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抑制铁死亡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会艳 李强 王洪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4,共6页
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SBI-ICH)可导致神经元的不可逆损伤。研究表明,细胞铁死亡可以介导脑出血后神经元死亡的病理过程,而抑制铁死亡能够有效地减少SBI-ICH。作者综述了铁死亡参与SBI-ICH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靶向抑制铁死亡在SBI-ICH防治... 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SBI-ICH)可导致神经元的不可逆损伤。研究表明,细胞铁死亡可以介导脑出血后神经元死亡的病理过程,而抑制铁死亡能够有效地减少SBI-ICH。作者综述了铁死亡参与SBI-ICH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靶向抑制铁死亡在SBI-ICH防治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脑出血防治方法的探索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铁死亡 神经保护 铁死亡抑制剂 发性损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急性期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变化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徐瀚 陆岳 袁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343-3348,共6页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变化与继发性脑损伤(SB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宿迁医院收治的149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根据脑出血患者治疗后5 d后是否发生SBI分为并发SBI组、未并发SBI组,测定患...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变化与继发性脑损伤(SB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宿迁医院收治的149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根据脑出血患者治疗后5 d后是否发生SBI分为并发SBI组、未并发SBI组,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3 d的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比较并发SBI组、未并发SBI组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水平,分析影响SBI发生的因素,分析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预测脑出血患者并发SBI的价值。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脑出血量、γ-氨基丁酸(GABA)水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是脑出血患者并发SBI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GABA、CRH及二者联合预测脑出血患者并发SBI的灵敏度分别为68.29%、70.73%、85.37%,特异度分别为70.37%、72.22%、89.81%,AUC分别为0.708(95%CI:0.604~0.813)、0.711(95%CI:0.597~0.825)、0.882(95%CI:0.812~0.951)。结论 血清神经递质GABA及应激激素CRH与脑出血患者并发SBI有关,二者联合预测脑出血患者并发SBI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神经递质 应激激素 发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云 刘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30-1133,共4页
近年来研究表明,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脑损伤不仅是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及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直接破坏,继发性脑损伤也是出血后脑损伤的主要原因。细胞凋亡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脑... 近年来研究表明,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脑损伤不仅是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及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直接破坏,继发性脑损伤也是出血后脑损伤的主要原因。细胞凋亡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损伤 细胞凋亡机制 出血 HEMORRHAGE 出血后损伤 周围组织 占位效应 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潘新发 万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37-439,共3页
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可在脑出血后即刻出现并长期维持,其主要表现为脑水肿和神经元死亡(坏死或凋亡)。近年来,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其很有可能在继发性脑损伤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小胶质... 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可在脑出血后即刻出现并长期维持,其主要表现为脑水肿和神经元死亡(坏死或凋亡)。近年来,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其很有可能在继发性脑损伤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广泛,是脑内固有的免疫效应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起着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等重要作用。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发挥巨噬细胞的吞噬效应,并通过产生神经性分子和神经营养因子发挥双重作用。本文就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其双重作用,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干预及分子影像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出血 发性损伤 分子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后占位效应对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郝石磊 宫玉华 王伯初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34-434,共1页
目的脑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开展脑出血后神经损伤机制研究对于治疗新策略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脑出血后占位效应是原发性脑损伤的主要诱因,其也会伴随红细胞溶血和铁沉积等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 目的脑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开展脑出血后神经损伤机制研究对于治疗新策略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脑出血后占位效应是原发性脑损伤的主要诱因,其也会伴随红细胞溶血和铁沉积等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明确了占位效应通过挤压造成组织形变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位效应 发性损伤 发性损伤 铁沉积 红细胞溶血 出血后 致死率 治疗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可加重颅脑创伤后的继发性脑损伤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树源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3期138-138,共1页
颅脑创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梗死以及脑出血均可造成明显的脑损伤,这些脑损伤主要包括,颅脑创伤时的撞击作用和血肿所造成的脑组织撕裂、受压等原发性损伤,以及由于区域性脑缺血所引起的各种生理性及代谢性紊乱所致继发性脑损伤.
关键词 发热 创伤 发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可加重颅脑创伤后继发性脑损伤
7
作者 杨树源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3期138-138,共1页
关键词 发热 创伤 发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与治疗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燕 朱东亚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2期183-187,共5页
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近年研究表明,脑出血产生的继发性脑损伤机制主要涉及凝血酶诱导、红细胞裂解、毒性反应、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根据不同的损伤机制,应运而生了多种脑出血的治疗策略,但是否能成功应用... 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近年研究表明,脑出血产生的继发性脑损伤机制主要涉及凝血酶诱导、红细胞裂解、毒性反应、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根据不同的损伤机制,应运而生了多种脑出血的治疗策略,但是否能成功应用于临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潜在机制和新兴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发性损伤 损伤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极化及其相关炎症信号通路对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孔德敏 邹伟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1期1315-1323,共9页
脑出血是一种由脑实质血管破裂引起的严重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出血部位,小胶质细胞被迅速招募并激活,且在促炎型与抑炎型之间动态转变,不同的信号通路可以改变小胶... 脑出血是一种由脑实质血管破裂引起的严重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出血部位,小胶质细胞被迅速招募并激活,且在促炎型与抑炎型之间动态转变,不同的信号通路可以改变小胶质细胞极化的状态,从而对脑损伤起到调控作用,这提示了小胶质细胞在脑出血继发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促炎型小胶质细胞释放的各种炎症因子介导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的炎症损伤;抑炎型小胶质细胞释放趋化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抗炎介质等诱导小胶质细胞向病变方向迁移,吞噬有害分子和细胞碎片,减轻炎症损伤,促进炎症消退、组织修复及神经再生。然而,目前对于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脑出血后的动态变化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对参与脑出血小胶质细胞极化的相关调控分子以及信号通路的研究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有望成为脑出血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小胶质细胞 发性损伤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后激活PPAR-γ对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价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倩 王丽醌 伍国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9-532,共4页
脑出血发生数小时至数天内,由红细胞裂解产物引起的氧化反应、炎症反应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将导致继发性脑损伤。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PPAR-γ)在内源性血肿清除系统中发挥多重... 脑出血发生数小时至数天内,由红细胞裂解产物引起的氧化反应、炎症反应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将导致继发性脑损伤。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PPAR-γ)在内源性血肿清除系统中发挥多重作用,激活PPAR-γ后不仅在抗炎抗氧化方面发挥作用,还在介导吞噬细胞清除血肿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激活PPAR-γ可能是治疗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一个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发性损伤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小胶质细胞 清道夫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波 胡永珍 李雪松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3期347-352,共6页
在自发性脑出血所致原发性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法尚存争议的情况下,继发性脑损伤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得到重视。继发性脑损伤是自发性脑出血后必然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诸多研究表明继发性脑损伤对预后有着显著影响。影像学手段是临床研究中用... 在自发性脑出血所致原发性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法尚存争议的情况下,继发性脑损伤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得到重视。继发性脑损伤是自发性脑出血后必然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诸多研究表明继发性脑损伤对预后有着显著影响。影像学手段是临床研究中用于评估继发性脑损伤最常用的手段,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均可对明确继发性脑损伤与预后的关系提供一定帮助。本文对继发性脑损伤各种影像学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希望从中获取继发性脑损伤准确预测方法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出血 发性损伤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
12
作者 胡守兴 郑立志 +2 位作者 陈兵 谢季 阳楚雄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9-61,共3页
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48h内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粘附性、吞噬后释放O-2·的水平,MDA,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结果表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上述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48h内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粘附性、吞噬后释放O-2·的水平,MDA,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结果表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上述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白细胞 氧自由基 发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调A1腺苷受体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13
作者 陈东栋 黄擎擎 +3 位作者 陆华 蒋云召 葛风 王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4-568,共5页
目的:探讨A1腺苷受体(A1 adenosine receptor,A1AR)在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诱导的继发性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jury,SBI)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激动剂组[A1腺苷受体激动... 目的:探讨A1腺苷受体(A1 adenosine receptor,A1AR)在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诱导的继发性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jury,SBI)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激动剂组[A1腺苷受体激动剂N(6)-环己基黄素,R-PIA]和拮抗剂组(A1腺苷受体拮抗剂8-苯基-1,3-二丙基黄嘌呤,8-PT),最终每组6只。以胶原酶注射法建立ICH模型。造模前30 min给予激动剂和拮抗剂,48 h后进行检查。分别予免疫蛋白印迹检测A1AR、活性Caspase-3、白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因(B cell lymphoma 2,Bcl-2)、Bax的表达;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观察神经元凋亡;湿/干比法评估脑水肿程度。结果:激动剂组A1AR的表达明显上调(P=0.000),拮抗剂组A1AR的表达下调。激动剂组细胞凋亡减少(P=0.003),活性Caspase-3、白蛋白的水平下调(t=4.649,P=0.043;t=24.89,P=0.001)。拮抗剂组细胞凋亡增多,活性Caspase-3、白蛋白水平上调(t=12.49,P=0.006;t=8.501,P=0.013)。激动剂组Bcl-2表达增加(t=14.13,P=0.005)、Bax表达下调,脑水肿程度减轻(P=0.007)。结论:激活A1AR可增加Bcl-2表达,减轻脑水肿,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抑制继发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发性损伤 A1腺苷受体 B淋巴细胞瘤-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脑出血术中不同平均动脉压水平对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鹏 武红会 +1 位作者 田环环 刘金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8-80,共3页
一项基于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的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cardiovscular disease,CVD)仍然是全球各地区健康损失的主要原因,其中脑卒中是全球和各地区CVD死亡的第二原因。我国第3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表明,脑卒... 一项基于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的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cardiovscular disease,CVD)仍然是全球各地区健康损失的主要原因,其中脑卒中是全球和各地区CVD死亡的第二原因。我国第3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表明,脑卒中已经上升为第1位死因,其中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age,SICH)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目前针对出血量较大的SICH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目的是及时清除血肿、解除脑压迫、缓解严重颅内高压及脑疝、挽救患者生命,尽可能降低由血肿压迫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由于该类患者术中血压波动较大,尤其是术中低血压,既对术后患者的颅脑神经功能产生影响,也对心血管功能产生影响。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观察队列研究,观察SICH患者术中非人为干预、在常规麻醉方法下自然发生的不同血压灌注水平对心肌损伤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该类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及全因死亡率变化,以便为临床转归有益的术中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出血 心肌损伤 脉压水平 术后患者 发性损伤 卒中 手术治疗 SI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rf2通路在创伤性脑损伤中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乔梁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2-426,共5页
在氧化应激状态下,转录因子Nrf2从细胞质转移入细胞核,与抗氧化反应元件结合调节多种保护性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增强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抵抗能力。研究表明,Nrf2通路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激活,抑制继发性脑损伤而... 在氧化应激状态下,转录因子Nrf2从细胞质转移入细胞核,与抗氧化反应元件结合调节多种保护性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增强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抵抗能力。研究表明,Nrf2通路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激活,抑制继发性脑损伤而发挥脑保护作用。而Nrf2基因敲除小鼠比野生型小鼠在TBI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强,抗氧化和解毒酶活力下降,神经元钙超载、凋亡及脑水肿加重,神经功能缺失加重。以上研究提示,Nrf2通路在TBI中具有脑保护作用,另外,该通路还具有对TBI后继发性急性肺损伤、肠道屏障功能破坏的保护作用。Nrf2激活剂能减轻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维持血脑屏障功能、减轻脑水肿而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rf2通路 创伤性损伤 发性损伤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龙昌友(综述) 曹云太 鲍海华(审校)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4-710,共7页
血肿周围水肿(PHE)是高血压脑出血后最主要的继发性脑损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HE作为一个可量化指标并与临床预后不良相关,被认为是高血压脑出血后一个有希望的治疗靶点。但目前关于PHE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研究出现了部分有争议的结... 血肿周围水肿(PHE)是高血压脑出血后最主要的继发性脑损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HE作为一个可量化指标并与临床预后不良相关,被认为是高血压脑出血后一个有希望的治疗靶点。但目前关于PHE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研究出现了部分有争议的结果,特别是影像学方面。清楚了解PHE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临床选择更精细、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从影像学征象、实验室指标及患者基线资料等方面全面对PHE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出血 血肿周围水肿 影响因素 脑继发性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不同影像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龙昌友 曹云太 鲍海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976,共6页
血肿周围水肿(PHE)是脑出血后主要的继发性脑损伤,与患者的功能预后紧密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PHE是一个可量化指标且越来越多地作为评估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放射学标记物,与脑出血患者的短期或长期功能预后显著相关。PHE被认为是脑出... 血肿周围水肿(PHE)是脑出血后主要的继发性脑损伤,与患者的功能预后紧密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PHE是一个可量化指标且越来越多地作为评估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放射学标记物,与脑出血患者的短期或长期功能预后显著相关。PHE被认为是脑出血后一个有希望的治疗靶点,然而不同研究对PHE的测量参数不同,从而导致其对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的PHE不同影像参数进行分类、比较和总结。本综述从影像学角度探讨PHE不同评估参数的优点和局限性及其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提供更精准的指导,以减轻PHE并促进急性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血肿周围水肿 影像学参数 脑继发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神颗粒减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内炎性反应的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俊波 陈宝贵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507-509,共3页
目的:探讨回神颗粒减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内炎性反应的作用环节。方法:应用液压性脑损伤装置建立中度TBI模型,创伤压力为(170±10)k Pa,作用时间为(20±2)ms,随机将大鼠分为6组:正常组、假手术... 目的:探讨回神颗粒减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内炎性反应的作用环节。方法:应用液压性脑损伤装置建立中度TBI模型,创伤压力为(170±10)k Pa,作用时间为(20±2)ms,随机将大鼠分为6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3 d组、模型7 d组、治疗3 d组、治疗7 d组。治疗3 d组和治疗7 d组于创伤后即刻用2 m L药液(含回神颗粒0.27 g)灌胃1次,此后再分别于每日早晚各灌胃1次,每次2 m L药液。采用RT-PCR检测6组动物损伤区脑组织内ICAM-1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3 d组、模型7 d组、治疗3 d组ICAM-1的表达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 d组ICAM-1的表达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组ICAM-1的表达较模型3 d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组ICAM-1的表达与模型7 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神颗粒通过从转录水平抑制ICAM-1的表达,进而减轻脑内炎性反应,避免TBI后脑损伤的进一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 发性损伤 内炎性反应 中性粒细胞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回神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炎性小体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阎朝龙 闫惠颖(综述) 金伟(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8-423,共6页
创伤性脑损伤(TBI)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炎症反应是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NLRP3炎性小体作为炎症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度活化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NLRP3炎性小体在... 创伤性脑损伤(TBI)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炎症反应是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NLRP3炎性小体作为炎症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度活化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NLRP3炎性小体在TBI后被激活,并通过招募、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前体(pro-caspase-1),促进IL-1β和IL-18的成熟与释放,最终加剧了TBI后的神经炎症反应;而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可有效减轻TBI后继发性脑损伤,以上结果提示,NLRP3炎性小体在TBI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就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途径,以及当前靶向TBI后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相关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TBI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 NLRP3 炎性小体 炎症反应 发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宇娟 高巨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33-1135,共3页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目前造成世界各地死亡、残疾和医疗费用支出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重度TB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患者,死亡率可达30%~40%[1-3]。TBI的病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目前造成世界各地死亡、残疾和医疗费用支出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重度TB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患者,死亡率可达30%~40%[1-3]。TBI的病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是指导致神经元、轴突、胶质和血管的剪切、撕裂和/或拉伸的机械性损伤[4]。随后,由于兴奋性毒性物质的产生、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血脑屏障破坏和炎症反应等,引起损伤部位、周围组织甚至是远离损伤部位的脑组织进一步恶化,即发生继发性脑损伤[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功能障碍 发性损伤 发性损伤 发性损伤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创伤性损伤 病理发展 屏障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