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毅 邵杰 +2 位作者 李唯 李雄飞 白玉树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3-539,共7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不同下固定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49例AI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和最...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不同下固定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49例AI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和最近1次随访时(术后随访至少24个月)的影像学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轴向偏距(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近胸弯、主胸弯、胸腰弯/腰弯Cobb角,并计算PI-LL。根据下固定椎将患者分为T_(12)~L_(2)组和L_(3)~L_(5)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参数。结果T_(12)~L_(2)组31例AIS患者,L_(3)~L_(5)组18例AIS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Risser征、融合椎体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的SVA、PI、PT、SS、TK、LL和PI-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近1次随访时,L_(3)~L_(5)组的LL较术前增大(P=0.001),T_(12)~L_(2)组的LL较术前减小(P=0.027),T_(12)~L_(2)组和L_(3)~L_(5)组PI-LL均较术前增大[1.8°(-4.0°,8.7°)vs 0.3°(-4.7°,5.7°)、-10.1°(-14.4°,-8.8°)vs 1.7°(-7.3°,5.6°),P=0.016、0.002],L_(3)~L_(5)组的PI-LL变化值大于T_(12)~L_(2)组(P<0.001)。结论对于AIS患者,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远端固定至L_(3)~L_(5)时,术后LL会增大,引起PI与LL不匹配,这可能影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术前应根据PI预测合适的LL以避免术中过度弯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平衡 远端融合 骨盆入射角 腰椎前凸角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及其对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影响
2
作者 潘辉龙 张国如 +1 位作者 谢行思 韦永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8-836,共9页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其对邻近椎体继发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探讨其对邻近椎体继发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2年1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201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PKP术后随访2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AVCF将患者分为AVCF组(n=44)和非AVCF组(n=157)。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AVCF组和非AVCF组术后3个月各项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PKP术后AVCF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项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对OVCF患者PKP术后AVCF的预测价值。结果:AVCF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及ODI显著性高于非AVCF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性降低,非AVCF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性低于AVCF组(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点的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AVCF组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的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及PT无显著性差异(P>0.05),SVA、PI、TPA、LL、SS及TK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非AVCF组SVA与TPA、TK、TLK、LL、PT相关,TPA与TK、TLK、LL、PI、SS、PT相关,TK与TLK、PT、SS相关,TLK与LL、PI、PT相关,LL与PT、SS相关,PT与SS相关(P<0.05);AVCF组SVA与TPA相关,TPA与LL、PI、PT、SS相关,PT与PI、SS相关(P<0.05);TK、SVA、PI、SS、TPA及LL与OVCF患者PKP术后AVCF显著相关(P<0.05)。调整年龄、初始骨折部位、椎体高度恢复率、糖尿病、术前骨折椎体数、骨密度、骨水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后,SVA(OR=2.633,95%CI:1.857~3.732)、TPA(OR=2.497,95%CI:1.684~3.702)、TK(OR=3.184,95%CI:2.699~3.755)、LL(OR=0.526,95%CI:0.438~0.631)、PI(OR=0.478,95%CI:0.320~0.715)及SS(OR=0.592,95%CI:0.500~0.701)仍与AVCF显著性相关(P<0.001);SVA、TPA、TK、LL、PI、SS对OVCF患者PKP术后AVCF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50],其中SVA预测AVCF的AUC值(0.826)高于其他参数,其灵敏度为0.827、特异度为0.757,准确性为0.792。结论:OVCF患者PKP术后AVCF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情况存在显著相关性,SVA、TPA、TK、LL、SS、PI对PKP术后AVCF的发生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术后3个月SVA、TPA、TK较小及LL、SS、PI较大的OVCF患者PKP术后AVCF发生的概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脊柱-骨盆参数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邻近椎体继发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全长X线片的构建及其评价整体矢状面平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被引量:7
3
作者 李鹏志 王冰 +6 位作者 吕国华 李亚伟 李磊 戴瑜亮 卿亚龙 吴鹏飞 徐洁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0-717,共8页
目的:应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系统构建新型人体全长X线片,并分析其评价人体整体矢状面平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采用DR系统对30例志愿患者一次性连续曝光采集影像数据,运用医学图像处理软... 目的:应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系统构建新型人体全长X线片,并分析其评价人体整体矢状面平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采用DR系统对30例志愿患者一次性连续曝光采集影像数据,运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全自动拼接获取人体全长X线片,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5~65岁(56.5±6.1岁)。同时接受全脊柱和下肢X线片检查。利用Surgimap软件由两名脊柱外科医师和一名影像科医师分别在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全脊柱和下肢侧位X线片上分别独立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矢状面垂直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骶股角(sacrofemoral angle,KFA)、膝关节角(knee angle,KA)、踝关节角(ankle angle,AA)、骨盆位移(pelvic shift,P.Shift)。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相关参数在不同摄片方式中的一致性,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观察者内以及观察者间参数值的一致性。结果: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与全脊柱和下肢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脊柱-骨盆-下肢参数比较的P值为0.782~0.969,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一致性。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测量的TK、LL、PI、PT、SS、SVA值与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值的观察者内ICCs分别为0.696~0.857、0.724~0.873、0.672~0.943、0.691~0.851、0.648~0.852、0.645~0.867;观察者间的ICCs为0.678~0.822、0.704~0.872、0.772~0.904、0.763~0.936、0.665~0.824、0.541~0.665;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上测量的PI、PT、SS、KFA、KA、AA、P.shift值与下肢侧位X线片上测量值的观察者内ICCs分别为0.673~0.932、0.623~0.828、0.634~0.861、0.701~0.873、0.645~0.867、0.679~0.855、0.592~0.827;观察者间的ICCs为0.665~0.914、0.631~0.811、0.625~0.843、0.541~0.765、0.591~0.753、0.613~0.798、0.543~0.762。结论:采用DR系统一次性连续曝光成像构建人体全长X线片可行,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参数与全脊柱和下肢侧位X线片上测量结果一致率高,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全长X线片 平衡 脊柱-骨盆-下肢参数 可靠性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