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容量管理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6
1
作者 徐晨阳 周红 +5 位作者 孟玲 耿敬 徐海艳 吕英瑛 崔立新 周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69,共6页
目的全面检索并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容量管理的最佳证据。方法依据证据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官方网站,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10日,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对证据进行提取和整合。结果最终纳入20篇文献,形成... 目的全面检索并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容量管理的最佳证据。方法依据证据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官方网站,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10日,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对证据进行提取和整合。结果最终纳入20篇文献,形成评估、排尿管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康复护理、观察指标、健康教育7个方面20条证据。结论形成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容量管理最佳证据可以为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尿潴留 容量管理 排尿管理 证据总结 康复护理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高频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0
2
作者 陆飞 闫振壮 +2 位作者 苏清伦 马金亚 苏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52-854,共3页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更复杂,逼尿肌高压甚至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在过去的20年中,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更复杂,逼尿肌高压甚至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在过去的20年中,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FMS)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对S2—S4神经根进行rFMS治疗,可以有效调节逼尿肌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膀胱 神经系统病变 患者治疗效果 肾功能衰竭 逼尿肌 脊髓损伤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导尿结合蒙医温针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被引量:12
3
作者 臧苑彤 门晓婷 +2 位作者 李莉 阿日嘎太 杨美英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4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结合蒙医温针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间歇导尿组和联合组各30例。间歇导尿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并辅以排尿训练,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蒙医温针治疗。...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结合蒙医温针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间歇导尿组和联合组各30例。间歇导尿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并辅以排尿训练,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蒙医温针治疗。结果干预4周及8周后,联合组自主排尿量显著多于间歇导尿组,膀胱残余尿量显著少于间歇导尿组,膀胱功能评定分级及恢复自主排尿情况显著优于间歇导尿组(P<0.05,P<0.01)。结论间歇性导尿联合蒙医温针治疗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间歇导尿 蒙医温针 膀胱功能 排尿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4
作者 谭先群 张凤林 +1 位作者 邹光艳 陈锡栋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58-2064,共7页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NB)的危险因素,另通过决策树算法建立脊髓损伤患者并发NB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4年7月收治的176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NB)的危险因素,另通过决策树算法建立脊髓损伤患者并发NB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4年7月收治的176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脊髓损伤患者是否并发NB将患者分为障碍组和非障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NB的危险因素,运用Modeler软件构建脊髓损伤患者并发NB的决策树模型,采用5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并对比模型预测效能。结果176例脊髓损伤患者中,有42例患者并发NB,发生率为23.8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平面(T_(10)—L_(2))、脊髓损伤程度(完全损伤)、病程(≥6个月)、膀胱顺应(异常)、泌尿系统感染(有)、逼尿肌括约肌失调(是)均是脊髓损伤患者并发N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概率预测模型P=1/[1+e-^((-6.008+0.791*X1+3.117*X2+1.492*X3+1.270*X4+1.516*X5+2.158*X6))],模型预测总体正确性为80.5%;经5折交叉验证显示,模型预测正确率为71.7%;决策树模型显示,脊髓损伤程度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NB的影响最大,信息增益为0.46;ROC结果显示,两种模型预测NB的AUC值接近(0.873 vs.0.852,Z=0.875,P=0.469)。结论脊髓损伤平面、脊髓损伤程度、病程、膀胱顺应、泌尿系统感染、逼尿肌括约肌失调均可预测NB发生风险,该研究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可有效预测脊髓损伤患者并发NB的风险概率,医务人员可根据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以降低NB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功能障碍 决策树算法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主要照顾者全程参与肠道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5
作者 任良湘 梅培培 +3 位作者 毛二莉 汤一帆 王雪 叶义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5-971,共7页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对全程参与患者肠道管理的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202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的半结构...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对全程参与患者肠道管理的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202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的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归纳和提炼主题。结果共提炼出3个主题和8个亚主题:肠道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标准的需求(肠道训练知识缺乏、获取知识能力不足、医疗机构标准不一);参与肠道训练躯体能力与决策能力的需求(参与精力不足、决策行为单一、过度依赖医护人员);以及对治疗获益渴望与心理自信建设的需求(担心患者预后、担心患者过度依赖药物)。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全程参与患者肠道管理的实际需求及面临的困难,构建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加强主要照顾者技能及知识培训,提升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实现康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肠道功能障碍 主要照顾者 全程肠道管理 护理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经肛门灌洗的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春霞 卢晓霞 +2 位作者 李静 何鑫雨 章梅云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肛门灌洗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肠道管理方案,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简易工具进行经肛... 目的探讨经肛门灌洗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肠道管理方案,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简易工具进行经肛门灌洗。结果两组各有39例完成全程研究。干预后干预组腹胀发生率及排便频率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经肛门灌洗可有效减轻脊髓损伤后肠功能障碍患者腹胀、排便频率异常等肠道症状,改善患者肠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肠道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 经肛门灌洗 肠道功能 腹胀 便秘 失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肌电刺激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观察 被引量:41
7
作者 杨幸华 燕铁斌 +4 位作者 彭树秀 黄宝芸 廖曼霞 伍书贤 陈燕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15-718,726,共5页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改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对21例骶段以上SCI患者进行PES治疗8周,并在PES治疗前1周、PES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均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PES治疗...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改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对21例骶段以上SCI患者进行PES治疗8周,并在PES治疗前1周、PES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均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PES治疗8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由11.9±2.8减少至8.4±1.9次/d、漏尿次数由6.2±3.1减少至2.5±1.7次/d,平均单次尿量由188.1±43.3增加至254.1±42.4ml/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盆底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对于PES治疗参数的选择和PES的长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电刺激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标控制的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2
8
作者 李莉 张丽天 +2 位作者 沈虹 丁然 臧苑彤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85-87,10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目标控制的系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自我效能、目标希望的影响。方法将64例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病变干预的同时行功能性物理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 目的探讨基于目标控制的系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自我效能、目标希望的影响。方法将64例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病变干预的同时行功能性物理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n=32)配合常规康复护理支持,观察组(n=32)则启动基于目标控制的SCI膀胱功能康复治疗方案。干预8周后,采用慢病自我效能量表(SECD6)、希望水平量表(HHI)对两组进行评估;同时通过自行排尿频次、膀胱残余尿及膀胱容量指标的检测,评价膀胱功能状态。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希望水平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在自行排尿频次、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等相关膀胱功能指标较干预初期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对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执行基于目标控制的康复训练策略,有利于患者自我效能的提高和康复计划的稳步推进,促进尽早恢复膀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目标控制 系统康复干预 自我效能 希望水平 残余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控管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及病耻感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慧颖 邵秀芹 +3 位作者 全爽 邹田子 李晓悦 米同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尿控管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及病耻感的影响。方法对49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综合尿控管理,即根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制定饮水计划并落实、加强膀胱功能训练,于患者入科、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 目的探讨尿控管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及病耻感的影响。方法对49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综合尿控管理,即根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制定饮水计划并落实、加强膀胱功能训练,于患者入科、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4个时间点,动态评估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和慢性疾病病耻感。结果患者4个时间点排尿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源性膀胱症状总分、失禁、储存和排空、泌尿系统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性疾病病耻感总分及外在病耻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综合尿控管理措施,可使患者膀胱功能逐渐恢复,排尿方式发生改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耻感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症状 尿控管理 间歇导尿 饮水计划 膀胱功能训练 病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10
作者 吴红琴 张兰香 王速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6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应用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清洁间歇导尿组(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和留置导尿组(长期留置尿管)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4周后尿路感染发生率、出院3个... 目的探讨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应用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清洁间歇导尿组(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和留置导尿组(长期留置尿管)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4周后尿路感染发生率、出院3个月后残余尿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3个月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我清洁间歇导尿优于长期留置尿管,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膀胱容量测定 清洁间歇导尿 留置导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接触式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薇 周红俊 +2 位作者 李晓颖 刘根林 卫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无接触式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和对照组(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各50例,观察组采用无接触式导尿技术进行间... 目的探讨无接触式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和对照组(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各50例,观察组采用无接触式导尿技术进行间歇式导尿,对照组采用无菌导尿技术,比较两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操作时间和操作步骤错误率。结果两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方法操作时间、操作步骤错误率显著短于和低于对照组(P <0.05,P <0. 01)。结论无接触式导尿技术简单方便、安全高效,更有利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膀胱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间歇导尿 无接触式技术 无菌导尿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糖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表达加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神经损伤和炎症反应的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伟 缪雪梅 +3 位作者 刘涛 熊熠宇 戴茹萍 李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75-1884,共10页
目的:目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RI)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一直是脏器保护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高血糖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神经损伤,是围术期常见的问题,但是对SCIRI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本... 目的:目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RI)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一直是脏器保护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高血糖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神经损伤,是围术期常见的问题,但是对SCIRI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recursor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proBDNF)在高血糖诱导SCIRI模型小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Vehicle)组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DM组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联合饮用10%糖水构建DM模型小鼠,Vehicle组腹腔注射等体积50 mmol/L柠檬酸钠溶液(pH值为4.5);将小鼠空腹血糖水平≥11.1 mmol/L判定为DM模型构建成功。Vehicle组和DM组均通过夹闭降主动脉进行SCIRI造模,假手术(Sham)组只暴露降主动脉,不进行阻断。采用Basso小鼠运动功能评分量表(Basso Mouse Scale,BMS)及其子量表(sub-BMS)评估各组模型小鼠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旷场实验评估模型小鼠自主活动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脊髓神经核抗原(neuronal nuclearprotein,NeuN)和proBDNF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脊髓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mRNA表达水平。观察proBDNF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proBDNF antibody,McAb-proB)干预对DM模型小鼠SCIRI的影响,随机将DM模型小鼠进行分组,其中DM+SCIRI+McAb-proB组SCIRI造模前30 min经腹腔注射proBDNF单克隆抗体100μg,DM+SCIRI+Vehicle组经腹腔注射等量同类型免疫球蛋白G抗体;采用BMS和sub-BMS评估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检测脊髓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Vehicle+SCIRI组比较,DM+SCIRI组BMS、sub-BMS评分以及脊髓NeuN表达降低,运动总距离减少,运动速度降低,proBDNF表达水平以及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与DM+SCIRI+Vehicle组比较,DM+SCIRI+McAb-proB组BMS、sub-BMS评分升高,脊髓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结论:高血糖通过上调proBDNF表达加剧SCIRI神经损伤和炎症反应程度,延缓运动功能的恢复,而拮抗proBDNF表达能改善DM模型小鼠SCIRI造模后的神经损伤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营养因子前体 神经炎症 高血糖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1例脊髓损伤患者移植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变化
13
作者 詹胜利 蔡明 +4 位作者 石炳毅 李州利 韦星 梁涛 李鹏程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2期86-88,93,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 脊髓损伤患者1例,于伤后13d开始给予规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共9次,检测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结果 患者伤后26d最大尿道压及尿道闭合压力明显升高,膀胱容...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 脊髓损伤患者1例,于伤后13d开始给予规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共9次,检测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结果 患者伤后26d最大尿道压及尿道闭合压力明显升高,膀胱容量增大;伤后140d时患者膀胱感觉恢复,可诱发出逼尿肌自主收缩,最大压力为30cmH2O(10cmH2O=0.98kPa)。结论 在脊髓损伤后早期,规律地按疗程给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有效地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 骨髓干细胞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三元联动式延续性护理实践 被引量:38
14
作者 徐娟 刘颖 +2 位作者 陈星 闵敏 张敏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2-275,共4页
目的:评价"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伴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NB)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SCI伴NB住院患者80例,其中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40... 目的:评价"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伴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NB)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SCI伴NB住院患者80例,其中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延续性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间歇性导尿执行正确率、饮水计划执行的依从率、排尿日记持续7天记录执行率、恢复自主排尿患者比例优于对照组(P<0.01),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式延续性护理实践可为SCI后NB患者建立规范的膀胱训练方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恢复自主排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三元联动 延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俞募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9
15
作者 钱宝延 蔡西国 +3 位作者 马玉娟 曹留栓 李言杰 程新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电针组29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各组患者每日记录排尿日记... 目的:观察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电针组29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各组患者每日记录排尿日记,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评价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8周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上述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疗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俞募穴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尿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4
16
作者 蒋玮 张茂舒 +4 位作者 谭波涛 殷樱 贾功伟 虞乐华 廖春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725-1728,共4页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36例神经源性膀胱的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患者每日给予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和标准护理干预治疗;对照组18例患者每日仅给予标准护理干预治疗。两组分...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36例神经源性膀胱的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患者每日给予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和标准护理干预治疗;对照组18例患者每日仅给予标准护理干预治疗。两组分别进行8周的治疗。治疗前后患者采用排尿日志、尿动力学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提高(P<0.05),但膀胱压力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在排尿次数、日均排尿量、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生存质量评分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上的改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且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盆底肌电刺激 神经膀胱 脊髓损伤 尿失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 被引量:63
17
作者 陈亚平 杨延砚 +2 位作者 周谋望 刘楠 谷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排尿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31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以测压管连通导尿管,使患者可以直视膀胱内压的变化,根据患者排尿障碍的不同进行不同模式的视觉反馈膀胱训练。训练前后记录安全容...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排尿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31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以测压管连通导尿管,使患者可以直视膀胱内压的变化,根据患者排尿障碍的不同进行不同模式的视觉反馈膀胱训练。训练前后记录安全容量、基础膀胱内压、最高膀胱内压、自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时程等数据。结果:经过2—8周训练,患者的平均最大膀胱内压由30.372±12.957cmH2O增至63.378±19.313cmH2O,尿潴留、无自主排尿者(16例)中有12例可以自主排尿,且残余尿量<100ml,4例目前尚无自主排尿,但可明确感知膀胱充盈;有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100ml者(14例)中有12例残余尿量降至100ml以下,2例残余尿量仍在150—200ml;有自主排尿,但排尿时程延长的1例患者控制膀胱内压能力有所提高,但排尿时程仍较伤前长。结论:视觉反馈排尿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膀胱内压,为膀胱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视觉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督脉穴、夹脊穴电针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 被引量:42
18
作者 吴明莉 任亚锋 +4 位作者 王磊 冯晓东 刘承梅 寇娟 王永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43-846,863,共5页
目的:观察督脉穴、夹脊穴电针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组到电针组、生物反馈组、电针生物反馈组。3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电针组取... 目的:观察督脉穴、夹脊穴电针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组到电针组、生物反馈组、电针生物反馈组。3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电针组取穴督脉、夹脊穴,生物反馈组进行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电针生物反馈组在电针组的基础上加上电子生物反馈治疗。4周后观察3组患者的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评分,盆底肌的肌电指标等指标。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充盈压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评分,盆底肌的肌电指标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电针生物反馈组疗效优于单一电针组和生物反馈组治疗,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督脉、夹脊穴电针联合电子生物反馈能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且疗效优于单一电针治疗或单一生物反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穴 夹脊穴 电针 电子生物反馈 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和酪氨酸激酶受体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9
19
作者 艾坤 张泓 +3 位作者 匡静之 张雨辰 李景兴 鲍秋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48-950,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 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针治疗该病的可能机制。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穴位组...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 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针治疗该病的可能机制。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穴位组和电针对照点组,每组10只。术后第15天起按组电针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分别施以7次治疗,治疗结束后取脊髓组织行Western blot检测NGF及其受体Trk A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电针治疗7天后,脊髓组织中NGF及受体Trk A的表达均提高,而且针刺穴位组效果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点组。结论:电针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可显著提高脊髓组织中NGF及受体Trk A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提高NGF及受体Trk A的表达而达到抑制膀胱逼尿肌亢进,恢复膀胱功能活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骶上脊髓损伤 神经膀胱 神经生长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铺灸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20
作者 宋琳琳 徐志伟 +3 位作者 陈新旺 冯晓东 王磊 孙伟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9-230,共2页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等症状,容易出现泌尿系统的感染,导致肾盂肾炎、肾积水甚至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等症状,容易出现泌尿系统的感染,导致肾盂肾炎、肾积水甚至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2])。有研究表明,69%—92%的SCI患者会伴发神经源性膀胱,所以积极采取有效、最佳的方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膀胱 脊髓损伤 铺灸 充盈尿失禁 肾盂肾炎 bladder 排尿困难 临床疗效 反射膀胱 NEUROGEN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