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4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鸿章 李彦杰 +4 位作者 秦合伟 孙英豪 赵妙银 边红恩 覃霄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1-496,共6页
目的探讨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住院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住院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2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内科治疗及语言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邵氏五针法治疗。2个疗程后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进行失语测验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ELISA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的72.00%相比显著升高(P<0.05);2组理解、复述、命名及自发谈话评分均显著上升(P<0.01),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1、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2组血清CGRP浓度显著升高(P<0.01),血清ET-1含量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大脑前、中、后动脉Vm均显著加快(P<0.01),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1)。所有对象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能安全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及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CGRP水平、下调血清ET-1水平及改善脑部血流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氏五针法 语言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内皮素-1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针联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兰兰 黄兵 宋曼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944-947,共4页
目的探讨头针与舌三针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神经功能、语言沟通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临床采取治疗方案的不同对上述入选者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体针治疗,67例... 目的探讨头针与舌三针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神经功能、语言沟通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临床采取治疗方案的不同对上述入选者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体针治疗,67例)与观察组(头针+舌三针治疗,67例),比较2组失语症严重程度、神经功能及语言沟通能力。结果治疗30 d后,观察组失语症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通过头针与舌三针联合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利于提高语言沟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 头针 舌三针 神经功能 语言沟通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针刺舌根部穴位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效果探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飞燕 刘初容 +3 位作者 莫昊风 张新普 张新斐 欧阳群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10期140-141,共2页
目的 :观察用针刺舌根部穴位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效果。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32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针刺舌根部穴位法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然后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 目的 :观察用针刺舌根部穴位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效果。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32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针刺舌根部穴位法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然后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在这些患者中,病情治愈的患者有20例,治疗显效的患者有8例,治疗有效的患者有3例,治疗无效的患者有1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8%。结论 :用针刺舌根部穴位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失语 针刺 舌根部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效贴配合肩胛骨强化锻炼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徐明超 樊书领 李尽义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4期683-686,共4页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配合肩胛骨强化锻炼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配合肩胛骨强化锻炼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并进行肩胛骨强化锻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水肿程度以及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UE、MBI和P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VAS和水肿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肌内效贴配合肩胛骨强化锻炼可以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患侧疼痛和水肿程度,同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肌内效贴 肩胛骨强化锻炼 上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5
作者 冯露叶 沈悦 +3 位作者 周珊珊 杨媛媛 王德花 汤继芹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85,共5页
目的再评价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系统评价,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 目的再评价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系统评价,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通过ROBIS工具、AMSTAR 2工具、PRISMA 2020报告规范和GRADE软件对纳入研究分别进行偏倚风险、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其中1篇质量为高等级,1篇质量为中等级,10篇质量为低等级,6篇质量为极低等级。72个结局指标中有10个中等质量证据,32个低质量证据和30个极低质量证据。结果显示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患侧上肢使用频率、动作完成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积极影响,但在改善残疾情况和生活质量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但目前纳入的系统评价文献质量较低,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运动疗法 上肢运动 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能力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沈付兰 邹婷 《淮海医药》 2025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运动康复治疗,观...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评分、中医证候(口眼歪斜、肢体麻木、语言謇涩、倦怠乏力)积分、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总分分别为(56.73±5.86)分、(29.46±3.72)分、(86.19±8.94)分,高于对照组的(52.78±5.74)分、(26.84±3.68)分、(79.62±8.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眼歪斜症、肢体麻木、语言謇涩、倦怠乏力证候积分分别为(0.59±0.24)分、(0.52±0.19)分、(0.58±0.21)分、(0.61±0.25)分,低于对照组的(0.73±0.26)分、(0.67±0.22)分、(0.72±0.18)分、(0.74±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S-QOL评分为(188.73±21.48)分,高于对照组的(176.25±22.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一过性眼发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针刺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针刺疗法 运动康复治疗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弹性支持结合以头眼运动为主的感觉运动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7
作者 苗倩文 张婷 孙娇娇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83-186,共4页
目的观察心理弹性支持结合以头眼运动为主的感觉运动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计10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配至观察组... 目的观察心理弹性支持结合以头眼运动为主的感觉运动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计10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配至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2组均接受康复干预和心理弹性支持,观察组加用以头眼运动为主的感觉运动康复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3个月后,使用Brunnstrom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功能性步态评估表(FGA)、感觉统合测试(SOT)评价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自理能力、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变化。结果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观察组的上肢与下肢功能评分、ADL评分、FGA评分及SOT评分均较同一时间对照组更高(P均<0.05),且2组在上述时间点的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更高(P均<0.05)。结论在接受康复干预和心理弹性支持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头眼运动为主的感觉运动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自理能力、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恢复与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心理弹支持 以头眼运动为主的感觉运动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脊通督针灸法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临床观察
8
作者 王琳 朱才丰 +7 位作者 秦晓凤 吴萌萌 杨坤 贺成功 王丽 代飞 张君宇 曹奕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45-48,共4页
目的比较调脊通督针灸法联合Bobath技术训练与单纯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和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联合调脊通督... 目的比较调脊通督针灸法联合Bobath技术训练与单纯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和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联合调脊通督针灸法,共治疗4周。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评估患者的运动和平衡能力,并基于FMA下肢部分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部分评分、BBS评分、MBI、6MWT距离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于FMA下肢部分评分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Bobath技术训练基础上联合调脊通督针灸法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运动障碍 调脊通督针灸法 BOBATH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信念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与功能锻炼依从性间的中介效应
9
作者 李阳阳 王晓雪 刘欣欣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8期1404-1407,共4页
目的 探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复发风险感知与功能锻炼依从性现状,明确三变量间的关系,并分析健康信念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与功能锻炼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健康信念量表、脑卒中患者复发风... 目的 探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复发风险感知与功能锻炼依从性现状,明确三变量间的关系,并分析健康信念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与功能锻炼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健康信念量表、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评估量表和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对286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286名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健康信念、复发风险感知与功能锻炼依从性总分分别为(126.59±15.8)分、(49.97±8.62)分、(40.89±5.89)分。患者复发风险感知与健康信念、功能锻炼依从性呈正相关(r 1=0.470,r 2=0.402,P<0.01),健康信念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呈正相关(r 3=0.628,P<0.01);健康信念在复发风险感知与功能锻炼依从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5.5%。结论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处于中等水平,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感知既可以直接影响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也可以通过影响患者的健康信念继而影响其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健康信念 复发风险感知 功能锻炼依从 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老年脑卒中运动功能的可视化分析
10
作者 王燕 邓宁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6期85-88,共4页
目的 分析国内老年脑卒中运动功能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老年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6.2.R6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分别选择作者、机... 目的 分析国内老年脑卒中运动功能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老年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6.2.R6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分别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为节点类型,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结果 纳入文献362篇,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机构之间合作不紧密,核心作者群尚未充分建立,频次及中心性排名前5位的关键词依次是脑卒中、老年、运动功能、偏瘫、老年人,形成12个有意义的聚类,研究热点集中在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生活质量等。结论 近年来我国有关老年脑卒中运动功能的研究呈增长趋势,说明该方向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仍需加强机构和作者间合作,以聚类结果为依据,深化我国脑卒中运动功能研究的横向与纵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运动功能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TOmed智能运动联合通心络胶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
11
作者 赵柯心 王颍 郭伟杰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5期845-849,共5页
目的分析MOTOmed智能运动联合通心络胶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屈伸肌协同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及时空参数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漯河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分析MOTOmed智能运动联合通心络胶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屈伸肌协同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及时空参数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漯河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接受对症治疗,同时对照组服用通心络胶囊和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用MOTOmed智能运动治疗,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下肢功能评分、步态参数、躯干屈伸肌群肌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Barthel指数(BI)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较干预前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在患侧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值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步态对称性参数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结合MOTOmed的肢体动作训练,可通过被动、主动及辅助训练,改善下肢功能,提高力量平衡,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MOTOmed 智能运动 通心络胶囊 时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原因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12
作者 董建惠 郭佳丽 +3 位作者 张通 秦江霞 马玉霞 韩琳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4,99,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原因,为制订促进患者及时就医的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质性研究文... 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原因,为制订促进患者及时就医的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的质性研究文献,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3年10月。结果共纳入16篇研究,提炼出27个研究结果,归纳为9个类别,整合成3个结果:决策延迟、转运延迟、院内延迟。结论就医延迟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通过加强卒中知识的普及宣传、提供有效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完善医疗体系建设等措施,可减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提升患者的早期诊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医延迟 原因 研究 Meta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在复发恐惧与功能锻炼依从性间的中介效应
13
作者 阮自豪 林蓓蕾 +3 位作者 张振香 王晓萱 靳雨佳 赵称欣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49,共4页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在复发恐惧与功能锻炼依从性间的中介效应,为指导临床提高其功能锻炼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市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的脑卒中患者202例为研究对象,采...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在复发恐惧与功能锻炼依从性间的中介效应,为指导临床提高其功能锻炼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市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的脑卒中患者2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心理弹性量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等对其调查。结果 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复发恐惧、心理弹性得分分别为(38.77±11.50)分、(32.16±9.78)分、(59.56±17.24)分。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在不同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自理程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恐惧与心理弹性、功能锻炼依从性均呈负相关(r=-0.674,-0.544;均P<0.01),心理弹性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呈正相关(r=0.574,P<0.01)。心理弹性在复发恐惧对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β=-0.268,P<0.05),中介效应占比45.5%。结论 脑卒中患者复发恐惧既可直接影响功能锻炼依从性,也可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功能锻炼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锻炼依从 复发恐惧 心理弹 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no模型的管理联合规范化皮肤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后失禁性皮炎预防中的应用
14
作者 邱松旺 赵晓红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以Kano模型为基础的管理配合规范化皮肤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卒中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实施以... 目的探讨以Kano模型为基础的管理配合规范化皮肤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卒中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实施以Kano模型为基础的管理配合规范化皮肤护理干预,两组均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对比两组失禁性皮炎发生情况、舒适度、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失禁性皮炎发生率(8.89%)低于对照组(3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P=0.002);观察组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5.56%)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44)。结论以Kano模型为基础的管理配合规范化皮肤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急性脑卒中后失禁性皮炎的发生,利于提升患者舒适度,家属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禁皮炎 KANO模型 皮肤护理 舒适度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记忆在脑卒中失语症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郭艳雪 王萍芝 +1 位作者 吕政 韩冰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5年第1期51-54,共4页
工作记忆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暂时维持或心理操纵的能力。工作记忆损害可能导致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言语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其言语能力的重新获得及日常沟通。工作记忆的改善可提高言语功能,为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 工作记忆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暂时维持或心理操纵的能力。工作记忆损害可能导致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言语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其言语能力的重新获得及日常沟通。工作记忆的改善可提高言语功能,为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对工作记忆在脑卒中失语症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语症 工作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诱导言语治疗结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交流能力的影响观察
16
作者 李世美 曹全荣 +3 位作者 林晓云 李志斌 唐辉玲 叶锦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4期163-167,共5页
目的观察强制诱导言语治疗结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交流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言语治疗,对照组给予强制诱导言语治疗,观察组给予强制诱导言语治... 目的观察强制诱导言语治疗结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交流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言语治疗,对照组给予强制诱导言语治疗,观察组给予强制诱导言语治疗结合音乐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检查量表(CADL)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名词理解、动词理解、句子理解、复述名词、复述动词、复述句子、说名词、动作说明、画面说明、出声读名词、出声读动词、出声读句子、阅读名词、阅读动词、阅读句子评分分别为(7.26±1.448)、(6.36±1.684)、(3.50±2.192)、(8.70±1.830)、(8.36±1.720)、(2.66±1.066)、(5.60±2.811)、(4.83±2.074)、(3.33±1.874)、(5.90±2.155)、(4.93±1.512)、(1.23±1.344)、(6.96±1.772)、(6.10±1.951)、(3.26±1.473)分,高于对照组的(6.30±1.654)、(5.40±1.847)、(2.13±2.885)、(7.73±1.664)、(7.33±1.974)、(1.73±1.448)、(4.23±2.013)、(3.60±2.058)、(2.33±1.470)、(4.63±2.605)、(3.76±1.370)、(0.56±0.887)、(5.63±1.624)、(4.80±1.604)、(2.16±2.097)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CADL评分(40.83±13.001)分高于对照组的(32.86±14.591)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强制诱导语言治疗结合音乐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诱导言语治疗 音乐疗法 中后失语症 语言交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神经可塑性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朱冬梅 王宇 +1 位作者 刘楠 孙玉珠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脑神经可塑性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市康复医院老年康复科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32)与康复组(n=32)。常规组给... 目的:探讨基于脑神经可塑性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市康复医院老年康复科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32)与康复组(n=32)。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康复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上肢运动参数、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康复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主动用力时间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运动轨迹平均偏差率均低于治疗前,且康复组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脑神经可塑性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上肢康复机器人 上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
18
作者 徐珊 王袖平 温如武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7期159-161,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就诊序号为奇数纳入观察组(30例),偶数纳入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实施早期运动疗...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就诊序号为奇数纳入观察组(30例),偶数纳入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实施早期运动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上肢运动功能、疼痛情况、肿胀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血清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的66.67%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34.53±5.12)、(61.33±14.32)、(3.83±1.90)、(1.47±0.97)分比较,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43.57±8.66)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70.33±11.29)分明显更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43±1.50)分、肿胀得分(0.97±0.93)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13.99±4.00)ng/ml、(0.86±0.40)mg/L、(9.11±7.12)pg/ml比较,观察组NSE(11.90±2.84)ng/ml、Cys-C(0.65±0.23)mg/L、IL-6(5.23±4.18)pg/ml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运动疗法能有效提升脑卒中后SHS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减轻症状,改善上肢功能,提升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运动疗法 肩手综合征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性访谈在脑卒中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编制中的应用
19
作者 张琪 黄力键 +1 位作者 雷沐蓉 李明子 《护士进修杂志》 2025年第5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认知性访谈在脑卒中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psychosocial adaptation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PASS)编制过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扎根理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经德尔菲函询后形成PASS量表初稿。2023年4—5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 目的探讨认知性访谈在脑卒中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psychosocial adaptation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PASS)编制过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扎根理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经德尔菲函询后形成PASS量表初稿。2023年4—5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医院的22例住院患者进行3轮认知性访谈。结合访谈结果了解目标人群对量表各条目的理解程度及建议,进一步与专家讨论后进行修订和调整。得到最终量表后,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评价。结果第1轮访谈后,受访者对8个条目提出疑议,经讨论后对部分条目进行了修改;第2轮访谈后,受访者认为1个条目读起来不够流畅,进行修改;第3轮访谈后,受访者对量表引导语、选项、内容以及形式等设置均无疑议,访谈结束。经检验,PASS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量表总体及5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0.96,重测信度为0.74~0.95,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结论采用认知性访谈有助于脑卒中患者提高对量表条目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降低目标人群对量表内容的理解误差,提高量表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访谈 心理社会适应 量表编制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IM成像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脑卒中的临床预后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辛奕 周莹 +2 位作者 薛明琛 张亚运 周芯羽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5年第2期166-171,共6页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IVIM)成像与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脑卒中患者5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IVIM)成像与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脑卒中患者5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4.36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7~33 kg/m^(2),平均BMI 24.5 kg/m^(2)(标准差2.3 kg/m^(2));吸烟史16例,饮酒史9例;糖尿病20例,高血压33例,心房颤动29例;梗死侧别,左侧26例,右侧26例。按照出院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3分≤mRS评分≤6分)。比较两组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灌注分数(f)、扩散系数(D)和伪扩散系数(D*),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IVIM成像各参数与预后结局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IVIM成像各参数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根据出院后90 d时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5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ADC、f、D在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3±0.16)×10^(-3) mm^(2)/s vs(0.52±0.13)×10^(-3) mm^(2)/s、0.23±0.05 vs 0.27±0.08、(0.39±0.13)×10^(-3) mm^(2)/s vs(0.49±0.11)×10^(-3) mm^(2)/s。P<0.05];两组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脑卒中患者ADC[比值比(OR)=0.003,95%可信区间(CI)=0.000~0.483,P=0.025]、f(OR=0.001,95%CI=0.000~0.690,P=0.038)、D(OR=0.001,95%CI=0.000~0.353,P=0.022)与其预后不良结局呈负相关性,D*与其预后不良结局无明显相关性(P=0.574);ADC、f、D及各参数联合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7(95%CI=0.533~0.800)、0.691(95%CI=0.548~0.812)、0.713(95%CI=0.571~0.830)、0.810(95%CI=0.678~0.906),灵敏度分别为48.00%、68.00%、56.00%、68.00%,特异度分别为85.19%、77.78%、81.48%,截断值分别为≤0.40×10^(-3) mm^(2)/s、≤0.23、≤0.40×10^(-3) mm^(2)/s。结论ADC、f、D与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呈负相关性,且ADC、f、D及各项参数联合均可有效预测患者的临床预后,具备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体素不相干运动扩散成像 动脉闭塞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