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4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嗓音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发声障碍患者音质的疗效 被引量:9
1
作者 尹敏敏 张梓琴 +4 位作者 刘叙一 葛胜男 黄昭鸣 王勇丽 周励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嗓音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发声障碍患者音质的疗效。方法对2017年11月到2018年9月就诊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发声障碍的成年患者47例(患者组)进行针对性嗓音训练3周,于训练前后行基频微扰(jitter)和振幅微扰(shimmer)测试,并与7... 目的探讨嗓音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发声障碍患者音质的疗效。方法对2017年11月到2018年9月就诊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发声障碍的成年患者47例(患者组)进行针对性嗓音训练3周,于训练前后行基频微扰(jitter)和振幅微扰(shimmer)测试,并与72例和患者组年龄匹配的正常人(正常对照组)比较,判断其嗓音音质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组jitter(2.36%±0.16%)和shimmer(6.97%±0.57%)均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64%±0.09%和3.53%±0.41%)(P<0.001,P<0.05);训练3周后,患者组jitter、shimmer值分别为0.92%±0.48%和4.89%±1.07%,接近正常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为P<0.001)。结论嗓音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发声障碍患者的嗓音音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嗓音训练 脑卒中后痉挛性发声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同步构音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型构音障碍的效果
2
作者 王潇婧 魏婧怡 +3 位作者 卫晨 王冉 马赛 刘西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09-1016,共8页
目的观察针刺同步构音训练治疗模式对脑卒中后痉挛型构音障碍的效果。方法2023年1月至8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同步组,每组32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构音训练,对照组非同步增加针刺治疗,同步组同... 目的观察针刺同步构音训练治疗模式对脑卒中后痉挛型构音障碍的效果。方法2023年1月至8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同步组,每组32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构音训练,对照组非同步增加针刺治疗,同步组同步增加针刺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m-FDA)、语言清晰度测试(SIT)、最长声时(MPT)和最大数数能力(MCA)评估两组干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m-FDA评分所有维度均明显降低(t>2.882,P<0.01);除颌维度外,同步组m-FDA评分在反射、呼吸、唇、软腭、喉、舌和言语7个维度均低于对照组(t>2.050,P<0.05)。治疗后,两组SIT结果、MPT和MCA均显著提升(t>21.061,P<0.001),同步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1.412,P<0.001)。结论针刺同步构音训练治疗模式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型构音障碍的程度,且效果优于针刺与构音训练非同步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构音障碍 针刺 构音训练 言语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
3
作者 刘晶 付春爱 +2 位作者 高莉 李蕾 高彩丽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辅助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延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增加泻阴补阳... 目的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辅助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延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增加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评分、脑损伤标志物水平、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4%(57/62),高于对照组77.42%(48/62)(P<0.05)。治疗后,观察组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舌苔白腻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Simplified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损伤标志物包括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al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中枢神经特异蛋白(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ecific protein,S100-β)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90%(8/62)、9.67%(6/62)(P>0.05)。结论泻阴补阳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脑损伤标志物水平。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重复经颅磁刺激 泻阴补阳针刺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针结合计算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后记忆障碍的效果
4
作者 刘兰群 李艳丽 +2 位作者 梁家琦 陈爽 刘慧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2-868,共7页
目的 观察头针(神庭、本神、四神聪)结合计算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后记忆障碍的效果。方法 2023年5月至2024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住院康复的脑卒中后记忆障碍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计算机辅... 目的 观察头针(神庭、本神、四神聪)结合计算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后记忆障碍的效果。方法 2023年5月至2024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住院康复的脑卒中后记忆障碍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计算机辅助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MoCA)、听觉记忆广度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MoCA总分和记忆分值、听觉记忆广度均显著改善(|t|> 3.838, P<0.001),观察组增加值均优于对照组(|t|> 2.160, P<0.05);两组MBI评分均显著增加(|t|>7.471, P<0.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计算机辅助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记忆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记忆功能,结合头针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计算机辅助训练 记忆障碍 听觉记忆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障碍的关系:一项以西安市农村地区40岁及以上脑卒中高危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
5
作者 陈晨 高玲 +6 位作者 商苏杭 党亮君 魏珊 王敬谊 王瑾 屈秋民 陆文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3-788,共6页
目的探讨西安市农村地区40岁及以上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明确CAS在该部分人群中是否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以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西安市鄠邑区开展的“社区及农... 目的探讨西安市农村地区40岁及以上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明确CAS在该部分人群中是否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以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西安市鄠邑区开展的“社区及农村人群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中发现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CAS,CAS定义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1.0 mm,或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动脉窦、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颈动脉管腔狭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认知功能,MMSE评分低于分界值(文盲≤17分;小学≤20分;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4分)定义为认知障碍。以有无CAS及有无认知障碍对研究人群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S与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共451位研究对象被纳入分析,平均年龄(58.72±9.83)岁,女性占比44.3%。其中有CAS 329例(72.9%),符合认知障碍诊断标准57例(12.6%)。CAS组认知障碍患病率显著高于非CAS组(14.6%vs.7.4%,P=0.0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认知障碍与年龄显著相关(OR=1.121,95%CI:1.056~1.189,P<0.001),但与CAS未见显著相关性(OR=1.008,95%CI:0.202~5.170,P=0.992)。结论在西安市农村地区40岁及以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未发现CAS与认知障碍有显著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饮食表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6
作者 韩梅 胡佳惠 +1 位作者 胡晓红 黎巧玲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1135,共5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饮食表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效果,为促进患者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便利选取2022年12月至2024年12月在西安市某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121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2023... 目的:探讨个体化饮食表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效果,为促进患者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便利选取2022年12月至2024年12月在西安市某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121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2023年12月前入院的60名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2024年1月后入院的61名患者为干预组,采用个体化饮食表指引的护理评估和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士对吞咽障碍护理评估正确率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4.9%)和营养不良发生率(8.2%)低于对照组(30.0%,18.3%)、血清前白蛋白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士对吞咽障碍护理评估的正确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个体化饮食表能够降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营养状况,还能提高临床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评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饮食护理 吞咽功能障碍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疗效及脑电图特征分析
7
作者 李晓云 褚静 +1 位作者 张军玲 匡兆年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54-1358,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频率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患者疗效及脑电图特征。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诊治的PSD患者123例,根据rTMS... 目的分析不同频率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患者疗效及脑电图特征。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诊治的PSD患者123例,根据rTMS设定频率不同分为高频组41例、中频组41例和低频组41例。采用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估患者在正、侧位吞咽不同性质食团的吞咽功能。比较各组吞咽功能、下颌舌骨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脑电图特征及不良反应。结果与高频组比较,中频组和低频组干预后VFSS评分、MEP波幅明显降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干预后MEP潜伏期明显升高(P<0.05);与中频组比较,低频组干预后VFSS评分、MEP波幅明显降低[(6.02±1.12)分vs(6.57±1.01)分,(102.25±19.81)μV vs(131.84±18.61)μV,P<0.05],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干预后MEP潜伏期明显升高[(2.03±0.31)分vs(1.65±0.32)分,(11.15±1.28)ms vs(9.21±1.36)ms,P<0.05]。与高频组比较,中频组和低频组干预后左颞前叶、左颞中叶、左正中叶、左上叶、右枕叶波幅明显降低(P<0.05);与中频组比较,低频组干预后左颞前叶、左颞中叶、左正中叶、左上叶、右枕叶波幅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频rTMS能够有效调节PSD患者下颌舌骨肌MEP及脑电图特征,更好地改善吞咽功能,且不会有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吞咽障碍 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针点刺咽部联合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陈丹 王珊珊 邢海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215,共4页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咽部联合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post-stroke oropharyngeal dysphagia,PO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5月于医院就诊的POD患者80例,以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冷刺激组(40例,常规治疗+咽...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咽部联合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post-stroke oropharyngeal dysphagia,PO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5月于医院就诊的POD患者80例,以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冷刺激组(40例,常规治疗+咽部冷刺激治疗)、火针组(40例,冷刺激组+火针点刺咽部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冷刺激组、火针组中医证候积分、吞咽功能评级、吞咽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评分;比较冷刺激组、火针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火针组吞咽困难、肢体偏瘫、舌强语謇积分及总分,吞咽功能评级Ⅲ级百分率,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评分均低于冷刺激组(P<0.05),吞咽功能评级Ⅰ级、Ⅱ级百分率,吞咽功能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WAL-QOL)评分高于冷刺激组(P<0.05)。火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冷刺激组(P<0.05)。冷刺激组、火针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火针点刺咽部联合咽部冷刺激可减轻POD,提升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火针点刺咽部 咽部冷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督醒神针刺调节肠道微生物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吕转 陈玉龙 +8 位作者 王亚敏 刘瑞东 苏凯奇 印帅 高静 李瑞青 吴明莉 张铭 冯晓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5-555,共11页
目的探究通督醒神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全身炎症反应、血脑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例(脱落3例)IS后认知障碍患者为疾病组,其中治疗前的患者作为疾病组,通督醒神针刺治... 目的探究通督醒神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全身炎症反应、血脑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例(脱落3例)IS后认知障碍患者为疾病组,其中治疗前的患者作为疾病组,通督醒神针刺治疗后的患者作为电针组,同时30例(脱落3例)健康对照者为健康组。电针组为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行通督醒神针刺干预,每天干预1次,每次30 min,共干预14天。分别观察三组MMSE、MoCA和MBI评分;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和血清样本,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和ELISA法检测粪便中的肠道菌群变化及血清中促炎因子IL-6、IL-1β、TNF-α和血脑屏障功能破坏的相关因子S100β的含量变化。结果与健康组比较,疾病组患者的MMSE、MoCA、MBI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促炎因子及S100β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Shannon指数(P<0.01)和Simpson指数(P<0.001)显著升高;而与疾病组比较,电针组患者的MMSE、MoCA、MBI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促炎因子及S100β含量显著降低(P<0.05),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有所下降(P>0.05)。健康组中的优势菌群主要包括拟杆菌门、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双歧杆菌科、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等有益菌(P<0.05),疾病组患者中的优势菌群包括变形菌门、肠杆菌科、埃希氏杆菌属、克雷伯杆菌属等条件致病菌(P<0.05),而电针组患者体内优势菌群与健康组一致,有益菌相对丰度水平显著升高(P<0.05),条件致病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有益菌相对丰度水平与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呈正相关,而与血清中促炎因子及S100β含量呈负相关。结论通督醒神针刺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提升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等有益菌丰度水平,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调控全身炎症及血脑屏障功能,进而发挥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认知障碍 通督醒神针刺 肠道菌群 炎症 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盼盼 张倩 +1 位作者 刘婷慧 孙洁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5-1110,共6页
目的探讨健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生物反馈下空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152例医院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各38例。生物反馈组应用生物反馈下空吞咽训练,磁刺... 目的探讨健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生物反馈下空吞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152例医院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各38例。生物反馈组应用生物反馈下空吞咽训练,磁刺激组应用健侧高频rTMS,联合组应用生物反馈下空吞咽训练与健侧高频r TMS,安慰剂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和安慰性rTMS,均干预4周。记录临床疗效,分别在治疗前后通过多功能食道造影仪评估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时间、开放程度、咽收缩持续时间,并比较吞咽功能、营养状况、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的临床疗效比生物反馈组和磁刺激组提高,治疗后的UES开放时间、开放程度以及咽收缩持续时间分别为(205.33±29.01)ms、(1.14±0.34)cm、(559.19±63.48)ms,高于另3组(P<0.05);联合组吞咽功能评分分别为(6.04±0.83)和(20.03±3.26)分,吞咽功能、营养状况、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联合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生物反馈 空吞咽训练 吞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佩疗法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秀霞 卢玮旎 +1 位作者 王异之 李壮苗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3,共4页
目的 探讨香佩疗法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改善其睡眠状况提供方案。方法 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采用便利选取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康复医院脑病康复科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 目的 探讨香佩疗法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改善其睡眠状况提供方案。方法 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采用便利选取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康复医院脑病康复科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9)。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佩戴中药香囊,对照组给予佩戴外观相同安慰剂香囊,干预时间4周,均在医院进行。每日21:00到次日7:00,患者睡眠时香囊距离头部30 cm以内,次日7:00后将香囊收纳包好、避免挥发。干预前及干预2周、4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估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干预2周、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疗效。结果 除睡眠障碍及催眠药物外,两组患者PSQI的各项评分及总分在时间、组别及交互效应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疗效标准临床有效率为82.50%优于对照组的4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香佩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佩疗法 睡眠障碍 医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EM2调控小胶质细胞活性参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安雨琦 罗萌 +3 位作者 陈露露 王亚敏 高静 冯晓东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4,共8页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构成极大的威胁。小胶质细胞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通过介导疾病的免疫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在PSCI发病机制...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构成极大的威胁。小胶质细胞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通过介导疾病的免疫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在PSCI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TREM2),一种主要表达在小胶质细胞上的免疫反应受体,参与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吞噬、细胞因子释放和代谢功能。本文将阐述TREM2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对PSCI的影响,并探讨TREM2在PSCI治疗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功能连接耦合分析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圣杰 刘再兴 +2 位作者 吴亚男 洪文军 徐蓉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3,129,共6页
脑卒中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构连接(structural connectivity,SC)和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及其耦合分析在揭示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 脑卒中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构连接(structural connectivity,SC)和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及其耦合分析在揭示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总结SC和FC的基本原理及其机制,阐述SC-FC耦合分析的基本原理,并重点探讨SC-FC耦合分析应用于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的作用。通过研究大脑SC和FC的耦合关系以深入探索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能够更加系统地分析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康复潜力的潜在神经影像学特征,为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结构-功能连接耦合 神经影像学 神经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需求旅程地图
14
作者 李立群 鄢茵 +2 位作者 刘玲 何朝珠 邵秀芹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87-92,共6页
目的借助旅程地图识别中青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管理中的挑战和多维需求,为优化该患者的全旅程康复照护提供支持。方法运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于2024年7月至2025年2月选取16例中青年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定... 目的借助旅程地图识别中青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管理中的挑战和多维需求,为优化该患者的全旅程康复照护提供支持。方法运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于2024年7月至2025年2月选取16例中青年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定向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并绘制患者旅程地图。结果按诊疗时间轴,从任务、情绪和痛点3个维度将患者的康复需求归纳为筛查与专科评估、医患共同决策、患者教育需求、遵从康复训练、经济毒性风险、口腔衰弱应对等28个主题。结论中青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需求动态变化且多维交织,未来可引入智能筛查与远程随访系统,设计个性化康复策略,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患者旅程地图 青年 康复需求 心理体验 社会功能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预后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金晓燕 尚少梅 +2 位作者 李硕 李丹 肖颖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33-1337,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早期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便利选取2014年5月至2024年4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洼田饮水试验以及吞咽造影检查确定吞... 目的:分析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早期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便利选取2014年5月至2024年4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洼田饮水试验以及吞咽造影检查确定吞咽功能结局,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吞咽功能预后的因素。结果:共纳入541例患者,脑卒中后2周,38.08%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5分(OR=0.157,95%CI:0.047~0.526)、留置鼻胃管(OR=0.002,95%CI:0~0.016),初始洼田饮水试验4级(OR=0.004,95%CI:0~0.055)和洼田饮水试验5级(OR=0.001,95%CI:0~0.016)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预后的不利因素,入院时血清白蛋白较高(OR=1.275,95%CI:1.097~1.482)是其预后的有利因素。结论: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预后受到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否留置鼻胃管、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初始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的影响。护士应早期预测患者的预后,并识别其影响因素,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从而改善患者康复结局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构建
16
作者 叶枫 郭莹 +2 位作者 程良玲 陈玲 范晓芳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3-528,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临床特征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分析重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6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洼田饮水试验将患者分为吞咽... 目的构建基于临床特征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分析重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6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洼田饮水试验将患者分为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K-最近邻(K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轻量梯度提升(LGBM)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6种机器学习模型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DeLong检验比较6种模型的AUC,最终获得最优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对筛选出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0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吞咽障碍187例,非吞咽障碍115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NIHSS评分、年龄,肌力减弱、咳嗽和构音障碍是吞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在训练集中,KNN、DT、RF、SVM、LGBM以及XGBoost的AUC分别为0.989、0.890、0.995、0.905、0.500、0.922,RF的AUC高于其他五种模型,但其中RF和KNN两者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验证集中,KNN、DT、RF、SVM、LGBM以及XGBoost的AUC分别为0.857、0.865、0.917、0.887、0.500以及0.914,RF的AUC虽高于KNN和DT模型,但两者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所有的预测变量中,使用RF模型筛选出影响吞咽障碍最重要的预测变量依次为年龄、NIHSS评分、构音障碍、咳嗽以及肌力减弱。结论机器学习模型可作为预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可靠工具,RF模型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影响吞咽障碍最重要的预测变量依次为年龄、NIHSS评分、构音障碍、咳嗽以及肌力减弱,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临床医师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小鼠模型中不同麻醉剂作用的比较
17
作者 饶彤 饶泽华 +5 位作者 田聪 陆梦 陈安坤 刘欣 慕容志苗 岳增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6,共8页
目的:探索3种麻醉剂(三溴乙醇、异氟烷、戊巴比妥钠)对光栓塞(PT)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将66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三溴乙醇(Tribromoethanol)组、异氟烷(Isoflurane)组、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sodium)组和... 目的:探索3种麻醉剂(三溴乙醇、异氟烷、戊巴比妥钠)对光栓塞(PT)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将66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三溴乙醇(Tribromoethanol)组、异氟烷(Isoflurane)组、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sodium)组和假手术(Sham)组。使用PT法制备PSD模型。造模前、造模后5 min使用激光散斑成像仪测量小鼠的区域脑血流(rCBF)下降率并且记录小鼠的苏醒时间,造模后48 h记录3组PSD小鼠的死亡率、再次测量rCBF下降率。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小鼠的神经功能,使用4 min饮水试验记录小鼠的饮水量,使用TTC染色法测量梗死体积比率,使用多导生理记录仪MP160记录给水诱发的吞咽次数并且计算吞咽肌的肌电面积。结果:3组PSD小鼠在造模48 h后rCBF下降率、梗死体积比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饮水量、吞咽次数、吞咽肌肌电面积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三溴乙醇组和戊巴比妥钠组,异氟烷组小鼠在5 min内rCBF迅速下降(P<0.05),并且小鼠的死亡率更低、苏醒时间更短(P<0.05)。结论:不同麻醉的使用会影响PSD小鼠的死亡率、苏醒时间和造模后48 h内rCBF下降趋势,这3种麻醉剂中异氟烷更适合作为PSD小鼠的麻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烷 戊巴比妥钠 三溴乙醇 光栓塞 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南京 郝立夏 许鹏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78,共5页
目的评价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分为对照组(45例)与联合组(46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采用康复疗法治疗,联合组给予... 目的评价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分为对照组(45例)与联合组(46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采用康复疗法治疗,联合组给予针灸联合康复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运动诱发电位、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血清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更高(93.48%vs 73.3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半身不遂、眩晕、心烦易怒、言语不清、盗汗、面色苍白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降低,且联合组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缩短,且联合组更短(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波幅、肢体运动功能运动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且联合组更高(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确切,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促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分析与其改善运动诱发电位、调整血清指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康复疗法 肢体功能障碍 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血清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智聪明饮联合夹脊电针对老年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19
作者 孙蕊 许莎莎 +1 位作者 高磊 夏道宽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2-1055,共4页
目的探讨益智聪明饮联合夹脊电针对老年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电针组和针药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智聪明饮,电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夹脊电... 目的探讨益智聪明饮联合夹脊电针对老年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电针组和针药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智聪明饮,电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夹脊电针,针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智聪明饮联合夹脊电针治疗。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RI、Vm、Vs)、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NO、NSE)、神经营养因子指标(BNDF、NGF)及核心症状群指标(MMSE、FIM、BI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针药组>电针组>中药组>对照组,脑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神经营养因子指标及核心症状群改善针药组>电针组>中药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智聪明饮联合夹脊电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患者的脑组织缺血状态,增加神经递质释放,刺激神经修复,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智聪明饮 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夹脊电针 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舱内同步脑仿生电刺激对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效果
20
作者 梁丹 王卫宁 +5 位作者 李策 吴越 徐舒 谢鸿宇 吴毅 朱玉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7-504,共8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时同步进行脑仿生电刺激对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伴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试验组(n=34)。对照组接受常规高压氧治疗,试...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时同步进行脑仿生电刺激对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伴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试验组(n=34)。对照组接受常规高压氧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舱内同步脑仿生电刺激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监测手环、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4例、试验组1例脱落。治疗后,两组PSQI各项因子评分均降低(t>2.693,P<0.05),除催眠药物(P>0.05)外,试验组PSQI其余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699,P<0.01);两组总睡眠时间、深度睡眠时间和快速动眼时间均显著延长(|t|>7.270,P<0.001),试验组显著长于对照组(|t|>5.712,P<0.001);两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降低(t>9.530,P<0.001),试验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740,P<0.001)。结论高压氧同步脑仿生电刺激治疗能够有效延长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患者总睡眠时间、深度睡眠时间、快速动眼时间,缓解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情绪,提升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高压氧治疗 同步仿生电刺激 情绪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