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8
- 1
-
-
作者
张彤
薛静
梁德君
王拥军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9期690-697,共8页
-
基金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6BA101A11)
首发科研基金项目(2009-3015)
-
文摘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白质细微结构变化中的价值,从脑白质结构细微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单侧病灶、既往无抑郁病史及未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在发病90±7 d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Depression,HRSD),并根据HRSD结果分为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组(HRSD≥8)和非抑郁状态组(HRSD<8)两组,比较两组脑内解剖结构的磁共振DTI序列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偏侧化指数(laterality index,LI)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入组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组13例患者,脑梗死慢性期非抑郁状态组15例患者。抑郁状态组患者双侧额中回的白质FA值较非抑郁状态组低(右侧468.77±90.14 vs 565.26±1 12.33,P=0.02;左侧452.1 5±50.24 vs 539.1 6±85.19,P=0.003)。两组间不同解剖部位的双侧FA值以及两组间不同解剖部位的偏侧化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DTI技术可显示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内存在白质纤维束细微结构的改变。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双侧额中回FA值降低,提示前额叶背外侧神经通路的损害可能构成了脑梗死后发生抑郁状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关键词
脑梗死慢性期
抑郁状态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前额叶背外侧皮层
-
Keywords
Chronic phas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ed stat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Fractional anisotropy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
分类号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