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脑梗死的TOAST分型及危险因素研究
1
作者 马静 李丹 +2 位作者 李晓鹏 王华 张向红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 研究18~45岁的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搜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8岁~45岁青年脑梗死患者91例,根据其发病机制确.定病因分型;分析不同病因分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1例... 目的 研究18~45岁的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搜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8岁~45岁青年脑梗死患者91例,根据其发病机制确.定病因分型;分析不同病因分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69例,女性22例。根据TOAST分型,LAA型47例(516%),CE型10例(11%),SAO型3例(33%),ODC型12例(132%),UND型19例(.209%)。对不同病因分型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CHOL↑、TG↑、LD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P<0.05)在青年脑梗死患者LAA型中有统计学意义;吸烟、高血压(P<005)在青年脑梗死患者CE型中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吸烟、饮酒、C反应蛋白升高(P<005)在青年脑梗死患者ODC型中有统计学意义;CHOL↑、TG↑、LD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在青年脑梗死患者UND型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年脑梗死TOAST病因分型最常见的是LAA型,后依次为UND型、ODC型、CE型和SAO型。青年脑梗死不同病因分型的危险因素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TOAST分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p感染的危险因素
2
作者 周聪 张惠清 +3 位作者 周上蕊 王幸 郑硕 李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1802-1806,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幽门螺杆菌(Hp)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6例ACI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Hp感染,分为发生组73例、未发生组83例。采用多因素logis...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幽门螺杆菌(Hp)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6例ACI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Hp感染,分为发生组73例、未发生组8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p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NIHSS评分、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房颤、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同型半胱氨酸为Hp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为Hp感染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ACI患者Hp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提前进行筛查,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Hp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幽门螺杆菌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赵宇 王展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11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早期发现癫痫继发高危人群及指导临床防治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唐河县人民医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203例,根据是否继发癫痫分为...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早期发现癫痫继发高危人群及指导临床防治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唐河县人民医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203例,根据是否继发癫痫分为癫痫组(33例)和无癫痫组(170例),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合并基础疾病、梗死病变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法评价急性脑梗死继发癫痫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03例中继发癫痫33例,发生率为16.26%。两组梗死范围、局部血容量、局部血流量、白细胞计数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皮层梗死、低局部血容量、低局部血流量、高白细胞计数水平、高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及高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均是急性脑梗死继发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继发癫痫与梗死范围、脑部血流灌注情况及免疫炎症相关实验室指标等有关;其中皮层梗死、低局部血容量、低局部血流量、高白细胞计数水平、高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及高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患者更易继发癫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癫痫 危险因素 免疫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孟发财 郭宝瑞 李英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20期36-40,共5页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发生危险因素,以便早期诊断术后脑梗死、防范术后误诊误治的发生。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35例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脑梗死将患...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发生危险因素,以便早期诊断术后脑梗死、防范术后误诊误治的发生。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35例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脑梗死将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3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共有37例发生脑梗死,发生率为27.41%。发生组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比及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37(IL-37)水平高于未发生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低于未发生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高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Caspase-1、IL-18、IL-37水平高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发生风险较高,入院时GCS评分低及Caspase-1、IL-18、IL-37水平高可能会增加患者术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通过对患者GCS评分、Caspase-1、IL-18、IL-37进行监测,可早期诊断术后脑梗死,防范术后误诊误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损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危险因素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 半胱氨酸蛋白酶-1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3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谢姚屹 《内科》 2024年第2期175-178,共4页
急性脑梗死(ACI)临床常见,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类基础病时,预后不良事件概率大幅度增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则是ACI预后不良的主要表现之一,患者出现认知障碍、肢体无力和瘫痪等,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 急性脑梗死(ACI)临床常见,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类基础病时,预后不良事件概率大幅度增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则是ACI预后不良的主要表现之一,患者出现认知障碍、肢体无力和瘫痪等,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识别和规避END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END和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本文就END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预防ACI患者END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早期神经功能缺损 严重程度 危险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与脑出血危险因素关联性对照研究
6
作者 李双 霍晨露 +1 位作者 刘安婷 朱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CI)与脑出血(CH)两种疾病危险因素的区别与联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CI或CH患者,采用1:1个体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每1例CI患者匹配与其性别、年龄相符合的CH患者),共30... 目的探讨脑梗死(CI)与脑出血(CH)两种疾病危险因素的区别与联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CI或CH患者,采用1:1个体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每1例CI患者匹配与其性别、年龄相符合的CH患者),共300例研究对象150个配对组;同时选取在本院体检中心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和行为因素,使用标准化方法获取血清学检测结果。结果CI组心脏病史异常率、D-D异常率高于CH组,吸烟史、饮酒史和高血压病史异常率低于CH组(P<0.05);三组LP(a)、TC、TG、LDL、Hcy、UA、FIB、D-D、APTT、TT、NEUT、MPV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组LP(a)、TC、TG、LDL、Hcy、UA、FIB、D-D、APTT、TT、NEUT、MPV水平高于HC组(P<0.05);CH组LP(a)、TC、TG、LDL、Hcy、UA、FIB、D-D、APTT、TT、NEUT、MPV水平高于HC组(P<0.05);CI组LP(a)、FIB、D-D水平高于CH组(P<0.05)。结论CI和CH危险因素大多数相同,但在LP(a)、FIB、D-D、心脏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及高血压病史方面存在显著差异,D-D对CI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危险因素 关联性 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朱章剑 张昌华 +1 位作者 彭锋 刘芬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3期297-300,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临床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2021年寻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49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临床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2021年寻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49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状况(昏迷、吞咽功能等)、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等)、脑梗死程度、住院时间、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等情况,分析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分布,以及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449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有155例,感染发生率为34.52%;155例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72株,其中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51株,占29.65%),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39株,占22.67%)、鲍曼不动杆菌(30株,占17.4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占14.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与其性别、有无侵入性治疗、有无吞咽功能障碍、是否昏迷、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其他肺部疾病、脑梗死程度和住院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侵入性治疗、昏迷、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3周是导致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而其是否发生则与侵入性治疗、昏迷、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密切相关,对于高危患者临床应加强监护,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而对于已并发肺部感染者则尽快明确病原菌,并开展针对性治疗,以保障患者尽快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肺部感染 病原菌分布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窗内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章子骏 付杰 韩静霆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810-1812,共3页
目的:探究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rt-PA... 目的:探究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5 h内接受治疗,根据是否在溶栓24 h内出现END,将患者分为恶化组和未恶化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rt-PA溶栓治疗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rt-PA溶栓24 h后出现END 19例,未出现END 72例,恶化组rt-PA溶栓24 h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于未恶化组(P<0.05);恶化组年龄≥60岁、合并冠心病、发病至溶栓时间3~4.5 h发生率及入院NIHSS评分、入院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入院血糖水平均高于未恶化组(P<0.05);Logistic二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冠心病、入院NIHSS评分、入院WBC、入院血糖水平均为时间窗内rt-PA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合并冠心病、入院NIHSS评分、WBC、血糖水平为时间窗内rt-PA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9
作者 崔明愚 刘欣 +2 位作者 王丽娟 刘荧 魏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s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4年5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RSSI患者188例,根据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s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4年5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RSSI患者188例,根据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评分分为吞咽障碍组51例(GUSS评分≤19分)及无吞咽障碍组137例(GUSS评分20分)。比较2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差异。结果吞咽障碍组年龄、构音障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病灶直径、脑桥梗死、侧脑室旁及深部脑白质高信号评分明显高于无吞咽障碍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无吞咽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构音障碍、NIHSS评分、病灶直径及脑桥梗死是RSSI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OR=1.203,95%CI:1.070~1.352;OR=34.464,95%CI:5.013~236.942;OR=4.579,95%CI:2.180~9.617;OR=0.623,95%CI:0.463~0.838;OR=0.020,95%CI:0.002~0.191,P<0.01)。结论对年龄大、病灶直径大、伴有构音障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脑桥梗死的RSSI患者,应警惕吞咽障碍发生,避免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危险因素 血管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MR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人群颈动脉狭窄程度检出情况的关系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刚 徐小虎 +1 位作者 朱慧 许亚春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MR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人群颈动脉狭窄程度检出情况的关系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诊断为脑梗死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非颈...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MR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人群颈动脉狭窄程度检出情况的关系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诊断为脑梗死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非颈动脉狭窄患者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3.0 T MRI的诊断差异,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与非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糖尿病(χ^(2)=7.102,P=0.007)、高血压(χ^(2)=5.902,P=0.015)以及高脂血症(χ^(2)=4.532,P=0.033)患者的比例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组;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收缩期最大流速(PSV)(t=4.992,P<0.001)、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t=15.210,P<0.001)低于非颈动脉狭窄组,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t=16.835,P<0.001)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组;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颈动脉PSV(F=4.968,P<0.001)、IMT(F=16.468,P<0.001)、EDV(F=14.791,P<0.001)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患者的PSV以及EDV从高到低依次为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IMT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组、中度组以及轻度组;颈动脉超声与MRI检查诊断一致性较强,不同预后患者的年龄(t=4.532,P<0.001)、BMI(t=2.324,P=0.023)、糖尿病(χ^(2)=10.602,P=0.001)、高血压(χ^(2)=7.502,P=0.006)、高血脂(χ^(2)=7.202,P=0.007)、PSV(t=20.013,P<0.001)、IMT(t=4.708,P<0.001)、EDV(t=22.018,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分析,年龄、BMI、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PSV、IMT、EDV均是造成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采取颈动脉超声联合3.0T MRI检查,对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意义,同时年龄较大、体质量过高、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均是造成患者疾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超声 核磁共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析 被引量:68
11
作者 赵红梅 刘文华 +4 位作者 王筱萌 樊新颖 朱武生 刘新峰 徐格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通过对复发性脑梗死(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RCI)与初发性脑梗死(first cerebral infarction,FCI)的危险因素、TOAST分型及病变血管特征进行分析,探讨RCI患者的病因特点。方法提取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RCI患者110例为RCI组... 目的通过对复发性脑梗死(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RCI)与初发性脑梗死(first cerebral infarction,FCI)的危险因素、TOAST分型及病变血管特征进行分析,探讨RCI患者的病因特点。方法提取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RCI患者110例为RCI组,同时提取同期FCI患者317例为FCI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按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类;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判断脑血管情况。结果 RCI组和FCI组高血压最为常见(68.2%vs 60.9%),RCI组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明显高于FCI组(P<0.01)。RCI组和FCI组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见(46.4%vs 54.9%)。RCI组不明原因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FCI组(10.0%vs 3.2%,P<0.01)。2组脑血管病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RCI组脑血管无病变比例明显低于FCI组(9.8%vs 20.4%,P<0.05),狭窄比例明显高于FCI组(75.5%vs59.5%,P<0.01)。结论 RCI与FCI在TOAST分型各亚型的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不明原因脑梗死在RCI中比例上升;血管影像学检查RCI发生血管病变的比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 危险因素 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宇丹 胡文立 +2 位作者 董谦 魏恒阳 纪蒙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93-94,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 397例,按照患者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477例及非感染组1 92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意识状态、心脏病、侵入性操作、...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 397例,按照患者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477例及非感染组1 92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意识状态、心脏病、侵入性操作、慢性阻塞性肺病、吞咽困难、梗死范围,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后行NIHSS神经功能评分,记录住院时间及病死情况。结果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年龄大,进行侵入操作、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及大面积脑梗死者的比例高(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侵入操作、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与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有关(P均<0.05);感染组NIHSS减少率为13.06%±2.07%、住院时间(14.7±5.1)d、病死率为18.8%,非感染组分别为59.9%±3.52%、(9.3±4.0)d、1.6%,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侵入操作、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与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者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1
13
作者 杜真真 张灿飞 +3 位作者 汤媛媛 马弯弯 贾小飞 黄丽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4种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改良Org 10 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分型筛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76例,进一步确定其发病机制,记录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分布差异。结果176例...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4种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改良Org 10 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分型筛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76例,进一步确定其发病机制,记录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分布差异。结果176例患者中,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76例(43.2%)、动脉-动脉栓塞15例(8.5%)、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47例(26.7%)和混合机制38例(21.6%),男性分别为(67.1%、53.3%、42.6%和47.4%)、高血压(59.2%、73.3%、74.5%和84.2%)、TIA或脑卒中史(35.5%、46.7%、66.0%和36.8%)、高脂血症(9.2%、40.0%、31.9%和15.8%)和入院时NIHSS评分(5.5分、10分、6分和12分)有显著差异(P<0.05)。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以轻度狭窄多见(P=0.000),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以重度狭窄多见(P=0.004),混合机制以血管闭塞多见(P=0.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不尽相同,血管狭窄程度存在差异,在临床防治工作中应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高脂血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2
14
作者 许寅宏 徐恩 +1 位作者 林清原 邱少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59例,稳定斑块组48例,易损斑块组74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59例,稳定斑块组48例,易损斑块组74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性质.结果 易损斑块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396.26±126.84)μmol/L vs (353.75±126.25) μmol/L,(325.77±94.08)μmol/L,P<0.05].血清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T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1).血清尿酸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6,95%CI:1.002-1.101,P=0.002).结论 血清尿酸是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是易损斑块形成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颈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仲仲 段康丽 +6 位作者 蔺雪梅 王芳 史亚玲 王清 逯青丽 曹欢 吴松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69-1173,共5页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4所三级甲等医院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16例,并分别在患者发病1、3、6个月以及1年时进行随访,以1年随访时改良... 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平台,收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4所三级甲等医院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16例,并分别在患者发病1、3、6个月以及1年时进行随访,以1年随访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1660例,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356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入院48h不能行走、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37,95%CI:1.49~3.77,P=0.001)、心房颤动(OR=2.61,95%CI:1.42~4.80,P=0.002)、入院NIHSS评分(OR=1.15,95%CI:1.10~1.21,P=0.001)、入院48h不能行走(OR=2.37,95%CI:1.54~3.65,P=0.001)、白细胞计数>10×109/L(OR=1.49,95%CI:1.09~2.72,P=0.010)是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识别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关注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不良预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卒中 随访研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0
16
作者 刘菁菁 张菁 贺茂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4-82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34例和对照组97例。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部感染组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34例和对照组97例。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部感染组患者年龄偏高,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存在球麻痹症状和意识障碍比例明显增高,合并肺部疾病、心脏病明显增多(P<0.05,P<0.01)。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肺部疾病、心脏病、球麻痹、意识障碍。肺部感染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病情明显加重,病死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对于高龄、入院时NIHSS评分高、意识障碍、球麻痹、肺部疾病和心脏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及早预防,已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应当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危险因素 发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叶子明 秦超 +6 位作者 刘莹 吴原 程道宾 邓晓 陈相任 林翠婷 王天保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致脑栓塞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327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全脑DSA,手术前后24h内行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收集其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根据头颅MRI+DWI结果分为栓塞组65例...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致脑栓塞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327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全脑DSA,手术前后24h内行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收集其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根据头颅MRI+DWI结果分为栓塞组65例和非栓塞组262例。比较2组差异筛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致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头颅MRI+DWI提示脑栓塞65例,其中有症状19例,无症状46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空腹血糖≥11.1mmol/L、纤维蛋白原≥5.0g/L、颈动脉斑块、Ⅲ型主动脉弓、手术操作时间≥30min是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高纤维蛋白原水平、颈动脉斑块和Ⅲ型主动脉弓、血糖控制不佳及手术时间操作过长的亚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全脑DSA易发生脑栓塞,临床上对该类高危患者必须加以重视,慎重筛选造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糖 纤维蛋白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董谦 胡文立 +1 位作者 唐子人 徐依成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7期44-45,共2页
回顾性分析18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入组病例分为15~29岁和30~45岁两个年龄组,对两组间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TOAST分型,对两组各型之间的发病率进行比较。发现青年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 回顾性分析18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入组病例分为15~29岁和30~45岁两个年龄组,对两组间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TOAST分型,对两组各型之间的发病率进行比较。发现青年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病史、吸烟、高脂血症病史、饮酒、糖尿病史、心脏病史、家族史。危险因素中吸烟和高脂血症两年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OAST分型中除心源性栓塞外,其他类型在两年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中青年脑梗死病因复杂,应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相关检查寻找病因,进而积极给予相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小强 吴君仓 +6 位作者 张继 群森 岳宏 赵昊 张持 吴倩 刘祖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了解脑微出血(CMB)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6月连续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MRI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有无CMB分为2组,CMB组40例和无CMB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 目的了解脑微出血(CMB)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6月连续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MRI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有无CMB分为2组,CMB组40例和无CMB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并进一步回归分析CMB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无CMB组比较,CMB组患者TC、TG、LDL-C明显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MB组脑卒中比例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MB较常见,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磁共振成像 高半胱氨酸 高血压 纤维蛋白 年龄因素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4例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丽 李玮桓 +2 位作者 赵晓晶 徐应军 王大力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12期102-103,共2页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年龄逐渐提前,青年脑梗死年发病率为6—20/10万,国内〈45岁的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9.77%,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63.6%,脑梗死的年轻化给个人和社会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分析了...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年龄逐渐提前,青年脑梗死年发病率为6—20/10万,国内〈45岁的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9.77%,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63.6%,脑梗死的年轻化给个人和社会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分析了青年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危险因素 缺血性卒中 发病年龄 年发病 经济负担 年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