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末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入院时各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
作者 廖琦 谭戈 周冀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52-653,共2页
关键词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颅内压 灌注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ASPECTS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妙玲 梁满球 +5 位作者 邹玉坚 袁灼彬 刘勇林 黄翔 王芳 范宪淼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13-817,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对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3例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N...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对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3例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非END组和END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数据行差异与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DWI-ASPECTS对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预测价值。结果:93例患者中,发生END者27例(END组),非END组66例。两组比较,END组的DWI-ASPECTS、血管狭窄部位、入院NIHSS评分、入院空腹血糖、糖尿病史与非EN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WI-ASPECTS与END风险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736,95%CI:0.564~0.961,P=0.024)。ROC曲线分析显示当DWI-ASPECTS≤4时,DWI-ASPECTS对预测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敏感度为74.07%,特异度为69.70%,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CI:0.644~0.829)。结论:DWI-ASPECTS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扩散加权成像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阿尔伯塔项目早期CT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并发抑郁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莎白 吴勇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713-714,共2页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和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治疗组33例在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氟西汀胶囊20~40m g/d口服,或万拉法新50~75m g/d,对照组34例仅进行常规药物治...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和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治疗组33例在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氟西汀胶囊20~40m g/d口服,或万拉法新50~75m g/d,对照组34例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4周后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7.17,P<0.01),治疗组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t=-2.68,P<0.01),治疗组4周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 A M D)≥17分者2例,抑郁发生率为6%,对照组4周后(H A M D)≥17分者8例,抑郁发生率为24%,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0.24,P<0.01)。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抗抑郁治疗能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减少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对照研究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后抑郁 常规药物治疗 汉密顿抑郁量表 患者 抗抑郁治疗 并发 双盲随机对照 氟西汀胶囊 治疗组 血管意外 对照组 发生率 万拉法新 总有效率 不良反应 未发现 抑郁症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与病情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常卫国 辛英 +2 位作者 姜昊 展洪刚 陈海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9-349,共1页
关键词 患者 血糖水平 老年急性 临床观察 病情变化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急性发作期 高血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邹桂玉 吴桂昌 +2 位作者 林景琳 赖保华 王晓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2-153,共2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影响。方法:将10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干预组(n=56),干预组在患者入院时即给予亚低温治疗,其他常规治疗两组相同,对两组患者进行4周以上的治疗观察。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总有效...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影响。方法:将10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干预组(n=56),干预组在患者入院时即给予亚低温治疗,其他常规治疗两组相同,对两组患者进行4周以上的治疗观察。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与对照组88.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干预组的显愈率为75.0%,与对照组49.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组96h后意识障碍改善率为89.3%,对照组为78.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96h后显愈率比较,干预组为78.6%,对照组为4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给予亚低温治疗能提高脑卒中的显愈率和意识障碍的显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亚低温 意识障碍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董氏奇穴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8
6
作者 陈健安 余康潮 +3 位作者 钟正 郑禹 曲姗姗 黄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上肢肌张力的改善效果。方法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5例,分别接受抗痉挛药配合康复训练、董氏奇穴针刺、董氏奇穴针刺配...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上肢肌张力的改善效果。方法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5例,分别接受抗痉挛药配合康复训练、董氏奇穴针刺、董氏奇穴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CSS总分、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CSS总分改善程度C组优于B组和A组(P<0.05)。结论董氏奇穴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董氏奇穴 康复训练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梁翠萍 刘宏丽 +1 位作者 徐金秀 李振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2-293,共2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类型的关系,初步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9例脑卒中患者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比例为59.42%。中...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类型的关系,初步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9例脑卒中患者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比例为59.42%。中度神经功能缺损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缺损者。病变部位位于左半球易发生抑郁。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病变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抑郁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关 病变部位 自评抑郁量表 患者 类型 发病机制 初步探讨 评分标准 发生比例 密切关系 发生率 左半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冯智英 李颖 李焰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30-1232,1236,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的体温和血压、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的体温和血压、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吞咽功能和辅助机械通气(MV)等情况,分析肺炎评分与肺炎的关系。结果340例患者中并发肺炎63例(18.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MV和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炎的发生率随肺炎评分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与老年、男性、吞咽困难、MV和NIHSS有关,肺炎评分可以用来评估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的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肺炎 危险因素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肺炎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勾丽洁 许士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7-439,共3页
目的:探讨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入选的23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类型、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 目的:探讨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入选的23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类型、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和$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入选的237例中诊断PSD患者112例,非PSD患者125例。本组病例PSD发生率47.2%。②单因素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卒中类型与PSD的发生无关(P>0.05)。而行为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卒中病灶部位,社会支持程度与PSD的发生有关(P<0.01)。③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型行为类型者发生PSD的可能为非A型者的8.642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PSD的发生呈正相关,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损伤程度越重,其发生PSD的可能性越大,社会支持程度与PSD发生呈负相关,即社会支持评分越低,支持程度越差,越易患PSD,支持程度高者发生PSD的可能是支持程度低者的49.2%;损伤部位位于左前半球时,最易患PSD。结论:PS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抑郁 发生率 A型行为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是一个综合症还是病?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伟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7-167,共1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功能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 神经功能缺损 神经系统 症状和体征 临床综合症 2002年 2000年 循环障碍 血管源性 血管病 神经病学 梗塞 出血 工作组 出血性 缺血性 急性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数量变化的研究
11
作者 于艳 陈惠 +6 位作者 杨祖福 张念 王文竹 赵立希 白帆 荆瀛黎 李鹏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8-652,共5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4年6-9月在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30例和脑出血患者26例,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标准评价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同时选择健...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4年6-9月在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30例和脑出血患者26例,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标准评价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1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三组外周血中DCs各亚型的比例。结果三组间外周血中DCs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但其亚型的比例具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骨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减少(P〈0.001)。脑出血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比例下降(P〈0.05),脑梗死患者pDCs比例降低更加显著(P〈0.001)。根据NIHSS评分,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分别分成NIHSS≤7组和NIHSS〉7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NIHSS〉7组pDCs的比例均低于NIHSS≤7组(P〈0.05),但NIHSS〉7组mDCs比例与NIHSS≤7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DCs亚型的分布比例发生变化,提示免疫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出血 骨髓样树突状细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亚型急性期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12
作者 廖琦 周冀英 谭戈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10期825-828,共4页
目的分析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等多种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脑梗死患者及57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的NFDS与病灶体积、ICP、CPP、血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发病时间、既往... 目的分析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等多种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脑梗死患者及57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的NFDS与病灶体积、ICP、CPP、血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发病时间、既往史评分、性别等作单因素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入院时NFDS与CPP(P=0.06)、发病后时间(P=0.05)、梗死体积(P<0.01)密切相关;脑出血患者入院时NFDS与ICP(P=0.02)及脑出血的体积(P<0.01)密切相关。结论病灶体积是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入院时NFDS共同的影响因素,CPP在脑梗死患者中所占的权重较大,ICP在脑出血患者中所占的权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型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颅内压 灌注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13
作者 曹大力 曹建华 许宏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4-454,共1页
关键词 早期康复治疗 疗效观察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经统计学分析 梗死 康复治疗组 出血 年龄 60岁 70岁 显著性 患者 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综合康复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艳萍 钟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3期166-166,168,共2页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CNFD)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后不同时期的脑卒中患者 45例 ,按病程 1个月以内、1— 6个月、超过 6个月分为第 1组、第 2组、第 3组 ,在综合康...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CNFD)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后不同时期的脑卒中患者 45例 ,按病程 1个月以内、1— 6个月、超过 6个月分为第 1组、第 2组、第 3组 ,在综合康复治疗前后分别进行CNFD评定、ADL评定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后第 1组的CNFD和ADL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第2组ADL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1、2组疗效优于 3组。结论早期进行康复干预 ,则能更快、更好、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康复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81
15
作者 王文志 刘红梅 李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评价比较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25~40m l)的疗效异同。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42个参研医院共随机入选4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排除88例,其中资料... 目的评价比较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25~40m l)的疗效异同。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42个参研医院共随机入选4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排除88例,其中资料不全者16例;不符合入选标准者72例,分别为Glasgow评分≤8分(64例)、术前出血量>40m l(7例)、从发病到达急诊室时间>72h(1例)。评价治疗14d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3个月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最终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数为377例,其中微创治疗组195例,对照组182例。微创治疗组患者于治疗14d时,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931,P=0.02);治疗3个月时达良好功能状态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35.91%vs21.82%;χ2=8.294P=0.004)。微创治疗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88%vs63.03%,χ2=16.948,P<0.01);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67%vs8.79%)。结论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应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小血肿不增加病死率,并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病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出血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微创穿刺术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血肿粉碎清除术 GLASGOW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内科保守治疗 出血患者 随机对照试验 神经功能改善 对照组 病死率 治疗组 排除标准 住院期间 功能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在治疗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宇 郭楠 +3 位作者 孔令博 姜尚上 张华 杨保林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2166-2170,共5页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调控血压...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调控血压、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和保护脑细胞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100 m L/d,输液泵泵入,20 m L/h,共14 d。治疗前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2组病变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可明显改善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内分水岭脑梗死责任动脉远端的血流速度及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内分水岭梗死 参附注射液 经颅多普勒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临床疗效观察 血流速度 低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涤痰汤加减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效应观察 被引量:21
17
作者 武杰 王玉 +3 位作者 刘建 陈洁 邱晓伟 刘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3338-3342,3348,共6页
目的:观察涤痰汤加减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效应,探讨该治疗方案的利弊,为临床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后... 目的:观察涤痰汤加减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效应,探讨该治疗方案的利弊,为临床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2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调脂、控血压、血糖等措施)及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行中医辨证,并以涤痰汤为基础方加减辨治。2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摄食功能(FOIS)评分、饮水功能(蛙田饮水评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F)、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进行测评,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判断2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并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比较;比较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2组患者治疗后蛙田饮水评级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2组患者治疗后ND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4)2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吞咽障碍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2组患者治疗后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涤痰汤加减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可显著增强患者吞咽功能效应,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且安全性高,可作为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良好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 涤痰汤加减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吞咽功能效应 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命质量量 摄食功能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纯 王淳 +3 位作者 张标 廖断修 刘平 付秀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梗死患者 临床意义 Barthel指数 枢运动传导时间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MCT 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 潜伏期 对照组 变化特点 半球 大鱼际肌 颈椎棘突 腰椎棘突 患侧上肢 功能缺失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曹红 孙长凯 +6 位作者 赵耿毅 汪秋艳 刘新胜 许晶 陶定波 唐树良 黄爱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反预后的量化关系。方法对病程为2周以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入院时和1周后血清C-应蛋白水反平测定。入院时C-应蛋白测定值为CRP11周后检测值为CRP2据入院...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反预后的量化关系。方法对病程为2周以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入院时和1周后血清C-应蛋白水反平测定。入院时C-应蛋白测定值为CRP11周后检测值为CRP2据入院时C-应蛋白测定值进行反,;根反分组。A组:CRP1≤2.00m g/L,B组:2.00m g/L<CR P1≤9.50m g/L,C组:CRP1>9.50m g/L。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S)及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对入院时90例患者(NIH SS1及BI1)和随访的58例患者(NIH SS2及BI2)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入院时血清C-应蛋白水平与发病时反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P≤0.001),且这种相关性存在量化关系:CRP1≤2.00m g/L时,N IH SS1中位数为5.00分,BI2中位数为100.00分;2.00m g/L<CRP1≤9.50m g/L,NIH SS1中位数为7.00分,BI2中位数为85.00分;CR P1>9.50m g/L时,N IH SS1中位数为13.00分,BI2中位数为47.50分。入院时血清C-应蛋白水平与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治疗后3个月恢复期水平反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01)。血清CRP2水平与入院时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水平 量化研究 预后 血清C-反应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BARTHEL指数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reactive 病情严重程度 梗死患者 protein 量化关系 入院时 位数 治疗后 水平测定 0.05 量化评估 测定值 B12 检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观察(附30例报告)
20
作者 李蕊 吕凤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1-701,共1页
关键词 急性梗死患者 静脉溶栓治疗 疗效观察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并发高血压 临床资料 标准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