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种造影方式在脑脊髓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0
1
作者 洪韬 张鸿祺 +4 位作者 李桂林 何川 叶明 胡鹏 马永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99-404,共6页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中吲哚氰绿荧光(ICG)造影、DSA和亚甲蓝造影对脑脊髓动静脉畸形(AVM)的应用模式,并对比术中不同造影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行脑脊髓AVM复合手术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中吲哚氰绿荧光(ICG)造影、DSA和亚甲蓝造影对脑脊髓动静脉畸形(AVM)的应用模式,并对比术中不同造影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行脑脊髓AVM复合手术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AVM(Spetzler-Martin≥Ⅲ级)8例,脊髓AVM 47例,平均年龄(33.8±15.6)岁。在复合手术室行术中DSA,并经供血动脉行亚甲蓝造影或ICG造影(初期)。以术后3个月复查DSA评价解剖治愈结果。结果对55例患者均行术中DSA,32例行亚甲蓝造影,4例行术中ICG荧光造影(初期)。术中每例DSA检查(3.6±1.3)次,首次病灶切除后,术中DSA发现有残余病灶者占27.3%(15例)。85.5%(47例)患者获得解剖治愈,其中脑AVM患者(8/8)均获得解剖治愈,脊髓AVM患者83.0%(39例)获得解剖治愈。术后1年随访有3例失访,脑AVM患者改良Rankin评分(mRS)中位数为2.0(0.0~3.8)分,与术前3.5(2.0~4.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4,P<0.05);脊髓AVM患者术后Aminoff评分为3.5(1.0~6.0)分,与术前4.0(1.0~6.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2,P>0.05),功能保存者(神经功能评分优于或等于术前)占88.5%(46/52)。结论术中DSA可精确定位畸形团和验证全切,术中亚甲蓝造影可在术野选择性显示供血动脉供应的畸形团,明确血管构筑,ICG造影可显示术区表面的畸形团结构。术中DSA结合亚甲蓝造影可代替ICG造影,达到脑脊髓AVM复合手术解剖治愈的治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脊髓动静脉畸形 术中造影 亚甲蓝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的脊髓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3
2
作者 罗天宝 杜建新 +2 位作者 吴浩 凌锋 张鸿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19-720,共2页
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在临床相对少见,发病率仅为脑AVM的十分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及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脊髓内血肿,而以颅内SAH为表现的SAVM非常少见卜目。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应引起重视。我院自2006年3月至2... 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在临床相对少见,发病率仅为脑AVM的十分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及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脊髓内血肿,而以颅内SAH为表现的SAVM非常少见卜目。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应引起重视。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以颅内SAH为表现的SAVM患者4例,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 脊髓动静脉畸形 颅内 SAVM 脑AVM 脊髓受压 主要表现 SA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动静脉畸形治疗方法及疗效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何川 凌锋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537-540,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对103例脊髓动静脉畸形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34例,占33.0%;手术治疗69例,占67.O%。治疗前、后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治疗的影像学效果。使用阿米诺夫量表评估治...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对103例脊髓动静脉畸形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34例,占33.0%;手术治疗69例,占67.O%。治疗前、后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治疗的影像学效果。使用阿米诺夫量表评估治疗前、后脊髓功能的改变,X2检验用于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短期和长期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中脊髓畸形血管团完全清除60例,占58.3%;部分清除43例,占41.7%。术后1个月的治疗效果为:治愈19例(18.4%),改善14例(13.6%),无变化57例(55.3%),恶化13例(12.6%);随访6个月的治疗效果为:治愈26例(25.2%),改善33例(32.0%),无变化29例(28.2%),恶化15例(14.6%)。 结论 脊髓畸形血管团完全清除的患者比部分清除的患者获得更好的长期治疗效果。手术治疗方法更有利于完全清除畸形血管团,血管内治疗畸形血管团的完全清除率虽然相对较低,但短期疗效却优于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畸形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合并脊髓动静脉畸形一例并文献回顾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国栋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93,共3页
患者男,32岁,因右侧足底麻木,右踝及右膝负重后疼痛,于2014年6月18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足尖无力,当地医院以右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未缓解,右足底麻木、无力症状逐渐发展至右踝、右膝... 患者男,32岁,因右侧足底麻木,右踝及右膝负重后疼痛,于2014年6月18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足尖无力,当地医院以右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未缓解,右足底麻木、无力症状逐渐发展至右踝、右膝,并伴有小便困难,便秘。于当地医院再次就诊,行腰椎MRI检查,提示胸10至骶1水平椎管内异常信号,考虑脊髓血管畸形(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动静脉畸形 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动静脉畸形MRA一例
5
作者 李征宇 杨岳松 汪守中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112-112,共1页
脊髓动静脉畸形MRA一例李征宇,杨岳松,汪守中脊髓血管畸形是脊髓相对少见的性病变,其确诊依赖于创伤性脊髓血管造影。非创伤性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目前虽已成功应用于头颈部、四肢、甚至腹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但显示某些细小... 脊髓动静脉畸形MRA一例李征宇,杨岳松,汪守中脊髓血管畸形是脊髓相对少见的性病变,其确诊依赖于创伤性脊髓血管造影。非创伤性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目前虽已成功应用于头颈部、四肢、甚至腹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但显示某些细小和走行迂曲血管如脊髓血管的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动静脉畸形 NMR 成像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脊髓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的单中心治疗经验
6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7-127,共1页
小儿脊髓血管疾病非常罕见。韩国学者Cho等评价了单中心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他们回顾性纳入10例患儿,包括3例髓内动静脉畸形(AVM),6例髓周动静脉瘘(AVF)和1例硬脊膜AVF。
关键词 髓周动静脉 脊髓动静脉畸形 中心治疗 小儿 髓内动静脉畸形 脊髓血管疾病 治疗效果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髓内引流静脉的硬膜外脊髓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
7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1-31,共1页
硬脊膜外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少见的脊髓血管畸形。其特点是动静脉直接吻合(吻合处多位于髓周软组织和硬膜外静脉丛),且有可能合并有逆向的髓内静脉引流。由于常位于硬脊膜腹侧,且静脉巢常动脉化,硬脊膜外AVMs的手术切除具有... 硬脊膜外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少见的脊髓血管畸形。其特点是动静脉直接吻合(吻合处多位于髓周软组织和硬膜外静脉丛),且有可能合并有逆向的髓内静脉引流。由于常位于硬脊膜腹侧,且静脉巢常动脉化,硬脊膜外AVMs的手术切除具有一定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动静脉畸形 硬膜外 栓塞治疗 引流静脉 髓内 脊髓血管畸形 硬脊膜外 直接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建堃 菅凤增 +1 位作者 凌锋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175-176,共2页
关键词 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 诱发电位监测 手术中 体感 皮质 脊髓动静脉畸形 手术切除 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功能 损伤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附99例报告)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启武 宋冬雷 +3 位作者 冷冰 徐斌 车晓明 徐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SCAVL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自1990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收治99例SCAVLs,并回顾性分析他们的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与结果。结果99例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中,行手术治疗65例,介入治疗34例。手术治疗病例中... 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SCAVL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自1990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收治99例SCAVLs,并回顾性分析他们的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与结果。结果99例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中,行手术治疗65例,介入治疗34例。手术治疗病例中,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3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6例和髓周动静脉瘘(PMAVF)8例,各型SCAVLs病例术后获好转者分别为19例、17例和4例。结论脊髓MRI和DSA是正确诊断本病的关键。对SDAVF和Ⅰ型PMAVF宜首选手术治疗,对SAVM应尽可能采用手术切除(或术前辅以栓塞治疗)畸形灶,对Ⅱ型或Ⅲ型PMAVF宜取介入治疗或介入与手术联合治疗。治疗时,应针对动静脉短路进行根治性治疗,即手术和/或栓塞来闭塞瘘口和去除畸形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动静脉畸形 硬脊膜动静脉 髓周动静脉 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大磊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34-237,共4页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 临床研究 脊髓血管畸形 脊髓动静脉畸形 亚急性坏死性 病理学基础 隐匿性发病 引流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神经根动静脉瘘的诊治分析
11
作者 洪韬 张鸿祺 +3 位作者 马永杰 李静伟 何川 叶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67-370,375,共5页
目的探讨马尾神经根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马尾神经根动静脉瘘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17~58岁,平均(39±14)岁。经全脊髓DSA或手术证实诊断(病变位置位于马... 目的探讨马尾神经根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马尾神经根动静脉瘘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17~58岁,平均(39±14)岁。经全脊髓DSA或手术证实诊断(病变位置位于马尾神经上,由滋养神经根的动脉供血,引流静脉向上汇入髓周静脉)。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和治疗随访结果。结果患者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和排尿排便功能障碍,术前脊髓功能Aminoff&Logue评分(7.2±3.2)分,病程中位数6.0(4.5~18.0)个月。造影显示病变的血管构筑类型分为单纯瘘型和微小畸形团型,供血动脉均为髂内动脉神经根支,3例合并圆锥部位髓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8例,手术治疗1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期为(20.1±6.7)个月,影像学随访显示均达解剖治愈,治疗后Aminoff&Logue评分降至(4.6±2.8)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6,P<0.05)。结论马尾神经根动静脉瘘可通过DSA进行诊断,有症状患者符合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适应证,治疗后解剖学和功能学预后均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动静脉畸形 马尾神经 动静脉 影像学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戴嵬 孙园园 +8 位作者 王娟 吴凌云 李伟 王毅 杨咏波 刘涛 那世杰 张庆荣 杭春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04-712,共9页
目的总结和探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技术特点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在复合手术室连续完成复合手术治疗的17例脊髓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脊膜动静脉瘘(... 目的总结和探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技术特点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在复合手术室连续完成复合手术治疗的17例脊髓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12例,髓周动静脉瘘3例,脊髓动静脉畸形2例。首先使用DSA标记定位技术精准获得病变位置及设计手术切口,术中吲哚菁绿造影定位并动态显示病变情况,并通过手术前后DSA的对比以验证瘘口或畸形团切除的准确性。术后及随访时采用改良Aminoff-Logue残疾评分、脊髓损伤水平分级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好转、无改善、恶化)。结果所有患者复合手术顺利完成,无误切或残留。1例SDAVF患者术前脊髓造影提示高流量瘘,术中定位切除瘘口后即时造影发现另一瘘口,扩大骨窗范围,重新定位后顺利切除。其余患者均一次性切除瘘口或畸形团,术中即时DSA示病变无显影。17例患者出院时相较术前,10例患者下肢肌力及感觉障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术前已存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恢复不明显。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17例患者中有16例脊髓功能障碍明显好转。结论复合手术是外科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新的有效方法,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更精准、更安全,可避免残留及误损正常血供,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 髓周动静脉 脊髓动静脉畸形 复合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