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胡文 赵检 +5 位作者 李博 周潇逸 翟骁 赵颖川 陈自强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以腰椎滑脱率为因变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对照组患者PT、PI、SS、LL、TLK、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参数PT、PI、SS、LL、TLK、SVA明显改变,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参数 滑脱率 脊柱矢状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林秋水 牛升波 +3 位作者 李博 黄泽彬 石志才 杨长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 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的TK大于对照组,而LL-TK、SS、PI和SS-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与对照组的腰椎前凸类型均以2型(SS<35°、LL较小、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4)为主,分别占70.7%(176/249)和57.0%(49/86),两组的腰椎前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61,P=0.104)。结论慢性腰痛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无腰痛症状的成年人不同,慢性腰痛患者的多见大TK、小SS、小PI,提示这一特定模式与慢性腰痛的存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骨盆形态 矢状面平衡 脊柱-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3
作者 何守玉 朱锋 +5 位作者 邱勇 朱泽章 鲍虹达 孙旭 刘臻 王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目的:观察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L5入射角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L5俗1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年龄28—69岁(平均47.0岁);以77例年龄(25~63岁,平均43.5岁)匹配的正常成... 目的:观察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L5入射角与腰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L5俗1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年龄28—69岁(平均47.0岁);以77例年龄(25~63岁,平均43.5岁)匹配的正常成人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L5滑移距离(slipdistance,SD)、L5滑移百分比(slippingpercentage,SP)以及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胛)、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L5入射角(L5incidence,L5I)、腰骶角(1umbar-sacralangle,LSA)、腰椎前凸角(1umbar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verticalaxis,SVA)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根据滑移百分比将滑脱组患者分成两组:轻度滑移组(A组,SP≤30%),30例;重度滑移组(B组,SP〉30%),3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及滑脱组内A、B组之间的差异,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滑脱患者脊柱一骨盆参数与滑脱程度(S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滑脱组PI、Pr、SS、LL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LSA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A组L5I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B组L5I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B组PI、PT、SS、L5I显著大于A组,LSA显著小于A组(P〈0.05)。滑脱组滑移百分比与PI、PT、SS、SVA均呈正相关,与LSA呈负相关(P〈0.05)。A组滑移百分比与L5I未见显著相关性:B组L5I和SVA与滑移百分比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滑脱组LSI与PI呈正相关,与LSA呈负相关。结论: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正常人相比PI、PT、SS、LL均较大。滑移百分比大于30%患者的L5I明显增大,并与滑脱程度显著性相关,治疗时应重视对L5I的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参数 L5入射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新虎 李危石 +5 位作者 郭昭庆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79-686,共8页
目的: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 目的: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HDDS患者,滑脱节段均为L5,年龄14.9±5.9岁(9~35岁)。均行减压、部分复位或完全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随访42.5±33.1个月(3~120个月)。依据术后末次随访时的Dubousset腰骶角(Dubousset lumbosacral angle,Dub-LSA)将患者分为<70°(7例)、70°~79.9°(8例)、80°~89.9°(4例)及≥90°(16例)四组,依据末次随访时滑脱的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Ⅲ度及以上(5例)、Ⅱ度(6例)、Ⅰ度以内(24例)三组,分别对比各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结果:滑脱率术前为(66.7±22.5)%(35%~100%),末次随访时为(18.9±20.9)%(0%~72%);DubLSA术前为61.9°±14.7°,末次随访时82.1°±17.3°。末次随访时Dub-LSA越大、滑脱程度越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较术前改善越明显;直至Dub-LSA≥90°和滑移程度在Ⅰ度以内时,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均有显著性改善,由后倾型骨盆转变为平衡型骨盆的比例显著增加。Dub-LSA≥90°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6.4°±6.5°与27.2°±4.9°(P<0.001)、SS分别为33.5°±9.1°与42.1°±9.3°(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16)与43.8%(7/16)(P=0.007),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滑脱程度在Ⅰ度以内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8.9°±8.6°与30.6°±7.4°(P<0.001)、SS分别为31.4°±11.5°与41.2°±8.7°(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24)与29.2%(7/24)(P=0.009),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将HDDS患者的Dub-LSA复位至≥90°和将滑移复位至Ⅰ度以内能够显著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且能够将部分(43.8%)后倾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 复位 脊柱-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5
5
作者 袁佳滨 王超 +5 位作者 杨长伟 李孝明 刘澍 林徐苗 李明 石志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ASDis)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因腰椎融合术后ASDis行翻修手术的患者为ASDis组,匹配同...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ASDis)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因腰椎融合术后ASDis行翻修手术的患者为ASDis组,匹配同期行腰椎融合手术且经过相同时间随访未发生明显ASDis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前者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随访时间及初次手术病因,后者包括胸椎后凸角(TK)、矢状位躯干偏移(SVA)、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s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结果共纳入ASDis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随访时间及初次手术病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SDis组患者LL、sLL、SS均小于对照组(36.00°±5.44°vs43.88°±10.62°,17.80°±5.79°vs27.62°±6.74°,27.50°±5.30°vs31.06°±7.48°,P均<0.05),PT大于对照组(26.12°±8.24°vs 18.80°±7.67°,P<0.01),两组间TK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SDis组中SVA>50 mm、PI与LL的差值(PI-LL)≥10°及sLL占LL比例(RL)<60%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18/25 vs 21/50、16/25 vs 11/50、21/25 vs 17/50,P均<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矢状位失衡与A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手术节段前凸恢复不良导致邻近节段腰椎代偿性后凸可能是引起腰椎融合术后ASDis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病变 脊柱-骨盆参数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关节疼痛与脊柱-骨盆-髋关节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司高 李彤 +1 位作者 于淼 刘晓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89-994,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关节疼痛与脊柱-骨盆-髋关节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9年12月~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长节段脊柱融合固定手术(融合节段数≥4,下端固定至骶髂骨)、术前无髋部疼痛或髋臼发育不...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关节疼痛与脊柱-骨盆-髋关节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9年12月~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长节段脊柱融合固定手术(融合节段数≥4,下端固定至骶髂骨)、术前无髋部疼痛或髋臼发育不良、临床资料完整、随访2年以上的成人脊柱侧凸患者76例,根据末次随访是否有髋部疼痛分为疼痛组及对照组,其中疼痛组34例,对照组42例。两组间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是否行第二骶椎骶髂(sacral-2 alar iliac,S2AI)螺钉固定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疼痛组末次随访髋部疼痛VAS评分;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髋臼覆盖率、tonnis角、中心边缘角(CE角),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和记录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Cobb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Person相关性检验等方法进行两组间参数变化的比较及疼痛组髋臼覆盖率、tonnis角、CE角变化量与LL、SS、PI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疼痛组末次随访时髋部疼痛VAS评分3.9±1.4分(2~7分);两组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髋臼覆盖率的变化、CE角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tonnis角、LL、SS、PI、CVA、SVA、Cobb角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髋臼覆盖率的变化与LL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SS、PI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CE角、tonnis角与LL、SS、PI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脊柱融合术后髋部疼痛与髋臼覆盖率及CE角变化相关,且髋臼覆盖率变化与LL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髋关节 脊柱-骨盆参数 髋臼覆盖率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成年人骶骨参数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博 宋凯 +5 位作者 吴兵 成俊遥 于洋 王兆瀚 迟鹏飞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骶骨参数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120例2~17岁正常未成年人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侧位片进行影像学参数测量。其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9.9±3.2岁。测量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骶骨参数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120例2~17岁正常未成年人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侧位片进行影像学参数测量。其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9.9±3.2岁。测量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测量骶骨形态学参数:骶1-2(S1-2)的倾斜线与S1终板垂线的夹角(S1-2倾斜角,S1-2T)、S1-2倾斜线与S5尾1(S5Co1)倾斜线的夹角(骶骨后凸角,sacral kyphosis,SK)、S1-S3中点倾斜线与S4中点-Co1倾斜线的夹角(新骶骨后凸角,SK′)、S2椎体前缘与S4Co1倾斜线夹角(α)、S1上终板与S2椎体前缘夹角(β)、S4Co1倾斜线与S1上终板夹角(θ);测量骶骨体位学参数:S2椎体前缘水平角(S2HA)、S5Co1倾斜线水平角(S5Co1HA)。对PI与LL、PI与SK′、LL与SK、S2HA与SS、S5Co1HA与固定值90°行配对t检验并两两求差值,对骶骨形态学参数与PI、LL以及PI与LL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制作β、θ与PI散点图并求得β、θ与PI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儿童(2~9岁)、青少年(10~17岁)PI、SK、SK′、α、θ与LL相关性。结果:LL=50.3°±12.1°,PI=43.9°±11.0°,PT=5.7°±9.0°,SS=36.4°±7.6°,S1-2T=-15.5°±5.6°,SK=51.4°±10.7°,SK′=44.3°±10.5°,α=47.5°±9.7°,β=68.5°±8.2°,θ=64.0°±13.0°,S2HA=32.1°±9.0°,S5Co1HA=90.3°±11.8°。PI与LL、S2HA与S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I与SK′、LL与SK、S5Co1HA与固定值90°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差值关系为PI=SK′±12°,LL=(SK-1.4°)±15°,S5Co1HA=90°±12°;S1-2T、SK、SK′、α、β、θ与PI均有相关性(P<0.01),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578、0.440、0.429、0.374、0.641、-0.683;SK、SK′、α、θ与LL有显著相关性(P<0.01),r值分别为0.265、0.282、0.273、-0.314;S1-2T、β与LL无明显相关性(P>0.01),r值分别为0.136、0.173;PI与LL无相关性(r=0.164,P>0.01);线性回归方程:PI=0.451β-0.39θ+37.973(r=0.728)。儿童PI、SK、SK′、α、θ与LL的r值分别为0.054、0.076、0.074、0.066、0.059,均无明显相关性(P>0.01);青少年PI与LL无明显相关性(r=0.246,P>0.01),SK、SK′、α、θ与LL有显著相关性(P<0.01),r值分别为0.391、0.417、0.411、0.481。结论:未成年人PI可由SK′、β、θ预测,PI与LL无显著相关性;青少年骶骨形态参数与LL具有良好相关性,利用骶骨形态参数预测青少年LL可能比PI更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脊柱-骨盆参数 矢状位序列 未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江龙 朱泽章 +5 位作者 邱勇 刘臻 钱邦平 吴涛 伍伟飞 闫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评估青少年腰椎间盘突m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患者的矢状面脊柱一骨盆彤念,并探讨其与正常青少年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06年3月~2012年5月收治ALDH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 目的:评估青少年腰椎间盘突m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患者的矢状面脊柱一骨盆彤念,并探讨其与正常青少年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06年3月~2012年5月收治ALDH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均16.0±3.1岁。年龄及性别叽配的正常青少年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3~18岁,平均16.6±2.1岁。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lYF)和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并对两组间的上述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年龄及性别比无统汁学差异(P〉0.05)。ALDH组矢状而TK(9.1°±7.0°)、LL(22.5°±12.2°)和SS(20.2°±6.2°)均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4.8°±8.2°、47.8°±9.5°、32.5°±6.7°)(P〈0.05);ALDH组矢状面Prr(21.5°±613°)、SVA(一5.O±31.2mm)大于正常对照组(8.9°±7.3°、一18.7±18.6mm)(P〈0.05);ALDH组PI为41.2°±8.5°,对照组PI为42.2°±7.1°,两组问比较无统计学筹异(P〉0.05)。结论:ALDH患者Ⅳ值与正常青少年相近。与正常青少年相比,ALDH患者表现出明显的骶骨垂直化、胸椎及腰椎生理曲度减小,这种矢状面异常町能是患者为了缓解疼痛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性体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矢状面 脊柱-骨盆参数 骨盆投射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L5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史金辉 苏新林 +2 位作者 周峰 孟斌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99-703,734,共6页
目的:研究青少年L5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分析不同类型滑脱的矢状面参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5滑脱患者36例,男、女各18例,平均年龄14.1±2.5岁(10~18岁);按... 目的:研究青少年L5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分析不同类型滑脱的矢状面参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5滑脱患者36例,男、女各18例,平均年龄14.1±2.5岁(10~18岁);按照Wiltse滑脱分型分为峡部裂组28例和发育不良组8例;按照Meyerding分度标准分为轻度滑脱组32例(Ⅰ度29例、Ⅱ度3例)和重度滑脱组4例(Ⅲ度2例、Ⅳ度2例)。在站立位全长脊柱侧位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其中滑移参数包括:滑脱率(slip rate,SR)、滑脱角(slip angle,SA);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骶角(lumbosacral angle,LSA)、骶骨平台角(sacral table angle,STA);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矢状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对比研究峡部裂组和发育不良组以及轻度和重度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点和相关临床意义。结果:峡部裂组SR=(13.7±8.1)%,PT=15.7°±8.3°,LSA=105.9°±11.8°,STA=102.8°±6.5°;发育不良组SR=(42.4±27.8)%,PT=34.2°±9.6°,LSA=78.7°±11.2°,STA=76.4°±9.5°;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滑脱组SR=(14.4±7.8)%,PT=18.1°±10.4°,LSA=102.1°±15.5°,STA=99.9°±10.8°;重度滑脱组SR=(65.0±19.6)%,PT=33.9°±11.1°,LSA=77.4°±6.7°,STA=77.7°±8.8°,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峡部裂组SA=2.6°±13.1°,PI=54.6°±9.0°,TK=23.5°±15.5°,LL=-53.0°±18.3°;发育不良组SA=11.2°±10.5°,PI=60.8°±14.5°,TK=21.5°±14.3°,LL=-45.3°±15.9°;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滑脱组SA=3.3°±12.6°,PI=55.3°±10.4°,TK=24.0°±13.1°,LL=-52.7°±17.4°;重度滑脱组SA=14.5°±12.8°,PI=61.0°±12.2°,TK=14.8°±3.7°,LL=-40.0°±20.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L5滑脱中,发育不良性多为重度滑脱,而峡部裂性多为轻度滑脱。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容易出现矢状面失衡和滑脱进展,其脊柱-骨盆矢状面呈现躯干前倾,骶骨垂直和骨盆后倾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腰椎滑脱 峡部裂 发育不良 矢状面平衡 脊柱-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及其对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影响
10
作者 潘辉龙 张国如 +1 位作者 谢行思 韦永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25年第8期828-836,共9页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其对邻近椎体继发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其对邻近椎体继发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2年1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201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PKP术后随访2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AVCF将患者分为AVCF组(n=44)和非AVCF组(n=157)。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AVCF组和非AVCF组术后3个月各项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PKP术后AVCF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项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对OVCF患者PKP术后AVCF的预测价值。结果:AVCF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及ODI显著性高于非AVCF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性降低,非AVCF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性低于AVCF组(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点的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AVCF组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的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及PT无显著性差异(P>0.05),SVA、PI、TPA、LL、SS及TK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非AVCF组SVA与TPA、TK、TLK、LL、PT相关,TPA与TK、TLK、LL、PI、SS、PT相关,TK与TLK、PT、SS相关,TLK与LL、PI、PT相关,LL与PT、SS相关,PT与SS相关(P<0.05);AVCF组SVA与TPA相关,TPA与LL、PI、PT、SS相关,PT与PI、SS相关(P<0.05);TK、SVA、PI、SS、TPA及LL与OVCF患者PKP术后AVCF显著相关(P<0.05)。调整年龄、初始骨折部位、椎体高度恢复率、糖尿病、术前骨折椎体数、骨密度、骨水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后,SVA(OR=2.633,95%CI:1.857~3.732)、TPA(OR=2.497,95%CI:1.684~3.702)、TK(OR=3.184,95%CI:2.699~3.755)、LL(OR=0.526,95%CI:0.438~0.631)、PI(OR=0.478,95%CI:0.320~0.715)及SS(OR=0.592,95%CI:0.500~0.701)仍与AVCF显著性相关(P<0.001);SVA、TPA、TK、LL、PI、SS对OVCF患者PKP术后AVCF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50],其中SVA预测AVCF的AUC值(0.826)高于其他参数,其灵敏度为0.827、特异度为0.757,准确性为0.792。结论:OVCF患者PKP术后AVCF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情况存在显著相关性,SVA、TPA、TK、LL、SS、PI对PKP术后AVCF的发生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术后3个月SVA、TPA、TK较小及LL、SS、PI较大的OVCF患者PKP术后AVCF发生的概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邻近椎体继发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矢状面形态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亚伟 王冰 +3 位作者 吕国华 李磊 戴瑜亮 涂志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77-983,共7页
目的:基于矢状面形态特点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进行分型,评价其在腰椎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DS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7例L4 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2例... 目的:基于矢状面形态特点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进行分型,评价其在腰椎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DS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7例L4 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50~67岁(58.5±9.5岁).由3名观察者分别根据DS患者术前L4/5节段矢状面形态分为3型:(1)开口型,腰椎滑脱角(slip angle,SA)>5°;(2)平行型,0°≤SA≤5°;(3)闭口型,SA<0°.所有患者均采用侧前方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o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LIF)治疗,术中参照患者矢状位形态分型调整手术体位摆放、cage置入位置和固定等.测量术前及术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评估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对3名观察者的分型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并对各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名观察者之间分型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26~0.894,观察者自身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75~0.916,均高度一致.37例DS患者中开口型12例(A组),平行型17例(B组),闭口型8例(C组),术前各组间LL、PT、SS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LL、SS显著性低于其余两组(P<0.05),各组间PI、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B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C组PT较术前显著性降低,SS、LL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C组患者腰痛VAS显著大于其余两组(P<0.05),术后各组腰痛、腿痛VAS,ODI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其中C组腰痛VAS、O-DI和SF-36心理健康评分改善幅度均大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基于DS矢状面形态特点分型简单、方便且可信度高,根据DS不同分型制定相应的ALLIF治疗策略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侧前方腰椎椎间融合术 矢状位形态分型 脊柱-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全长X线片的构建及其评价整体矢状面平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鹏志 王冰 +6 位作者 吕国华 李亚伟 李磊 戴瑜亮 卿亚龙 吴鹏飞 徐洁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0-717,共8页
目的:应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系统构建新型人体全长X线片,并分析其评价人体整体矢状面平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采用DR系统对30例志愿患者一次性连续曝光采集影像数据,运用医学图像处理软... 目的:应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系统构建新型人体全长X线片,并分析其评价人体整体矢状面平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采用DR系统对30例志愿患者一次性连续曝光采集影像数据,运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全自动拼接获取人体全长X线片,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5~65岁(56.5±6.1岁)。同时接受全脊柱和下肢X线片检查。利用Surgimap软件由两名脊柱外科医师和一名影像科医师分别在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全脊柱和下肢侧位X线片上分别独立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矢状面垂直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骶股角(sacrofemoral angle,KFA)、膝关节角(knee angle,KA)、踝关节角(ankle angle,AA)、骨盆位移(pelvic shift,P.Shift)。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相关参数在不同摄片方式中的一致性,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观察者内以及观察者间参数值的一致性。结果: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与全脊柱和下肢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脊柱-骨盆-下肢参数比较的P值为0.782~0.969,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一致性。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测量的TK、LL、PI、PT、SS、SVA值与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值的观察者内ICCs分别为0.696~0.857、0.724~0.873、0.672~0.943、0.691~0.851、0.648~0.852、0.645~0.867;观察者间的ICCs为0.678~0.822、0.704~0.872、0.772~0.904、0.763~0.936、0.665~0.824、0.541~0.665;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上测量的PI、PT、SS、KFA、KA、AA、P.shift值与下肢侧位X线片上测量值的观察者内ICCs分别为0.673~0.932、0.623~0.828、0.634~0.861、0.701~0.873、0.645~0.867、0.679~0.855、0.592~0.827;观察者间的ICCs为0.665~0.914、0.631~0.811、0.625~0.843、0.541~0.765、0.591~0.753、0.613~0.798、0.543~0.762。结论:采用DR系统一次性连续曝光成像构建人体全长X线片可行,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参数与全脊柱和下肢侧位X线片上测量结果一致率高,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全长X线片 矢状面平衡 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参数 可靠性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影像学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宁 曾燕 +2 位作者 赵晨 邓晓娟 王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98-604,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thmic spondylogisthesis,IS)的影像学相关因素,以了解IS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8月在我院行全脊柱X线正侧位片检查的34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组(A组),年龄26.8±5.6岁(...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thmic spondylogisthesis,IS)的影像学相关因素,以了解IS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8月在我院行全脊柱X线正侧位片检查的34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组(A组),年龄26.8±5.6岁(18~35岁);另选取腰椎峡部裂组(B组)21例,腰椎峡部裂伴峡部退变组(C组)23例,IS组(D组)19例,B、C、D组峡部裂均位于L5。所有图像均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诊断医师判定。测量各组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和下腰椎解剖参数,脊柱平衡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平衡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下腰椎解剖参数包括椎板角、椎间隙角。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间各影像学参数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峡部裂及IS的相关因素,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C)及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组间TK、SVA、PI、PT、SS、L3椎板角、L4椎板角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TK、L3/4椎间隙角和L5/S1椎间隙角(L5/S1 intervertebral space angle,LSA)与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密切相关,SS和TK与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L3/4椎间隙角、LSA与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PI和SVA与IS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ROCC及约登指数结果显示腰椎峡部裂的正相关因素SS、TK临界值分别为28.4°、25.8°;其负相关因素L3/4椎间隙角、LSA的临界值分别为10.8°、6.0°;IS的正相关因素PI、SVA的临界值分别为50.5°、10.9mm。结论:SS、TK、L3/4椎间隙角、LSA、PI、SVA与L5 I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S、TK增大易发生腰椎峡部裂,而L3/4椎间隙角、LSA是腰椎峡部裂的保护性因素;PI、SVA增大易发生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下腰椎 峡部裂 脊柱-骨盆平衡参数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