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龙智生 龚飞鹏 陈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4-979,共6页
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往往需要长节段固定,然而长节段固定融合节段的刚性差别以及交界区域内的应力集中,容易导致固定近端出现交界性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或者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 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往往需要长节段固定,然而长节段固定融合节段的刚性差别以及交界区域内的应力集中,容易导致固定近端出现交界性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或者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融合节段 退行性脊柱 交界性 交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弯椎体角度水平化在退行性脊柱侧凸冠状位矫正中的意义
2
作者 李传旭 刘子扬 +4 位作者 付玄昊 江泽华 刘林岩 冯飒 朱如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30-1037,共8页
目的:分析脊柱融合术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冠状面失衡的矫正情况,探讨腰骶弯最倾斜椎体(L4或L5椎体)角度水平化对冠状面失衡矫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3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矫正手术的61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 目的:分析脊柱融合术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冠状面失衡的矫正情况,探讨腰骶弯最倾斜椎体(L4或L5椎体)角度水平化对冠状面失衡矫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3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矫正手术的61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44例;年龄51~78岁(63.57±8.41岁);体重指数15.79~35.55kg/m^(2)(25.83±3.69kg/m^(2))。根据术前Obeid分型及融合节段的长短将患者分为凹型长节段组(17例),凹型短节段组(15例);凸型长节段组(15例),凸型短节段组(14例)。在术前、术后3d全脊柱正侧位X线上测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冠状倾斜角)]和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矢状面轴向距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比较各组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矫正情况。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对凹型和凸型两组病例中腰骶弯最倾斜椎体角度(即L4或L5最大冠状倾斜角)矫正比例和术后CBD的关系进行研究;比较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凹型长节段组、凸型长节段组、凸型短节段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CBD以及L4或L5最大冠状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凹型短节段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以及L4或L5最大冠状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凸型患者术后CBD和冠状倾斜角矫正比例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570,P<0.01),术后CBD=32.81-(28.38×冠状倾斜角矫正比例);凸型患者L4或L5冠状最大倾斜椎体角度矫正比例超过45%时,预测CBD能够矫正至20mm以内。凹型患者术后CBD和冠状倾斜角矫正比例相关性不显著(r=0.098,P=0.59)。凸型组及凹型组短节段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小于长节段手术患者,四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中凸侧失衡患者短节段或长节段融合均能矫正冠状面失衡,而凹侧失衡患者需要长节段融合才能矫正冠状面失衡。为获得更好的术后冠状面平衡,凸侧失衡患者L4或L5冠状最大倾斜椎体矫正比例应超过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腰骶弯 冠状倾斜角 冠状面平衡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内镜下减压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垚 林万程 +3 位作者 宋继鹏 姚思远 姚明涛 丁立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5-703,共9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因ADS于本科室接受手术的53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因ADS于本科室接受手术的53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31例,接受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融合组(22例,接受有限减压融合术),并对以下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Lenke-Silva分级,术前、出院前、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放射学参数(侧凸Cobb角、脊柱整体平衡、脊柱-骨盆参数),出院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评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5.68±3.26个月,微创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融合组(78.64±5.19岁vs 64.95±4.31岁,P<0.05);微创组患者以Lenke-SilvaⅠ、Ⅱ级畸形为主,均为单侧神经症状;融合组患者以Lenke-SilvaⅡ、Ⅲ级畸形为主,73%的患者为单侧神经症状。微创组术前侧凸Cobb角显著低于融合组(23.92°±9.06°vs 39.58°±13.12°,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下肢放射痛,以及功能障碍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微创组腰痛及功能障碍评分优于融合组(P<0.05)。两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未观测到冠、矢状位失衡;末次随访时:微创组侧凸Cobb角进展1.51°,融合组矫形丢失1.82°。微创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手术率均低于融合组(P<0.05)。结论:对于下肢神经症状明显但不合并僵硬性冠、矢状位失平衡的ADS,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症状。短期随访结果显示,单纯内镜减压术后侧凸进展程度较小,在功能改善方面优于有限节段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 椎间孔狭窄 下肢神经根病 经椎间孔镜下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位失衡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昊聪 王兆瀚 +5 位作者 张子方 苏晓静 成俊遥 吴运昌 于洋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7-523,共7页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32例。于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肌力量...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32例。于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肌力量测试,将可完成"小燕飞"动作的12例患者分为A组,年龄55~73岁(65.2±4.7岁);将无法完成"小燕飞"动作的20例患者分为B组,年龄55~75岁(64.8±4.9岁)。随访1.3~2年(1.5±0.5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ic lumbar kyphosis,TLK)、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近端交界区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等]以及临床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和腰背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前A组的LL、TLK、TK、SVA、PT、PI、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29.6°±3.2°、33.5°±4.6°、54.6°±5.1°、9.9±2.1cm、28°±2.4°、54.8°±4.1°、26°±3.7°、(75.4±3.5)%、7.3±0.9分、8.7±0.5分;B组为29.7°±3.6°、35.3°±3.8°、55.2°±3.7°、9.4±1.6cm、28°±1.6°、52.2°±1.7°、23.4°±2.9°、(76.4±2.2)%、7.2±0.7分、8.5±0.5分。术后即刻A组的LL、TLK、TK、SVA、PJA、PT、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41.5°±4.1°、8.8°±3.6°、25.8°±2.1°、3.6±1.0cm、3.6°±1.1°、14.8°±1.2°、40.8°±2.5°、(21.9±2.3)%、2.4±0.7分、23.2±1.4分;B组为40.6°±2.2°、10.1°±3.2°、27.3°±1.9°、3.5±1.0cm、3.8°±1.1°、16.9°±2.3°、35.3°±2.7°、(20.3±2.2)%、2.9±0.6分、23.0±1.3分;末次随访时A组为43.6°±4.3°、10.8°±3.6°、28.7°±1.8°、4.8±1.0cm、4.4°±1.5°、15.8°±1.2°、41.8°±2.7°、(14.5±5.1)%、2.0±1.6分、24.7±0.7分;B组为43.2°±2.0°、18.6°±3.2°、38.4°±3.2°、8.7±1.6cm、8.3°±2.6°、23.6°±2.6°、9.1°±3.3°、(28.7±3.2)%、4.6±1.7分、24.0±1.0分。两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矢状位参数以及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LL无显著性差异(P>0.05),TK、TLK、PT、SS、SVA、PJ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3例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末次随访时两组ODI、腿痛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优于B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矢状位纠正起到重要作用,术前良好的腰背肌力量可减少长节段固定术后矢状位纠正的丢失,从而降低交界性后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肌肉力量 矢状位平衡 脊柱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岩 张雪松 +6 位作者 刘郑生 肖嵩华 张永刚 刘保卫 张西峰 路宁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评价使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骨科1998年7月~2003年7月手术治疗的8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41例行后路减压、椎体间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 目的:探讨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评价使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骨科1998年7月~2003年7月手术治疗的8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41例行后路减压、椎体间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4例行后路椎小关节截骨、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0例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7例先行一期前路脊柱松解、二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切口感染1例,延迟愈合4例,7例术后出现呼吸道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6例围手术期内出现心脏病复发,经过内科会诊处理平稳缓解.随访6个月~4年,影像学检查无断钉断棒,未见上、下融合椎部位的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2年以上随访者42例,Oswetry功能评分由术前58.62±12.48分改善至31.15±14.12分.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可达到矫形、固定、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有利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改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彦明 李明 杨长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93-1098,共6页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与DS患者冠状面影像学参数与矢状面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DS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冠状位Cobb角、顶椎椎体/椎间盘的位置、侧凸的...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与DS患者冠状面影像学参数与矢状面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DS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冠状位Cobb角、顶椎椎体/椎间盘的位置、侧凸的方向、顶椎旋转度、侧凸节段、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骶骨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位垂直轴(SVA)和PI-LL。根据矢状面平衡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失平衡组(A组),SVA>5cm;平衡组(B组),SVA≤5cm,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和影像学参数。结果:99例患者中女83例,男16例;年龄41~92岁(中位数为67岁);冠状位Cobb角10°~75°(中位数为23°);侧凸长度3~7个椎体(中位数为5个椎体)。顶椎最常见的位置在L2/3(81%),顶椎椎体旋转程度的中位数为Ⅱ度(Ⅰ~Ⅲ度)。冠状位Cobb角和侧凸节段相关(r=0.23,P<0.005),和顶椎旋转亦相关(r=0.53,P<0.005)。A组33例,B组66例;两组间年龄、LL、PT、冠状位Cobb角、顶椎旋转度和PI-LL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性别、TK、TL、SS和P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S患者冠状位Cobb角与侧凸节段和顶椎旋转间有相关关系;矢状位平衡和失衡患者的年龄、冠状位Cobb角、LL、PT和PI-LL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矢状位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希诺 海涌 +5 位作者 关立 孙祥耀 刘玉增 刘铁 王云生 韩超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4-523,共10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收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功能评分,包括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MI),术前合并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情况,吸烟情况,既往手术史,住院时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JOA评分、VAS评分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评分;与手术相关的参数,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融合节段、减压节段、骶骨融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截骨术、螺钉松动、断棒、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再手术、术前与末次随访Cobb角、术前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末次随访时的PI-LL、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垂直轴(SVA)。对比两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PI、骶骨倾斜角(SS)、LL、PI-LL、胸椎后凸角(TK)、LL-TK、实际腰椎前凸角(RLL)、实际胸椎后凸角(RTK)、实际腰椎前凸角与实际胸椎后凸角匹配值(RLL-RTK)、上端椎坡度(UIVs)、上端椎倾斜角(UIVi)、SVA、UIV与C7垂线距离(UIVa)与UIV上终板前缘与椎体后缘垂线距离(UIVb)的比值(UIVa/b)。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然后再用SNK法进行多重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而非连续数据的统计学显著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可疑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PJK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代入Logistics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定PJK相关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检验(r)用于评估骨盆与脊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BMI、糖尿病、吸烟、末次随访ODI和LSDI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相关参数中,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骶骨融合、PLC损伤、再手术率、术前PI-LL、末次随访PI-LL和末次随访SVA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中,PT、SS、LL、PI-LL、LL-TK、RLL、RLL-RTK、UIVs、UIVi和UIVa/b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组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参数包括性别、BMI、糖尿病、吸烟、LL-TK、UIVs、UIVa/b、PI-LL、骶骨融合和PLC损伤。再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S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OR 1.6,P=0.000)、吸烟(OR 3.1,P=0.016)、UIVs(OR 2.0,P=0.015)和PI-LL(OR 1.2,P=0.015)。在脊柱骨盆参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中发现,SVA与UIVa/b、UIVs和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93,P<0.001)、(r=-0.66,P<0.001)和(r=-0.68,P<0.001);UIVa/b与UIVs及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63,P<0.001)和(r=0.-68,P<0.001)。结论:接受长节段PLIF的ADS患者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吸烟、UIVs和PI-LL。UIVa/b可以反映SVA情况和UIV倾斜情况,可作为发生PJK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 近端交界性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位失衡评估与矫正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昊聪 张子方 +4 位作者 成俊遥 吴运昌 王兆瀚 王征 王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1-1123,共3页
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人体骨骼发育成熟后,除外脊柱本身的疾病,例如创伤、肿瘤、感染等以及原有侧凸进展,因椎间盘、双侧的椎间小关节严重退变引发椎间隙非对称性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是侧方滑移,... 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人体骨骼发育成熟后,除外脊柱本身的疾病,例如创伤、肿瘤、感染等以及原有侧凸进展,因椎间盘、双侧的椎间小关节严重退变引发椎间隙非对称性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是侧方滑移,冠状面上形成大于10°的侧凸,矢状面上则表现为腰椎前凸消失及节段性后凸[1]。目前,DS在老年人群的发生率已高达68%[2~4],对于保守治疗后仍存在腰痛、下肢放射痛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矢状位 矫正 评估 失衡 椎间小关节 转性半脱位 下肢放射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矢状位失衡与影响畸形发展的因素 被引量:8
9
作者 桑宏勋 雷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0-200,共1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mive scoliosis,DS)在矢状面上往往表现为腰椎前凸变浅消失或节段性后凸。随着侧凸进展,侧凸通常会逐渐加重,而且进展速度要快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DS患者逐...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mive scoliosis,DS)在矢状面上往往表现为腰椎前凸变浅消失或节段性后凸。随着侧凸进展,侧凸通常会逐渐加重,而且进展速度要快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DS患者逐步出现腰痛,可因椎管狭窄而出现下肢放射痛或间歇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患者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 矢状位 退变性脊柱 畸形 失衡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13
10
作者 迟鹏飞 王征 +5 位作者 吴兵 宋凯 王兆瀚 张建党 成俊遥 于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冠状位失平衡的评估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DS患...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冠状位失平衡的评估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DS患者,测量并计算患者腰椎MRI顶椎层面椎旁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atio of CSAconcave to CSAconvex,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atio of FSFconcave to FSFconvex,rFSF),并在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coronal Cobb angle,CA)和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根据C7铅垂线(C7PL)与骶骨中垂线(CSVL)的相对位置,将22例CBD≥30mm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C7PL在凸侧边,13例)和B组(C7PL在凹侧边,9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椎旁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椎旁肌凹侧CSA均显著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椎旁肌两侧FSF无统计学差异(P>0.05)。CA与多裂肌凸侧CSA、竖脊肌和椎旁肌双侧CSA呈负相关(r=-0.233、-0.346、-0.211、-0.387、-0.232,P<0.05),与多裂肌凹侧FSF、rCSA和椎旁肌rCSA呈正相关(r=0.360、0.424、0.259,P<0.05)。A组CBD与各个肌肉的影像学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B组CBD与竖脊肌凹侧CSA,腰大肌凹侧FSF,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和椎旁肌rCSA,腰大肌rFSF呈正相关(r=0.720、0.768、0.720、0.752、0.738、0.721、0.893,P<0.05)。结论:ADS患者椎旁肌和腰大肌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多裂肌rCSA与CA的相关性最强,在CBD超过30mm且C7PL在凹侧边的ADS患者中腰大肌rFSF与CBD的相关性最强,表明椎旁肌和腰大肌能体现ADS患者在冠状位失衡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 椎旁肌 腰大肌 冠状位失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参与退行性脊柱侧凸发病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1
作者 段煜东 张子程 +5 位作者 李博 程亚军 陈绍丰 李明 周潇逸 魏显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02-1407,共6页
退行性脊柱侧凸和骨质疏松的患者都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群,且两者均可导致严重的脊柱病变。早期研究发现骨质疏松可能在椎体不对称性退变和躯干肌力下降等方面参与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但也有少数研究表明两者在致病机制上无明显联系。本... 退行性脊柱侧凸和骨质疏松的患者都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群,且两者均可导致严重的脊柱病变。早期研究发现骨质疏松可能在椎体不对称性退变和躯干肌力下降等方面参与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但也有少数研究表明两者在致病机制上无明显联系。本文就此对骨质疏松如何参与退行性脊柱侧凸发病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明确骨质疏松是否会对患者脊柱产生影响,从而为预防和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骨质疏松 骨结构 骨密度 肌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兆瀚 王征 +5 位作者 吴兵 宋凯 张建党 张子方 迟鹏飞 成俊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MRI影像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矢状位失平衡评估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女性ADS患者52例,年龄55~65... 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MRI影像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矢状位失平衡评估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女性ADS患者52例,年龄55~65岁,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分别测量患者腰椎MRI上L1~S1椎间盘层面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并在患者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PI-LL,对椎旁肌L1~S1各层面FSF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LSD事后多重比较,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椎旁肌退变程度和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L1~S1各层面FSF有显著性差异(P<0.01),L5/S1层面椎旁肌FSF明显大于其他层面(P<0.05)。冠状位Cobb角与L1/2、L2/3、L3/4、L4/5椎间盘层面CSA呈负相关(r=-0.358、-0.367、-0.329、-0.283,P<0.05)。椎旁肌FSF与PT在L1~S1各层面呈正相关(r=0.487、0.394、0.354、0.356、0.355,P<0.05),而与SS呈负相关(r=-0.494、-0.440、-0.373、-0.301、-0.300,P<0.05)。椎旁肌FSF与LL在L1/2、L2/3层面呈负相关(r=-0.398、-0.328,P<0.05)。椎旁肌总体FSF(TFSF)与PT呈正相关(r=0.395,P<0.01),与LL呈负相关(r=-0.345,P<0.05)。L1~S1各层面椎旁肌CSA、FSF与SVA、PI、TK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L1~S1各层面椎旁肌CSA呈正相关(P<0.05),而与椎旁肌各层面FSF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DS患者中,椎旁肌FSF与PT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提示椎旁肌的退变可能参与了脊柱退变和代偿机制的过程,椎旁肌FSF可能反映了ADS患者矢状位失平衡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椎旁肌 矢状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肉退变与顶椎旋转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迟鹏飞 王征 +6 位作者 吴兵 宋凯 王兆瀚 张建党 成俊遥 于洋 李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8-492,共5页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顶椎旋转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顶椎层面MRI影像上测量并计算患者多裂肌、...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顶椎旋转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顶椎层面MRI影像上测量并计算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FSF)和顶椎旋转度(apical vertebra rotation,AVR)。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AV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6例ADS患者,男18例,女78例;年龄64.64±7.18岁;腰椎前凸角20.19°±17.61°;Cobb角24.70°±10.41°;AVR 10.94°±6.47°,旋转方向均偏向侧凸凸侧。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凹侧CSA均显著性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性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性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两侧F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R与多裂肌凸侧CSA、腰大肌凸侧FSF呈显著性负相关(r=-0.225、-0.292,P<0.05),与多裂肌rCSA、竖脊肌r FSF呈显著性正相关(r=0.396、0.215,P<0.05)。结论:ADS患者脊柱侧凸顶椎两侧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AVR显著相关,多裂肌、竖脊肌的退变可能参与顶椎的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 多裂肌 竖脊肌 腰大肌 顶椎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内固定术后外科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林友禧 沈建雄 +2 位作者 戎天华 谭海宁 焦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25-931,共7页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属于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的一种,特指发生于骨骼成熟以后的原发性脊柱侧凸,冠状面上Cobb角大于10°。因其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且常见于腰椎,故又被称为...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属于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的一种,特指发生于骨骼成熟以后的原发性脊柱侧凸,冠状面上Cobb角大于10°。因其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且常见于腰椎,故又被称为老年性腰椎侧凸(de novo lumbar scoliosis,DLS)。据统计,40岁以上的亚洲人群中ADS的患病率约为9.1%,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ADS最早出现的病理生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变及不对称塌陷,而小关节为主的后方结构退变使其逐渐加重。患者通常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和间歇性跛行症状。研究显示,对比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ADS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疼痛、改善功能、稳定脊柱,防止畸形进展,从而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提高生活质量 冠状面 内固定术后 亚洲人群 减轻疼痛 椎间盘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面平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友禧 李星野 沈建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5-748,共4页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是发生于骨骼成熟以后由于椎间盘及椎间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而导致的原发性脊柱侧凸,在冠状面上Cobb角大于10°[1]。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中ADS的患病率达13%~30%,随着年龄...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是发生于骨骼成熟以后由于椎间盘及椎间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而导致的原发性脊柱侧凸,在冠状面上Cobb角大于10°[1]。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中ADS的患病率达13%~30%,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更高[2、3]。患者通常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和间歇性跛行症状。但侧凸的弯型与患者临床症状间的联系仍不明确。脊柱的矢状面失平衡也可以引起患者明显甚至保守治疗无效的腰背痛。ADS通常每年进展1~6°(平均3°),骨质疏松、冠状面Cobb角〉30°、椎体旋转〉Ⅱ度、侧方滑移〉6mm和髂嵴间连线经过L5为侧凸进展的危险因素[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矢状面 平衡 成人 COBB角 临床症状 退行性改变 椎间小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与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丁红涛 刘玉增 海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9-284,共6页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4%~32%^([1])。其常合并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椎体旋转、椎间关节半脱位及矢状面失平衡等病理改变,其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脊柱功能状况,重建稳定性...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4%~32%^([1])。其常合并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椎体旋转、椎间关节半脱位及矢状面失平衡等病理改变,其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脊柱功能状况,重建稳定性,恢复脊柱平衡,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手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椎间关节 神经根管狭窄 半脱位 椎体旋转 脊柱功能 手术策略 融合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髋关节疾病的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昊聪 于海龙 +4 位作者 刘欣伟 张猛 黄子钧 项良碧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75-881,共7页
目的:探讨合并髋关节疾病的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与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手术的DS患者180例,其中合并髋关节疾病并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6... 目的:探讨合并髋关节疾病的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与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手术的DS患者180例,其中合并髋关节疾病并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6例。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行腰椎手术患者11例(A组),先行腰椎手术再行THA患者15例(B组)。随访时间1~3年(平均1.5年)。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腰椎手术时间、THA手术时间、腰椎术中出血量、THA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日。同时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双肩平衡情况、Cobb角、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髋臼前倾角(anteversion of acetabulum,A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腿痛VAS评分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A、B两组年龄分别为58~69岁(64.2±3.4岁)和60~68岁(64.3±2.5岁);THA出血量分别为420.9±2.6ml和331.3±26.7ml,手术时间分别为2.3±0.2h和1.6±0.2h,住院时间分别为6.8±0.6d和5.9±0.8d;腰椎手术出血量分别为873.6±37.8ml和812.0±19.7ml,手术时间分别为6.6±0.3h和6.4±0.3h,住院日分别为14.7±0.6d和17.4±0.7d;其中,A组的THA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日均多于B组,腰椎手术住院日少于B组(均P<0.01)。两组术前Cobb角、LL、PT、SS、SVA、TK、AA、ODI评分、腿痛VAS评分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末次随访时,A、B组Cobb角分别为2.8°±1.7°和3.0°±1.3°,LL分别为43.7°±1.7°和44.9°±1.8°,PT分别为23.3°±0.9°和23.8°±1.4°,SS分别为39.9°±1.3°和39.9°±0.8°,SVA分别为5.7±0.4cm和5.7±0.2cm,TK分别为28.4°±2.1°和27.9°±2.7°,腿痛VAS评分分别为2.8±0.8分和2.9±1.0分,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A分别为26.8°±1.0°和20.5°±1.5°,ODI评分分别为25.8±1.0分和17.5±2.0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1.3±1.8分和88.0±1.2分,A组的AA值大于B组,ODI评分明显高于B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B组(均P<0.01)。术后随访,A组出现5例双肩不等高,躯干向一侧倾斜。B组腰椎术后未行THA之前,有8例患者因髋关节活动受限无法走路,活动受限程度重于腰椎术前。结论:对于合并髋关节疾病的DS患者,先行脊柱手术解决腰椎神经症状并纠正脊柱矢状位平衡,再行髋关节置换,既简化了关节置换难度,也可以通过关节置换最后调整脊柱手术残留下来的不平衡因素。但同时也面临腰椎术后、THA术前的手术间隔时间直立和行走活动的严重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髋关节疾病 脊柱手术 关节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牛晓健 张莹 +4 位作者 杨思振 邱浩 陈武桂 周驰雨 初同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6-212,共7页
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和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 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和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胃肠道反应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硬脊膜破裂、胸腔积液、心律失常、肝功能损害和休克)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早期并发症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合并症;术前风险评估指标,包括麻醉风险分级、营养风险筛查、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主弯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脊柱失状位轴;术中相关指标,包括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手术椎间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术中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患者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次数、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64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0.8±7.9(50~78)岁,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2.8%(21/64)。有合并症(57.1%vs 25.6%)、术前营养风险筛查≥1分(42.9%vs16.3%)、手术风险评估≥2分(52.4%vs 25.6%)和手术时间(279.3±97.8min vs 238.8±59.3min)、手术固定节段数(8.1±1.6 vs 6.9±2.1)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骨密度、冠状面Cobb角、CBD、SVA、术前麻醉风险分级、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和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椎间融合节段个数、减压节段个数、截骨等级以及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术前手术风险评估分值、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是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和手术时间是ADS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每增加1分(OR=3.114,P=0.032)、手术时间每增加1min(OR=1.010,P=0.033),发生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增加2.11倍和0.01倍。结论: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缩短手术时间,对降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手术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特点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岩 张雪松 +3 位作者 张永刚 刘郑生 肖嵩华 刘保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研究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DLSS)患者神经根性压迫的原因及其与侧凸形式的关系。方法选取1999年7月~2002年12月本院骨科治疗的27例DLSS患者,术前进行神经系统物理检查,通过神经根性特定体表分部确定受压神经根序列和侧别。全... 目的研究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DLSS)患者神经根性压迫的原因及其与侧凸形式的关系。方法选取1999年7月~2002年12月本院骨科治疗的27例DLSS患者,术前进行神经系统物理检查,通过神经根性特定体表分部确定受压神经根序列和侧别。全部患者进行X线平片、核磁共振检查和腰椎管造影,并确定神经根受压位置。结果27例患者中6例存在L3神经根性症状,13例存在L4神经根性症状,15例存在L5神经根性症状,9例存在S1神经根性症状。L3、L4神经根多在侧凸凹侧的神经根孔或神经根孔以外的部位存在压迫和狭窄,L5、S1神经根则较多在侧凸凸侧的侧隐窝位置存在压迫。结论DLSS患者神经根性损害出现在侧凸凹、凸两侧,出现的几率相近;神经根性损害的分布均接近于骶正中平分线,此结果可能与侧凸的非正常应力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腰椎性椎管狭窄 神经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疗效及其远端并发症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3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卢畅 康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9-695,共7页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效果以及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一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效果以及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一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2)年龄超过50岁;(3)影像学满足冠状面Cobb角度〉20°,或者矢状面平衡(SVA)〉5cm;(4)后方腰椎固定融合在4个节段以上;(5)随访时间在12个月以上。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影像学参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和远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远端固定椎在L5的患者43例(L5组),固定在S1的患者22例(S1组),固定到髂骨的患者9例(髂骨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8个月,三组患者术后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CSVL)、矢状面平衡(SVA)、PI-LL、PT角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ODI和SF-12 PCS)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远端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29.7%(22/74),保留L5/S1椎间盘患者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L5/S1融合的患者(39.5% vs 16.1%),保留L5/S1椎间盘是远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保留L5/S1椎间盘发生远端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退行性侧凸 冠状面平衡 矢状面平衡 骨盆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