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骨折脱位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
作者 马晓生 姜建元 +5 位作者 吕飞舟 邵明昊 夏新雷 王立勋 王洪立 张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8-303,共6页
目的 :评估无骨折脱位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traumatic central cord syndrome,TCCS)的手术疗效,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无骨折脱位的颈椎TCCS患者66例,评估损伤后24h内、术前、术后5d、末次随访时的ASI... 目的 :评估无骨折脱位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traumatic central cord syndrome,TCCS)的手术疗效,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无骨折脱位的颈椎TCCS患者66例,评估损伤后24h内、术前、术后5d、末次随访时的ASIA评分和JOA评分,测量椎管最大狭窄程度(maximum canal compromise,MCC)及脊髓最大受压程度(maximum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了解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椎管狭窄程度、椎管狭窄节段数及术前ASIA评分与手术前后ASI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按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分为A(〈1周)、B(1~3周)、C(〉3周)3组,在不同时间点评估3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情况。结果:66例患者术后5d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与ASI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MCC平均为(52.64±10.89)%,MSCC平均为(26.71±13.27)%;MSCC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及ASIA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患者年龄与JOA评分改善率呈负相关(P〈0.05);术前ASIA评分与末次随访ASIA评分呈正相关(P〈0.05);性别、MCC、椎管狭窄节段数、手术入路与JOA评分改善率及末次随访ASIA评分的无显著相关性(P〉0.05)。3组伤后不同时间手术患者之间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术前ASI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JOA评分及ASIA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A、B、C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78.4±6.7)%、(71.3±7.8)%、(63.2±9.1)%,三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椎TCCS安全有效,术前ASIA评分、脊髓受压程度、患者年龄影响TCCS预后;尽早(1周内)行减压手术可能更有利于颈脊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 椎管狭窄 颈椎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手术治疗的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高杰 张思萌 +2 位作者 李连华 李放 刘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6-433,共8页
目的:分析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central cord syndrome,CCS)手术治疗的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经手术治疗的CCS病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入院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 目的:分析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central cord syndrome,CCS)手术治疗的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经手术治疗的CCS病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入院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评分、ASIA感觉(针刺觉)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手内肌肌力评分及影像学资料信息[包括椎前高信号、后方韧带复合体、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髓内高信号范围、椎管最狭窄处矢状径、椎管最狭窄处百分比(maximum canal compromise,MCC)和脊髓最大受压百分比(maximum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等]、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住院时间、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评分、随访时JOA评分等资料,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将JOA评分改善率>50%定义为预后好,≤50%定义为预后差,分析影响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48例CCS患者,其中男性36例(75%),女性12例(25%),年龄54.76±9.78岁。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67.23±21.98分,ASIA感觉评分96.58±13.39分;JOA评分9.19±3.08分,手内肌肌力评分7.04±4.50分。19例(39.58%)存在病理征。伤后5.46±2.10d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前路手术21例,后路手术27例。术后随访12~3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或神经功能恶化,末次随访时ASIA运动评分89.67±13.65分,ASIA感觉评分104.88±7.94分,JOA评分13.73±3.25分,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SIA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和JOA评分的改善率与后纵韧带骨化(β=-0.447、P<0.001;β=0.524、P=0.001;β=-0.196、P<0.001)和入院ASIA感觉评分(β=0.526、P=0.011;β=0.894、P=0.02;β=-0.784、P<0.001)有显著相关性。预后好与预后差患者的年龄、椎前高信号、后纵韧带骨化、椎管最狭窄处矢状径、MCC、入院手内肌评分、入院ASIA运动评分和入院JOA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良好预后(JOA评分改善率>50%)与年龄(β=5.889、P=0.015)、椎前高信号(β=15.799、P<0.001)、MCC(β=6.747、P=0.009)、入院手内肌评分(β=9.012、P=0.003)、入院ASIA运动评分(β=4.837、P=0.028)、入院ASIA感觉评分(β=5.205、P=0.023)和入院JOA评分(β=6.446、P=0.011)存在显著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无椎前高信号[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756,95%CI 0.585~0.928,P=0.006]、MCC<45.41%(AUC=0.731,95%CI 0.566~0.896,P=0.010)、入院手内肌评分>11分AUC=0.77,95%CI 0.628~0.913,P=0.003)、入院ASIA运动评分>75分(AUC=0.804,95%CI 0.683~0.924,P=0.001)、入院JOA评分>8.59分(AUC=0.755,95%CI 0.614~0.897,P=0.005)可作为良好预后的预测因子。结论:手术治疗CCS安全有效,无椎前高信号、MCC低(<45.41%)、入院手内肌评分高(>11分)、入院ASIA运动评分高(>75分)和入院JOA评分高(>8.59分)是CCS患者手术预后良好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 手术治疗 预后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MRI异常信号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孙驰 王洪立 +5 位作者 徐广宇 聂聪 夏新雷 马晓生 吕飞舟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7-425,共9页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MRI异常信号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且伴单一椎间隙前缘T2加权像高信号患者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26~83...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MRI异常信号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且伴单一椎间隙前缘T2加权像高信号患者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26~83岁(57.2±12.4岁)。根据对应区域T1加权像信号分为单高信号组(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等/低信号)和双高信号组(T2、T1加权像均高信号)。收集两组病例一般资料,通过CT矢状位重建图像观察局部高密度灶及对应椎间盘和脊髓T2加权像信号变化,并对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及邻近节段对应区域进行CT值测量比较。结果:本研究中单高信号组27例,男20例、女7例,平均年龄52.7±10.4岁(26~71岁),受伤至影像学检查平均时间9.5±4.8d,致伤原因以交通伤(15/27,55.6%)最为常见;双高信号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62.6±12.7岁(32~83岁),受伤至影像学检查平均时间8.9±4.6d,致伤原因以交通伤(9/23,39.1%)和跌倒伤(7/23,30.4%)相对常见。双高信号组年龄显著大于单高信号组(P=0.004),两组受伤时间、椎间隙前缘异常信号分布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455;P=0.975)。两组局部高密度灶的出现率虽未达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但单高信号组的出现百分比(9/27,33.3%)明显低于双高信号组(14/23,60.9%)。单高信号组对应椎间盘异常高信号出现率为55.6%,远高于双高信号组的21.7%(P=0.031);对应层面脊髓异常高信号出现率两组分别为70.4%、30.4%,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5)。单高信号组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CT值为125±66HU,显著低于双高信号组的232±163HU(P=0.003);两组病例组内对比显示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CT值均显著大于邻近椎间隙前缘CT值(P=0.038;P<0.001);两组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CT值与邻近椎间隙前缘CT值比值,单高信号组(1.3±0.7)显著低于双高信号组(2.7±2.7)(P=0.013)。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异常信号在MRI上可以分为单高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等/低信号)和双高信号(T2、T1加权像均高信号)改变。单高信号改变与椎间盘损伤、脊髓损伤更具相关性;而双高信号改变则提示局部存在以钙化为主的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