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椎动脉基底动脉系脑血管神经肽Y能神经与星状神经节、颈上神经节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林雪群 邵立健 +1 位作者 程上穆 石嘉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7-260,T045,共5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ABC法和神经节切除术 ,观察了大鼠脑底血管椎动脉、基底动脉系主要动脉分支神经肽 Y能神经纤维的起始核团。正常组大鼠脑底血管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均可见棕褐色的神经肽 Y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 ,呈...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ABC法和神经节切除术 ,观察了大鼠脑底血管椎动脉、基底动脉系主要动脉分支神经肽 Y能神经纤维的起始核团。正常组大鼠脑底血管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均可见棕褐色的神经肽 Y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 ,呈细线状 ,攀附于血管壁上。手术 I组作左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 ,术后存活 7~ 10 d,左侧椎动脉颅内段阳性纤维基本消失 ,基底动脉和双侧小脑上动脉阳性纤维明显减少 ;右侧椎动脉颅内段阳性纤维无减少。手术 II组作双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 ,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阳性纤维基本消失。手术 III组作左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 ;手术 IV组作双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 ,上述各动脉阳性纤维密度未发现减少现象。手术 I、II组各组纤维密度数据与正常组者比较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P<0 .0 5。结果提示 :大鼠一侧星状神经节发出的神经肽 Y能神经纤维分布于同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和双侧小脑上动脉 ,即大鼠脑血管椎 -基底动脉系神经肽 Y能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星状神经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 神经肽Y能神经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星状神经 颈上神经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皮层-基底神经节环路模型的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大鼠行为决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帅 由胜男 +2 位作者 党君武 杜文静 王磊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6-368,共13页
经颅磁声电刺激(TMAES)是一种新型、无创、可改变不同脑区电活动的神经调控方法。前额叶皮层与基底神经节中各脑区相互影响,在行为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涉及其调节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前运动皮层神经元活性和前额叶皮层突触可... 经颅磁声电刺激(TMAES)是一种新型、无创、可改变不同脑区电活动的神经调控方法。前额叶皮层与基底神经节中各脑区相互影响,在行为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涉及其调节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前运动皮层神经元活性和前额叶皮层突触可塑性与行为决策关系密切。该文基于皮层-基底神经节回路模型,模拟分别对健康大鼠、帕金森大鼠施加刺激后,不同脑区在奖赏选择任务中的神经活动,仿真分析不同感应电流强度对皮层神经元放电率和脑区间突触权重的影响。并通过行为学实验进一步探讨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健康大鼠与帕金森模型大鼠行为决策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对健康大鼠施加刺激可提高前额叶皮层与纹状体、前运动皮层之间的突触权重;对帕金森大鼠施加刺激可提高前运动皮层神经元放电率,调节前额叶皮层与纹状体、前运动皮层之间的突触权重。实验结果显示,施加刺激后,大鼠的学习探索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且帕金森模型大鼠受刺激的作用效果更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经颅磁声电刺激可提高大鼠的运动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且有助于改善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失衡。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经颅磁声电刺激调节决策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声电刺激 皮层神经 神经 行为决策 突触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57BL/6小鼠大脑皮层区与基底神经节隆起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比较
3
作者 赵艳 卢广泉 +6 位作者 杜金乐 潘雨绮 董子意 康鑫 高弋婷 高方 杨加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2-611,共10页
目的:观察小鼠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隆起(GE)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阐明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在不同脑区的体内外发育差异。方法:C57BL/6雌鼠于妊娠第13.5~15.5天断颈处死后,经无菌操作取胚胎小鼠,显微镜下逐步分离获取胚胎小鼠脑组织... 目的:观察小鼠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隆起(GE)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阐明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在不同脑区的体内外发育差异。方法:C57BL/6雌鼠于妊娠第13.5~15.5天断颈处死后,经无菌操作取胚胎小鼠,显微镜下逐步分离获取胚胎小鼠脑组织皮层区和GE区。体外原代培养胚胎小鼠神经元,于培养3、7、14和21 d分别收集细胞样品,并将其作为培养3、7、14和21 d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突触后表达蛋白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及桥尾蛋白(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1(vGLUT1)、 PSD95、囊泡γ-氨基丁酸(GABA)转运蛋白(vGAT)及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胚胎小鼠脑组织皮层区和GE区神经元中vGLUT1及vGA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培养3 d组比较,培养14和21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PSD95及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皮层区比较,培养14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显微镜下观察,培养14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兴奋性突触及抑制性突触均初步发育,相关蛋白呈阳性表达;其中兴奋性突触相关蛋白阳性表达在皮层区神经元中更为明显,且突触前分子vGLUT1和突触后分子PSD95在皮层区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部位均呈现共定位的特征;抑制性突触前分子vGAT蛋白和突触后分子Gephyrin蛋白在GE区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中也呈现共定位的特征,且突触前分子较相应的突触后分子蛋白阳性表达更明显。与皮层区比较,培养14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vGLUT1和PSD9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GAT和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培养21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触相关蛋白阳性表达增加,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进一步成熟并完善。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部位均形成了丰富的突触前后对应的表达模式,突触结构逐步发育良好,且突触前分子较相应的突触后分子蛋白阳性表达更明显。与皮层区比较,培养21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vGLUT1和PSD9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vGAT和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皮层区比较,胚胎小鼠脑组织GE区神经元中vGLU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GA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皮层区和GE区神经元的突触发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皮层区兴奋性突触发育较早,GE区抑制性突触发育较早。突触的脑区特异性发育提示不同细胞类型的神经疾病可能具有不同的发育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发育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皮层区 神经隆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力竭运动时皮层-基底神经节通路振荡电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浩洁 史冀龙 +2 位作者 侯莉娟 刘晓莉 乔德才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92,共12页
目的:探究大鼠力竭运动时皮层-基底神经节通路振荡电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振荡电活动与运动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在体多通道神经电信号记录技术,记录安静,第1、3和7天大鼠力竭运动时大鼠皮层(M1)和基底神经节(Str、GPe、SNr和STN)的局部... 目的:探究大鼠力竭运动时皮层-基底神经节通路振荡电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振荡电活动与运动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在体多通道神经电信号记录技术,记录安静,第1、3和7天大鼠力竭运动时大鼠皮层(M1)和基底神经节(Str、GPe、SNr和STN)的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采用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探究力竭运动时各核团不同频段振荡电活动的功率谱特征;利用同步似然分析(synchronization likelihood,SL)探究皮层-基底神经节网络的功能连接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β频段(12~30 Hz)PSD值和SL系数与大鼠力竭运动时长的相关性。结果:大鼠运动力竭即刻与安静时相比,1)振幅分析发现,LFPs平均振幅值均显著升高(P<0.01);2)功率谱密度分析发现,皮层和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在β频段的PSD值均不同程度显著升高(P<0.05);3)同步似然分析发现,间接通路的路径Str-GPe、GPe-STN、GPe-SNr、STN-SNr和超直接通路M1-STN的β频段的平均SL系数均明显增高(P<0.05),且升高幅值都是GPe-STN最大、M1-STN最小,而直接通路(Str-SNr)在各频段中无显著差异(P>0.05),经24 h休息可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P>0.05);4)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除Str外,其他核团的β频段的PSD值与大鼠力竭运动时长呈负相关;间接通路路径GPe-STN(R=-0.67,P<0.01)和STN-SNr(R=-0.56,P<0.01)与大鼠力竭运动时长呈负相关,而超直接通路M1-STN和直接通路Str-SNr不相关(P>0.05)。结论:力竭运动时皮层-基底神经节通路的β振荡增强,超直接和间接通路功能性连接显著增强,这一现象可能与运动能力的抑制相关,表明短期的β振荡增强并不一定是病理性的,而可能是神经系统对力竭运动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竭运动 皮层-神经 振荡电活动 局部场电位 同步似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疲劳通过基底神经节输出核团损伤大鼠工作记忆能力 被引量:1
5
作者 金硕 李鸿扬 +2 位作者 吉宸萱 祁金顺 孙丽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讨基底神经节输出核团[脚内核(EPN)和黑质网状部(SNr)]内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参与运动疲劳损害工作记忆能力的神经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疲劳组(Fatigue),选用三级递增负荷跑台训... 目的:探讨基底神经节输出核团[脚内核(EPN)和黑质网状部(SNr)]内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参与运动疲劳损害工作记忆能力的神经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疲劳组(Fatigue),选用三级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方案,建立慢性力竭运动疲劳模型。利用Y迷宫自主交替实验评估大鼠的工作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EPN和SNr内PV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Y迷宫自主交替实验表明,疲劳组大鼠自主交替正确率较对照组大鼠呈显著性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疲劳组大鼠EPN和SNr内PV阳性细胞密度和阳性纤维染色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大幅降低(P<0.05,P<0.01)。同时,疲劳组大鼠EPN和SNr内caspase-3阳性细胞密度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运动疲劳导致大鼠工作记忆能力受损,其机制可能与EPN和SNr内PV阳性神经元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疲劳 工作记忆 神经输出核团 小清蛋白 CASPASE-3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神经内外科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裴裴 匡良洪 +6 位作者 黄光辉 裴永恩 周滨音 吴星 胡胜 吕华荣 姚益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内外科治疗效果,总结相应的手术适应证。方法统计金谷分类IVb级和V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各100例)神经内外科治疗效果,采用高血压重症基底节-丘脑血肿CT分型法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 目的探讨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内外科治疗效果,总结相应的手术适应证。方法统计金谷分类IVb级和V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各100例)神经内外科治疗效果,采用高血压重症基底节-丘脑血肿CT分型法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治疗组总病死率为62%(62/100),低于保守治疗组的92%(92/100;X2=23.744,P=0.000);CT分型Ⅲ~Ⅴ型患者总病死率为84.21%(32/38),高于Ⅰ-Ⅱ型的48.39%(30/62;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0);开颅手术组患者总病死率为54.41%(37/68),低于非开颅手术组的78.13%(25/32;X2=7.920,P=0.048)。结论金谷分类IVb级极重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应积极施行手术治疗,而Ⅴ级患者应慎行手术,需结合患者年龄(〈60岁)、脑疝症状出现时间(发病时间〉12h)、CT分型(Ⅰ~Ⅱ型)及是否伴有全身性疾病(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和糖尿病)等多项因素综合考虑,制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神经 血肿 药物疗法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宗明 贾继明 +5 位作者 林贵军 饶芝国 李成义 闫昕 伊志强 贺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5-256,共2页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对27例经CT检查证实的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量为50—100ml,部分病例血肿经额角破入脑室铸型,行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呼吸机治疗。结果 27例患者中20...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对27例经CT检查证实的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量为50—100ml,部分病例血肿经额角破入脑室铸型,行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呼吸机治疗。结果 27例患者中20例术后立即复查CT,7例48h复查CT,血肿清除率95%以上26例,1例术后再出血40ml,并再次开颅手术,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恢复良好14例。结论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创伤小、手术显露满意,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可靠,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是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高血压 显微外科手术 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陈奕玮 吴侑煊 +1 位作者 梁发 韩如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6-230,共5页
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一种交感神经节阻滞技术,在临床获得较大范围的应用。近年来,该技术在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的脑血管痉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一种交感神经节阻滞技术,在临床获得较大范围的应用。近年来,该技术在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的脑血管痉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从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机制、SGB改善脑血管痉挛的作用、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进行阐述,旨在为应用SGB防治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及改善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阻滞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红梅 王文志 李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39-444,共6页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30~50 ml)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纳入50家研究单位52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共分为≤6 h组、>6~12 h组、>12~18 h组和>18~24 h组,分别于治疗14 d和3...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30~50 ml)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纳入50家研究单位52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共分为≤6 h组、>6~12 h组、>12~18 h组和>18~24 h组,分别于治疗14 d和3个月时评价4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住院期间和治疗3个月时病死率。结果最终进入本研究者共计507例患者,治疗14 d时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治疗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Barthel指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699,P=0.041)。线性趋势检验显示,手术时间越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概率越大(trend x^2=5.624,P=0.018)。住院期间和治疗3个月时,4组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基底节区脑出血后,各组患者施行微创穿刺术时间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脑出血>24 h后患者血肿扩大、病情加重概率明显升高。因此,最佳手术时机为发病6 h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穿刺术 出血 神经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章明 熊家庆 +6 位作者 邵义敏 胡胜利 胡钧涛 张涛 王辉 罗杰 涂汉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13-1015,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60例,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经岛叶入路行颅内血肿清除和止血,必要时去骨瓣减压。术后随访6~24个月,采...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60例,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经岛叶入路行颅内血肿清除和止血,必要时去骨瓣减压。术后随访6~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临床预后,以MRS 0~2分为良好,3~4分为一般,5分和死亡为差。结果 60例患者中,死亡5例,病死率8.3%。存活的55例中,MRS 0分0例,1分1例,2分2例,3分19例,4分25例,5分8例,恢复良好占5.5%,一般占80.0%,差14.5%。结论经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经外侧裂经岛叶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术清除颅内血肿和止血的方法.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神经 出血 显微外科手术 血肿 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节区出血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晓娜 石峰 +6 位作者 陈鑫龙 张倩 郭凤娟 王继俭 李洪泉 巫嘉陵 卓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80-885,共6页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出血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简称引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80例行引流术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早期康复组在引流术后2天、对照组在引流术后7天均予为期2周的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出血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简称引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80例行引流术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早期康复组在引流术后2天、对照组在引流术后7天均予为期2周的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前、治疗2周和3个月随访时评定患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Barthel指数(BI),以及3个月随访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 RS)预后评估,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和再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2周和3个月随访时FMA评分(t=-16.288,P=0.000;t=-45.638,P=0.000)和BI评分(t=-20.188,P=0.000;t=-48.938,P=0.000)高于治疗前,3个月随访时FMA评分(t=-29.350,P=0.000)和BI评分(t=-28.750,P=0.000)高于治疗2周时;早期康复组各观察时间点FMA评分(F=7.505,P=0.008)和BI评分(F=7.029,P=0.010)均高于对照组。3个月随访时早期康复组患者预后优于对照组(Z=-3.591,P=0.000),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5%(18/40)对67.50%(27/40);χ~2=4.114,P=0.043]。结论基底节区出血引流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再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神经 引流术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基底神经节神经递质失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作厘 贾军 +2 位作者 虞芬 汪璇 王晓民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7-430,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老年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变性死亡,从而引起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失调。近年的研究显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并不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唯一因素,...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老年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变性死亡,从而引起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失调。近年的研究显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并不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唯一因素,基底神经节中其它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等,在帕金森病的发病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发生紊乱,基底神经节网络调控功能失调,导致了以运动系统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本文就帕金森病状态下基底神经节中主要神经递质失衡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神经递质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神经节的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崔高宇 张绍祥 +5 位作者 刘正津 谭立文 邱明国 王欲甦 邓俊辉 唐泽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75-578,共4页
目的 建立基底神经节区域的可视化模型。方法 采用大体标本冰冻薄层断面切片技术 ,将人脑从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三个方位进行 0 43mm的薄层连续切片 ,以连合间径线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空间坐标 ,对基底神经节核团断面的中心点坐标进行... 目的 建立基底神经节区域的可视化模型。方法 采用大体标本冰冻薄层断面切片技术 ,将人脑从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三个方位进行 0 43mm的薄层连续切片 ,以连合间径线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空间坐标 ,对基底神经节核团断面的中心点坐标进行定位测量 ;在SGI工作站上 ,对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基底神经节及其周围的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结果 尾状核头靶心坐标 (X ,Y ,Z)分别为 10 5 1± 1 67,2 3 80± 1 69,7 69± 1 46;苍白球内侧部靶心坐标为 18 3 0± 1 88,5 45± 1 3 5 ,0 88± 1 94;苍白球外侧部靶心坐标为 2 0 95± 1 79,7 62± 1 78,4 5 0± 1 40。对基底神经节的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以及周围的丘脑、丘脑底核、视神经等结构进行了可视化三维重建。重建的三维图像比较清楚地显示了基底神经节诸核团及其周围结构的空间形态和毗邻关系 ,并能方便地与断面形态相互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三维重建 立体定向手术 可视化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颅血肿清除和硬通道穿刺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5
14
作者 刘涛 聂智品 李书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1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对比开颅血肿清除和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19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和穿刺引流术(微创组)各96例。2组年龄、性别、血... 目的:对比开颅血肿清除和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19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和穿刺引流术(微创组)各96例。2组年龄、性别、血肿侧别及Glasgow昏迷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比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肿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3周及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开颅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中位数31(24~39) min vs.152(131~170)min,Z=-11.975,P=0.000],术中出血少[30例0 ml、66例<5 ml vs.(332.4±20.2)ml],术后住院时间短[中位数14(10~17)d vs.64(44~75)d,Z=-44.217,P=0.000],但术后残余血肿量多[中位数13(8~17)ml vs.7(4~12)ml, Z=-11.573,P=0.000]。治疗3周后,微创组Glasgow 预后评分高[中位数4(2~4)分 vs.3(1~4)分,Z=-8.215,P=0.000],Barthel指数高[(59.9±4.5) vs.(54.9±4.9),t=7.370,P=0.000]。治疗6个月,微创组Glasgow预后评分高[中位数3(2~4)分vs.2(1~4)分,Z=-7.448,P=0.000],Barthel指数高[(64.3±8.4) vs.(59.7±6.8),t=4.156,P=0.000],2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引流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高血压 神经 血肿 微创 穿刺术 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额钻孔引流术治疗基底节中等量出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卓杰 刘春生 +1 位作者 杨玉山 亢建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726-729,共4页
共198例基底节中等量(30~60ml)出血患者,均于发病7d内在局部麻醉下行经额钻孔血肿引流术,2例死亡、5例持续植物状态生存,其余191例随访6个月时预后达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和完全独立者171例,治疗总有效率约为86.36%(171/198)。提示经额钻... 共198例基底节中等量(30~60ml)出血患者,均于发病7d内在局部麻醉下行经额钻孔血肿引流术,2例死亡、5例持续植物状态生存,其余191例随访6个月时预后达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和完全独立者171例,治疗总有效率约为86.36%(171/198)。提示经额钻孔引流术治疗基底节中等量出血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神经 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联合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大量出血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卓杰 刘春生 +1 位作者 亢建民 杨玉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51-55,共5页
共151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于发病超早期接受经额钻孔引流联合经颞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联合治疗组,68例)或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对照组,83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短期及中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共151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于发病超早期接受经额钻孔引流联合经颞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联合治疗组,68例)或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对照组,83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短期及中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苏醒快,且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取超早期联合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大量出血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神经 引流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伟国 马向科 +2 位作者 杨云娜 陈艳明 左焕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方法对18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于发病24h内选择额上入路,使用内窥镜外鞘作为操作通道,以神经内窥镜及常规吸引器通过内窥镜外鞘进行血肿清除。结果...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方法对18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于发病24h内选择额上入路,使用内窥镜外鞘作为操作通道,以神经内窥镜及常规吸引器通过内窥镜外鞘进行血肿清除。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55min。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活动性出血13例。术后1d复查头部CT,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全部清除2例,血肿大部清除(〉90%)11例,部分清除(〈90%)5例。随访时间3~11个月,平均7个月。除1例术后死于冠心病外,ADL评分:Ⅰ级7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神经内窥镜结合内窥镜外鞘,使术野有一定的操作空间,避免术中内窥镜物镜的模糊,改善内窥镜的视野。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神经 神经内窥镜 窥镜外鞘 额上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神经节区脑损害与汉语失写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金梅 刘晓加 +1 位作者 陆兵勋 尹文刚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9-562,共4页
目的研究基底神经节损害所致汉语失写症的特点。方法采用汉语失语检查法(ABC)及汉语失写检查法(CAB)测试基底神经节损害患者的口语和书写能力,统计言语障碍类型,计算各项书写得分和失写指数。结果38例患者中,左侧基底神经节损害21例,其... 目的研究基底神经节损害所致汉语失写症的特点。方法采用汉语失语检查法(ABC)及汉语失写检查法(CAB)测试基底神经节损害患者的口语和书写能力,统计言语障碍类型,计算各项书写得分和失写指数。结果38例患者中,左侧基底神经节损害21例,其中失语18例,失写18例;右侧损害14例,其中失语1例,失写4例,左右两侧失语失写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双侧损害3例,均伴失语,失写2例。汉语书写障碍类型主要为构字障碍、字词错写和语句篇章层级书写障碍。结论基底神经节损害可导致汉语失写症,其失写语言机制可能有低灌注机制、整合中枢、环路受损、字形在脑内结构的记忆提取受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脑损害 汉语失写症 神经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微创治疗策略选择对不同时期神经功能与预后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石立科 向定朝 +6 位作者 何建青 胡旭 周劲旭 董吉荣 万琦 翟丽敬 王玉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微创治疗策略对老年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神经功能和预后影响差异,比较2种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20年11月无锡市太湖医院收治的老年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292例,根据患者微创治疗方案分为A组... 目的探讨不同微创治疗策略对老年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神经功能和预后影响差异,比较2种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20年11月无锡市太湖医院收治的老年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292例,根据患者微创治疗方案分为A组144例[神经内镜(或显微镜)下皮质穿刺行血肿清除术]和B组148例(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临床资料,围术期指标;手术后超早期(1~3 d)、早期(4~7 d)和短期(8~14 d)残余血肿体积(RV)、血肿清除率(HCR);评估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A组,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1)。A组术后超早期RV[(7.38±2.03)ml vs(14.35±2.18)ml]明显低于B组,HCR[(84.69±8.02)%vs(67.42±6.85)%]明显高于B组(P<0.01)。术后6个月A组预后良好率虽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93.06%vs 87.84%,P>0.05)。结论神经内镜(或显微镜)下皮质穿刺血肿清除术后超早期HCR更高,RV更低;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操作更为简便、操作难度更低,应用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神经康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洁 袁毓 +2 位作者 李明月 张明 刘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索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二科就诊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给予立体定向... 目的探索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二科就诊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给予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56±14.75)min vs(94.03±14.50)min,t=0.268,P=0.789]。2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6个月NIHSS评分显著降低[(5.90±4.02)分vs(9.23±3.47)分,P=0.000;(4.54±2.56)分vs(6.50±3.07)分,P=0.000]。2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可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检查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神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