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非药物预处理对脑缺血后兴奋毒性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张宝瑜
李礼
王冠然
宁文华
王洋
赵梦雄
王舒
-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针刺疗法重点研究室
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3-176,I0030,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04189)
天津市教委项目(2018KJ020)
+1 种基金
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专项项目(2017130)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6ZXMJSY00040)。
-
文摘
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过量释放引起的神经毒性是脑缺血后一系列级联事件发生的主要初始病理变化。非药物预处理可通过抑制缺血后兴奋毒性减轻神经损伤。将首先梳理脑区谷氨酸代谢过程,包括谷氨酸突触前生成和释放、突触间隙重摄取以及突触后与受体结合;然后围绕谷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位点对非药物预处理在兴奋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进一步研究非药物预处理对抗脑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关键词
脑缺血耐受性
谷氨酸兴奋毒性
缺血预处理
运动预处理
电针预处理
-
Keywords
cerebral ischemic tolerance
glutamate excitotoxicity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exercise preconditioning
electroacupuncture preconditioning
-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凝血酶受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在脑损伤中的双重作用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郑国庆
王小同
-
机构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科中心
-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426-429,共4页
-
文摘
1978年,Carney和Cunningham首次鉴定凝血酶受体(thrombin receptor,TR).1991年,Vu TK等克隆了第一个TR.1994年,Coughlin等依据TR由蛋白酶水解机制激活,首次命名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PAR)家族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1994年,Nystedt等克隆了另一个由蛋白酶水解机制激活的受体,该受体以胰蛋白酶为底物,被命名为PAR-2,故最早得到克隆的TR也被称作PAR-1.此后Hiroaki等、Xu等分别报道了另两种TR,也都属于PAR家族,分别称为PAR-3和PAR-4.目前发现的PAR成员共有4个,分别为:PAR-1、PAR-2、PAR-3和PAR-4,其中PAR-1,PAR-3和PAR-4都是TR,而PAR-2为胰酶受体.由于"PAR"已被用于表示其他基因,故根据国际遗传学标准化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将人的PAR家族的基因依次命名为:PAR1g、PAR2g、PAR3g和PAR4g[1].凝血酶在凝血级联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凝血酶有许多细胞外的效应,通过凝血酶影响的大多数细胞的功能是由PAR介导的[2].
-
关键词
凝血酶受体
生物学功能及
脑损伤
双重作用
脑耐受性
-
分类号
R651
[医药卫生—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