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察者警觉/镇静评定评分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全麻诱导期丙泊酚滴定给药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丽红 谢惠琳 +6 位作者 黄霞 罗彤枫 郭婧 林春萌 刘雪艳 史李铄 靳三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期丙泊酚滴定给药过程中,观察者警觉/镇静评定(OAAS)评分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之间的关系,分析BIS监测延迟对麻醉深度评估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全麻诱导期予丙泊酚0.5 mg·...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期丙泊酚滴定给药过程中,观察者警觉/镇静评定(OAAS)评分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之间的关系,分析BIS监测延迟对麻醉深度评估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全麻诱导期予丙泊酚0.5 mg·kg^(-1)·min^(-1)泵注速度分别滴定至OAAS评分4分、3分、2分、1分,达到1分后给予瑞芬太尼2μg/kg、罗库溴铵0.6 mg/kg,2 min后进行气管插管,记录每个评分时的BIS值、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丙泊酚给药量,并分析OAAS评分与BIS值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BIS值在判断OAAS评分达到1分时的诊断效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气管插管,不同OAAS评分对应的BIS值之间的存在差异(P<0.01),OAAS评分从5分至4分时,BIS值平均下降4.08;从4分至3分时下降8.32;从3分至2分时下降5.43;从2分至1分时下降5.24。OAAS评分与BIS值之间有显著相关(ρ=0.775,P<0.001)。OAAS评分1分对应的BIS值中位数为76,83.33%的患者BIS值超过60。ROC曲线分析显示,OAAS评分达到1分的最佳BIS截断值为84,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73.3%,曲线下面积(AUC)为0.842(0.803~0.881)。结论全麻诱导期OAAS评分与BIS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OAAS评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实时性,可有效弥补BIS监测延迟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诱导期 丙泊酚 OAAS评分 指数 监测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静吸复合麻醉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赵利芳 杨建功 +5 位作者 李明勇 刘德智 杨燕 周霞 邵坤 申长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辅助静吸复合麻醉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86例接受ERCP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每组143例。试验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辅...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辅助静吸复合麻醉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86例接受ERCP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每组143例。试验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辅以TEAS,电刺激干预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接受常规静吸复合麻醉。在手术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5 min(T1)、进镜5 min(T2)、术毕(T3)、术后24 h(T4)监测BIS,术后24 h测定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记录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结果:在T1~T3时点,试验组BIS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试验组MMSE评分更高,试验组POCD发生率(3.50%,5/143)低于对照组(11.19%,16/143)(P=0.013)。术后24 h内,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89%,17/143)低于对照组(21.68%,31/143)(P=0.027)。结论:在进行ERCP术时,常规麻醉基础上给予全程TEAS干预能降低BIS,改善认知功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经皮穴位刺激 静吸复合麻醉 指数 术后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谱指数动态变化对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刘新法 袁寅 +1 位作者 栾春梅 姜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60-1465,共6页
目的 分析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动态变化对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至2024年7月医院收治的197例拟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同时监测患者围手... 目的 分析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动态变化对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至2024年7月医院收治的197例拟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同时监测患者围手术期的BIS。根据患者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低血压组和无低血压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麻醉诱导前5 min(T0)、麻醉诱导后5 min(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BI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IS对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 197例老年原发性肺癌患者中有51例患者腹腔镜术后出现低血压,发生率为25.89%。低血压组的高血压占比、手术时间均高于无低血压组(P <0.05),白蛋白(ALB)水平及T2时BIS、T3时BIS均低于无高血压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手术时间长、低ALB水平、T2时低BIS值、T3时低BIS值均为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危险因素(P <0.05)。T2和T3时BIS联合预测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2.16%、78.08%、0.902,其中灵敏度和AUC高于单独预测(P <0.05),特异度与单独预测相近。结论 手术开始后3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BIS对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良好,且二者联合预测能进一步提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老年人 原发性肝癌 腹腔镜手术 低血压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害指数联合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全身麻醉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邓伟 彭丹 +3 位作者 胡海军 张静 余树春 黄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476-3481,共6页
目的评价伤害指数(nociception index,NOX)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麻醉管理。方法选择全凭静脉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择期手术的患者80例,性别不限、50~8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O... 目的评价伤害指数(nociception index,NOX)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麻醉管理。方法选择全凭静脉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择期手术的患者80例,性别不限、50~8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OX联合BIS组(N组)和单独BIS组(C组),每组40例。N组维持合适的镇痛深度(NOX值为30~50),合适的镇静深度(BIS值为40~60);C组维持合适的镇静深度(BIS 40~60),用不透光卡片遮挡隐藏NOX,凭麻醉医师经验调节合适的镇痛深度。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丙泊酚和顺阿曲库铵用量、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麻醉苏醒和拔管时间,术后NRS疼痛评分和舒芬太尼用量,术后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和术中知晓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N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N组术后苏醒和拔管时间明显早于C组(P<0.05),N组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例数、术后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和头晕发生率明显少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顺阿曲库铵用量、术中知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患者术后2、4、6、24 h 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N组患者术后0~12 h、12~24 h舒芬太尼消耗量明显少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BIS监测相比,采用NOX联合BIS监测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减少全麻药物用量,加快术后麻醉苏醒,改善麻醉苏醒质量,并减轻术后急性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指数 指数 全身麻醉 结直肠癌 术后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和依托咪酯的BIS_(50)及其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吕改华 许幸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 分别测定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时半数患者入睡时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即BIS_(50)和半数有效量(ED_(50)),比较他们对BIS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无服用精神药物和镇静催眠药、无术前用药的择期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氯胺酮... 目的 分别测定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时半数患者入睡时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即BIS_(50)和半数有效量(ED_(50)),比较他们对BIS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无服用精神药物和镇静催眠药、无术前用药的择期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n=20)和依托咪酯组(E组,n=20),以半数效量序贯法分别进行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的睡眠观察,以对语言指令不应和睫毛反射消失为入睡指标,同时记录BIS的变化。对取得的数据以直线回归的方法和加权均数法分别求得氯胺酮、依托咪酯的BIS_(50)和ED_(50)。结果 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后,BIS明显下降(P=0.000983),但两者各自BIS下降幅度在入睡与未睡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920501和0.956263)。氯胺酮的BIS_(50)和ED_(50)分别是78.81(95%可信区间67.27~97.10)和0.757 mg/kg(95%可信区间0.535~1.071mg/kg),依托咪酯的BIS_(50)和ED_(50)分别是60.00(95%可信区间49.74~76.95)和0.089mg/kg(95%可信区间0.073~0.107mg/kg)。结论 氯胺酮和依托咪酯皆显著降低BIS,但仅凭BlS难以准确预计是否进入睡眠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依托咪酯 bis50 指数 bis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急性脑损伤脑电双频指数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书国伟 张珏 +7 位作者 费智敏 陈丽 蔡佩浩 王静予 邱峰 孔令军 许乐宜 龚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相关性,探讨BIS值评估脑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双盲法,收集89例成人急性脑损伤患者GCS和BIS值,计算不同程度脑损伤患者的BIS平均值,对BIS与GCS值行...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相关性,探讨BIS值评估脑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双盲法,收集89例成人急性脑损伤患者GCS和BIS值,计算不同程度脑损伤患者的BIS平均值,对BIS与GCS值行一元线性回归,分别绘制诊断GCS<9和诊断GCS<13的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结果轻、中、重度脑损伤组患者的BIS值分别为81.29±7.29、69.32±8.50、45.79±12.3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IS值与GCS值呈线性正相关(R2=0.825,P<0.01),回归方程BIS=4.23×GCS+22.22。诊断GCS<9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0.963,截断点BIS=63.8时,敏感度+特异度最大(敏感度=0.932,特异度=0.933);诊断GCS<13的ROC曲线:AUC=0.933,截断点BIS=71.6时,敏感度+特异度最大(敏感度=0.905,特异度=0.851)。结论急性脑损伤患者的BIS值与GCS值呈显著正相关,作为一种连续、实时、客观的方法,BIS可成为新型的脑损伤程度评估和监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损伤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指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小儿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维持剂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李真 金宁 +3 位作者 万静洁 李阳 万玉骁 朱俊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小儿静脉麻醉,探索丙泊酚的术中维持剂量。方法选择全凭静脉麻醉下行小儿扁桃体或腺样体切除术患儿60例,ASAⅠ或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P4组(丙泊酚初始剂量4 mg·kg^(-1)·h^(-... 目的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小儿静脉麻醉,探索丙泊酚的术中维持剂量。方法选择全凭静脉麻醉下行小儿扁桃体或腺样体切除术患儿60例,ASAⅠ或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P4组(丙泊酚初始剂量4 mg·kg^(-1)·h^(-1))和P6组(丙泊酚初始剂量6 mg·kg^(-1)·h^(-1)),每组30例。采用BIS监测术中的麻醉深度,根据BIS值(维持在40~60)调整术中丙泊酚的维持剂量,同时将瑞芬太尼的剂量维持在0.05~0.1μg·kg^(-1)·h^(-1)。分别观察并记录2组丙泊酚剂量调整的次数和累计用量。结果 2组麻醉诱导平稳,无插管反应发生。P4组和P6组麻醉中丙泊酚麻醉维持平均剂量分别为(9.23±2.49)和(11.25±3.17)mg·kg^(-1)·h^(-1)。结论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可减少术中丙泊酚的用量,且诱导、插管、拔管时机的选择更加恰当,血流动力学的波动也更小。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0.05~0.1μg·kg^(-1)·h^(-1))全凭静脉麻醉行小儿扁桃体或腺样体切除术,合适的丙泊酚维持剂量为(10.13±2.76)mg·kg^(-1)·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丙泊酚 麻醉深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诱导插管期间脑电双频指数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周少丽 刘德昭 +3 位作者 庞红宇 陈信芝 马武华 陈秉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目的 探讨常用静脉复合全麻围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心血管反应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45例ASAⅠ~Ⅱ级非心脑外科全麻择期手术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o)、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_b)、气管插管时(T_i)、气管插管后1 min(T_1)、2min(T_2)... 目的 探讨常用静脉复合全麻围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心血管反应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45例ASAⅠ~Ⅱ级非心脑外科全麻择期手术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o)、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_b)、气管插管时(T_i)、气管插管后1 min(T_1)、2min(T_2)、3 min(T_3)、4min(T_4)及5 min(T_5),记录BIS、BP、HR,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结果 (1)T_b BIS为57.6±9.8,诱导前基础T_o(86.0±9.4),T_i各项指标均较T_b增高,至T_5恢复;(2)围诱导期BP、HR和RPP的变化趋势与BIS一致;(3)术后随访未发现对插管操作有不良记忆的病例。结论 常用的静脉复合全麻,诱导方法和用药量尚不能消除气管插管心血管不良反应。BIS对判断全麻诱导期血液动力学变化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指数 血液动力学 bis 心血管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麻醉深度监测仪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31
9
作者 陶守君 雷卫平 +2 位作者 黄娅琴 孙建良 温小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78-881,共4页
目的比较国产麻醉深度监测(Ai,ConView YY-105型)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一致性。方法择期腹腔镜手术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20~50岁,ASAⅠ或Ⅱ级,每例患者均同时监测Ai指数和BIS指数,常规麻醉诱导插... 目的比较国产麻醉深度监测(Ai,ConView YY-105型)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一致性。方法择期腹腔镜手术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20~50岁,ASAⅠ或Ⅱ级,每例患者均同时监测Ai指数和BIS指数,常规麻醉诱导插管,术中以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记录诱导前、插管成功即刻、插管后5min、气腹完成即刻、拔管前即刻、拔管后5min的BIS指数和Ai指数,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两个指数。结果 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仅插管完成即刻Ai指数和BIS值差值均数差异较大为-17.3,其余时点仅1例(4%)在一致性范围外。结论国产麻醉深度监测仪和BIS监测一致性较好,均能客观反映患者实时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指数 指数 麻醉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吸入诱导喉罩插入时应激反应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贝贝 孟凡民 +2 位作者 张加强 刘贺 杜献慧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0-322,共3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七氟醚吸入诱导喉罩插入时应激反应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患者60例,年龄20-6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Dl组、D2组和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5min静脉输注Dex0.5、1.0μg/kg和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七氟醚吸入诱导喉罩插入时应激反应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患者60例,年龄20-6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Dl组、D2组和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5min静脉输注Dex0.5、1.0μg/kg和生理盐水,均以七氟醚复合琥珀胆碱1.0mg/kg麻醉诱导。记录输注Dex前即刻(T0)、输注后5min(T1)、喉罩插入前即刻(T2)、喉罩插入后1min(T3)、3min(T4)、5min(T5)时的B1s、MAP、HR,并于,T0、T1、T2和TI时抽取静脉血2.5ml检测血糖(BG)和血浆皮质醇(Car)浓度。结果T1时D1和D2组HR、BIS和Cor较T0时降低,13(3升高(P〈O.05),D2组较D1组更显著(P〈O.05);诱导过程中耽组心动过缓的发生率高于C组和D1组。喉罩插入后,C组MAP、HR、BIS、Cor和BG均显著升高(P〈0.01);D1组Cor升高,D2组Cor降低(P〈O.05),D1和D2组MAP和HR均升高(P〈0.05),BIS和BG未见明显变化。除BG外,D1和D2组各指标均低于C组,D2组更显著(P〈0.05)。结论Dex0.5、1.0μg/kg均可降低BIS,产生明显镇静效应,抑制七氟醚吸入诱导喉罩插入时的应激反应;Dex 1.0μg/kg的作用更加理想,但要注意防止围麻醉期出现的严重心动过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指数 应激反应 喉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37
11
作者 张江超 续飞 +1 位作者 郭向阳 李天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1-664,共4页
麻醉深度的监测有利于调控麻醉药的用量,实现用最少的麻醉药物达到最好的麻醉效果,不仅可以防止麻醉药物过量所造成的危险,缩短苏醒过程,还可以避免术中知晓。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一种麻醉深度的监测工具,能较好地... 麻醉深度的监测有利于调控麻醉药的用量,实现用最少的麻醉药物达到最好的麻醉效果,不仅可以防止麻醉药物过量所造成的危险,缩短苏醒过程,还可以避免术中知晓。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一种麻醉深度的监测工具,能较好地监测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对预测体动、术中知晓以及意识的消失和恢复都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同时,还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已成为麻醉深度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对BIS在临床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麻醉深度 镇静监测 睡眠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的作用 被引量:48
12
作者 徐源 李天佐 +1 位作者 陈磊 系春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78-579,共2页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鼻内窥镜手术全凭静脉麻醉患者66例随机均分为BIS组(Ⅰ组)和常规组(Ⅱ组),均采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双通道靶控输注。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睁眼时间、拔管时...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鼻内窥镜手术全凭静脉麻醉患者66例随机均分为BIS组(Ⅰ组)和常规组(Ⅱ组),均采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双通道靶控输注。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语言指令反应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Ⅰ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Ⅱ组(P<0.05),而且其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语言指令反应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Ⅱ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BIS监测可减少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用量并改善麻醉苏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指数 全凭静脉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麻醉术中知晓与脑电双频指数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葛宁花 薛张纲 蒋豪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21-123,共3页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以及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镇静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肝癌手术患者 2 40例 ,麻醉方法均为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分为两组 :异丙酚组 (P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苯...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以及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镇静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肝癌手术患者 2 40例 ,麻醉方法均为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分为两组 :异丙酚组 (P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阿托品 0 3mg ,诱导用芬太尼 4μg/kg、异丙酚 1 5mg/kg、琥珀胆碱 2mg/kg ,维持用异丙酚 12mg·kg-1·h-1,持续 15分钟后改为 3mg·kg-1·h-1至术毕 ;硫喷妥钠组 (T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咪唑安定 0 0 75~ 0 1mg/kg、阿托品 0 3mg ,诱导用硫喷妥钠 6mg/kg替换P组的异丙酚 ,其余药相同 ,维持用 6 0 %的N2 O吸入至术毕。两组均在诱导前 15分钟开始在硬膜外导管内注入 0 5 %布比卡因 4ml。术中持续监测BIS和边缘频率 (SEF)。结果 诱导前两组患者的EEG无差异 ;诱导后 15分钟和 30分钟 ,EEG抑制 ,BIS和SEF均降低 ,组间无差异 ;诱导后 6 0分钟和 12 0分钟 ,P组的BIS和SEF比T组低 (P <0 0 5 )。P组 1例术中知晓。结论 联合麻醉中 ,用BIS监测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缺乏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指数 知晓 异丙酚 联合麻醉 b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诱导期麻醉深度的比较 被引量:24
14
作者 米卫东 刘靖 +1 位作者 曹江北 张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15-517,共3页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复合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时 ,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监测意识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4 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 (P组 )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组 (PF组 )。麻醉诱导均用丙泊酚 30mg·kg 1·...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复合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时 ,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监测意识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4 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 (P组 )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组 (PF组 )。麻醉诱导均用丙泊酚 30mg·kg 1·h 1的速率泵注 ,PF组于丙泊酚静注 2min前给予芬太尼 2 μg/kg。记录意识消失时BIS和AAI值、意识消失时间和丙泊酚用量 ,并测定血浆丙泊酚浓度。结果 PF组病人意识消失时间、丙泊酚用量和血浆丙泊酚浓度均较P组低 (P <0 0 1)。意识消失时PF组BIS值高于P组 (P <0 0 1) ;而两组AAI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丙泊酚麻醉诱导时 ,无论是否合用芬太尼 ,AAI均可较好地反映意识的转换 ;而BIS则会因药物组合的不同而出现变化。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听觉诱发指数 监测 麻醉深度 丙泊酚 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和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术中镇静深度的监测 被引量:18
15
作者 肖红霞 程茹 +1 位作者 徐建华 郭纪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87-689,共3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的相关性。方法88例拟在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全麻气管插管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照雷米芬太尼靶浓度随机均分为四组:R1组(生理盐水)、R2、R3、R4组分别为1.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的相关性。方法88例拟在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全麻气管插管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照雷米芬太尼靶浓度随机均分为四组:R1组(生理盐水)、R2、R3、R4组分别为1.5、3.0、4.5ng/ml雷米芬太尼。结果四组患者随着OAA/S评分的降低,BIS、CSI均逐渐降低(P<0.05);相同OAA/S评分下,R2~R4组的BIS、CSI高于R1组(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IS或CSI与OAA/S评分均明显相关,但各组间相关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R4组患者在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的CSI、BIS均高于R1组。结论CSI与BIS相似,能较好地反映全麻手术患者镇静深度的变化;两者的变化均尚受到血浆镇痛药物浓度改变的影响,与OAA/S评分相关性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深度 指数 麻醉深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评估小儿术后镇静深度的可行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纪均 黄慧敏 +1 位作者 姜虹 朱也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8-220,共3页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小儿口腔颌面外科术后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42例6~12岁口腔颌面外科术后丙泊酚维持镇静下带管自主呼吸的患儿。每4小时和需要吸痰时分别运用Ramsay评分和气管吸痰评分(TSS)评估镇静深度,同时记...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小儿口腔颌面外科术后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42例6~12岁口腔颌面外科术后丙泊酚维持镇静下带管自主呼吸的患儿。每4小时和需要吸痰时分别运用Ramsay评分和气管吸痰评分(TSS)评估镇静深度,同时记录BIS值。就BIS值与镇静评分间进行相关分析;计算BIS判断镇静深度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BIS值与对应的Ramsay和T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71和-0.44,P均〈0.01)。BIS值为85时,其区别镇静不足和镇静充分的敏感度为0.84和0.81,阳性预测值为0.66和0.79;BIS值为65时,区别镇静充分和镇静过度的敏感度为0.67和0.65。阳性预测值为0.39和0.21。结论 对于术后丙泊酚维持镇静下带管自主呼吸的患儿,BIS值与Ramsay和TSS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并能可靠而有效区分镇静不足和镇静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镇静 RAMSAY评分 气管吸痰评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布托啡诺诱导对全麻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及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恭达 夏瑞 +3 位作者 尹泓 吴芳 毛庆军 李启飞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32-1033,共2页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诱导对全麻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0例。B30、B40、B50、B60组分别给予布托啡诺30、40、50、60μg/kg,F组给予芬太...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诱导对全麻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0例。B30、B40、B50、B60组分别给予布托啡诺30、40、50、60μg/kg,F组给予芬太尼4μg/kg。记录麻醉前3min(T0)、给阿片类药前即刻(T1)、给阿片类药后3min(T2)、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3min(T5)、6min(T6)各时间点血浆靶浓度(Cp)、BIS、HR及MAP。结果与F组比较,B40、B50、B60组在T2~T6时BIS下降明显(P<0.05)。F组在T2、T3、T5、T6时HR、MAP下降明显;F、B30组在T4时HR、MAP上升明显,而B50、B60组变化不明显。结论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诱导可进一步降低全麻患者的BIS,对丙泊酚镇静有较强的协同作用,静脉注射40~60μg/kg布托啡诺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可以较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丙泊酚 芬太尼 指数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气管拔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18
作者 史东平 杨跃武 +1 位作者 封卫征 杭燕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丙泊酚镇静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时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以选择最佳拔管时机。方法选择全麻患者120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壮年组(A组,20~50岁)和老年组(B组,65~85岁),每组60例,每组再随机分为...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丙泊酚镇静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时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以选择最佳拔管时机。方法选择全麻患者120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壮年组(A组,20~50岁)和老年组(B组,65~85岁),每组60例,每组再随机分为观察组(A1、B1组)和对照组(Az、B2组)。观察组术毕泵注丙泊酚,维持围拔管期患者BIS在60~80,观察并记录各组吸痰及拔管时MAP、HR,呛咳反应,清醒时间,术后有无记忆;对照组术毕不用丙泊酚。结果与同年龄的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血液动力学稳定,呛咳等反应轻微,而对照组则表现较为剧烈。结论 丙泊酚镇静时,将BIS维持在70±5范围内拔管较为适宜,可有效抑制吸痰和拔管所致的心血管反应及心理伤害,BIS可以作为在镇静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拔管时机 血液动力学 丙泊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9
作者 时胜男 姚兰 冯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7-869,共3页
目的比较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择期行L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两组在BIS监... 目的比较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择期行L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两组在BIS监测下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E组根据ANI调节阿片类药物用量;C组根据HR、BP调节阿片类药物用量。观察并记录HR>基础值120%发生率、MAP>基础值120%或<基础值80%发生率、艾司洛尔、阿托品、尼卡地平、复方乳酸钠和麻黄碱使用情况。记录停药后睁眼时间与拔出喉罩时间。观察拔除喉罩即刻、术后1、2hVAS评分;记录哌替啶、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有无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比较,E组HR>基础值120%发生率、艾司洛尔、阿托品和复方乳酸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而术中MAP>基础值120%或<基础值80%的发生率、尼地卡平和麻黄碱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瑞芬太尼用量明显降低、睁眼时间和拔出喉罩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拔除喉罩后即刻、术后1、2h的VAS评分,哌替啶、丙泊酚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未发生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未出现术中知晓。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比较经验用药,能有效减少循环波动,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缩短麻醉苏醒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 指数 心率变异性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啶对老年颅内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周南 赵芳坤 周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18-820,825,共4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Dex)对老年颅内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教(BIS)的影响。方法将30例ASAⅡ~Ⅲ级择期行颅内肿瘤手术切除的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右关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于诱导前给予Dex(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Dex)对老年颅内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教(BIS)的影响。方法将30例ASAⅡ~Ⅲ级择期行颅内肿瘤手术切除的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右关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于诱导前给予Dex(1μg/kg)静脉泵注,15min完成,以0.5μg/(kg·h)维持。C组诱导前等量生理盐水泵注。分别记录,泵注Dex或生理盐水前(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1min(T4)、3min(T5)、5min(T6)7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BIS值。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和ASA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2比较,C组T3~T5时点MAP明显升高(P〈0.05),T3、T4时点HR明显升高(P〈0.05),而D组各时点MAP和H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在T3、T4时点,D组MAP和HR明显低于C组(P〈0.05),其他时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0比较,D组T1时点BIS明显下降(P〈0.05);与T0和T1比较,2组T2~T6时点BIS均明显下降(P〈0.05);与T2比较,C组T4、T5时点BIS明显升高(P〈0.05),D组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1、T4、T5时点,D组BIS值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老年颅内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使用Dex可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够抑制气管插管后3min BIS的反应性升高,且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老年患者 颅内肿瘤手术 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