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1
作者 谢思宁 蒋忱冠 +4 位作者 李享佳卉 韩如泉 杨舟 李秉心 石林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06,共7页
目的探究采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neuropsychic dysfunction,PN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招募2020年1月—202... 目的探究采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neuropsychic dysfunction,PN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招募2020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门诊就诊的P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拟行以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为靶点的DBS手术。收集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并结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汉密尔顿抑郁与焦虑量表、3 min意识模糊评估量表判定患者术后3 d内是否出现PND(结局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PND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招募216例PD患者。DBS术后3 d内出现PND 77例(35.6%),其中包括出现抑郁或其程度加重24例(31.2%),出现焦虑或其程度加重16例(20.8%),认知功能评级下降13例(16.9%),出现谵妄表现24例(3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硬脑膜开放方式、硬脑膜开放时间、术中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评分改善率、术后颅内气体体积在PND患者与非PND患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468,95%CI:1.077~5.657,P=0.033)、术后颅内气体体积(OR=1.217,95%CI:1.096~1.351,P<0.001)是PD患者DBS术后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的术中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为其保护性因素(OR=0.894,95%CI:0.863~0.925,P<0.001)。结论DBS术后PD患者具有较高的PND发生率,性别、术后颅内积气量和PD运动症状改善程度可影响PND发生风险,提示针对性别进行个体化管理、提升手术技巧并加强患者神经精神状态监测在优化DBS手术疗效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刺激 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患者非运动症状长期疗效研究进展
2
作者 蒋忱冠 刘演 +3 位作者 杨舟 李秉心 张建国 石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3-741,共9页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近40年来飞速发展的神经外科干预手段,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其中,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尤以突出,在药...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近40年来飞速发展的神经外科干预手段,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其中,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尤以突出,在药物疗效减退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中,其对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的改善,以及对运动并发症的管理作用均获得广泛认可与应用。然而,STN-DBS对PD患者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NMS)的长期疗效仍存在争议,相关问题亦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文系统综述STN-DBS对PD患者各类NMS的长期影响、潜在机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便深入解析STN-DBS对人脑及疾病的作用机制,为完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底核 深部刺激 认知功能 情感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及手术靶点的选择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军 张旺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9-382,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1]。该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世界人口患病率约为1%。2005年对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地的调查显示,我国的老年(〉50岁)PD患病率...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1]。该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世界人口患病率约为1%。2005年对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地的调查显示,我国的老年(〉50岁)PD患病率为1.7%,较上世纪有所提高,而欧洲的患病率早在上世纪就已达1.6%^[2-3].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脑深部特定神经核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帕金森病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对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4
作者 王云鹏 杜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6-70,共5页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是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运动症状的有效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其对情感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本文综述了STN-DBS治疗PD患者情感...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是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运动症状的有效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其对情感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本文综述了STN-DBS治疗PD患者情感和认知功能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短期研究显示,STN-DBS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同时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然而,长期随访研究表明,情感改善效果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弱,认知功能可能出现显著下降。此外,丘脑底核不同亚区的刺激对情感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前外侧区域的刺激在情感改善方面效果更好,而腹侧区域的刺激则对认知功能保护作用更强。本文强调了在实施STN-DBS治疗时,应持续监测和管理患者的心理和认知功能,并考虑不同亚区刺激的精准定位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核 深部刺激 帕金森病 情绪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深部脑刺激改善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分子机制-音猬因子
5
作者 刘风雨(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40-840,共1页
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targeting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STN-DBS)可有效缓解进展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运动障碍。DBS需要依赖高频(通常指≥100 Hz)电刺激才能发挥疗效,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 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targeting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STN-DBS)可有效缓解进展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运动障碍。DBS需要依赖高频(通常指≥100 Hz)电刺激才能发挥疗效,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 Shh)作为一种分泌蛋白,能够在高频刺激下从神经元中释放,并通过影响细胞膜上谷氨酸转运体表达调控胞外谷氨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猬因子 深部刺激 底核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高频刺激 刺激 SH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不同靶点脑深部电刺激术的疗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艾祥柏 黄小淦 +2 位作者 王诒田 李俊驹 赵建农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1期1664-1670,共7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证明了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晚期PD患者是有效治疗方法。PD的DBS靶点有很多,其中包括丘脑底核(STN)、苍白球(GPi)、丘脑腹中间核(VIM...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证明了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晚期PD患者是有效治疗方法。PD的DBS靶点有很多,其中包括丘脑底核(STN)、苍白球(GPi)、丘脑腹中间核(VIM)、桥脑脚核(PPN)、后丘脑底区(PSA)和无定带(ZI)。本文归纳了各靶点在DBS治疗PD中的疗效,不仅对运动性症状作出系统分析对比,且对于非运动性症状的疗效也作出详细说明,为PD患者在DBS选择合适目标靶点提供个性化治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刺激 底核 苍白球 腹中间核 脚核 后丘底区 无定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脑内靶点定位结合电生理刺激射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承 韩冬 陈国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1-413,共3页
目的 :研究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脑内靶点定位与术中电生理刺激射频结合确定丘脑腹外侧核 (VL)、苍白球腹后外侧部 (VPLP)在治疗帕金森病 (PD)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8例PD患者共进行 76次手术 ,先进行立体定向CT扫描 ,将扫描资料在专用的... 目的 :研究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脑内靶点定位与术中电生理刺激射频结合确定丘脑腹外侧核 (VL)、苍白球腹后外侧部 (VPLP)在治疗帕金森病 (PD)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8例PD患者共进行 76次手术 ,先进行立体定向CT扫描 ,将扫描资料在专用的软件中确定靶点后 ,再于术中应用电生理刺激的方法验证和纠偏 ,根据调整后的结果进行射频毁损。结果 :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率达 92 .1% ,电生理纠偏率为 7.9%。显效 6 6例次 ,有效10例次 ,无效 0例次。结论 :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性高 ,疗效肯定 ,术中电生理刺激验证和纠偏仍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 定位 生理刺激射频毁损治疗 帕金森病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近期疗效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金龙 陈玲 +3 位作者 柯春龙 张中伟 陈昆 裴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8-211,共4页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近期的治疗效果和良好的手术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采用核磁共...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近期的治疗效果和良好的手术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采用核磁共振(MRI)、微电极记录(microeleetrode recording,MER)技术和术中测试结果共同确定最后靶点,并经过MRI复查验证位置准确,同期植入脉冲发生器,比较手术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评分(UPDRSⅢ)。结果12例共植入22根电极(单侧2例,双侧10例),刺激电极植入靶点均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MRI复查电极均位于STN背侧,全部术后早期有微毁损效应,无颅内血肿出现,无感染及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12例患者随访时间2—28个月,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在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的改善率分别是50%和67%。结论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近期疗效显著,严谨的手术流程是DBS良好疗效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刺激 帕金森病 底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疗效(术后2年随访) 被引量:17
9
作者 钱浩 刘金龙 +11 位作者 符小丽 冼文彪 柯春龙 刘妍梅 陈杰 郑一帆 叶小帆 陈曦 陈玲 裴中 黎锦如 刘焯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4-290,共7页
目的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术后2年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 目的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术后2年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Schwab&Englan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帕金森病睡眠评估量表中文版(PDSS-CV)等评价其临床情况;术后半年、1年及2年定期随访,同时记录各时间点抗PD药物的剂量及DBS的刺激参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满2年,开机未服药及开机服药状态与术前未服药状态相比,UPDRSⅢ、震颤、强直、迟缓及中轴症状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术前服药状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期时间由术前(6.3±0.8)h/d缩短至(2.8±0.6)h/d(P=0.008),术后2年H&Y及PDQ-39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运动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抗PD药物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减少了44.4%。刺激参数:电压由开机时的(1.6±0.2)V增加至(2.3±0.3)V(P=0.001);脉宽由开机时的(61.9±5.1)μs增加至(71.3±14.0)μs(P=0.007);频率由(131.7±5.6)Hz增加至(146.0±18.5)Hz(P=0.006)。结论 双侧STN-DBS术后2年对中晚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疗效肯定,能有效减少抗PD药物用量,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且可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底核 深部刺激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成彦 孙伯民 +6 位作者 潘力 郎黎琴 李殿友 占士坤 沈健康 周良辅 赵永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DBS手术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42例植入STN DBS患者,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和产生的副作用,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①与手术方式有关的并发症为出血1例,囊袋渗液2例,电极位置不当1例。②与装置有关的电极移位和断裂各1...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DBS手术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42例植入STN DBS患者,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和产生的副作用,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①与手术方式有关的并发症为出血1例,囊袋渗液2例,电极位置不当1例。②与装置有关的电极移位和断裂各1例,功能间断2例。③与刺激有关的异动症11例,感觉异常15例,头痛2例,肌张力障碍4例,构音障碍7例,复视2例。结论 正确地选择病人和适宜的DBS手术方式,合理调整刺激参数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刺激 治疗 帕金森病 并发症 预防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可改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钱浩 陈玲 +10 位作者 刘金龙 黎锦如 何月梅 冼文彪 周鸿雁 张健 刘妍梅 陈杰 陈曦 刘焯霖 裴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术,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生活质量、情绪、睡眠、认知及术后用药剂量的影响。方法10例接受双侧STN-DBS治...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术,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生活质量、情绪、睡眠、认知及术后用药剂量的影响。方法10例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Hoehn&Yahr分级、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帕金森病睡眠评估量表中文版(PDSS-CV)、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价其临床情况,同时记录各时间点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及其变化,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0例PD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疗效,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等都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开机未服药状态下改善率分别为68%、53%、35%,开机服药状态下改善率分别为86%、78%、69%,其中以震颤改善最为显著。术后UPDRSIII评分及Hoehn&Yahr分级均降低,术后6个月服药状态下改善率分别为67%、32%;日常生活质量提高,PDQ-39术后6个月改善率为71%,睡眠质量较术前改善,焦虑抑郁情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减轻,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抗帕金森病药物用量术后6个月较术前减少45%。结论双侧STN-DBS能明显改善中晚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底核 深部刺激 运动症状 非运动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冼文彪 裴中 +1 位作者 周旭毓 陈玲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9-294,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检索2009年4月前已发表的关于双侧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对所... 目的系统评价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检索2009年4月前已发表的关于双侧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27项临床研究(纳入900例患者)。对随访1年病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单纯STNDBS治疗与术前单纯服药治疗两种方案对UPDRSⅢ以及震颤、强直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STN-DBS治疗对UP-DRSⅡ、步态、运动迟缓改善不如术前服药(P<0.01);术后STN-DBS联合药物治疗对UPDRSⅡ、UPDRSⅢ以及震颤、强直、姿势稳定性的改善比术前服药治疗好(P<0.05),对运动迟缓、步态,联合治疗与术前药物治疗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STN-DBS副作用方面,手术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3.7%)及死亡率(0.7%)等风险较低;较常见的为刺激导致的短暂的副作用:体重增加(18.8%)、构音障碍(14.9%)、睁眼困难(5.7%)、抑郁(8.2%)及智能减退(4.0%),大部分可经调节刺激参数后改善。结论STN-DBS联合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并减少治疗药物的剂量以及药物所致的副作用;STN-DBS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刺激 底核 帕金森病 META分析 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功能显像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曹依群 周晓平 +2 位作者 胡小吾 姜秀峰 张致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通过PET、SPECT功能显像研究探讨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 lation,DBS)对猴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模型纹状体区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右侧颈内动脉注入1 甲基4 苯基1,2,3,6... 目的:通过PET、SPECT功能显像研究探讨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 lation,DBS)对猴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模型纹状体区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右侧颈内动脉注入1 甲基4 苯基1,2,3,6 四氢吡啶(MPTP)建立猴偏侧PD模型,行右侧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在刺激前及刺激后1、3个月分别行SPECT、PET功能显像测定。结果:PD模型猴在慢性高频电刺激下对侧肢体僵硬明显缓解,活动增多,步态稳定。SPECT检查显示注药侧纹状体区的多巴胺转运体(DAT)特异摄取率在给予有效刺激后较术前增高,多巴胺D2受体(D2R)的特异摄取率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侧水平。PET检查提示在电极植入术前右侧基底节区放射性摄取浓度较左侧偏低,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1个月后复查提示右侧放射性摄取浓度稍高于左侧,但双侧均较低, 3 个月时复查右侧放射性摄取浓度明显高于左侧。结论:STN DBS可有效改善偏侧猴PD模型症状,通过刺激后纹状体区DAT升高,D2 R逐渐下降,同时糖代谢提高。结果提示给予STN有效慢性高频电刺激可能提高了纹状体区的代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核 深部刺激 帕金森病 多巴胺 SP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抑郁障碍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梁秦川 王学廉 +4 位作者 何飞 高国栋 李维新 李立宏 李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抑郁障碍的短期疗效。方法对15例合并抑郁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进行电极植入,术后3个月进行PD分级量表(UPDRS)运动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与术前1个月的评...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抑郁障碍的短期疗效。方法对15例合并抑郁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进行电极植入,术后3个月进行PD分级量表(UPDRS)运动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与术前1个月的评价对照。结果术后15例运动功能症状如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改善良好,停药后UPDRS运动评分下降显著(P<0.01)。术后HAMD17总分下降显著(P<0.01),抑郁障碍改善显进2例(HAMD17减分率≥50%),进步7例(HAMD17减分率≥25%)。术后焦虑/躯体化、阻滞、睡眠障碍和体重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认知障碍因子分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NDBS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抑郁障碍症状,对焦虑/躯体化和阻滞等症状尤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刺激 底核 抑郁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术与毁损术治疗双侧帕金森病的疗效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月平 王学廉 +2 位作者 李江 候远征 高国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和分期双侧丘脑和(或)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双侧帕金森病(PD)的疗效比较。方法:2001年至2005年在该科接受双侧STN-DBS患者29例为DBS组,分期双侧丘脑或苍白球毁损术患者59例为毁损组,采用统一...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和分期双侧丘脑和(或)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双侧帕金森病(PD)的疗效比较。方法:2001年至2005年在该科接受双侧STN-DBS患者29例为DBS组,分期双侧丘脑或苍白球毁损术患者59例为毁损组,采用统一的PD评定量表(UPDRS),在“关”状态下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双侧DBS及第2次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计算其差值及改善率,并对并发症进行观察及评价。结果:DBS组患者ADL差值为15.93±3.98,改善率为(57.9±9.5)%,运动功能差值为29.45±5.17,改善率为(62.8±9.0)%,并发症1例。毁损组患者ADL差值为12.17±4.050,改善率为(53.8±1.2)%,运动功能差值为22.80±5.59,改善率为(59.8±1.0)%,长期及短暂并发症14例。两者术后1个月ADL及运动的UPD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O.01),两者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比较(P=0.017)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均较好,但STN-DBS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底核 深部刺激 苍白球毁损术 毁损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对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喉罩全麻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文一 张弛 +1 位作者 郎黎琴 彭明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5-458,共4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deep brain electric stimulus implantation,DBS)喉罩全麻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双侧丘脑底核DBS的PD患者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8~75岁,ASA...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deep brain electric stimulus implantation,DBS)喉罩全麻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双侧丘脑底核DBS的PD患者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8~7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手术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局麻下放置电极,CT检查证实电极放置满意为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需在全麻下埋置脉冲发生器于胸前皮下。D组在入室后15 min内经静脉匀速泵入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0.5μg/kg,继之以0.1~0.3μg·kg-1·h-1持续泵注至手术第一阶段结束;C组泵入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记录微电极受干扰和震颤减轻次数;记录患者入室时(T0)、局部浸润麻醉时(T1)、一侧电极植入时(T2)、对侧电极植入时(T3)、第一阶段结束时(T4)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喉罩置入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全麻开始至手术结束丙泊酚、瑞芬太尼总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微电级受干扰、震颤减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T1~T4时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意识消失时间、喉罩置入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全麻开始至手术结束丙泊酚、瑞芬太尼总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为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第一阶段提供良好镇静;并能缩短第二阶段喉罩全麻诱导及苏醒时间,减少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清醒镇静 帕金森病 深部刺激植入术 喉罩全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的非运动症状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琰 李光宇 +1 位作者 王晓旭 王珞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后非运动症状(NMS)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调查表、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生活质量量表(PDQ-39)对138例DBS术后PD患者进行调查。结果NMS广泛存在于PD术后患者中,其中紧张...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后非运动症状(NMS)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调查表、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生活质量量表(PDQ-39)对138例DBS术后PD患者进行调查。结果NMS广泛存在于PD术后患者中,其中紧张、焦虑发生率最高,占81.9%(113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MS总分、患病时间及心脑血管系统功能水平、情绪与认知4个因素是影响PD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主要因素,共同解释生活质量变异的61.2%。结论PD患者DBS术后普遍存在NMS,生活质量水平较低,NMS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医务人员在关注运动症状的同时更应注意改善患者的N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刺激 非运动症状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脑电刺激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改善与黑质纹状体不同亚区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静 吴平 +6 位作者 张慧玮 鲍伟奇 鲁佳荧 琚紫昭 管一晖 葛璟洁 左传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72-1476,共5页
目的观察深部脑电刺激(DBS)后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症状改善与黑质纹状体不同亚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丘脑底核(STN)-DBS后运动症状改善的PD患者,分别于STN-DBS前及后7个月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及Hoehn-Yahr(... 目的观察深部脑电刺激(DBS)后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症状改善与黑质纹状体不同亚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丘脑底核(STN)-DBS后运动症状改善的PD患者,分别于STN-DBS前及后7个月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及Hoehn-Yahr(H-Y)分级进行评估,计算运动症状改善值;同时行多巴胺转运蛋白(DAT)PET脑显像,以SPM12软件于双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壳核后部及黑质勾画ROI,获得各ROI内平均放射性计数,并以小脑为参考,计算双侧尾状核、壳核前部、壳核后部及黑质的DAT摄取及DAT摄取改善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观察运动症状改善值与STN-DBS后7个月DAT摄取显著增高脑区治疗前DAT摄取及DAT摄取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STN-DBS前UPDRS-Ⅲ评分及H-Y分级与其后7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N-DBS后7个月双侧壳核后部部分区域及起病侧黑质致密部DAT摄取显著高于STN-DBS前(P均<0.01),而双侧尾状核及壳核前部部分区域DAT摄取显著低于STN-DBS前(P均<0.01)。STN-DBS前起病对侧黑质致密部DAT摄取与运动症状改善值呈高度负相关(r=-1.0,P<0.05);双侧壳核后部及起病侧黑质致密部DAT摄取、双侧壳核后部及双侧黑质致密部DAT摄取改善率与运动症状改善值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PD患者STN-DBS后双侧壳核后部部分区域及起病侧黑质致密部DAT摄取增高;STN-DBS前起病对侧黑质致密部DAT摄取与运动症状改善值呈高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刺激 子发射断层显像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建国 马羽 胡文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22-24,共3页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的出现是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它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的兴奋性以达到改善症状...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的出现是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它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的兴奋性以达到改善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方法。自1987年法国的Benabid等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刺激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震颤和特发性震颤获得成功后,至今全世界已有500余家医疗中心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植入电极超过35000例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刺激 运动障碍性疾病 帕金森病 疾病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方法 特发性震颤 腹外侧核 br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程控体会 被引量:3
20
作者 相媛媛 张杨 +3 位作者 吴林 李雷 邹永彪 刘艺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6-219,共4页
目的对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后且在本中心进行程控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评价其治疗效果,探讨DBS刺激参数调整的技巧。方法对2006年9月以前行STN-DBS手术且在... 目的对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后且在本中心进行程控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评价其治疗效果,探讨DBS刺激参数调整的技巧。方法对2006年9月以前行STN-DBS手术且在本中心进行程控的29例帕金森患者进行手术后1年、2年随访,统计分析刺激参数和药物剂量的变化以及病情进展情况。结果DBS术后1年、2年,在未服用左旋多巴等药物的情况下,刺激器开相对于刺激器关UPDRSIII评分的改善率:行单侧STN-DBS手术的患者分别为41.1%,39.8%;行双侧STN-DBS手术的患者分别为49.4%,49.0%。术后1年,2年,刺激电压分别为(2.67±0.31)V,(2.71±0.28)V;刺激脉宽分别为(70.8±14.6)μs,(73.8±15.2)μs;刺激频率分别为(147.4±13.6)Hz,(149.5±12.5)Hz。左旋多巴等药物比术前分别减少42.9%,41.1%。结论DBS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在行双侧STN-DBS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尤其明显。刺激电压是主要的刺激参数,刺激脉宽和刺激频率的改善作用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刺激 随访 刺激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