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颅底异常血管网病诊断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小征 吕健 +3 位作者 莫雪红 束枫 华莎 马廉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2期1694-1696,共3页
目的 总结 3 6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多普勒超声探测经验 ,评价无创诊断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 (TC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技术探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颅内血管及血流动... 目的 总结 3 6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多普勒超声探测经验 ,评价无创诊断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 (TC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技术探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颅内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并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比较分析。结果 TCD探测 2 4例 ,明确诊断 2 2例 ,高度怀疑 1例 ,阴性者 1例 ,与DSA比较诊断符合率为 96%。CDFI及CDE探测 12例 ,均明确诊断为颅底异常血管网病 ,并被DSA证实。结论 TCD、CDFI及CDE能实时动态观察颅底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CDFI及CDE对狭窄处血流显示敏感 ,有助于准确判断血管闭塞与轻度狭窄 ,对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又因其无创 ,病人易接受 ,可作为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病人诊断、定期随访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异常血管网病 诊断 经颅多普勒 彩色多普勒 能量多普勒 数字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尿潴留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鸿梅 兰鸿 +3 位作者 夏昌华 曾国香 唐莉 李永琴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9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自行设计DSA患者术后尿潴留相关因素调查表对225例行DSA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焦虑/抑郁程度、体重指数、躯体疼痛程度...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自行设计DSA患者术后尿潴留相关因素调查表对225例行DSA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焦虑/抑郁程度、体重指数、躯体疼痛程度是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危险因素,术后4h内饮水量增加是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护士应针对DSA术后尿潴留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降低尿潴留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脑血管造影 尿潴留 体重指数 焦虑 抑郁 躯体疼痛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孟学刚 牛晓姗 +2 位作者 玄祖旗 钟朝明 朱沂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672-2673,共2页
准确地对责任血管进行评估是脑血管病治疗的基础。虽然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脑血管造影(CTA)等无创检查手段为脑血管的评估提供了新方法,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60gaphy.DSA)提供的诊断信息仍是不可取... 准确地对责任血管进行评估是脑血管病治疗的基础。虽然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脑血管造影(CTA)等无创检查手段为脑血管的评估提供了新方法,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60gaphy.DSA)提供的诊断信息仍是不可取代的,目前仍被认为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为进一步分析该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行DSA检查的脑血管病病例80例,分析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 脑血管造影技术 应用 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CT脑血管造影 检查手段 诊断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血管造影阴性患者诊治进展
4
作者 黄钦江 李锐 +2 位作者 李文勇 万纯友 洪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368,共5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目前仍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针对该类患者,尽快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目前仍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针对该类患者,尽快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及部位,并根据确定的原因尽快采取手术治疗,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部分患者首次血管造影存在假阴性,其原因包括多方面,如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微小动脉瘤、血栓性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以及阅片者经验等。首次造影阴性的患者必须复查,尤其是针对那些发病后头颅CT平扫高度怀疑动脉瘤患者,复查建议在早期(<2周)及中期(2~8周)进行,同时需提高对微小血管病变的警惕性及识别能力,借助于最新影像学技术,提高对病因的首次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肃西 雷燕妮 +1 位作者 梁曼 李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4期1050-1051,共2页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 (对照组 ) 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 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 (对照组 ) 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 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中膜 (IMT)增厚、斑块或血栓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DSA比较 ,对颈动脉颅外段 <70 %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 70 %~ 99%的狭窄诊断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颈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为 76 4 7% ,DSA为 5 2 94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直接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 ,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 临床应用 数字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彩色多普勒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前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磊 谭莹 +1 位作者 王华 郑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9期797-799,F0003,共4页
目的评价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47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一过性脑缺血(TIA)或脑梗死患者,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行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PTAS),... 目的评价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47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一过性脑缺血(TIA)或脑梗死患者,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行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PTAS),对狭窄血管经PTAS治疗前后形态学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平均流速Vm、收缩峰流速Vs、舒张峰流速Vd、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进行分析和比较,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41例与术前比Vs、Vm、Vd下降,Pi值增高,Ri值变化不大,TCD及DSA随访所有例患者无再发狭窄;5例患者出现Vs、Vm、Vd增快,Pi值增高,但均未见反流信号;1例出现Vs增快,Vm增快,Vd降低。中、重度狭窄TCD与DSA相符率分别为75%、83%。结论TCD能为血管内支架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前后疗效提供客观依据,其无创、便捷、廉价的优点,更有优势作为PTAS治疗中、重度MCA狭窄的初选、疗效评价和术后随访的评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 数字脑血管造影(DSA) 大脑中动脉狭窄 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PT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盗血指数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盗血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吴钢 张小征 +2 位作者 陆兵勋 许国英 郑依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5-688,共4页
目的作者曾推导出一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盗血指数(SI)计算公式,本研究介绍该指数在评价脑动脉畸形(AVM)中盗血现象的应用。方法对16例经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证实的脑动脉畸形的TCD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直接或... 目的作者曾推导出一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盗血指数(SI)计算公式,本研究介绍该指数在评价脑动脉畸形(AVM)中盗血现象的应用。方法对16例经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证实的脑动脉畸形的TCD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直接或间接供血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供)与其相邻血管血流的平均血流速度(Vm邻)的比值Vm供/Vm邻和其相应血流的SI(SI=1-PI1/PI2,PI1为供血动脉的脉动指数,PI2为供血动脉相邻血管的脉动指数)值进行比较分析,并尝试比较SI与AVM大小的关系。结果直接或间接供血动脉的Vm供/Vm邻均与SI值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53,P值均小于0.05;此外,SI与血管畸形大小呈正相关趋势,r=0.48,但P>0.05,提示SI大小可能还与动静脉畸形的类型和血管发育程度有关。结论根据TCD检测的SI值大小,结合DSA检测结果,可对AVM的大小、类型和血管床的发育情况进行分析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盗血指数评估 脑动静脉畸形 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栓塞致密度与复发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庆平 陈光忠 +3 位作者 李铁林 赵炜 袁源 冯衍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9-343,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为防止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复发提供血流动力学理论参考。方法应用图像测量软件分析15例颅内动脉瘤DSA图像中选定区域像素随时间变化的密度值,绘成时间-密度曲线,并根据时间密度曲...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为防止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复发提供血流动力学理论参考。方法应用图像测量软件分析15例颅内动脉瘤DSA图像中选定区域像素随时间变化的密度值,绘成时间-密度曲线,并根据时间密度曲线进一步分析动脉瘤栓塞前后血流速度变化。结果15例颅内动脉瘤中栓塞密度达到Ⅰ°的9例患者无1例复发;2例Ⅱ°患者有1例复发;4例Ⅲ°患者全部复发。5例复发患者动脉瘤残留区内测得的相对流入系数ACKa/PKa值均接近或高于栓塞前。结论瘤腔内血流速度与动脉瘤栓塞后残腔大小呈负相关,即不完全栓塞的动脉瘤腔内血流在治疗后显著加速,这或许能够解释不完全栓塞动脉瘤复发率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脑血管造影 血流动力学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 被引量:23
9
作者 常飞 章军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发生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1例入院诊断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磁共振(MRI)检查,根据DSA结果分为脑... 目的探讨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发生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1例入院诊断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磁共振(MRI)检查,根据DSA结果分为脑动脉狭窄组(脑动脉狭窄比≥50%,31例)和脑动脉正常组(DSA未见明显异常,30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脑动脉狭窄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8.06%(18/31),明显高于脑动脉正常组的16.67%(5/30)(P<0.01)。结论合并中重度脑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较脑动脉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数字脑血管造影 脑动脉狭窄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宏勤 毛伯镛 +3 位作者 武志峰 张跃康 张恒 游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 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结果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点 放射学特点 诊断标准 预后 数字脑血管造影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1
作者 曾少建 舒航 +6 位作者 李贵福 李昭杰 许作奎 林晓风 詹升全 周东 唐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8期895-896,共2页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 :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DSA)监视下 ,经股动脉 ,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 13 5例颅内动脉瘤。结果 :栓塞达 10 0 % 12 6例 (93 % ) ;栓塞达 90 %以...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 :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DSA)监视下 ,经股动脉 ,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 13 5例颅内动脉瘤。结果 :栓塞达 10 0 % 12 6例 (93 % ) ;栓塞达 90 %以上 8例 (6% ) ;栓塞达 90 %以下 1例 (0 7% )。全组手术死亡 4例 (3 % ) ;术中出血 4例 ,载瘤动脉痉挛 3例 ,脑梗塞 1例 ,GDC外逸 1例。本组有 15例栓塞后 6~ 17个月进行造影随访 ,均无变化。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有效、适应证广的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 数字脑血管造影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蹼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永亮 刘晓楠 +2 位作者 张启文 杨明亮 高连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蹼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28例患有颈动脉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血管事件[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新发脑梗死...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蹼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28例患有颈动脉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血管事件[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新发脑梗死、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2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自膨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术前狭窄率50%~70%,平均(60.0±6.9)%。术后狭窄率0~20%,平均4.6%。其中2例(7.14%)患者术中出现颈动脉窦迷走反射,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无颈内动脉TIA、新发脑梗死、心肌梗死等血管事件的发生。无患者死亡。术后12个月随访时复查头颈部CTA。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责任血管颈动脉蹼的发生。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蹼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颈动脉蹼 脑卒中 脑血管数字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