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被引量:9
1
作者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 莫文 +9 位作者 袁文 许金海 徐辰 崔学军 叶洁 陈华江 魏戌 移平 李振华 张必萌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和专家共识制定,为临床医师提供CSM临床诊疗的学术性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含诊断要点、病情分度评估、中医辨证、手术指征与时机、中西医结合...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和专家共识制定,为临床医师提供CSM临床诊疗的学术性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含诊断要点、病情分度评估、中医辨证、手术指征与时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术后康复等。本指南首次提出CSM应遵循分度治疗原则、明确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式、制定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重视术后中西医结合康复以及日常随访管理,以期促进CSM临床治疗的规范化、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中西医结合 诊疗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2
作者 卢正操 蒋强 +2 位作者 付本升 曹蕊 丁宇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4期7-13,共7页
目的观察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Endo-LOVE的26例单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 目的观察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Endo-LOVE的26例单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1年,根据脊髓功能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评价手术节段的稳定性。结果2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均随访12~18个月,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和N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未见手术节段失稳病例,术后1年评价疗效,优1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8.46%。结论Endo-LOVE治疗单节段CSM安全、有效、微创,短期随访疗效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csm) 微创手术 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 临床疗效 全脊柱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3
作者 钟建斌 胡勇 +5 位作者 储振涛 董伟鑫 袁振山 孙肖阳 朱秉科 赖欧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188-1195,共8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治疗的10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Hybrid组和对照组。Hybrid组54例,男42例,女12例;年龄33...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治疗的10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Hybrid组和对照组。Hybrid组54例,男42例,女12例;年龄33~77 (57.3±9.5)岁;C_(3)-C_(6) 20例,C_4-C_(7) 27例,C_(3)-C_(7) 7例;采用零切迹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术。对照组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龄36~79(57.8±8.9)岁;C_(3)-C_(6) 17例,C_4-C_(7) 27例,C_(3)-C_(7) 9例,采用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测量并比较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椎矢状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和T_(1)倾角(T_(1) slope,T_(1)S)以评估颈椎矢状面参数。结果:10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Hybrid组随访时间为24~64(31.7±18.4)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24~65(32.6±15.8)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ybrid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颈部VAS、JOA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手术前后颈部VAS、JOA和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C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手术前后T_(1)S和C-SV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ybrid组术后2例出现吞咽困难,对照组9例出现吞咽困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2,P=0.024)。随访期间两组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与钛板椎间融合器相比,零切迹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吞咽困难,有利于早期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 外科手术 零切迹融合器 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微创手术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4
作者 李小丹(综述) 曾纪焕(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74-579,共6页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自然病程多呈持续性加重趋势,常需手术治疗。对于影像学提示为多节段脊髓腹侧病变、后方压迫为主或前后方均有压迫的“钳夹型”病变,多选择后路手术[1]。传统后路术式主要有单纯椎...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自然病程多呈持续性加重趋势,常需手术治疗。对于影像学提示为多节段脊髓腹侧病变、后方压迫为主或前后方均有压迫的“钳夹型”病变,多选择后路手术[1]。传统后路术式主要有单纯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疗效均确切,但手术创伤大、破坏肌肉-韧带复合体完整性,术后颈部僵硬、轴性疼痛、后凸畸形等并发生症发生率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椎板成形术 后凸畸形 椎板切除 后路手术 微创手术治疗 多节段 脊髓腹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医大师韦贵康治疗早中期脊髓型颈椎病经验浅谈
5
作者 周德琪 吴超 +3 位作者 李炳霖 肖发源 郑恩泽 夏天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9期1672-1676,共5页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被普遍认为是颈椎病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症状轻的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烧灼感、踩棉花感;症状重的表现为二便失禁、甚至瘫痪。中医治疗轻中度CSM具有明显的优势,文章基于韦贵康教...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被普遍认为是颈椎病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症状轻的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烧灼感、踩棉花感;症状重的表现为二便失禁、甚至瘫痪。中医治疗轻中度CSM具有明显的优势,文章基于韦贵康教授经验方“脊髓康”与韦氏手法相结合,内外兼顾,筋骨并重。手法治疗以“理筋、调骨、对症”三联疗法为基础。中药内服注重“补肾活血,通经逐瘀”以期能总结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运用脊髓康结合手法治疗早中期CSM经验特点,为中医药结合手法治疗此疾病开拓治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贵康 脊髓型颈椎 脊髓 脊督一体 六通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方通督顺脊饮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陈立娟 张常喜 +3 位作者 李佳琦 张娟 赵继金 马力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16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张常喜教授自拟方通督顺脊饮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0例CS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口服自拟方通督顺脊饮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 目的:观察张常喜教授自拟方通督顺脊饮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0例CS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口服自拟方通督顺脊饮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65/70),高于对照组的74.28%(5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4周后,两组患者JOA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治疗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张常喜教授自拟方通督顺脊饮配合常规针刺治疗CSM,可提高疗效,改善颈脊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痹证 通督顺脊饮 针刺 张常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下颈长肌容积测量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CDF术后疗效预测中的意义
7
作者 殷凯卫 赵兴 +2 位作者 陈叶海 杨俊涛 周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下颈长肌容积测量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接受ACDF治疗的68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进行MRI检查,测量手术节段相对应...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下颈长肌容积测量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接受ACDF治疗的68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进行MRI检查,测量手术节段相对应的颈长肌肌肉截面积和层厚,计算患者的颈长肌容积,分析颈长肌容积预测术后疗效的价值。结果68例患者手术疗效优秀38例(为手术疗效优秀组),占55.88%(38/68),30例患者手术疗效良好(为手术疗效良好组),占44.12%(30/68);手术疗效优秀组术前颈长肌容积低于手术疗效良好组,术后15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均低于手术疗效良好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高于手术疗效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CSM患者ACDF术前颈长肌容积分别与VAS评分、NDI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482、-0.377,P<0.05),与mJOA评分无相关性(P>0.05);CSM患者ACDF术前颈长肌容积预测术后疗效的灵敏度为86.70%,特异度为78.90%,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截断值为8525.70 mm^(3)。结论CSM患者ACDF术前颈长肌容积对术后疗效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其大小与VAS评分、NDI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颈长肌容积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补阳还五汤、甲钴胺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8
作者 王开峰 王腾飞 +1 位作者 任娇 卢晓艳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3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甲钴胺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酒泉市中医院及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6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行颈前路...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甲钴胺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酒泉市中医院及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6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基础上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6、12个月,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6、12个月,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6、12个月,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甲钴胺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颈椎功能、神经症状,促进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补阳还五汤 甲钴胺 脊髓型颈椎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颈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9
作者 孙启涛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3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应用颈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以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2022年1月—2023年3月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MCSM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应用颈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以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2022年1月—2023年3月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MCSM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及固定术治疗,观察组使用颈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病症状严重程度[以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估]、神经功能[以日本骨科学会(JOA)制定的量表评估]、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术后6个月,两组CASCS量表中主观症状、症状体征、工作与生活能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用于MCSM治疗的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时间短,能有效提高其神经功能,减轻疼痛程度,缓解临床症状,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 颈椎间盘切除术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辰尧 余博臣 +1 位作者 鲁强 杨巧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407-41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03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对照组,两组人群...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03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对照组,两组人群均进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检查以及颈椎日本骨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CT量化参数(骨性椎管容积、纤维性椎管容积以及椎管容积占有率)及DT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spersion coefficient,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手术前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T量化参数和DTI参数。随后根据临床疗效将1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有效组(n=97),无效组(n=23)。比较两组CT量化及DTI参数,并分析影像学参数与JOA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骨性椎管容积、纤维性椎管容积、椎管容积占有率以及FA值均低于对照组,ADC值高于对照组(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间盘切除骨融合术或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骨性椎管容积,纤维性椎管容积、椎管容积占有率以及FA值均高于术前,ADC值则低于术前(P<0.05)。有效组患者术后的纤维性椎管容积、椎管容积占有率以及FA值均高于无效组,ADC值低于无效组(P<0.05),两组患者的骨性椎管容积相近(P>0.05)。术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纤维性椎管容积、椎管容积占有率及FA值与JOA评分呈正相关(r=0.422、0.403、0.539,P<0.05),ADC值则与JOA评分呈负相关(r=-0.598,P<0.05)。结论:CT和DTI均能够有效反映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与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颈椎功能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1
11
作者 赵波 秦杰 +2 位作者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融合术 椎管扩大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减压联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8
12
作者 杨峰 谭明生 +3 位作者 移平 唐向盛 郝庆英 齐英娜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比较椎管减压联合中药与单纯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龄29~73岁,平均50.9岁。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手术组和手术联合中药组,手术根据患者病情... 目的:比较椎管减压联合中药与单纯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龄29~73岁,平均50.9岁。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手术组和手术联合中药组,手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前路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或后路单开门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其中单纯手术组34例,手术联合中药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法对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根据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及根据JOA评分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制定的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术后通过X线片、CT、MRI观察内固定及脊髓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均无硬膜、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得到控制,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并伴有脊髓压迫,出现不全瘫表现,及时行二次手术清除血肿,患者未留下明显后遗症。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单纯手术组平均(14.6±0.8)个月,手术联合中药组平均(13.5±0.7)个月,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手术组术前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分别为8.31±3.15、29.91±4.52、6.58±1.31,术后1周分别为10.21±2.58、18.67±4.31、8.24±1.18,术后1个月分别为11.38±2.85、16.11±3.18、8.91±2.11,末次随访分别为12.21±3.12、14.61±3.28、9.12±1.56,手术联合中药组术前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分别为8.29±3.47、30.83±4.14、6.38±1.81,术后1周分别为10.48±2.39、17.59±5.14、8.33±1.57,术后1个月分别为12.14±3.12、13.14±3.21、9.55±2.49,末次随访分别为13.85±3.34、12.11±2.51、10.33±1.9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1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联合中药组较单纯单手术组脊髓功能改善更为明显(P<0.05),JOA改善率单纯手术组为(67.59±10.78)%,手术联合中药组为(66.88±12.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行X线、CT、MRI检查,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通过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扩大椎管,解除神经压迫,以疏通督脉,调节气血,振复阳气,配合中药活血祛瘀,温阳通络、补益肝肾能够达到较单纯手术治疗更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督脉 补阳还五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3
作者 唐勇 贾治伟 +2 位作者 吴剑宏 王德利 阮狄克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3期216-219,共4页
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疾病。手术治疗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差异较大。近年来,影响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因素受到广泛关注,患者的年龄、神经功能、病程、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等相... 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疾病。手术治疗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差异较大。近年来,影响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因素受到广泛关注,患者的年龄、神经功能、病程、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等相关因素成为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研究的重点。目前认为患者年龄越大、术前神经功能状态越差、病程越长,患者预后越差。影像学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有提示作用,但相关性尚不明确。选择手术方法和入路时应当以充分减压、稳定颈椎序列、保持后伸曲度、有效维持减压、防止并发症为主要原则,因此,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应根据病情及影像学检查,早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预后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法的选择和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4
作者 柳嘉 贺西京 +5 位作者 张莉 李浩鹏 王栋 徐思越 兰宾尚 吕惠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3-576,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治疗的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和手术的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40例近几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JOA评分法对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其改善率和优良率...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治疗的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和手术的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40例近几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JOA评分法对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其改善率和优良率;分析病程、患者年龄、病情程度及不同术式与改善率的关系。结果77.5%(31/40)的患者进行了前路手术,手术的改善率为(67.21±14.08)%,优良率为90.3%;17.5%(7/40)的患者进行了后路手术,手术的改善率为(64.03±7.07)%,优良率为100%,前路和后路手术的改善率无显著差别;仅有5%(2/40)的患者进行了前后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66.7%,优良率为100%。不同年龄与病程的患者的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病情的加重,改善率和优良率均下降,其中病情中度组与重度组的改善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可以提高CSM患者的JOA评分,获得较高的改善率与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病情是影响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JOA评分 前路手术 后路手术 手术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戴斌 皋沛 +6 位作者 董启榕 王玉梅 陈东 沈玉成 张兵 刘志东 李道龙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8期740-745,共6页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25例;年龄36~71(45.2±3.2)岁;病程1~12(4.5±1.8)个月。其中有35例患者...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25例;年龄36~71(45.2±3.2)岁;病程1~12(4.5±1.8)个月。其中有35例患者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在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中(研究组),同期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中未系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手术方式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ACDF)38例,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单开门)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1、7、30 d和术后6、12个月分别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神经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4.3±1.5)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术前JOA评分、VA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时间3~8(5.54±1.54)h;术后住院天数3~12(5.62±1.59)d;对照组术后离床活动时间24~48(18.80±4.78)h;术后住院天数为7~17(9.85±1.9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7、30 d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12个月的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无神经功能恶化、血肿、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2周愈合;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外科康复理念运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脊髓型颈椎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6
作者 涂灿 汪建华 +7 位作者 廖海波 江凯 于志海 王海涛 吴盛赞 于亮 卢斌 俞武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3期389-392,共4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5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行颈髓DTI。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将CSM患者分A、B、C3组,A组17例(单纯硬膜囊受压);B组23例...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5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行颈髓DTI。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将CSM患者分A、B、C3组,A组17例(单纯硬膜囊受压);B组23例(颈髓受压,信号正常);C组10例(颈髓受压,T_2高信号)。分析4组颈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分数各向异性值(FA)之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C_(2/3)、C_3/C_4、C_4/C_5、C_5/C_6、C_6/C_7)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ADC值为0.875±0.123,FA值为0.723±0.078;对照组与A组比较,ADC值、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B、C组及A、B、C组间比较,ADC值、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红航 闵继康 +3 位作者 袁永健 王丹 徐旭纯 徐毅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显微镜下经颈前路行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60-72岁,平均(64.9±3.7)岁。术前JO...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显微镜下经颈前路行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60-72岁,平均(64.9±3.7)岁。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5±1.8)分。采用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7±1.6)个月。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81±1.44)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根据功能改善率,优9例,良26例,中7例,差1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间隙减压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显微镜检查 老年人 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洋 滕红林 +2 位作者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10期943-946,共4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7岁.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分析.同时记录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分析颈椎退变程度.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6个月.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C5神经根麻痹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5.2±2.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1.3±2.4 (P<0.05),Cobb角由术前的(6.5±3.4)°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4.9)°(P<0.05).颈椎活动度由术前的(30.4±9.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5±8.7)°(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疗效良好,具有适用范围广、牢固等优点,但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不稳 椎板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DWI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辛越 朱建忠 +4 位作者 赵红金 李筱倩 贾明胜 袁克美 秦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0期1229-1231,共3页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患者,22例非CSM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病变表现并测量其ADC值。结果:48例均获得弥散加权图像和弥散系数。CSM患者受压部位AD...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患者,22例非CSM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病变表现并测量其ADC值。结果:48例均获得弥散加权图像和弥散系数。CSM患者受压部位ADC值明显高于邻近部位和正常颈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CSM脊髓受压部位T2WI出现高信号,ADC值增高;9例T2WI表现为等信号,其中有6例表现为脊髓受压部位ADC值增高,DWI显示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平均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与相应邻近正常部位平均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以通过受压脊髓ADC值改变更早的判断脊髓内部变化,比常规T2WI能更早、更准确显示脊髓受压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脊髓型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20
20
作者 许良 孔鹏 徐展望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2个节段病...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2个节段病变35例,3个节段病变7例,4个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记录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ROM、JOA、VAS及SF-36评分,观察融合程度和椎管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术前病变最严重处椎管矢状径为(5.13±1.32)mm,术后12个月为(9.94±1.22)mm,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14);椎管减压程度为(92.15±2.3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减压术 脊柱融合术 钛板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