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多用脊柱内固定装置的研制及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叶启彬 邱贵兴 +2 位作者 王以朋 林进 张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45-650,共6页
目的报道本院研制的中华多用脊柱内固定装置应用于脊柱外科的原理及早期结果。方法随诊从1998年9月到2000年6月期间用本装置治疗脊柱侧弯70例(男性19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14.8岁(3~34岁)。其中先天性侧弯30例,特发性侧弯36例,其它4例... 目的报道本院研制的中华多用脊柱内固定装置应用于脊柱外科的原理及早期结果。方法随诊从1998年9月到2000年6月期间用本装置治疗脊柱侧弯70例(男性19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14.8岁(3~34岁)。其中先天性侧弯30例,特发性侧弯36例,其它4例。此外,还随诊用本装置矫治后凸畸形16例,脊柱侧弯前路去旋转融合5例。所有病例均进行手术前后临床及X线片检查分析。结果脊柱侧弯病例平均随诊8.9个月,侧弯Cobb角由术前平均70.5度(40~103度)矫正至平均32.5度,平均矫正率55.6%,身高平均增加6.5cm,矫正范围内的脊柱增长5mm。由本院首次治疗的22例特发性脊柱侧弯,平均矫正率73%,最好者达87.2%。后凸畸形病例平均随诊5.3个月,后凸由术前平均80.5度(55~110度)矫正至术后平均29度,矫正率76.4%。胸、腰段侧弯行前路手术后,侧弯由术前平均63.8度(40~103度)矫正至平均31.8度,矫正率50%。结论中华多用脊柱内固定装置是矫治脊柱侧弯,尤其是生长发育中儿童侧弯的较理想的新方法,不需植骨融合,能允许矫正范围内脊柱节段继续生长,合并症较少。本装置还可广泛用于治疗脊柱后凸、前路去旋转融合、脊柱滑脱和脊柱骨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固定 脊椎内固定装置 骨科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