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 被引量:5
1
作者 郭非 赵庆荣 +2 位作者 张玉淼 任力 杨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5-607,共3页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对12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行脑外伤常规药物治疗、呼吸和泌尿系的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和压疮。患者随意自我锻炼。...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对12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行脑外伤常规药物治疗、呼吸和泌尿系的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和压疮。患者随意自我锻炼。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系统的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和ADL的评定。结果康复组的FMA、ADL、LOTCA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认知功能障碍与运动功能障碍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改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ADL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宫牛黄丸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少锦 齐岚平 田新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6-378,共3页
目的:观察加用安宫牛黄丸后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的DAI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与只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DAI患者30例作对照,通过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临床疗效和死亡率的比较,... 目的:观察加用安宫牛黄丸后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的DAI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与只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DAI患者30例作对照,通过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临床疗效和死亡率的比较,判断分析安宫牛黄丸对DAI预后的影响效果。结果:GC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P<0.05),临床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R id it分析,P<0.05),病死率下降。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后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意识障碍、体温和去脑强直状态,使DAI预后趋于良性,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安宫牛黄丸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4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炜 李华 +3 位作者 董元训 易书贵 李容 李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749-750,共2页
关键词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分析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何鹏 陆俊地 +1 位作者 杨锦平 林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6期1956-1957,共2页
关键词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特点分析 INJURY 回顾性分析 外伤病人 外伤 损伤 预后差 DAI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康复训练效果 被引量:2
5
作者 何静杰 张通 +1 位作者 徐建民 张玉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5-116,共2页
关键词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康复训练 DAI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尼莫通联合治疗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香菊 郑世钢 +5 位作者 王湘渝 晏莉娜 谭聪 杨东红 沈光建 陈广鑫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28-728,730,共2页
关键词 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高压氧治疗 尼莫通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价值与序列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旭峰 张丽雅 +2 位作者 张璐 卢超 高志翔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目的:比较MR各序列成像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优化MRI显示DAI的最佳序列组合。材料和方法:对23例DAI患者行常规快速自旋回波(FSE)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场回波序列(FE)T2*WI、快速场回波-平面回波(FFE-E... 目的:比较MR各序列成像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优化MRI显示DAI的最佳序列组合。材料和方法:对23例DAI患者行常规快速自旋回波(FSE)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场回波序列(FE)T2*WI、快速场回波-平面回波(FFE-EPI)T2*WI扫描,比较各种序列对DAI的显示率,分析其信号特征。结果:82个病灶中47个为非出血性病灶,FLAIR显示47个,常规序列显示42个,FLAIR序列对非出血性DAI病灶显示多于常规序列。35个为出血性病灶,FE显示35个,常规序列显示21个,FE和FFE-EPI序列对出血性DAI的检出率、对比度明显高于常规序列。结论:FLAIR+FE或FFE-EPI序列组合可以准确诊断不同类型的D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MRI 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bFGF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章翔 李红旗 +4 位作者 吴景文 贺晓生 费舟 白红民 梁景文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ies,DAI)后不同时期脑皮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治疗脑损伤寻求有效手段。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 目的 探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ies,DAI)后不同时期脑皮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治疗脑损伤寻求有效手段。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DAI组(50只),DAI组大鼠接处死时间又分为第6h、12h、24h、72h和第7d组,每组10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皮层bFGF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变化特点。bFGF阳性结果判断标准以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染色颗粒为阳性,反之为阴性。结果 DAI后6h,损伤组即出现bFGF表达[(16.4±2.2)个/0.1mm^2],12h表达数量增强[(66.2±5.1)个/0.1mm^2],至72h达高峰[158.7±10.1)个/0.1mm^2],7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92.1±11.2)个/0.1mm^2],各DAI组时限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损伤后12h可见大鼠额顶区皮层神经元胞浆粉红、核浓染,胞体皱缩,神经元细胞突起成屈曲螺旋状变形;脑皮层神经无数量亦明显减少。结论 DAI后bFGF的表达具有时空效应,提示bFGF与脑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及修复作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神经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9
作者 崔喜民 郭士伟 刘旭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0-110,共1页
关键词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康复疗效的探讨
10
作者 何静杰 朱镛连 杨雅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3期146-147,共2页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康复疗效。方法对 2 4例住院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 ,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 ( 3个月 )后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及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康复前后手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康复疗效。方法对 2 4例住院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 ,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 ( 3个月 )后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及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康复前后手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 ,ADL能力及认知功能改善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对患侧手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 ,对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明显 ,并可提高ADL能力及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螺旋CT节段重建的参数优化
11
作者 李晓辉 唐贵超 李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头部节段重建技术的最佳参数。材料和方法:对100例正常人和5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燥动患者行同一参数(280mA,120kV,1s)和不同数目(2、3、4、5、6)节段重建。结果:节段重建图像中2~6节段对双侧脑室、Ⅲ、Ⅳ脑... 目的:探讨螺旋CT头部节段重建技术的最佳参数。材料和方法:对100例正常人和5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燥动患者行同一参数(280mA,120kV,1s)和不同数目(2、3、4、5、6)节段重建。结果:节段重建图像中2~6节段对双侧脑室、Ⅲ、Ⅳ脑室,中脑导水管及直径为1~3em的出血显示较好,与同层静止期常规扫描无显著性差异。但出血小于1cm。4和6节段重建的检出率分别为96.3%、86.4%。58例患者重建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确诊率55.2%,重建后为91.4%。结论:螺旋CT节段重建可提高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燥动患者出血的检出率,280mA,120kV,1s,2~6节段重建可作为其参考条件,而直径小于1em的出血可减少到4节段重建图像中观察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节段重建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诊断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贵昌 李文进 +1 位作者 周平 陈清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73-274,311,共3页
目的 :探讨MRI对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6例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行CT和MRI检查。 3 6例非出血性挫伤灶中 ,位于胼胝体 16例 ,脑干 8例 ,小脑蚓部 2例 ,放射... 目的 :探讨MRI对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6例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行CT和MRI检查。 3 6例非出血性挫伤灶中 ,位于胼胝体 16例 ,脑干 8例 ,小脑蚓部 2例 ,放射冠 8例 ,内囊 4例 ,额、颞叶 2 0例。CT扫描仅 2例 ( 5 .6% )显示出低密度灶。MRIT1WI均呈等或略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结论 :MRI是诊断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最佳的影像学手段 ,对临床正确诊断本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影像学诊断 非出血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CT 合并症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SWI与DWI在急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13
作者 易自生 刘一平 +1 位作者 陈志斌 吴剑飞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2-405,共4页
目的:评价联合磁敏感成像(SW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急性期患者,所有患者行常规MRI序列、DWI及SWI序列全脑扫描。结果:共检出病灶313个,T1WI 78个,T2WI 207个,FLAIR 292... 目的:评价联合磁敏感成像(SW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急性期患者,所有患者行常规MRI序列、DWI及SWI序列全脑扫描。结果:共检出病灶313个,T1WI 78个,T2WI 207个,FLAIR 292个,DWI 286个,SWI 297个。SWI显示245个病灶内分布斑片状、点状出血灶,其它序列共显示43个内分布出血灶。SWI、DWI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T2WI(χ2=82.465,χ2=59.584;P<0.01),SWI、FLAIR及DWI病灶检出率无明显差异(χ2=3.052;P>0.05)。结论:联合SWI与DWI有利于提高急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检出率,有助于准确评价病变的严重程度,SWI与DWI应作为急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常规扫描序列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像 磁敏感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及CT诊断的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戴书华 张冬 陈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6-647,共2页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 分析 6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本病的临床表现 :①头部受加速旋转性外伤 ;②伤后立即昏迷 ;③生命体征紊乱 ;④无明确神经定位体征。CT表现 :①大脑皮髓质交界处...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 分析 6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本病的临床表现 :①头部受加速旋转性外伤 ;②伤后立即昏迷 ;③生命体征紊乱 ;④无明确神经定位体征。CT表现 :①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和 /或大脑中轴多发小出血灶 ;②弥漫性脑肿胀 ;③脑室、脑池受压变小或消失 ;④中线无移位或轻度移位 (<0 5cm) ;⑤合并其它颅脑损伤。结论 临床和CT表现二者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 CT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26例分析
15
作者 任超祥 任君 +1 位作者 王亚楠 赵玉兴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6-467,共2页
关键词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治疗 病因学 D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的神经轴索形态改变与病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景文 章翔 +3 位作者 贺晓生 费舟 付洛安 杨利孙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61-563,共4页
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生机制 ,将大鼠制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模型和Mamarou自由落体致伤模型。对DAI鼠脑行小鼠抗神经纤维丝 (NF)蛋白NF6 8亚单位和HSP70免疫组化检测 ,延髓部分行电镜观察 ;对落体致伤鼠脑左顶叶皮层行HE和HSP70... 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生机制 ,将大鼠制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模型和Mamarou自由落体致伤模型。对DAI鼠脑行小鼠抗神经纤维丝 (NF)蛋白NF6 8亚单位和HSP70免疫组化检测 ,延髓部分行电镜观察 ;对落体致伤鼠脑左顶叶皮层行HE和HSP70检测。结果发现 ,DAI大鼠伤后 30min延髓轴索纡曲肿胀 ,髓鞘轻度分离 ,轴浆NF结构紊乱 ;伤后 2h2 4h ,轴索破坏渐重并形成轴缩球 ;髓鞘局部断裂 ,线粒体空泡变 ,部分胞浆溶解 ,NF6 8染色强度也渐增强。两组的HSP70的变化趋势一致 ,均在伤后 3h开始表达 ,2 4h达高峰 ,72h下降。该结果说明DAI可引起NF结构破坏 ,缺血和缺氧等因素诱发了HSP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免疫组织化学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热休克蛋白质类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