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脂必泰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强化调脂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2
1
作者 马瑞鹏 王建纲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21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用脂必泰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强化调脂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就诊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 目的:探讨用脂必泰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强化调脂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就诊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对其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使用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对其进行调脂治疗等)。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强化调脂治疗(即为其增加阿托伐他汀钙的使用量),为观察组患者采用脂必泰进行强化调脂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均小于对照组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积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肌酸激酶(CK)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AST、CK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其血清ALT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P>0.05。在用药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用脂必泰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强化调脂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必泰 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调脂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9期61-62,共2页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1。比较两组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分、血脂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颈动脉斑块积分[(3.42±0.45)、(3.23±0.57)分]和对照组[(4.07±0.47)、(4.12±0.38)分]相比显著降低(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12个月的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4.86±3.54)、(3.23±2.92)mmol/L)]较对照组[(13.45±2.04)、(13.32±2.11)mmol/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并有较强的降低血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效能评价
3
作者 吴文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期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I)、收缩期...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期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效能;比较观察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斑块类型分布及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IMT(1.10±0.22)mm比对照组的(0.71±0.12)mm厚,RI(0.79±0.15)、PSV(168.55±4.31)cm/s、EDV(57.44±2.51)cm/s比对照组的(0.63±0.10)、(77.86±7.46)cm/s、(24.18±3.09)cm/s高(P<0.05)。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总检出率为74.42%,明显比对照组的6.98%高(P<0.05)。观察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检出率及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6.28%、15.12%、40.70%,均较对照组的6.98%、1.16%、3.49%高(P<0.05)。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检出60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5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敏感度为93.33%(56/60),特异度为96.15%(25/26),准确度为94.19%(81/86),阳性预测值为98.25%(56/57),阴性预测值为86.21%(25/29)。86例脑梗死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患者的斑块类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轻度患者高(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对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分布情况、类型进行明确诊断,有助于后续诊疗措施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AA、Hcy及MPO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李培卓 梁瑞 +1 位作者 王丹瑞 刘扬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452-455,460,共5页
目的 探讨并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淀粉样物质A(SAA)、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髓过氧化物酶(MPO)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ACI患者为试验组,同期在该院体... 目的 探讨并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淀粉样物质A(SAA)、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髓过氧化物酶(MPO)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ACI患者为试验组,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8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AA、Hcy及MPO水平,CAS程度及斑块性质。分析ACI患者CAS程度、斑块性质及脑梗死体积与各血清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血清SAA、Hcy及MP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正常患者血清SAA、Hcy及MPO水平均低于CAS组;中高梗死患者血清SAA、Hcy及MPO水平均高于低梗死患者;斑块不稳定患者血清SAA、Hcy及MPO水平均高于斑块稳定患者及无斑块患者。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CAS程度、斑块性质及不同脑梗体积与血清SAA、Hcy及MPO呈相关性。结论 ACI患者CAS程度、脑梗死体积以及斑块性质受体内血清SAA、Hcy及MPO水平的影响,临床可根据患者血清SAA、Hcy及MPO水平判断CAS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血清淀粉样物质A 同型半胱氨酸 髓过氧化物酶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CTA及血清Hcy、U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分析
5
作者 马颖 陈国智 陈蓓蕾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尿酸(uric acid,U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0例脑梗死患者,均进行头颈部CTA检查。CTA检查采用西门... 目的探讨头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尿酸(uric acid,U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0例脑梗死患者,均进行头颈部CTA检查。CTA检查采用西门子第三代双源CT,扫描参数:管电流300 mA、管电压120 kV、层厚0.5 mm。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帕醇[规格:15 g(I)/50 ml/瓶]45~50 ml,注射速率为4.5~5.0 ml/s,自下而上对患者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进行扫描,通过减影软件进行处理,记录管腔狭窄情况;结合70例患者Hcy、UA的数值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TA检出结果与金标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值=0.72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度、中度、轻度、无狭窄患者Hcy、UA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狭窄患者Hcy、UA指标明显<重度、中度、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ndall分析显示狭窄程度与Hcy、UA指标呈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cy、UA及二者联合预测无狭窄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0.747、0.922,且两者联合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86.9%。结论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诊断价值相对一般,Hcy、UA指标水平预测价值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PLT、CRP、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素雅 袁彬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4例)和稳...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4例)和稳定斑块组(63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入院时PLT、CRP、UA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采用ROC分析PLT、CRP、UA水平联合检测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入院时TC、TG、LDL-C、PLT、CRP、U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HDL-C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TC(>5.98 mmol/L)、TG(>1.21 mmol/L)、LDL-C(>3.40 mmol/L)、PLT(≥218.61×109/L)、CRP(>10 mg/L)、UA(>323.46μmol/L)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入院时HDL-C(≥0.90 mmol/L)是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保护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入院时PLT、CRP、UA水平与TC、TG、LDL-C呈正相关,与斑块稳定性、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入院时PLT、CRP、UA联合诊断不稳定斑块的AUC为0.808,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18%、68.25%(P<0.001)。结论:PLT、CRP、UA水平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且在诊断CAS稳定性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PLT CRP U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402007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降脂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媛媛 张彩霞 +3 位作者 张丽丽 杨丽华 侯志刚 丁建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68-71,共4页
目的 探讨RS402007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降脂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11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为稳定斑块组56例和易损斑块组58例。比较两组临床及血液生化指标、RS402007(G/C)位点基... 目的 探讨RS402007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降脂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11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为稳定斑块组56例和易损斑块组58例。比较两组临床及血液生化指标、RS402007(G/C)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观察不同基因型患者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LDL-C、TC水平以及GG、GC、CC基因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GG、GC、CC基因型患者治疗后血清LDL-C、TG、T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P均<0.05);治疗后比较,CC基因型患者血脂水平与GG基因型、CC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G、GC、CC基因型患者降脂治疗有效率分别分别为80.65%、84.62%、88.64%。CC基因型患者有效率高于GG基因型、CC基因型患者(P均<0.05)。结论 RS402007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相关且对药物的降脂疗效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易损性 RS402007基因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及斑块力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歆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09-110,共2页
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动脉弹性改变与脑梗死存在密切关系,而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脑梗死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之一,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梗死部位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准确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对减少临... 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动脉弹性改变与脑梗死存在密切关系,而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脑梗死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之一,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梗死部位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准确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对减少临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观察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及斑块力学特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患者 力学特性 弹性变化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不稳定性 血管事件 动脉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TNF-a、γ-G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预后的关系
9
作者 张晓璇 刘少霓 何文贞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2期38-42,共5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TNF-a、γ-G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82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入院进行体检的9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再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脑...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TNF-a、γ-G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82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入院进行体检的9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再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脑梗死组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各组的一般资料及TNF-α、γ-GT水平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TNF-α、γ-G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和结论:TNF-α、γ-GT高表达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预后不良有重要关系,能反映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程度,为预后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预后 肿瘤坏因子-α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造影、血清脂联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迎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9期65-68,共4页
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造影、血清脂联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6例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6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常规组。对两组进行颈动脉超声、颈动脉... 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造影、血清脂联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6例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6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常规组。对两组进行颈动脉超声、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掌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和分级;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比浊法对两组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常规组与研究组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颈动脉超声及超声造影的检测结果;比较不同斑块类型患者、软斑块内新生血管不同分级患者的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清脂联素水平(472.76±44.78)μg/ml低于常规组的(750.59±30.41)μg/m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0.93±2.87)mg/L高于常规组的(5.01±1.08)mg/L(P<0.05)。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中46例检测出斑块,检出率为69.70%(46/66);其中硬斑块30例,软斑块16例。硬斑块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580.85±132.69)μg/ml高于软斑块患者的(394.01±115.24)μg/ml,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1.13±2.81)mg/L低于软斑块患者的(13.18±2.67)mg/L(P<0.05)。颈动脉超声造影对16例软斑块患者进行进一步超声造影增强检测,结果显示:新生血管分级1、2级斑块共计6例, 3、4级斑块共计10例。3、4级斑块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318.87±112.04)μg/ml低于1、2级患者的(519.46±118.48)μg/m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4.34±2.85)mg/L高于1、2级患者的(11.00±1.56)mg/L(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及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及超声造影结合血清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有助于评估脑梗死的风险及指导临床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超声 动脉超声造影 血清脂联素 超敏C反应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11
作者 李自超 王欣 +2 位作者 马冬梅 杨玉 孟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2-295,共4页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94例,通过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统计每例患者...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94例,通过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统计每例患者颈动脉斑块数量并根据斑块数量的不同,分为单发性、双发性、多发性3组,记录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脑卒中病史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数量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脑梗死病史与颈动脉单发斑块有回归关系,高脂血症、糖尿病与颈动脉双发斑块有回归关系,性别、糖尿病、既往脑梗死病史与颈动脉多发斑块有回归关系。结论不同数量斑块的影响因素存在共同影响因素,不同数量斑块组间也有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血管彩超 诊断 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马慧 杨丽亚 +3 位作者 张欢 张业敏 张鹏飞 甘红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7-69,共3页
目的观察初发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初发110例、复发60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初发、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比较初发急... 目的观察初发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初发110例、复发60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初发、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比较初发急性脑梗死混合斑块、软斑块、硬斑块患者病情程度、梗死灶大小及预后。结果初发急性、复发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为95、53例,其中混合斑块分别为34、36例,软斑块分别为19、9例,硬斑块分别为42、8例,两者混合斑块、硬斑块发生情况比较,P均﹤0.01。初发急性脑梗死病情重型患者混合斑块、软斑块、硬斑块分别为22、7、3例,混合斑块、软斑块与硬斑块患者比较,P均﹤0.01。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混合斑块、软斑块、硬斑块大梗死灶分别为24、8、14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35.29%、68.42%、92.86%,软斑块、硬斑块与混合斑块患者比较,P均﹤0.05。结论与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相比,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硬斑块所占比例高。初发急性脑梗死混合斑块、软斑块患者病情重,混合斑块患者梗死灶大、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关系 被引量:31
13
作者 王鹏 吕卫华 +1 位作者 刘和锦 王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8-491,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65例,按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65例,按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20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体重指数、踝臂指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肌酐、白细胞、血红蛋白、RDW、红细胞体积、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RDW、hs-CRP、Fib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RDW(r=0.244,P<0.01)、hs-CRP(r=0.323,P<0.01)、Fib(r=0.164,P<0.05)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及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后,RDW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2.020,95%CI:1.191~3.426,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RDW相关,RDW增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C反应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5
14
作者 石志鸿 辛颖 +6 位作者 刘彬 张莹 岳伟 陆卉 张雅静 于德林 纪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稳定斑块9例和不稳定斑块3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稳定斑块9例和不稳定斑块3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特点,ELISA法检测2组不同时间血清CXCL16水平。结果病例组发病72h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00±1.77)ng/L vs(4.28±0.74)ng/L,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病72h及1周时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1);复发患者发病72h及1周时血清CXCL16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6.24±1.26)ng/L vs(4.68±1.92)ng/L,(5.55±1.23)ng/L vs(4.25±1.51)ng/L,P<0.05]。结论血清CXCL16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类 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朱子龙 任宁 +3 位作者 孟令秋 陈荣杰 王世民 徐小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42-844,共3页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方法选择高龄脑梗死患者112例,分为H型高血压组48例,非H型高血压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2组行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100%...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方法选择高龄脑梗死患者112例,分为H型高血压组48例,非H型高血压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2组行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100%,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级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4.6% vs 43.8%),E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7.5% vs 14.1%,P<0.01)。结论高龄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 高半胱氨酸 一级预防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血清hs-CRP水平在脑梗死发病预测及病情判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东平 李淮玉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47期53-55,共3页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分析两指标在脑梗死发病预测及病情判定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8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颈...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分析两指标在脑梗死发病预测及病情判定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8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性质、内—中膜厚度(IMT),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梗死组斑块阳性率、IMT及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者血清hs-CRP、IMT及同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稳定斑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均呈正相关,P均<0.05(r值分别为0.67、0.58)。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率及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有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脑梗死发病的预测及病情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斑块 动脉彩超 超敏-C反应蛋白 内一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炎症因子与老年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强 宇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5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及血清炎症因子与老年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首发脑梗死组),继发性脑梗死患者50例(继发脑梗死组),分析患者颈动脉超...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及血清炎症因子与老年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首发脑梗死组),继发性脑梗死患者50例(继发脑梗死组),分析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特征及斑块性质。采用ELISA法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脑钠肽(BNP)、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炎症小体3(NLPR3)、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IL-1β水平。以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内径、颈动脉管壁增厚比例和颈动脉内膜毛糙、回声增强比例高,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血清中BNP、NT-pro BNP、NLPR3、LOX-1、IL-1β水平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的发生率高,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P均<0.05)。首发与继发脑梗死组比较,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及血清炎症因子与老年脑梗死发病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 钠肽 钠肽前体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乐喜 刘远洪 +1 位作者 葛晓航 梁金花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8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复发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临床 关系 指导 发现 类型 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卢红 张萍 +1 位作者 张帆 张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63-96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113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和31例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根据斑块的性质,将病例组分为无斑块...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113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和31例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根据斑块的性质,将病例组分为无斑块组39例、稳定斑块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0例。采取ELISA法检测脂联素水平并分析。结果病例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脂联素水平低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脂联素水平低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无斑块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入院第14天脂联素水平仍高于入院48 h(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联素的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性质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20
作者 申春云 梁洁 +3 位作者 岑磊 谢冲稳 凌亚兴 陈湛愔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8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7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4)。观察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7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4)。观察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常规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和斑块面积均显著减小,观察组患者的IMT和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hs—CRP、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对照组患者的hs-CRP、TC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的hs—CRP、TG、TC、LDL—C小于对照组,HDL—C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AI-1、FIB显著降低,t—PA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的PAI一1、FIB小于对照组,t-PA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氯吡格雷联合常规阿托伐他汀治疗,强化阿托伐他汀更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颈脂代谢异常、控制动脉硬化和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