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损伤后基底节区梗死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铁铮 韩培军 +1 位作者 徐照冰 张建军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1期60-60,共1页
我院自1990年9月~2001年9月,共收治15例经CT证实的脑损伤后基底节区梗死患者,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关键词 脑损伤后基底节区梗死 临床表现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联合人工智能评估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意义
2
作者 芦苇 张盼 覃玉术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0,共7页
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联合人工智能(AI)评估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医院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依据患者溶栓14 d后是否发生再灌注损伤分为再灌注损伤组、无灌注损伤组。比较再灌注损伤组、无灌注损伤... 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联合人工智能(AI)评估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医院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依据患者溶栓14 d后是否发生再灌注损伤分为再灌注损伤组、无灌注损伤组。比较再灌注损伤组、无灌注损伤组CT灌注成像、AI参数,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因素,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联合AI预测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价值。结果 31例出现再灌注损伤,其余75例无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组的脑血流量(CBF)、平均CT值、熵水平均低于无灌注损伤组(P <0.05),脑血容量(CBV)、注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峰度均高于无灌注损伤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5.228,95%CI:2.151~12.705)、CBF(OR=3.777,95%CI:1.554~9.180)、CBV(OR=3.699,95%CI:1.522~9.989)、平均CT值(OR=4.125,95%CI:1.697~10.024)是影响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显示,CBF、CBV、平均CT值及三者联合预测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灵敏度分别为67.74%、70.97%、77.42%、87.10%,特异度分别为70.67%、74.67%、77.33%、90.67%,AUC分别为0.665、0.667、0.744、0.908。结论 CT灌注成像联合AI评估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人工智能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儿童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翟瑄 梁平 +3 位作者 夏佐中 李映良 周渝冬 李禄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75-1576,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高压氧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高压氧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全部病例发生于轻微颅脑损伤后,以肢体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经MRI扫...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高压氧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高压氧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全部病例发生于轻微颅脑损伤后,以肢体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经MRI扫描明确诊断,予以高压氧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早期高压氧治疗组18例,痊愈15例(83.3%),轻残3例(16.7%);后期高压氧治疗组19例,痊愈12例(63.1%),轻残6例(31.6%),重残1例(5.3%);非高压氧治疗组19例,痊愈10例(52.6%),轻残4例(21.1%),重残5例(26.3%)。结论本病临床隐匿性强,早期诊断困难,尽早加用高压氧有助于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高压氧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节区梗死的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袁锡球 冯辉庭 +1 位作者 陈仰昆 黄龙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71,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首次发生的急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首次发生的急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定,根据MoCA评分结果分为认知功能损害组(cognitive impairment,CI)组和非认知功能损害组(non cognitive impairment,NCI)组。两组患者分别行CSVD总负荷评分,分析不同程度的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78例患者,CI组135例,NCI组4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t=4.11,P=0.0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t=2.92,P=0.09)和糖化血红蛋白C(t=3.02,P=0.08)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I组患者梗死体积更大[CI组(424.72±36.55)mm^(3),NCI组(227.02±34.62)mm^(3),t=4.022,P=0.046];两组患者在单个豆状核(χ^(2)=19.08,P<0.01)、尾状核(χ^(2)=9.97,P<0.01)、内囊部位(χ^(2)=3.85,P=0.05)梗死、梗死部位同时累及豆状核、内囊及尾状核(χ^(2)=4.30,P=0.04)、合并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χ^(2)=4.14,P=0.04)及合并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χ^(2)=4.19,P=0.04)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CI组与NCI组患者的CSVD总负荷[(2.12±1.22)vs.(1.41±0.79),t=3.62,P<0.01]、深部脑白质高信号(32.1%vs.9.1%,t=9.02,P<0.01)、脑微出血(52.2%vs.31.8%,t=5.54,P=0.02)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MoCA评分、视空间与执行、注意、语言、概括抽象、记忆和定向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命名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CSVD总负荷(OR=0.316,95%CI:0.185~0.541,P<0.001)、年龄(OR=0.924,95%CI:0.884~0.967,P=0.001)及梗死体积(OR=1.002,95%CI:1.000~1.003,P=0.047)与急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显著相关。结论CSVD总负荷评分高、年龄大和梗死体积大可能是急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基底节区 小血管病总负荷 认知损害 蒙特利尔认知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减miR-296-5p通过激活ACE2信号通路减轻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
5
作者 李吉博 肖端偶 +2 位作者 贺斌 徐峰 冯永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5-1462,共8页
目的:探究微小RNA-296-5p(miR-296-5p)对脑梗死(CI)后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及其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信号通路介导的内皮祖细胞(EPC)活力的调节关系。方法:选取本院70例确诊为CI且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血清标本(CI组)和70例健康志... 目的:探究微小RNA-296-5p(miR-296-5p)对脑梗死(CI)后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及其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信号通路介导的内皮祖细胞(EPC)活力的调节关系。方法:选取本院70例确诊为CI且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血清标本(CI组)和7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标本(健康组),RT-qPCR法检测两组血清miR-296-5p、ACE2和Mas mRNA的表达。构建大鼠CI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组、sh-miR-296-5p组和ACE2过表达组(OE-ACE2组)。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TTC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CI情况。RT-qPCR法检测大鼠血清miR-296-5p、ACE2和Mas的mRNA表达。分离并常规培养EPC,将EPC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和sh-miR-296-5p组、OE-ACE2组、OE-miR-296-5p+OE-ACE2组和sh-miR-296-5p+sh-ACE2组。CCK-8法测定EPC活力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EPC凋亡情况。RT-qPCR法检测EPC中miR-296-5p、ACE2和Mas mRNA的表达。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96-5p和ACE2的关系。结果:(1)临床试验:与健康组相比,CI患者血清miR-296-5p水平显著上升(P<0.05),ACE2和Mas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2)动物实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的NSS评分、CI面积、血清miR-296-5p水平和Mas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AC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sh-miR-296-5p组和OE-ACE2组大鼠NSS评分、CI面积、血清miR-296-5p水平和Mas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AC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3)细胞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sh-miR-296-5p组和OE-ACE2组EPC细胞的A450和miR-296-5p水平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及ACE2和Mas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h-miR-296-5p组相比,shmiR-296-5p+sh-ACE2组细胞的A450和miR-296-5p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及ACE2和Mas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OE-ACE2组相比,OE-miR-296-5p+OE-ACE2组细胞的A450、miR-296-5p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及ACE2和Mas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敲减miR-296-5p可能通过介导ACE2信号通路,抑制EPC活力,减轻CI后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296-5p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内皮祖细胞 神经功能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利 何晓宏 +2 位作者 王小慧 李梦雪 姚生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6-20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11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针灸介入时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静脉溶栓及常规...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介入时机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11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针灸介入时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静脉溶栓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61例患者于发病72 h内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55例患者于发病2周时给予针灸治疗。检测两组不同时间点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脑损伤标志物的水平,评估两组不同时间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的差异,统计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随访时,两组患侧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比值(Ratio of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affected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to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contra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iVACA/cVM⁃CA)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患侧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比值(Ratio of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affected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to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of the contra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iVPCA/cVMC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脑损伤标志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随访时,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钙结合蛋白β(Calcium binding proteinβ,S100β)、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Fugl-Meyer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等相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随访时,两组MMSE评分、BI评分及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同时间点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2%(54/61)高于对照组的72.73%(4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72h内采用针灸治疗可改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脑损伤标志物的表达,改善脑血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中动脉供血区 急性 损伤标志物 血流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国来 闵怀伍 +2 位作者 向言召 韩繁龙 曹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129-2131,共3页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复杂,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而术后脑梗死患者的死残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颅脑损伤术后应高度警惕其脑梗死并发症的可能,提高对该并发症的病因、危险因素的认识...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复杂,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而术后脑梗死患者的死残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颅脑损伤术后应高度警惕其脑梗死并发症的可能,提高对该并发症的病因、危险因素的认识,以便在术中避免医源性损伤,防止因减压窗不充分导致血管嵌顿受压,术后尽早行颅脑CT或MRI明确诊断,同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早期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脑保护剂等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就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内质网应激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利娟 周德生 +2 位作者 童东昌 陈瑶 胡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217-2221,共5页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65%。脑梗死的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与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如钙超载、氧化/氮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炎症等密切相关。同时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在脑梗死过程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65%。脑梗死的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与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如钙超载、氧化/氮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炎症等密切相关。同时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在脑梗死过程中亦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内质网应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综述近几年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内质网应激的研究进展及其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损伤机制 内质网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帆 黄清 +3 位作者 陈祥荣 杨振铭 蔡志谋 胡伟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41-646,共6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77例急性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77例急性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量表,评价患者伤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状态,分为结局良好组(mRS评分为Ⅰ~Ⅱ级)和结局不良组(mRS评分Ⅲ~V级)。通过比较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揭示预后危险因素;联合指标ROC曲线分析DIC评分和Wells评分预测急性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的预后能力。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D二聚体升高、糖尿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评分高、Wells评分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IC评分(OR=10.067,95%CI:1.157~87.592,P=0.036)和Wells评分(OR=44.534,95%CI:3.715~533.935,P=0.003)是预后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IC评分+Wells评分可预测神经功能恢复(AUC=0.923),取最佳分界点时敏感性97.3%,特异性75.0%。结论 Wells评分联合DIC评分具有较好预测颅脑损伤远隔血肿部位迟发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LS评分 DIC 评分 凝血功能 远隔血肿 迟发性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雅芳 石云琼 +2 位作者 戴军 黄咏梅 南毛球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0期1049-1052,共4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回顾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常规组54例、接受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的丹红注射液组48例。对比两组...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回顾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常规组54例、接受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的丹红注射液组48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d后、治疗7d后血清神经损伤指标及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含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中神经损伤指标及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d后、治疗7d后,丹红注射液组患者血清中copeptin、H-FABP、NSE的含量低于常规组,BDNF、bFGF的含量高于常规组;外周血中CD62p、CD42b、PAC-1、PMA的含量低于常规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损伤程度并抑制血小板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丹红注射液 神经损伤 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5
11
作者 冯慧 方敏 +1 位作者 郑红梅 刘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21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对脑外伤后脑梗死高危人群进行严密监护,发生病情变化即行CT或MRI检查,早期诊断,合理治疗,精心护理。结果22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经...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对脑外伤后脑梗死高危人群进行严密监护,发生病情变化即行CT或MRI检查,早期诊断,合理治疗,精心护理。结果22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其中死亡8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4例,中残6例。结论对颅脑外伤脑梗死高危人群,在急性期加强病情观察可以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同时,应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樊新建 骆淑娥 +3 位作者 栗宝鹏 潘奇 邢娟 杜东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一医院2014年5月—2016年10月期间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患者共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2)。对照组在术后脑梗...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一医院2014年5月—2016年10月期间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患者共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2)。对照组在术后脑梗死出现后常规维持血容量基础上脱水降颅压,尼莫地平、糖皮质激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神经营养、能量支持对症处理等治疗;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评定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23例患者经治疗后19例存活(术后访3~6个月,按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重度残疾5例,中残8例,恢复良好7例),死亡3例,死亡率占13.0%;对照组患者中22例患者经治疗后13例存活(术后访3~6个月,按GOS评分重度残疾6例,中残4例,恢复良好3例),死亡9例,死亡率占40.9%,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5,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更有效,更有利于脑组织创伤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损伤 尼莫地平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53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翔 许一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238-2238,共1页
关键词 损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神经营养状态、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信群 周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4期3452-3455,共4页
目的:探讨规范三级康复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神经营养状态、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2015年5月~2017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接受规... 目的:探讨规范三级康复治疗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神经营养状态、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2015年5月~2017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接受规范三级康复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营养状态、氧化应激损伤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营养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神经营养指标BDNF、NGF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中氧化指标AOPPs、LHP、MDA的含量低于对照组,抗氧化指标SOD、CAT、T-AOC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患者接受规范三级康复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优化患者的神经营养状态并抑制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 依达拉奉 神经营养状态 氧化应激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通过SIRT1/VEGF信号通路减轻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元损伤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文文 邵彦江 +3 位作者 马琪 张新乐 杨改清 徐国卫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2-678,共7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能否通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减轻急性脑梗死(ACI)大鼠神经元损伤。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替罗非班(60μg/kg)组、SIRT1抑制剂(5 mg/kg SIRT1特异性...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能否通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减轻急性脑梗死(ACI)大鼠神经元损伤。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替罗非班(60μg/kg)组、SIRT1抑制剂(5 mg/kg SIRT1特异性抑制剂EX-527)组、替罗非班+SIRT1抑制剂组,每组1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4组大鼠构建ACI模型。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数;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鼠血清丙二醛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微板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H-E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采用TUNEL染色检测大鼠神经元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SIRT1、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病理损伤严重,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数、血清丙二醛水平、神经元凋亡率均较高(P均<0.05),血清GSH-Px、SOD水平及海马组织中SIRT1、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SIRT1抑制剂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病理损伤减轻,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数、血清丙二醛水平、神经元凋亡率均降低(P均<0.05),血清GSH-Px、SOD水平及海马组织中SIRT1、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0.05);而SIRT1抑制剂组大鼠相应指标变化呈相反趋势(P均<0.05)。结论替罗非班可能通过激活SIRT1/VEGF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进而减轻ACI大鼠的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急性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元损伤 细胞凋亡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损伤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与梗死面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华 廖维靖 +1 位作者 杨万同 郑婵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10期600-601,共2页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后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的表达情况 ,探讨该酶在短暂性局灶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不同时点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MP 9的表达 ,同时测定梗死面积。结果MMP 9主要在缺血神...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后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的表达情况 ,探讨该酶在短暂性局灶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不同时点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MP 9的表达 ,同时测定梗死面积。结果MMP 9主要在缺血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中表达 ( 6h开始表达 ,2 4— 48h表达最强 ,P <0 .0 1)。结论脑缺血再灌后诱导MMP 9表达增加 ,且与脑梗塞面积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缺血性损伤 面积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苷通过激活LKB1/AM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赵霞 薛娣 师少军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1-678,共8页
目的探讨芍药苷通过激活肝激酶B1(LKB1)/5’-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线栓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芍药苷(10 mg/kg)组、AMPK抑制剂CC(0.2 mg... 目的探讨芍药苷通过激活肝激酶B1(LKB1)/5’-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线栓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芍药苷(10 mg/kg)组、AMPK抑制剂CC(0.2 mg/kg)组、芍药苷(10 mg/kg)+CC(0.2 mg/kg)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大鼠仅分离出颈总动脉与颈外动脉,不插线栓,设为假手术组,分组给药处理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测大鼠认知功能;采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情况;采用TUNEL染色测定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采用试剂盒测量各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脑组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氧(ROS)与丙二醛(MDA)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与LKB1/AMPK通路相关蛋白(p-LKB1/LKB1、p-AMPK/AMPK)表达状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跨越原平台次数、原平台象限内停留时间、脑组织CAT含量、p-LKB1/LKB1、p-AMPK/AMPK、Bcl-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脑梗死面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血清iNOS与IL-1β水平、脑组织ROS与MDA含量、Bax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苷组大鼠跨越原平台次数、原平台象限内停留时间、脑组织CAT含量、p-LKB1/LKB1、p-AMPK/AMPK、Bcl-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脑梗死面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血清iNOS与IL-1β水平、脑组织ROS与MDA含量、Bax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CC可减轻芍药苷对大鼠脑梗死的保护作用。结论芍药苷可能通过激活LKB1/AMPK信号通路,而阻止炎症发生发展,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减轻大鼠脑组织梗死及海马神经元凋亡,改善其认知功能,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CC可减轻芍药苷对大鼠脑梗死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肝激酶B1/5’-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 急性 神经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似脑梗死表现的颈髓损伤诊治一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杭景 耿丛 +3 位作者 张羽乔 陆敏 周峰 杨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6-207,共2页
患者男,56岁,因"肩背部疼痛伴左侧肢体无力3.5 h"于2016年1月1日收入南京市第一医院。患者入院前3.5 h晨起前出现左侧肩背部明显疼痛,活动受限,继而出现左上肢上抬无力,左下肢不能站立行走,遂来我院急诊。
关键词 颈髓损伤 误诊误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内酯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功能影响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菊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4期3445-3448,共4页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影响及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7年5月间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67例、银杏内酯组59例。对照组接...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影响及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7年5月间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67例、银杏内酯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静脉溶栓+依达拉奉治疗,银杏内酯组接受常规静脉溶栓+依达拉奉+银杏内酯治疗。对比两组治脑功能及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差异。结果:治疗1周后(T1)、治疗4周后(T2),银杏内酯组血清中神经功能指标NT-proBNP、NSE的含量低于对照组,BDNF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中炎症介质MCP-1、NF-κB、CRP、TNF-α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中凋亡分子caspase-3、Bax的含量低于对照组,Bcl-2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加入银杏内酯、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可有效优化患者脑功能并减轻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所引起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银杏内酯 依达拉奉 功能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硬膜下血肿继发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司玥 李玉骞 +4 位作者 李虎 杨阳 李林怿 邵永祥 李立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 分析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DH)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评估其潜在危险因素,为ASDH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4~12岁ASDH患儿的临床资料... 目的 分析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DH)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评估其潜在危险因素,为ASDH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4~12岁ASDH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接受常规手术治疗。创伤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是基于CT影像上低密度区域及临床体征诊断。回顾与患者预后相关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术后MCI进行初步评价,得出影响MCI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病例67例,32例列入MCI组,非MCI组35例。两组年龄(t=2.016,P=0.048)、体质量(t=2.389,P=0.020)、多发伤(χ^(2)=11.121,P=0.001)、GCS(Z=-4.730,P<0.001)、血肿体积(χ^(2)=12.890,P=0.002)、中线偏移度(mid-line shift,MLS;χ^(2)=12.261,P=0.002)及围手术期休克(χ^(2)=14.41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CS(OR=0.322,P=0.002)、围手术期休克(OR=10.992,P=0.007)、多发伤(OR=6.547,P=0.046)与MLS (OR=46.974,P=0.025)是ASDH患儿发生MCI的主要风险因素。结论 围手术期休克、合并多发伤、GCS低评分和MLS大于10 mm是MCI的危险因素。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儿MCI发生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硬膜下血肿 创伤性颅损伤 创伤后继发 儿童 大面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