进行颞浅动脉—挠动脉—大脑中动脉(STA-RA-MCA)搭桥手术,共治疗9例难治性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重建后采用颈部颈内动脉慢性阻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闭塞载瘤动脉或行动脉瘤孤立术。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8例吻合血管通畅,并通过阻断载瘤血管而使动脉瘤不显影。1例吻合口狭窄伴血管痉挛。随访显示8例治愈患者无动脉瘤复发或破裂。结论脑血管重建,结合急性或慢性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难治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采用挠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是目前较为合适和有效的脑血管重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动脉 脑血管重建 脑动脉瘤 搭桥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脑血管重建治疗烟雾病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婵祺 胡晓静 李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24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间接脑血管重建治疗烟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10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行间接脑血管重建术的护理方法。结果 7例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 目的探讨间接脑血管重建治疗烟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10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行间接脑血管重建术的护理方法。结果 7例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其中1例患者因脑室再出血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结论术前DSA检查、加强护患沟通及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严防颅内再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感染高热等并发症的的发生,做好康复护理,是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尽早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间接脑血管重建 围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重建术对颈动脉系统缺血性病变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莫大鹏 段鸿洲 +4 位作者 李良 焦力群 李萌 凌锋 华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541-545,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合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患者脑血流的影响及治疗作用。方法49例患者术前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TCCD)、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目的探讨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吻合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患者脑血流的影响及治疗作用。方法49例患者术前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TCCD)、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24例)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16例)行脑血流评价,提示均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并行STA-MCA吻合术。术后常规行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评价。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约36个月。按改良Rankel量表(mRS)评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结果①49例患者经TCD检测,显示手术后MCA远端血流明显改善(P<0.05);42例经TCCD检测STA,发现术后患侧较健侧管径扩张,峰值流速升高,阻力指数减低,均P<0.05;24例经SPECT检测,显示术后患侧与健侧的脑血流比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16例经PWI检测,发现手术后MCA分布区达峰时间明显缩短(P<0.05)。②49例患者术后血管造影,显示42例吻合口通畅,7例吻合口不通畅。随访期间患者未出现与患侧相关的缺血性卒中再发生,术后36个月随访的32例患者mRS评分为(0.5±0.7),与术前(1.7±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A-MCA吻合术可以改善颈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患者的MCA远端及患侧的脑血流。对存在脑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能改善临床症状和预防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脑血管重建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重建术的重新评价与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毛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433-435,共3页
关键词 脑血管重建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临床疗效 临床技术 临床结果 有效性 疾病 新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重建术后谵妄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祥 韩明明 +2 位作者 殷国兵 康芳 李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重建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8~59岁,BMI 18.5~24.0 kg/m 2,ASAⅡ或Ⅲ级,Suzuki分期≥3,MMSE评分&...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重建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8~59岁,BMI 18.5~24.0 kg/m 2,ASAⅡ或Ⅲ级,Suzuki分期≥3,MMSE评分>24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20):常规补液组(R组)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R组采用常规4-2^-1补液原则,维持CVP 5~10 cmH 2O;G组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维持每搏量变异度(SVV)<10%。两组维持MAP波动幅度在基础值20%以内,MAP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20%以上时,静脉注射麻黄碱6~10 mg或输注去甲肾上腺素0.01~0.03μg·kg^-1·min^-1。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T0)、血管阻断前10 min(T1)、阻断后10 min(T2)、血管开放后10 min(T3)时的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MAP、HR、BIS值、鼻咽温。于T1—T3时采集动脉血样1 ml,行血气分析,并测定Hct和PaCO2。于术后3 d,采用CAM量表评估患者PO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同时点MAP、HR、鼻咽温、BIS值、Hct和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1—T3时G组患者两侧rSO2明显升高,T3时R组患侧rSO2明显升高(P<0.05);与R组比较,T1—T3时G组患者两侧rSO2明显升高(P<0.05)。与R组比较,G组患者补液量明显减少,PO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降低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重建术后POD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改善rSO2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谵妄 缺血型烟雾病 脑血管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临床特点及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匡伟 李鑫 +1 位作者 肖烽 郭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4-379,共6页
目的总结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并筛查相关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脑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发病类型、术前Suzuki分期、手术侧别、手... 目的总结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并筛查相关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脑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发病类型、术前Suzuki分期、手术侧别、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以及手术至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出现时间、临床表现、症状持续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相关预测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手术至症状出现时间与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13例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率为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偏高(OR=0.867,95%CI:0.790~0.953;P=0.003)和左侧手术(OR=0.158,95%CI:0.029~0.863;P=0.033)是烟雾病患者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预测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患者手术至症状出现时间与症状持续时间呈负相关关系(r_(s)=-0.925,P=0.000)。结论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是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重建术后的自限性并发症,年龄偏高和左侧手术可以作为预测其发生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脑血管重建 灌流 手术后并发症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手术中脑膜中动脉的保护 被引量:6
10
作者 廖煜君 徐斌 +1 位作者 安庆祝 高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12-615,共4页
目的探讨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手术中脑膜中动脉的保护策略与技巧。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脑血管重建手术的烟雾病半球54侧(来自40例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16~63岁,平均38.9岁)。所有... 目的探讨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手术中脑膜中动脉的保护策略与技巧。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脑血管重建手术的烟雾病半球54侧(来自40例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16~63岁,平均38.9岁)。所有手术半球术前均有脑膜中动脉的自发代偿,其中初始症状为缺血者23侧(TIA 12侧,脑梗死11侧),颅内出血者31侧,18侧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平均为5.6分(3.0~9.0)。以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为基本术式进行脑血管重建,在此基础上通过"骨嵴法"、"跨窦法"、"骨桥法"、"小骨瓣法"以及"春卷缝合"等保护策略和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个体化的调整对脑膜中动脉进行保护。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同时随访临床神经功能和脑实质扫描等。结果所有半球的手术中脑膜中动脉均保护完好。平均随访10.1个月(6~15个月),TIA控制率为91.7%(11/12),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者NIHSS平均下降2.8(2.0~6.0),随访期间再出血率为3.2%(1/31)。术后6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证实脑膜中动脉均保护完好,与术前比较,动脉起始部的管径平均增加41.2%(P<0.01)。结论在烟雾病的脑血管重建手术中,通过"骨嵴法"、"跨窦法"、"骨桥法"、"小骨瓣法"以及"春卷缝合"等保护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脑膜中动脉,其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脑血管重建手术 脑膜中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冯增伟 丁平 +3 位作者 廖先文 焦永辉 左云龙 韩宏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0-466,共7页
目的 探讨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患者出现“新常春藤征”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北京航空总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45例烟雾病患者,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脑膜-颞肌-动脉-骨膜瓣贴敷术且术后发生脑过... 目的 探讨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患者出现“新常春藤征”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北京航空总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45例烟雾病患者,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脑膜-颞肌-动脉-骨膜瓣贴敷术且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记录术后“新常春藤征”出现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出现“新常春藤征”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45例患者,左侧手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96.43%,27/28)、右侧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21.43%,6/28),右侧手术后主要表现为左侧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9/17)、流涎和吞咽困难(3/17)。术后26例(57.78%)出现“新常春藤征”,分别位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部(9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后部(6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部(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部和后部(5例)。根据性别、年龄、病程、术前有无“常春藤征”、手术侧别、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层,术前无“常春藤征”、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时间≤3 d和恢复时间≤7 d的患者术后“新常春藤征”出现率高于术前存在“常春藤征”(χ^(2)=5.830,P=0.016)、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时间> 3 d(χ^(2)=30.162,P=0.000)和恢复时间> 7 d(χ^(2)=6.764,P=0.009)患者;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时间≤3 d是术后出现“新长春藤征”的危险因素(OR=261.155,95%CI:7.635~8932.982;P=0.002)。结论 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手术侧别不同,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表现各异。“新常春藤征”是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短暂性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3天内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患者易形成“新常春藤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脑血管重建 血流动力学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重建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并发动脉瘤两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殷洪伟 尚成浩 +3 位作者 张广浩 吕楠 刘建民 李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94-1000,共7页
目的总结2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并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与结果 2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并发动脉瘤患者均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RI表现为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伴吻合血管或吻合部位多发微小... 目的总结2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并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与结果 2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并发动脉瘤患者均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RI表现为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伴吻合血管或吻合部位多发微小动脉瘤,均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OA-PICA)搭桥术并同期电凝动脉瘤。以"PICA anastomosis"等作为关键词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共获得英文文献8篇计8例患者,结合本文2例病例,共计10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并发动脉瘤患者。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8例动脉瘤发生于吻合部位,1例发生于小脑后下动脉远端,1例发生于起源动脉的一支。5例行开颅手术,分别为OA-PICA搭桥术3例并同期电凝(2例)或夹闭(1例)动脉瘤,单纯动脉瘤夹闭术1例,动脉瘤夹闭合并切断吻合动脉1例,术后均无明确并发症;4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分别为弹簧圈栓塞动脉瘤2例,Glubran胶栓塞动脉瘤2例,其中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表现为轻微脑干梗死(2例)或意识障碍(1例)。结论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吻合并发动脉瘤罕见,破裂出血风险高,可选择OA-PICA搭桥术并电凝或夹闭动脉瘤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重建 颅内动脉瘤 小脑疾病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电凝分离血管:脑血管重建术中制备供体动脉的新技术
13
作者 李寅 王勇杰 +3 位作者 曹阳 周国阳 姚远 王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6-392,共7页
目的报告双极电凝模式用于脑血管重建术分离供体动脉的体验,探讨其与传统分离技术的差异。方法与结果手术器械包括呈双极输出的高频电刀[电凝功率60~70 W(分离)或4~8 W(止血)]、短双极电凝镊(体长12 cm、尖端直径<0.50 mm并涂抹超强... 目的报告双极电凝模式用于脑血管重建术分离供体动脉的体验,探讨其与传统分离技术的差异。方法与结果手术器械包括呈双极输出的高频电刀[电凝功率60~70 W(分离)或4~8 W(止血)]、短双极电凝镊(体长12 cm、尖端直径<0.50 mm并涂抹超强抗粘涂层)和短微型吸引器头(长15 cm、直径0.50 mm)。标记颞浅动脉走行,依据术式划定切口(以不损伤颞浅动脉根部为宜);固定皮瓣,电凝镊(功率70 W)尖端由动脉根部分离、离断浅层和周围组织,显露动脉,以食指末端反复核对血管搏动性和走行;缝线打结并离断动脉末端,预留一段较长缝线。术者一手持蚊式钳夹缝线,轻拉予血管抬离皮瓣的张力,另一手继续以电凝镊分离血管深面组织、离断沿途小分支,操作过程中电凝镊不得触碰血管;全程保持动脉湿润,维持舒张状态,血管痉挛者可以法舒地尔湿棉片包裹供体动脉,使其快速扩张。结论完整分离供体动脉、保证桥血管血流通畅是脑血管重建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与传统分离技术相比,双极电凝模式采用头端尖锐的高功率短双极电凝镊,不仅分离效率高、安全性良好、对皮瓣损伤小,且所获桥血管有效长度更长、顺应性更佳。为避免电凝镊产生的热能波及损伤目标动脉,分离过程中镊尖务必与血管保持安全距离,可留有少量软组织附着于血管;若供体动脉或其小分支断端出血,可调整电凝功率至6 W,镊尖轻触出血点止血。双极电凝分离血管对术者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反复练习方可进行实际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凝术 脑血管重建 颞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导向时代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之应用方略
14
作者 刘佩玺 史源 朱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3-618,共6页
脑血管搭桥术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经过近60年的探索,其应用范围已覆盖颅内全区域。随着可解脱弹簧圈的问世及相关辅助技术的成熟应用,血管内治疗因其微侵袭和快速的特点在常规动脉瘤的治疗中备受青睐,血流导向装置的引入更... 脑血管搭桥术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经过近60年的探索,其应用范围已覆盖颅内全区域。随着可解脱弹簧圈的问世及相关辅助技术的成熟应用,血管内治疗因其微侵袭和快速的特点在常规动脉瘤的治疗中备受青睐,血流导向装置的引入更是开启动脉瘤治疗的新时代。本文回顾脑血管搭桥术治疗动脉瘤的历史和发展,阐述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和推广,进而讨论在血流导向时代血管内治疗的局限性以及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的应用和展望,以重申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 血流导向装置(非MeSH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联合血管重建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41
15
作者 黄良珍 刘朝晖 +1 位作者 彭浩 赵建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34-937,共4页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术与传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以额颞叶脑挫裂伤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试验组...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术与传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以额颞叶脑挫裂伤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试验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通过CT灌注成像(CTP)观察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指标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以及术侧与对侧的比值(即r CBF、r CBV、r MTT、r TTP),并对术后半年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1周及1个月时的CBF、CBV高于对照组,MTT、TT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周和1个月时的r CBF、r CBV、r MTT、r 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1周时的r CBF、r CBV值高于术后1个月时,r MTT、r TTP低于术后1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GOS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恢复较好(包括良好和中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而恢复较差(包括重残、植物状态、死亡)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重建术在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同时能有效改善受损脑组织的血供,疗效显著,预后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脑血管重建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在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段鸿洲 李良 +4 位作者 张扬 莫大鹏 伊志强 张家湧 鲍圣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搭桥术在闭塞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筛选52例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并且临床上有相应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单侧大脑中动...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搭桥术在闭塞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筛选52例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并且临床上有相应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或moyamoya病患者,应用STA-MCA搭桥术进行治疗。手术前、后通过脑血管造影及CT脑灌注成像对吻合口通畅情况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评价。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相关合并症及有无再发卒中,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2例术中发现吻合口不通畅,改行颞肌贴附术。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2例为手术侧硬膜下血肿,1例为手术对侧基底节出血,1例为头皮愈合不良。术后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48例,CT脑灌注图像显示术后病变侧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明显增加[(37.79±9.76)mL/(min.100 g)vs.(33.71±7.92)mL/(min.100 g),P<0.05],相对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mit time,rMTT)明显减少[(8.49±1.97)s vs.(11.06±3.00)s,P<0.01]。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神经功能mRS评分较术前降低(1.37±0.66 vs.1.58±0.64,0.84±0.57 vs.1.51±0.67,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手术侧脑卒中发作。结论:对存在脑血流动力学障碍的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STA-MCA搭桥术可以增加患侧脑组织的血流,改善神经功能并预防同侧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脑血管重建 大脑中动脉 颞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再评价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萌 凌锋 +5 位作者 张鸿祺 缪中荣 支兴龙 陈革 单永治 莫大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对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再评价。 方法 对30例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对术后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均... 目的 对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再评价。 方法 对30例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对术后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均为一过性缺血发作神经性缺损(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障碍(RIND)和不典型脑缺血症状,术前CT,MRI检查无大面积脑梗死,SPECT·rCBF均有脑血流减低区。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率为86.7%,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率为70%,随访仅发现2例患者有2次TIA,无完全性卒中发生,术前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的8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可预防颈内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性脑缺血发展成完全性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 手术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 脑血管重建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ECD SPECT脑血流断层显像两种不同半定量指标评价烟雾病血管重建术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3
18
作者 马潞娜 张东 +2 位作者 李立伟 王骁 李海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4-426,共3页
目的:使用99mTc-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评价双侧比值法和小脑比值法半定量指标对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后疗效评价的作用。方法:血管造影诊断为烟雾病的患者232例,其中97例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135例为双侧同时狭窄。血管重建术前... 目的:使用99mTc-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评价双侧比值法和小脑比值法半定量指标对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后疗效评价的作用。方法:血管造影诊断为烟雾病的患者232例,其中97例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135例为双侧同时狭窄。血管重建术前及重建术后1周分别用99mTc-ECD进行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232例均分别采用双侧比值法和小脑比值法统计目测和定量脑血流灌注减低率,利用脑血流灌注断层图像,勾画12分法感兴趣区,左右镜像相应区域对比,计算比值,以比值绝对值大于10%确定为灌注减低;然后利用双侧小脑半球、颞叶和基底节区最清晰的层面勾画各自感兴趣区,计算机自动计算出大脑半球各部位与小脑比值。结果:血管重建术前后局灶性或弥漫性血流灌注减低者双侧比值法目测检出率分别为81.5%和37.1%,定量检出率为52.6%和22.0%,目测与定量检出符合率为64.5%和59.3%。小脑比值法治疗前后目测检出率分别为95.7%和48.3%,定量检出率为87.9%和44.8%,两者符合率为91.9%和92.9%。无论血管重建术前还是术后,小脑比值法和双侧比值法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双侧比值法和小脑比值法对于单侧血管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减低的检出率分别为90.7%和94.8%,对于双侧血管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减低的检出率分别为22.2%和92.6%,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99mTc-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小脑比值法半定量指标对评价烟雾病的血管重建术的疗效比双侧比值法具有更加准确、客观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脑血管重建 99mTc-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 小脑比值法 双侧比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重建术对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蕾 佟小光 +3 位作者 吴潇哲 刘帅 张惠红 周玉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62-1165,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EC-IC)对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总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AS组43例,EC-IC组32例,对照组35例,分别在术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EC-IC)对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总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AS组43例,EC-IC组32例,对照组35例,分别在术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比较各组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患者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神经心理评分较基线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CAS组和EC-IC组患者3个月和6个月时神经心理评分均较基线水平增加(P<0.01);受教育年限、饮酒和血管重建术影响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认知功能的变化(P<0.05)。结论 CAS和EC-IC均可能改善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认知障碍 脑血管重建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成像评价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谦 倪玲 +2 位作者 周长圣 赵艳娥 黄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9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A(DSCTA)在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MMD)术前及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接受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MMD患者,共37条搭桥血管。术前1周内行DSCTA及DSA评估颞浅动脉,术后1周复查DSCTA随访搭桥血管... 目的探讨双源CTA(DSCTA)在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MMD)术前及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接受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MMD患者,共37条搭桥血管。术前1周内行DSCTA及DSA评估颞浅动脉,术后1周复查DSCTA随访搭桥血管通畅性;对其中11例患者的12条搭桥血管于术后3~6个月内再次行DSCTA检查。由2名影像医师术前以3分法(优秀、良好、差)对DSCTA显示颞浅动脉进行评分,术后以5分法对搭桥血管通畅性进行评分。结果术前37条颞浅动脉均通畅,DSCTA显示为优秀32条(32/37,86.49%),良好5条(5/37,13.51%)。术后1周搭桥血管平均通畅性评分为2.95±1.05,通畅率为64.86%(24/37),术后6个月平均通畅性评分(3.75±0.97)及通畅率(11/12,91.67%)均较术后1周有所提高。结论DSCTA在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治疗MMD的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高度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