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SCC)的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16例无法手术或放疗的MESCC患者,在CT引导下行病灶内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根据肿瘤大小植入粒子数6~45颗,粒子活度0.50~0.80 m Ci,...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SCC)的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16例无法手术或放疗的MESCC患者,在CT引导下行病灶内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根据肿瘤大小植入粒子数6~45颗,粒子活度0.50~0.80 m Ci,肿瘤匹配周缘剂量(MPD)为80~140 Gy。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卡氏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身体功能状态。结果 16例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治疗前(4.2±2.1)分下降至治疗后1个月(2.1±1.3)分,卡氏评分由治疗前(66.25±16.28)分提高至治疗后3个月时的(74.69±17.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保留率和恢复率分别为81.3%和50.0%。治疗后随访1~20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MESCC可缩小肿瘤体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是一种可选择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脊髓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EH)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2年2月因颈椎病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择期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出现SEH的患者作为SEH组,将术后未出现SEH的患者以4∶1的比例随机纳入非SEH组,匹配条件为相同术者、相同性别、相同手术年份和相似年龄(±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术前合并症、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术前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颈椎病分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和颈部残障指数评分、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手术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与术后苏醒期间平均动脉压、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出术后发生SEH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指标的准确性。结果:共有8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SEH组共17例,非SEH组68例。17例SEH患者均接受了血肿清除术,所有患者均成功治疗并出院。椎体次全切除术(OR=7.247;95%CI:1.962~26.766;P=0.003)和术后苏醒期间最高平均动脉压增高(OR=1.056;95%CI:1.002~1.113;P=0.043)是导致SEH的危险因素,其AUC分别为0.713(95%CI:0.578~0.848)和0.665(95%CI:0.51~0.82)。SEH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长(P<0.001),住院费用更高(P=0.035)。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术和术后苏醒期间最高平均动脉压增高是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出现术后SEH的危险因素,应在围术期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