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杀伤活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赵一俏 曹东林 陈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观察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自然杀伤细胞杀伤树突状细胞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胶原酶消化整个脐带组织,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树突状细胞。在白介素-4和粒单-集落刺激因子共同作用下... 目的观察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自然杀伤细胞杀伤树突状细胞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胶原酶消化整个脐带组织,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树突状细胞。在白介素-4和粒单-集落刺激因子共同作用下获得大量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将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共培养2 d,同时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树突状细胞CD11c和CD86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白介素-12的含量,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自然杀伤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受体的配体(MICA/B和ULBP1-3)的表达。结果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比较,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树突状细胞CD11c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CD86的表达降低,IL-12的分泌量降低。自然杀伤细胞对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的树突状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后的树突状细胞。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比较,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的树突状细胞活化性受体的配体(MICA和MICB)的表达增高。结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杀伤活性,这可能与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上调树突状细胞表面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受体的配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树突状细胞 杀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IL-8受体对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飒 王文强 +1 位作者 李秋实 慕晓玲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299,共7页
目的探究腺病毒介导的IL-8受体过表达对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利用含有IL-8RA和IL-8RB的c DNA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 Ad-IL-8RA-GFP、p Ad-IL-8RB-GFP和p Ad-Null-GFP)分别转染分离培养的P... 目的探究腺病毒介导的IL-8受体过表达对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利用含有IL-8RA和IL-8RB的c DNA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 Ad-IL-8RA-GFP、p Ad-IL-8RB-GFP和p Ad-Null-GFP)分别转染分离培养的P3-5代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标签蛋白CD29、CD44、CD34、HLA-DR的表达,CCK-8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粘附实验及Transwell趋化实验观察过表达IL-8RA/B的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生长状态良好;干细胞特异性相关蛋白CD29、CD44阳性表达,CD34、HLA-DR阴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IL-8RA/B过表达的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改变,但是过表达IL-8RA/B的间充质干细胞粘附在损伤内皮上以及迁移到小室下方的细胞数目更多。结论以上结果表明IL-8RA/B的过表达不影响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但是能够促进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向IL-8趋化和向损伤内皮细胞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 IL-8RA/B 腺病毒 细胞迁移或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和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吕璐璐 宋永平 +3 位作者 魏旭东 房伯俊 张艳莉 李玉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40-146,共7页
为了对比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生物学特性,从足月胎儿脐带组织和成人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MSC)。用有限稀释法、流式细胞术、倒置显微镜检及RT-PCR等方法检测UC-MSC和BM-MSC的分离成功... 为了对比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生物学特性,从足月胎儿脐带组织和成人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MSC)。用有限稀释法、流式细胞术、倒置显微镜检及RT-PCR等方法检测UC-MSC和BM-MSC的分离成功率、细胞产量、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增殖特性、免疫表型和多向诱导分化能力等并对比性研究二者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UC-MSC和BM-MSC的分离成功率均达100%;虽然由脐带组织中分离的有核细胞数低于骨髓(1×106/cmvs5.5×107/ml)(p=0.0002),但在培养第14天由脐带和骨髓中得到的贴壁细胞数无差异(8.6×105/cmvs8.4×105/ml)(p>0.05);UC-MSC形态、大多数分子表型、细胞周期状态、脂肪和骨诱导分化能力与BM-MSC相似,但UC-MSC的CFU-F比例(1∶1609±0.18)高于BM-MSC的CFU-F比例(1∶35700±0.01)(p<0.05)。此外,UC-MSC具有比BM-MSC更强的增殖能力(p<0.05)。UC-MSCHLA-ABC和CD106分子表达低于BM-MSC(p<0.05)。结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产量和绝大多数生物学特征与BM-MSC的相似,且具有比BM-MSC更高的增殖能力、较低的HLA-ABC和HLA-DR表达,UC-MSC有望成为BM-MSC理想的替代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的人凝血因子Ⅸ基因在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晓梨 董春兰 +8 位作者 冯小明 陈振萍 周泽平 许显辉 赵钦军 邱志勇 任倩 张蕾 韩忠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84-187,共4页
为了研究逆转录病毒(pLEGFP-N1)转染的人凝血因子Ⅸ(hFⅨ)基因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应用DNA重组技术将hFⅨcDNA构建入pLEGFP-N1载体,转导入包装细胞系Pheonix细胞,应用病毒上清感染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hUCT-MSCs),经G41... 为了研究逆转录病毒(pLEGFP-N1)转染的人凝血因子Ⅸ(hFⅨ)基因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应用DNA重组技术将hFⅨcDNA构建入pLEGFP-N1载体,转导入包装细胞系Pheonix细胞,应用病毒上清感染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hUCT-MSCs),经G418筛选10天后获得全部的转染阳性细胞,从蛋白质水平和其功能活性上检测hFⅨ的表达。结果显示:配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hFⅨ的表达,每24小时分泌量达2.68±0.36μg/10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转导hFⅨ的hUCT-MSCs能分泌预期分子大小的hFⅨ入上清。功能性凝集测定实验表明了转导FⅨ的hUCT-MSCs2天培养上清中hFⅨ的活性为100%-130%。结论:pLEGFP-N1-hFⅨ能有效地转导hUCT-MSCs,并在其子代细胞中表达具有凝血活性的hFⅨ,这为hUCT-MSCs成为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细胞载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病毒 人凝血因子Ⅸ 脐带组织充质干细胞 基因治疗 血友病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与白细胞介素10对四氯化碳诱发的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英杰 禹丽 +2 位作者 郝晓娜 郝艳梅 李玉云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究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通过对MSCs与IL-10联合治疗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观察其协同效应,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寻找新方法,并阐明其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部分机制。方法:自然贴壁法分离、... 目的:探究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通过对MSCs与IL-10联合治疗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观察其协同效应,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寻找新方法,并阐明其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部分机制。方法:自然贴壁法分离、纯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50只大鼠随机选取5只入选正常对照组(n=5),其余45只大鼠采用皮下多点注射CCl_4方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损伤组(n=15)、细胞移植组(n=15)和联合用药组(n=15)。细胞移植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的第1周、第2周、第3周经尾静脉给予1×10~6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联合治疗组在给予细胞移植组相同的细胞治疗基础上,给予腹腔内注射IL-10(4μg/kg),每周4次。4周后将大鼠处死,收集各组大鼠血液检测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摘取肝脏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变化;RT-PCR法检测MMP-2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蛋白的表达。结果:细胞移植组与联合治疗组大鼠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大鼠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肝脏病理更接近于正常;损伤组、细胞移植组MMP-2 mRNA表达明显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MMP-2 mRNA表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他组TGF-β蛋白的表达都有所增高(P〈0.05),其中损伤组TGF-β蛋白的表达增高最明显(P〈0.05),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TGF-β蛋白的表达较损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与细胞移植组比较TGF-β蛋白的表达也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单独移植或与IL-10联合治疗均可以改善肝纤维化大鼠外周血液的生化特性和肝的组织学结构,且IL-10联合治疗效果更佳,这可能是由于间充质干细胞与IL-10可下调MMP-2 mRNA的表达,保护肝小叶结构;抑制TGF-β蛋白的表达,减少肝星状细胞的激活等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介素10 肝纤维化 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