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Ⅳ型胶原酶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艳玲 陈康宁 +1 位作者 邵淑琴 王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94-1395,共2页
目的 利用Ⅳ型胶原酶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 ,并研究血肿形成速度和血肿形成大小的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健康雄性 2 0 0~ 2 5 0gWistar大鼠 ,随机分组 ,分别脑内尾状核注射不同容积Ⅳ型胶原酶 肝素生理盐水溶液、单纯Ⅳ型胶原酶生理盐... 目的 利用Ⅳ型胶原酶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 ,并研究血肿形成速度和血肿形成大小的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健康雄性 2 0 0~ 2 5 0gWistar大鼠 ,随机分组 ,分别脑内尾状核注射不同容积Ⅳ型胶原酶 肝素生理盐水溶液、单纯Ⅳ型胶原酶生理盐水溶液、单纯生理盐水 ,于术后 6h、12h、2 4h、3d、7d分别观察冰冻切片连续切片血肿大小。结果 单纯生理盐水注射仅引起 12h内的针道渗血 ,单纯胶原酶生理盐水注射 3d可以形成直径 3mm左右的血肿 ,Ⅳ型胶原酶 肝素生理盐水注射 2 4h可形成直径 3mm左右的血肿。结论 Ⅳ型胶原酶 肝素生理盐水注射可以建立理想稳定的脑出血动物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型胶原酶 大鼠 脑出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脑出血动物模型的AQP4表达与磁共振成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波 孙善全 +2 位作者 甘胜伟 伍修宇 钟小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脑出血(ICH)动物模型磁共振成像(MRI)的差异,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胶原酶和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6h、12h、1d、2d、3d和7d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观察两组脑出血模型血肿体积的大小;运用... 目的比较两种脑出血(ICH)动物模型磁共振成像(MRI)的差异,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胶原酶和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6h、12h、1d、2d、3d和7d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观察两组脑出血模型血肿体积的大小;运用干湿重法、伊文思蓝(EB)测定法和免疫印迹分别检测两组脑出血模型的脑含水量(BWC)、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和AQP4的表达变化。结果胶原酶模型组的血肿体积在脑出血后1d达到最大并持续至3d,自体血组的血肿体积在12h达到最大;胶原酶模型组的BWC在1d达到高峰并持续至3d,而自体血组BWC在2d逐渐降低;胶原酶模型组的EB含量在12h达到高峰并持续至2d,而自体血组EB含量在1d逐渐下降;两组模型的AQP4表达量在6h开始升高,1d达到高峰,2d逐渐降低。两组模型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胶原酶对BBB和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以及AQP4的表达变化是两组脑出血模型血肿体积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模型 血肿 水通道蛋白-4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SD大鼠动物模型的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赵晓勇 张晓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207-3210,I0050,I005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动物模型的作用,为临床治疗的转化提供思路。方法:SD大鼠随机分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低剂量模型组)、C组(中剂量模型组)、D组(高剂量模型组)、E组(假手术组);B、C、D和E组建立脑出...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动物模型的作用,为临床治疗的转化提供思路。方法:SD大鼠随机分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低剂量模型组)、C组(中剂量模型组)、D组(高剂量模型组)、E组(假手术组);B、C、D和E组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Longa/Bederso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 d开始灌胃,B、C、D组补阳还五汤不同剂量,E组生理盐水,A组不予处置,14 d结束;处死测脑组织含水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FCM和TUNEL测胶质细胞凋亡;CCK-8和EDU测胶质细胞增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测胶质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水孔通道蛋白4(AQP4)mRNA和蛋白表达;划痕实验和侵袭小室(Transwell)测胶质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各组比较:药物干预后mRNA和蛋白,D组最显著(P<0.05);胶质细胞凋亡,E组最多(38.35±7.02),D组变化最显著(10.19±1.33);胶质细胞增殖E组最少(3.02±1.01),D组变化最显著(18.33±4.21);胶质细胞迁移与侵袭,D组最显著(P<0.05)。结论:脑出血SD大鼠动物模型急性期脑水肿用高剂量补阳还五汤干预后胶质细胞MMP-9和AQP4均显著下调及胶质细胞活性均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出血动物模型 急性期水肿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延髓内脏带c-fos蛋白表达变化研究
4
作者 王蕾 郭洪志 +2 位作者 相守武 齐新 孙海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25-329,共5页
目的研究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延髓内脏带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延髓内脏带在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应激调节作用。方法(1)于大鼠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0.8U)建立脑出血模型。54只Wis... 目的研究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延髓内脏带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延髓内脏带在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应激调节作用。方法(1)于大鼠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0.8U)建立脑出血模型。54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脑出血组(根据出血时间的不同又分为4、8、12、24、36、48h和72h等7个亚组)。(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脑出血后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各时限c-fos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延髓内脏带内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的c-fos蛋白阳性表达极少;脑出血组大鼠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c-fos蛋白阳性神经元呈密集表达,于脑出血后24~36h达高峰,其中孤束核在24h的表达密度为(49.58±12.61)μm2,36h为(64.32±15.14)μm2,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迷走神经背核在此两个时限的表达密度分别为(40.74±10.62)μm2,(50.62±12.31)μm2,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至72h仍有阳性表达(P<0.05)。结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c-fos蛋白的阳性表达提示,延髓内脏带是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应激调节中枢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衰竭 延髓 孤束核 迷走神经 神经节 基因 fos疾病模型 动物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C-FOS蛋白表达 脑出血模型 延髓内脏带 表达变化 源性 Wistar大鼠 迷走神经背核 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犬脑出血及其早期生命体征的变化
5
作者 张剑宁 赵崇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44-45,共2页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急性中风之一,病残率、死亡率很高。对脑出血的病因,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新疗法的观察等研究均需借动物模型进行。
关键词 出血动物模型 实验性 高血压出血 生命体征 出血 脑出血模型 沈阳军区总医院 出血早期 神经外科 急性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和嗅鞘细胞联合移植改善脑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
6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0-740,共1页
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和嗅鞘细胞(OECs)联合移植对脑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制作Wistar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3d后,分别将取材于Wistar大鼠胚胎的NSCs和OECs立体定向注入血肿中(联合移植组),并设NSCs和OECs单独移植组(N... 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和嗅鞘细胞(OECs)联合移植对脑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制作Wistar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3d后,分别将取材于Wistar大鼠胚胎的NSCs和OECs立体定向注入血肿中(联合移植组),并设NSCs和OECs单独移植组(NSCs组,OECs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7、14、30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对移植部位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各组大鼠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2分,术后包括对照组在内的4个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只是术后30d的评分较第3d明显减低(P〈0.05),而NSCs组、OECs组及联合移植组在术后14、30d时的评分即较术后3d时明显减低(均P〈0.05),NSCs组及OECs组仅在术后30d时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联合移植组在术后14d时的评分即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star大鼠 脑出血模型 联合移植 神经干细胞 运动功能 嗅鞘细胞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免疫组化染色 OECS NS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血清对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素娥 彭争荣 +1 位作者 钟广伟 李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9-461,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血清对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模型针刺血清组,制备各组血清培养脑源性神经干细胞,然后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分化情况,计数各类分化细胞的百分率。结果:模型... 目的:探讨针刺血清对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模型针刺血清组,制备各组血清培养脑源性神经干细胞,然后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分化情况,计数各类分化细胞的百分率。结果:模型对照组神经元分化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模型针刺血清组神经元分化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处理可上调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促进脑损伤组织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血清 源性神经干细胞 分化 出血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脑宁注射液改善实验性脑血肿家兔心肌损害作用的研究
8
作者 徐礼五 王芳 +1 位作者 李克玲 黄启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41-1641,共1页
目的:观察脑出血模型动物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和救脑宁注射液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救脑宁注射液组,行颅内血块埋藏术复制脑出血模型,通过HE、碱性复红苦味酸染色、电镜等观察家兔3 d、7 d... 目的:观察脑出血模型动物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和救脑宁注射液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救脑宁注射液组,行颅内血块埋藏术复制脑出血模型,通过HE、碱性复红苦味酸染色、电镜等观察家兔3 d、7 d、15 d心肌形态学改变以及救脑宁注射液的治疗效应,同时测定心肌组织ET、NO、MDA、SOD含量变化和ET、NOS的表达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注射液 心肌组织 实验性血肿 损害作用 家兔 组织病理学改变 脑出血模型 模型动物 形态学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对磁感应断层成像信号检测影响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柯丽 李盼盼 +2 位作者 陈红 刘欢 杜强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6-573,共8页
采用仿真和实验研究颅骨对磁感应断层成像(MIT)信号检测的影响。使用Comsol软件建立3层球形仿真颅脑模型,仿真计算颅骨电导率对MIT信号检测的影响。使用螺线管线圈、后置电路及数据接收仪器搭建单通道磁感应信号测量实验系统,利用琼脂和... 采用仿真和实验研究颅骨对磁感应断层成像(MIT)信号检测的影响。使用Comsol软件建立3层球形仿真颅脑模型,仿真计算颅骨电导率对MIT信号检测的影响。使用螺线管线圈、后置电路及数据接收仪器搭建单通道磁感应信号测量实验系统,利用琼脂和Na Cl溶液制作与真实颅脑电导率分布相近的脑出血分层模型,模型外径为158 mm;最后采用有颅骨和无颅骨两种模型,测量无病变及不同病变位置情况下MIT信号的相位变化,模型中心与检测线圈相距85 mm。实验结果显示,在无病变和病变分别位于X-Y平面上坐标为(-40,0)、(0,0)和(40,0)的位置时,有、无颅骨数据的幅值比例分别为0.57、0.59、0.42、0.61,其中,坐标点(-40,0)代表Y轴左侧距离激励线圈45 mm的位置,坐标点(40,0)代表Y轴右侧距离接收线圈45 mm的位置。当病变存在时,有、无颅骨数据的变化趋势均为:病变位于坐标点(-40,0)时最大,病变位于坐标点(40,0)时次之,病变位于坐标点(0,0)时最小。实验结果表明,颅骨对MIT信号的数据大小有衰减作用,但不影响数据的变化趋势,提示在实际应用中结合高精度检测设备,可实现颅内病变的无创、无接触图像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感应断层成像(MIT) 颅骨 脑出血模型 仿真 琼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