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1区联合背外侧前额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脑电图θ振幅的效果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冬 徐子涵 +1 位作者 李江 鞠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4,共8页
目的探索左侧M1区联合背外侧前额叶(DLPFC)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效果及脑电图θ频段振幅的变化。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髓损伤后NP患者50例,随机分为M1区刺激组(n=25)和M1区... 目的探索左侧M1区联合背外侧前额叶(DLPFC)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效果及脑电图θ频段振幅的变化。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髓损伤后NP患者50例,随机分为M1区刺激组(n=25)和M1区DLPFC联合刺激组(联合刺激组,n=25)。M1区刺激组接受左侧M1区10 Hz rTMS,联合刺激组接受左侧M1区DLPFC联合rTMS,共3周。干预前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脑电图θ频段振幅评估大脑电生理活动变化。结果M1区刺激组脱落4例,联合刺激组脱落2例。干预后,两组SF-MPQ总分及各子量表评分,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降低(|t|>2.523,P<0.05),M1区刺激组前额区和额区θ频段平均振幅显著下降(|t|>5.243,P<0.001),联合刺激组前额区、额区、中央区和顶区θ频段平均振幅显著下降(|t|>4.630,P<0.001);联合刺激组SF-MPQ总分及各子量表评分,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低于M1刺激组(|t|>2.270,Z=-1.973,P<0.05),联合刺激组前额区、额区、中央区、顶区θ频段平均振幅均低于M1区刺激组(P<0.05)。结论高频rTMS是脊髓损伤后NP患者的有效镇痛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降低θ频段振幅。与M1区rTMS刺激相比,M1区DLPFC联合rTMS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电图 θ频段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介导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薛松 孙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5-172,共8页
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是脊髓损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通过扩大神经炎症反应介导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本文以神经炎症为切入点,对小胶质细胞参与脊髓损... 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是脊髓损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通过扩大神经炎症反应介导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本文以神经炎症为切入点,对小胶质细胞参与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机制进行综述,期待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带来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心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 被引量:26
3
作者 朱海娜 杜宁 +1 位作者 陈巧灵 胡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89-193,共5页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疼痛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并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住院病人7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病人入院后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疼痛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并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住院病人7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病人入院后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心理干预。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病人情绪状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病人疼痛强度。结果:最终干预组34例、对照组33例完成随访。两组病人治疗前SAS、SDS、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病人SAS、SDS评分均无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VAS评分同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综合心理干预虽然不能减轻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的疼痛强度,但可以显著改善其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心理疗法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量感觉检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缨 周红俊 +7 位作者 刘根林 张慧丽 郑樱 郝春霞 王一吉 卫波 康海琼 逯晓蕾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37-740,共4页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损伤平面的皮肤感觉阈值变化与差异,推测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治疗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39例SCI患者根据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视觉...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损伤平面的皮肤感觉阈值变化与差异,推测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治疗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39例SCI患者根据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使用神经妥乐平的不同情况分为轻、中、重3组,应用定量感觉检查(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的方法,测试损伤平面皮肤的单丝触觉、冷觉阈值、热觉阈值以及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并与20例正常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健康者相比,SCI患者损伤平面的单丝触觉阈、热觉阈均明显提高,冷觉阈明显降低。与无明显疼痛者比较,中、重度神经病理性疼痛者的单丝触觉阈、冷痛阈和热痛阈值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神经妥乐平治疗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冷痛阈、热痛阈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妥乐平治疗SCI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其特定的解剖生理学基础。通过QST筛查,有利于对SCI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进行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损伤 定量感觉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2
5
作者 吴勤峰 施加加 +5 位作者 李向哲 郑洁 顾丽萍 徐小俊 魏天祺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8例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外伤性脊髓损伤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靶点为初级运动皮质(M1区),刺激频率为10Hz,刺激强度...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8例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外伤性脊髓损伤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靶点为初级运动皮质(M1区),刺激频率为10Hz,刺激强度为静息运动阈值的90%,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定疼痛,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疼痛相关情绪状况,采用简明WHO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的前28项之和及自身总体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18例患者的SF-MPQ中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HAMD、HAMA、WHOQOLBREF(前28项之和)和WHOQOL-BREF(自身总体评分)较治疗前组内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并能改善患者疼痛相关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重复经颅磁刺激 神经病理性疼痛 情绪障碍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向武 向晗 +2 位作者 汪俊宇 王文春 张安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经颅直流电刺激通过电流调节神经细胞跨膜电位,导致去极化或超极化,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从而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本文主要综述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其安全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星 陆兵 +5 位作者 樊碧发 张毅 李怡帆 胡慧敏 李晨 毛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48,共7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7%~8%,占所有慢性疼痛病人的20%~25%[1]。这种长期的疼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负担[2]。目前神经调控技术是治疗顽固...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7%~8%,占所有慢性疼痛病人的20%~25%[1]。这种长期的疼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负担[2]。目前神经调控技术是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疗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调控技术之一[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分析 脊髓电刺激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系统损伤 慢性疼痛 躯体感觉 神经调控技术 普通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脑电信号特征
8
作者 李峤桢 冯枫 +5 位作者 杜霞 邵雯 高咪 惠琳娜 袁华 孙晓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0-837,共8页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并发神经病理性疼痛(NP)患者脑电信号特征。方法 西京医院康复医学科脑电图数据库中2018年1月至2023年11月符合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90例,根据病情分为NP组(n=46)和非NP(NNP)组(n=44)。比较两组静息态脑电功率和对睁眼...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并发神经病理性疼痛(NP)患者脑电信号特征。方法 西京医院康复医学科脑电图数据库中2018年1月至2023年11月符合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90例,根据病情分为NP组(n=46)和非NP(NNP)组(n=44)。比较两组静息态脑电功率和对睁眼的反应性。结果 与非NP组相比,睁眼时,NP组额叶α和β1频段,中央δ、θ、α1和β1频段,顶叶α和β1频段,颞叶α和β1频段,枕叶α1和β1频段,左枕叶α2频段脑电功率升高(|Z|> 1.998, P<0.05);闭眼时,前额叶α1和β1频段,右额叶θ频段,额叶α和β1频段,左额叶β2频段,中央δ、α1和β1频段,顶叶α1和β1频段,左顶叶α2和β2频段,右颞叶θ频段,颞叶α和β频段,枕叶α1和β1频段,左枕叶β2频段脑电功率升高(|Z|>1.970, P<0.05);右前额叶β1频段,额叶θ、α和β频段,右中央β1频段,顶叶α1和β1频段,右顶叶β2频段,右颞叶δ和θ频段,颞叶α1和β频段,左枕叶α1频段,枕叶β1频段对睁眼的反应性降低(|Z|>1.967, P<0.05)。结论 脊髓损伤并发NP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特征性增高,对睁眼的反应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静息态脑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体验的Meta整合
9
作者 柴羽菲 贾勤 +7 位作者 戴雅琴 汪盈盈 叶梦圆 吴佳云 高楚 易小燕 方严钰 李思琪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076,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体验的质性研究,为提高该人群心理健康和建立支持体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 目的:系统评价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体验的质性研究,为提高该人群心理健康和建立支持体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提炼出38个原始主题,形成9个新类别并归纳为3个整合结果: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多种体验与影响、采取不同的策略应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存在未被满足的多维度需求。结论:脊髓损伤患者经历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体验独特,应对方式多样,需要相关支持;医护人员应重视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支持与鼓励,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质性研究 Meta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病理性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詹敏 李安安 +1 位作者 时琳 林意婷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513-3517,共5页
对脊髓的生理功能、脊髓损伤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护理要点及护理模式进行综述,为后续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健康教育 心理干预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泡抑制素通过伤害性神经元中的IGF1R信号通路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
11
作者 凌月娟(译) 朱冰(译) 高永静(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4,共4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疾病。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的神经炎症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证明。卵泡抑制素(follistatin, FST)是一种分泌性糖蛋白,既往的研究证明FST通过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疾病。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的神经炎症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证明。卵泡抑制素(follistatin, FST)是一种分泌性糖蛋白,既往的研究证明FST通过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超家族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发挥生物学效应。但FST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小鼠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 SNL)模型对FST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SNL诱导FST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大直径Aβ神经元中大幅度上调。抑制或敲除FST减轻了SNL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并降低了伤害性神经元过度兴奋。相反,鞘内或足底注射FST重组蛋白或在DRG神经元中过表达FST,诱导疼痛过敏反应。此外,FST孵育增加了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分子互作研究显示FST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 IGF1R)直接结合。抑制IGF1R降低了FST诱导的DRG神经元中ERK和AKT的激活以及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进一步结果证明,FST的N末端对IGF1R表现出高亲和力,而且靶向FST的N末端的短肽减弱了离子通道Nav1.7介导的神经元过度兴奋和SNL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此外,FST通过IGF1R增强了人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因此,本研究揭示了FST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以及一种新的作用机制,即外周神经损伤诱导FST在DRG的大直径神经元表达增加并释放,其通过与IGF1R结合激活ERK和AKT激酶,进而增强Nav1.7介导的伤害性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本研究提示FST有可能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F1R 神经病理性疼痛 卵泡抑制素 神经炎症 外周神经损伤 背根神经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瑞巴林联合神经妥乐平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2
作者 栗晓 柯松坚 +4 位作者 罗海杰 张新胜 阮玉婷 伍少玲 马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83-787,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单独使用神经妥乐平与联合使用普瑞巴林和神经妥乐平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缓解程度、对患者情绪以及睡眠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脊髓损伤伴神经病...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单独使用神经妥乐平与联合使用普瑞巴林和神经妥乐平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缓解程度、对患者情绪以及睡眠状况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脊髓损伤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62例,电脑随机分2组,分别为神经妥乐平组、普瑞巴林联合神经妥乐平组,神经妥乐平组起始剂量为4U bid,普瑞巴林联合神经妥乐平组起始剂量为普瑞巴林75mg bid+神经妥乐平4U bid,间隔3d调整药物剂量,疗程为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患者进行疼痛、情绪和睡眠质量的评估。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对患者服药前和疗程结束后的疗效分别进行评估。结果:单独使用神经妥乐平可以缓解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同时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联合使用普瑞巴林和神经妥乐平治疗后,患者的VAS和HAD评分均较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可以缓解脊髓损伤患者的疼痛症状,联合使用普瑞巴林和神经妥乐平不仅明显缓解脊髓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同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进而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损伤 普瑞巴林 神经妥乐平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电刺激治疗腓肠神经损伤后疼痛1例
13
作者 刘红 袁俊鹏 金晓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78,共3页
孤立性腓肠神经损伤后疼痛少见,多源于医源性损伤,主要表现为沿小腿远端1/3、足外侧和第5趾后外侧的神经支配区域疼痛和感觉异常。持续的疼痛或感觉异常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传统的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脉... 孤立性腓肠神经损伤后疼痛少见,多源于医源性损伤,主要表现为沿小腿远端1/3、足外侧和第5趾后外侧的神经支配区域疼痛和感觉异常。持续的疼痛或感觉异常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传统的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脉冲射频等对疼痛的缓解、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有限。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于1967年被首次描述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认为与传统的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1]。早期的PNS手术多采用SCS八触点电极导线,电极粗且过长,易影响病人术后活动。近年来,随着专用PNS电极及体外刺激器的出现,PNS逐渐被更多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病人,如头面部、上肢及下肢的各神经分支,成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重要的疼痛治疗方法。有研究显示,PNS治疗可以改善损伤神经的病理生理变化,促进神经再生,改善其功能障碍[2]。尽管PNS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有证据表明中枢和外周机制均有助于其镇痛作用。国外有报道将PNS用于腓肠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治疗[3],国内外周神经电刺激治疗多应用于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例如侵犯眶上神经或枕大/小神经的带状疱疹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电极导线 医源性损伤 眶上神经 神经阻滞 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琦 倪家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8-592,共5页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每年的发生率约为每百万人25例(其中17例为外伤性SCI,8例为非外伤性SCI)。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继发性 非外伤性 流行病学 SCI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的碳酸酐酶对脊髓后角神经元的激活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诱导
15
作者 李千(译) 郑拥军(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8,共4页
有一部分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脊髓后角的中枢神经敏化引起的。但其敏化的形成机制仍不清楚。有证据表明,脊髓血管网络完整性的破坏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致病因素。该研究验证了脊髓后角处的血流量和血管分布减少会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 有一部分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脊髓后角的中枢神经敏化引起的。但其敏化的形成机制仍不清楚。有证据表明,脊髓血管网络完整性的破坏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致病因素。该研究验证了脊髓后角处的血流量和血管分布减少会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作。通过使用导致脊髓后角内皮退化的啮齿动物模型(Ⅰ型糖尿病和可诱导的内皮特异性脊髓后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敲除小鼠),发现脊髓血管病变导致伤害性行为超敏反应,同时这也导致神经元缺氧增加,表现为缺氧诱导因子1α、葡萄糖转运脊髓后角蛋白3和碳酸酐酶7等缺氧标志物表达增加。此外,通过鞘内递送二甲基草酰甘氨酸诱导缺氧导致脊髓后角激活神经元以及机械和热超敏反应,表明由血管减少引起的缺氧信号会导致超敏反应和疼痛增加。通过腹膜内注射乙酰唑胺抑制碳酸酐酶活性,抑制缺氧引起的疼痛行为表明在糖尿病中发生的脊髓后角缺氧微环境的诱导以激活神经元并引起神经性疼痛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该研究推测通过改善脊髓微血管血流来逆转缺氧状态可以逆转或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内注射 神经病理性疼痛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缺氧状态 血管分布 超敏反应 脊髓血管 碳酸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脊髓射频热凝术治疗脊髓损伤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琦 倪家骧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评价CT引导下脊髓射频热凝术(spinal cord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SCRT)治疗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SCR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根据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43例完全性脊髓损伤继发性神... 目的评价CT引导下脊髓射频热凝术(spinal cord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SCRT)治疗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SCR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根据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43例完全性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并进行CT引导下SCRT。手术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其加权值(VAS weighted value,VAS-WV),以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implified 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镇痛疗效,术后3、6、12、24和36个月分别进行VAS和合并症随访。结果术后VAS、疼痛分级指数总分(PRI-T)、疼痛强度(PPI)显著降低;VAS-WV显示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7.7%;术后3、6、12、24和36个月随访期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7.7%、97.5%、94.3%、92.9%和90.5%;合并症包括硬膜刺破后头痛(18.6%)和腹痛(11.6%),均于术后7日内完全缓解;术后36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远期合并症。结论 CT引导下SCRT是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射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植入脊髓电刺激治疗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合并脊髓损伤1例
17
作者 闫亚飞 叶济世 +3 位作者 李圣洪 王婧 刘涛 贾一帆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1]。可根据病因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脊髓损伤后疼痛和脑卒中后疼痛,后者包括带状疱疹相关性神经痛和...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1]。可根据病因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脊髓损伤后疼痛和脑卒中后疼痛,后者包括带状疱疹相关性神经痛和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另外,国际疼痛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神经根源性脊柱术后疼痛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也归于其中[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合并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外周性 脊髓电刺激 中枢性 带状疱疹 躯体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脊髓损伤患者脑电生物标记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德正 王威 +3 位作者 徐舫舟 朱健群 岳寿伟 张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63-1470,共8页
目的:定量评价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在静息和执行运动想象任务时脑电信号的特征,识别脑电生物标记。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治疗的SCI患者,采用利兹神经病理性症状... 目的:定量评价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在静息和执行运动想象任务时脑电信号的特征,识别脑电生物标记。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治疗的SCI患者,采用利兹神经病理性症状和体征评分(Leeds assessment of neuropathic symptoms and signs,LANSS)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分为有疼痛的PWP(the patients with pain)组,无疼痛的PNP(the patients without pain)组,健康人作为AB对照组(均n=9)。记录受试者静息态左手、右手和双脚运动想象任务态脑电信号。通过改进的S变换,分别计算出θ(4-8Hz)、α(8-12Hz)与β(13-30Hz)频带的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 density,PSD)和θ/α值。比较3组患者脑电信号特征,计算与LA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睁眼静息状态下,PWP组多个信道的θ/α值明显高于PNP组与AB组(均P<0.05)。运动想象时,PNP组多个信道的α和β频带PSD值明显高于PWP组和AB组(均P<0.05);在静息状态下及运动想象时,疼痛患者多个信道α、θ频带PSD值和θ/α值与疼痛评分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脑电图的θ/α值可作为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生物标记,且可作为疼痛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脑电检测 生物标记 运动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丹 张少军 +7 位作者 谢钰 罗希 龙良春 张驰 刘曦 庞国银 赵正恩 王剑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35-1640,共6页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18年10月—2019年6月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和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出院的SCI患者,进行国际脊髓损...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18年10月—2019年6月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和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出院的SCI患者,进行国际脊髓损伤疼痛数据集调查并分析。结果:共纳入96例SCI患者,54.2%(52/96)患者出现NP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ASIA分级、距离受伤的时间、伤害感受性疼痛与患者是否出现NPP有关(P<0.05)。其中,影响因素前3位分别是伤害感受性疼痛、性别和距离损伤的时间。52位NPP患者中,82.7%(43/52)合并有伤害感受性疼痛。NPP患者平均NRS评分为6.4±2.0,61.5%(32/52)患者1周中每天都会出现疼痛,30.8%(16/52)患者疼痛为持续性,55.8%(29/52)患者疼痛最明显的时间不可预测,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情绪、睡眠等产生中度以上的影响及干扰。59.6%(31/52)患者未接受疼痛相关的任何治疗。结论:伤害感受性疼痛、性别、损伤时间、年龄、ASIA分级与SCI患者是否发生NPP有关。患者平均疼痛强度为中重度,大部分患者每天都会经历疼痛,疼痛最明显的时间不可预测,约1/3患者疼痛为持续性,NPP产生的干扰及影响为中重度。大部分SCI患者未接受规范的NPP相关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损伤 影响因素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和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长期纵向研究的结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武思尹(译) 马柯(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8-250,共3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central neuropathic pain, CNP)是一种使病人感到虚弱、对个体影响极大的疾病。CNP在进一步发展后相对难以治疗,这可能与其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有关。尽管较早期的治疗可能会克服...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central neuropathic pain, CNP)是一种使病人感到虚弱、对个体影响极大的疾病。CNP在进一步发展后相对难以治疗,这可能与其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有关。尽管较早期的治疗可能会克服这一缺陷,但这种治疗的应用需要提前确定具有临床预测意义的相关生物标志,以预测SCI后早期的CNP。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脊髓损伤后早期的促伤害指数和抗伤害指数(首次测量)来寻找这样的生物标志。研究对象为47例急性脊髓损伤病人和20例健康对照者。在SCI后1.5个月,分别在神经损伤平面以上、损伤平面和损伤平面以下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疼痛适应、条件性疼痛调节(conditioned pain modulation, CPM)、疼痛时间总和、上发条(wind-up)疼痛和在健康对照组也检测对应区域。脊髓损伤病人在SCI后3~4个月、6~7个月和24个月监测CNP的出现及其特征。CNP的患病率为57.4%,CNP的严重程度、性质和加重因素在24个月内有所改变,但疼痛部位没有变化。最终发生CNP的脊髓损伤病人较未发生CNP的病人早期表现为损伤平面疼痛适应和CPM减弱。在3~4个月和7~8个月出现的CNP的最佳预测因素是损伤平面的疼痛适应,其优势比分别为3.17和2.83(概率为77%),存在90%敏感性的临界值。触诱发痛和损伤平面的CPM分别用于在3~4个月和24个月预测CNP的严重程度。疼痛抑制能力的下降,可能是导致CNP的原因。损伤平面上检测的疼痛适应是一个早期的CNP生物标志,可以识别风险较高的个体,以启动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预测 脊髓损伤 抑制 兴奋性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