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与电生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娜娜 王欣萌 +1 位作者 彭斯聪 柳涛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0-434,共5页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在痛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形态学分类及电生理学特性复杂,形态学大体上可分为岛神经元、中央神经元、放射状神经元、垂直神经元以及不能分类神经元;电生理学主要包括被动膜特性(静息电位、膜电容和膜电阻...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在痛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形态学分类及电生理学特性复杂,形态学大体上可分为岛神经元、中央神经元、放射状神经元、垂直神经元以及不能分类神经元;电生理学主要包括被动膜特性(静息电位、膜电容和膜电阻)、主动膜特性(动作电位,包括其放电模式、阈值、基电流、半宽度、振幅等)以及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等。本文对国内外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学与电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 形态学 电生理学 膜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诺环素抑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的超极化激活电流 被引量:5
2
作者 朱梦叶 刘娜娜 +3 位作者 彭斯聪 李凌超 张达颖 柳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55-1161,共7页
目的 研究米诺环素对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超极化激活电流(Ih)的影响。方法选取3~5周龄雄性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横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G神经元矗,灌流不同浓度米诺环素(1-300μmol/L)并观察其对厶的影响... 目的 研究米诺环素对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超极化激活电流(Ih)的影响。方法选取3~5周龄雄性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横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G神经元矗,灌流不同浓度米诺环素(1-300μmol/L)并观察其对厶的影响。结果记录的SG神经元中约50%可记录到Ih,该电流被,Ih阻断剂CsCl和ZD7288阻断。米诺环素可减低川唇值、减小Ih电流密度,此效应呈可逆性及剂量依赖性,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为34μmol/L。结论米诺环素具有抑制脊髓背角SG神经元Ih的作用,从而降低SG神经元兴奋性,对疼痛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诺环素 超极化激活电流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凌超 张达颖 +3 位作者 彭斯聪 吴静 蒋昌宇 柳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4-209,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及调控机制,以期对去极化反跳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周龄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纵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G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点及接受超极化刺激后的反应,...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及调控机制,以期对去极化反跳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周龄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纵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G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点及接受超极化刺激后的反应,并观察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HCN)通道阻断剂和T型钙(Cav3)通道阻断剂对去极化反跳的作用。结果共记录了63个SG神经元的电活动,其中23个无去极化反跳,19个为去极化反跳无放电,21个为去极化反跳伴放电。无去极化反跳组S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阈值(-28.7±1.6 m V)明显高于去极化反跳伴放电组(-36.0±2.0 m V)(P<0.05)。HCN通道阻断剂氯化铯和ZD7288可显著延长去极化反跳伴放电的潜伏期,分别从45.9±11.6 ms增加到121.6±51.3 ms(P<0.05)和从36.2±10.3 ms增加到73.6±13.6 ms(P<0.05);ZD7288也能显著延长去极化反跳不伴放电的潜伏期,从71.9±35.1 ms增加到267.0±68.8 ms(P<0.05),而T型钙通道阻断剂氯化镍和米贝地尔可显著降低去极化反跳伴放电的振幅,分别从19.9±6.3 m V降到9.5±4.5 m V(P<0.05)和从26.1±9.4 m V降到15.5±5.0 m V(P<0.05),米贝地尔同样能显著降低去极化反跳不伴放电的振幅,从14.3±3.0 m V降低至7.9±2.0 m V(P<0.05)。结论近2/3的SG神经元有去极化反跳,其潜伏期和振幅分别受HCN通道和T型钙通道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极化反跳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 T型钙通道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去极化反跳参与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凌超 朱梦叶 +1 位作者 吴艳盈 张达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75-580,共6页
目的:探索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去极化反跳的电生理特性,进一步阐明疼痛的脊髓调控机理,为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4周龄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3组(n=22):模型组(坐骨神经部分结扎... 目的:探索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去极化反跳的电生理特性,进一步阐明疼痛的脊髓调控机理,为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4周龄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3组(n=22):模型组(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SNL)、假手术组(sham)和对照组(control)。测量三组大鼠机械痛阈,膜片钳记录去极化反跳等电生理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模型组术后7~14d机械痛阈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2)每组SG神经元均有50%以上出现去极化反跳现象,而且模型组去极化反跳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3)模型组S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阈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输入阻抗和动作电位频率均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大鼠坐骨神经部分结扎术后去极化反跳现象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出现机械痛敏,提示SG神经元去极化反跳可能参与慢性疼痛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极化反跳 慢性疼痛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大麻素类似物NAGly对大鼠脊髓胶状质神经元的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宫圆圆 李建民 +3 位作者 昝志 刘洁 刘暾 吕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0-284,共5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类似物N-花生四烯酰甘氨酸(N-arachidonylglycine,NAGly)对脊髓后角II层胶状质(SG)神经元突触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用生后4—6周雄性SD大鼠,深麻醉后蔗糖人工脑脊液快速心脏灌注处死,取脊髓腰膨大段,制...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类似物N-花生四烯酰甘氨酸(N-arachidonylglycine,NAGly)对脊髓后角II层胶状质(SG)神经元突触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用生后4—6周雄性SD大鼠,深麻醉后蔗糖人工脑脊液快速心脏灌注处死,取脊髓腰膨大段,制备保留脊髓腰膨大处一侧后根的脊髓矢状切片。利用膜片钳技术,对脊髓后角II层SG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通过分析后根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的变化情况,观察NAGly(20μmol/L)对SG神经元突触传递兴奋性的影响,以及对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的发放频率及幅度的影响。结果:通过诱发刺激的强度、潜伏期以及纤维传导速度我们将记录到的SG神经元分为A8纤维/C纤维投射神经元,NAGly对Aδ纤维和C纤维介导的eEPSC的幅度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01),并且这种作用可以被洗脱。NAGly对sG神经元的SEPSC的频率有明显的抑制,但不明显改变其幅度,提示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结论:内源性大麻素类似物NAGly可以抑制脊髓后角浅层Aδ纤维及C纤维介导的突触传递,并通过突触前机制抑制SG神经元的兴奋性。提示内源性大麻素类似物NAGly可通过抑制伤害性C和A纤维介导的突触传递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大麻素 NAGly 膜片钳 脊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脊髓胶状质神经元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
6
作者 陈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 脊髓神经元 形态学 生理学 脊髓背角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断坐骨神经后相应节段脊神经节和脊髓胶状质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FRAP)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双重染色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蓉娟 罗秋云 +3 位作者 胡道松 武忠敬 梁勋厂 艾民康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3-36,共4页
在正常组大鼠脊神经节中,除小神经元(B)外,发现少数大神经元(A_1)也呈浓染的FRAP阳性反应;A_1内的FRAP与脊髓胶状质内FRAP的关系,尚待研究。切断坐骨神经后,双重染色显示,脊髓胶状质FRAP活性缺失处,AChE活性仍然存在,可能说明胶状质的A... 在正常组大鼠脊神经节中,除小神经元(B)外,发现少数大神经元(A_1)也呈浓染的FRAP阳性反应;A_1内的FRAP与脊髓胶状质内FRAP的关系,尚待研究。切断坐骨神经后,双重染色显示,脊髓胶状质FRAP活性缺失处,AChE活性仍然存在,可能说明胶状质的AChE活性与一级传入神经元外周突损伤及溃变无紧密关系。切断坐骨神经后继以电针刺,则FRAP活性缺失的范围较单纯切断坐骨神经者为小,提示:电针刺似能减轻切断坐骨神经所致的脊髓胶状质FRAP活性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双重染色 针刺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胚胎脊髓胶状质的形成和发育
8
作者 徐永平 郑月茂 +1 位作者 卿素珠 张涌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3期95-98,共4页
对山羊胚胎脊髓胶状质发育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1山羊脊髓胶状质在胚胎第 1 7周以后逐渐出现较多的神经元胞体和较大的淡染的神经元细胞核 ,提示胚胎第 1 7周龄是山羊脊髓胶状质神经元发育的关键时期 ;2山羊脊髓胶状... 对山羊胚胎脊髓胶状质发育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1山羊脊髓胶状质在胚胎第 1 7周以后逐渐出现较多的神经元胞体和较大的淡染的神经元细胞核 ,提示胚胎第 1 7周龄是山羊脊髓胶状质神经元发育的关键时期 ;2山羊脊髓胶状质内神经纤维在胚胎第 1 1周时就已出现 ,而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则在胚胎第 1 5周时形成 ,以后逐渐发育成熟 ;3山羊脊髓胶状质的胶质细胞发育较早 ,在胚胎第 6周末胶状质原基刚形成时 ,胶质细胞核已经开始分化 ,到胚胎第 1 8~ 1 9周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胚胎 脊髓 形成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元周围网络降解促进疼痛 被引量:10
9
作者 袁宝童(译) 高永静(校) +2 位作者 Tansley S Gu N Guzman AU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21-723,共3页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促进疼痛敏化产生。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如何选择性地增强脊髓伤害性感受通路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降解脊髓背角I层细胞外基质结构以及神经元周围网络(PNNs)。...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促进疼痛敏化产生。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如何选择性地增强脊髓伤害性感受通路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降解脊髓背角I层细胞外基质结构以及神经元周围网络(PNNs)。位于脊髓背角I层的PNNs选择性地包裹脊髓-臂旁核投射神经元,整合脊髓伤害性感受信息,并向脊髓上脑区传递并诱发疼痛感觉。小胶质细胞对PNNs的降解增强了投射神经元的活动并诱导疼痛相关行为。因此,神经损伤诱导的PNNs降解是小胶质细胞选择性地增加脊髓伤害性感受通路信号输出并引起疼痛敏化的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伤害性感受 周围神经损伤 脊髓背角 投射神经元 细胞外基 损伤诱导 信号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神经元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书琴 穆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39-42,86,共5页
在电镜下观察小白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桉。小白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分为带状亚核、胶状质亚陔与大细胞亚核。胶状质亚核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细胞小,呈椭圆形,核大围以一薄层细胞质,粗面内质网少而散在。某些神经元核仁近旁... 在电镜下观察小白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桉。小白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分为带状亚核、胶状质亚陔与大细胞亚核。胶状质亚核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细胞小,呈椭圆形,核大围以一薄层细胞质,粗面内质网少而散在。某些神经元核仁近旁有核仁帽。大细胞亚核神经元的超微结构与胶状质亚核的神经元相比,其特点为:细胞中等大小,主要为多边形,细胞核较大,胞质中等量,核膜凹陷或褶入明显,褶入处附近的胞质内聚集较多的核糖体、线粒体及高尔基氏器;某些神经元核仁附近有形态不规则的核仁帽;胞质内散在有较多的粗面内质网(尼氏小体)、大量的游离核糖体及线粒体。胶状质亚核与大细胞亚核内某些神经元核膜的凹陷和褶入,可能表明神经细胞处于不同活动时期的动态过程,它也许提示与细胞质内蛋白质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核 大细胞亚核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趋化因子受体2介导大鼠骨癌痛维持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丽娅 高坡 周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61-1267,共7页
目的·研究脊髓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C-C motif receptor 2,CCR2)介导大鼠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维持的机制。方法·选取54只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BCP组、假手术组、BCP+INCB3344(CCR2特异性阻断剂)组和BCP+溶... 目的·研究脊髓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C-C motif receptor 2,CCR2)介导大鼠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维持的机制。方法·选取54只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BCP组、假手术组、BCP+INCB3344(CCR2特异性阻断剂)组和BCP+溶剂对照组。向BCP组大鼠胫骨骨髓腔内注入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则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BCP+INCB3344组是在BCP模型建立第14日后,向大鼠鞘内注射INCB3344;BCP+溶剂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的溶剂。通过检测BCP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值来判断鉴定BCP模型是否成功。采用蛋白质印迹检测假手术组和BCP组大鼠脊髓后角CCR2表达情况。通过机械痛行为的测试,观察鞘内给予INCB3344对BCP模型大鼠机械痛阈的影响。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观察BCP组、BCP+INCB3344组和BCP+溶剂对照组大鼠脊髓胶状质层(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s)、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AMPA)电流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电流间的差异。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14 d时BCP组大鼠的机械痛阈下降且术侧脊髓后角CCR2的表达增加(P=0.000,P=0.009),而鞘内注射INCB33444 h时可显著升高BCP大鼠的机械痛阈(P=0.002)。BCP组大鼠SG神经元sEPSCs的频率和幅度、AMPA电流和NMDA电流幅度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00),而鞘内给予INCB3344可显著抑制BCP大鼠的上述指标(均P<0.05);此外,胞外给予INCB3344也可显著抑制BCP大鼠SG神经元sEPSCs的频率(P=0.001)和幅度(P=0.020)。结论·脊髓后角的CCR2可通过增强AMPA和NMDA受体功能来介导BCP大鼠脊髓后角兴奋性突触传递效能的增强,该作用可能是BCP维持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受体2 骨癌痛 脊髓 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非酰胺选择性抑制大鼠C纤维介导的伤害性初级传入发挥镇痛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洁 白晓光 +4 位作者 刘暾 李建民 王群 濮雅楠 吕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卢非酰胺(rufinamide,RUF)对脊髓背角II层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的影响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上的镇痛作用。方法:利用膜片钳技术,对SG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观察卢非酰胺...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卢非酰胺(rufinamide,RUF)对脊髓背角II层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的影响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上的镇痛作用。方法:利用膜片钳技术,对SG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观察卢非酰胺对神经元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s,AP)发放频率及后根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 EPSC)幅度及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 EPSC)的影响。制备大鼠腰5脊神经结扎模型(spinal nerve ligation,SNL),观察腹腔注射卢非酰胺对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的影响。结果:电生理结果显示:灌注卢非酰胺可明显抑制由C纤维介导的单突触e EPSC幅值,这一作用经洗脱可恢复至加药前,但对Aδ纤维介导的e EPSC幅度的抑制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卢非酰胺还可减少II层胶状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减弱神经元的兴奋性,同时降低s EPSC的频率,但对其幅度没有影响。在大鼠SNL模型上,卢非酰胺能有效缓解由神经结扎引起的病理性疼痛,且镇痛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卢非酰胺可以通过减少SG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选择性的抑制脊髓背角浅层C纤维介导的伤害性初级传入而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非酰胺 神经病理性疼痛 膜片钳 脊髓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