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冠状位失平衡的评估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DS患...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冠状位失平衡的评估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DS患者,测量并计算患者腰椎MRI顶椎层面椎旁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atio of CSAconcave to CSAconvex,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atio of FSFconcave to FSFconvex,rFSF),并在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coronal Cobb angle,CA)和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根据C7铅垂线(C7PL)与骶骨中垂线(CSVL)的相对位置,将22例CBD≥30mm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C7PL在凸侧边,13例)和B组(C7PL在凹侧边,9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椎旁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椎旁肌凹侧CSA均显著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椎旁肌两侧FSF无统计学差异(P>0.05)。CA与多裂肌凸侧CSA、竖脊肌和椎旁肌双侧CSA呈负相关(r=-0.233、-0.346、-0.211、-0.387、-0.232,P<0.05),与多裂肌凹侧FSF、rCSA和椎旁肌rCSA呈正相关(r=0.360、0.424、0.259,P<0.05)。A组CBD与各个肌肉的影像学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B组CBD与竖脊肌凹侧CSA,腰大肌凹侧FSF,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和椎旁肌rCSA,腰大肌rFSF呈正相关(r=0.720、0.768、0.720、0.752、0.738、0.721、0.893,P<0.05)。结论:ADS患者椎旁肌和腰大肌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多裂肌rCSA与CA的相关性最强,在CBD超过30mm且C7PL在凹侧边的ADS患者中腰大肌rFSF与CBD的相关性最强,表明椎旁肌和腰大肌能体现ADS患者在冠状位失衡的严重程度。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和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和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胃肠道反应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硬脊膜破裂、胸腔积液、心律失常、肝功能损害和休克)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早期并发症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合并症;术前风险评估指标,包括麻醉风险分级、营养风险筛查、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主弯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脊柱失状位轴;术中相关指标,包括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手术椎间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术中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患者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次数、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64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0.8±7.9(50~78)岁,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2.8%(21/64)。有合并症(57.1%vs 25.6%)、术前营养风险筛查≥1分(42.9%vs16.3%)、手术风险评估≥2分(52.4%vs 25.6%)和手术时间(279.3±97.8min vs 238.8±59.3min)、手术固定节段数(8.1±1.6 vs 6.9±2.1)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骨密度、冠状面Cobb角、CBD、SVA、术前麻醉风险分级、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和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椎间融合节段个数、减压节段个数、截骨等级以及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术前手术风险评估分值、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是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和手术时间是ADS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每增加1分(OR=3.114,P=0.032)、手术时间每增加1min(OR=1.010,P=0.033),发生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增加2.11倍和0.01倍。结论: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缩短手术时间,对降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有益。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效果以及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一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效果以及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一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2)年龄超过50岁;(3)影像学满足冠状面Cobb角度〉20°,或者矢状面平衡(SVA)〉5cm;(4)后方腰椎固定融合在4个节段以上;(5)随访时间在12个月以上。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影像学参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和远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远端固定椎在L5的患者43例(L5组),固定在S1的患者22例(S1组),固定到髂骨的患者9例(髂骨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8个月,三组患者术后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CSVL)、矢状面平衡(SVA)、PI-LL、PT角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ODI和SF-12 PCS)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远端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29.7%(22/74),保留L5/S1椎间盘患者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L5/S1融合的患者(39.5% vs 16.1%),保留L5/S1椎间盘是远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保留L5/S1椎间盘发生远端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冠状位失平衡的评估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DS患者,测量并计算患者腰椎MRI顶椎层面椎旁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atio of CSAconcave to CSAconvex,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atio of FSFconcave to FSFconvex,rFSF),并在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coronal Cobb angle,CA)和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根据C7铅垂线(C7PL)与骶骨中垂线(CSVL)的相对位置,将22例CBD≥30mm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C7PL在凸侧边,13例)和B组(C7PL在凹侧边,9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椎旁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椎旁肌凹侧CSA均显著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椎旁肌两侧FSF无统计学差异(P>0.05)。CA与多裂肌凸侧CSA、竖脊肌和椎旁肌双侧CSA呈负相关(r=-0.233、-0.346、-0.211、-0.387、-0.232,P<0.05),与多裂肌凹侧FSF、rCSA和椎旁肌rCSA呈正相关(r=0.360、0.424、0.259,P<0.05)。A组CBD与各个肌肉的影像学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B组CBD与竖脊肌凹侧CSA,腰大肌凹侧FSF,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和椎旁肌rCSA,腰大肌rFSF呈正相关(r=0.720、0.768、0.720、0.752、0.738、0.721、0.893,P<0.05)。结论:ADS患者椎旁肌和腰大肌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多裂肌rCSA与CA的相关性最强,在CBD超过30mm且C7PL在凹侧边的ADS患者中腰大肌rFSF与CBD的相关性最强,表明椎旁肌和腰大肌能体现ADS患者在冠状位失衡的严重程度。
文摘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和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胃肠道反应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硬脊膜破裂、胸腔积液、心律失常、肝功能损害和休克)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早期并发症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合并症;术前风险评估指标,包括麻醉风险分级、营养风险筛查、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主弯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脊柱失状位轴;术中相关指标,包括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手术椎间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术中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患者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次数、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64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0.8±7.9(50~78)岁,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2.8%(21/64)。有合并症(57.1%vs 25.6%)、术前营养风险筛查≥1分(42.9%vs16.3%)、手术风险评估≥2分(52.4%vs 25.6%)和手术时间(279.3±97.8min vs 238.8±59.3min)、手术固定节段数(8.1±1.6 vs 6.9±2.1)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骨密度、冠状面Cobb角、CBD、SVA、术前麻醉风险分级、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和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椎间融合节段个数、减压节段个数、截骨等级以及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术前手术风险评估分值、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是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和手术时间是ADS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每增加1分(OR=3.114,P=0.032)、手术时间每增加1min(OR=1.010,P=0.033),发生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增加2.11倍和0.01倍。结论: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缩短手术时间,对降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有益。
文摘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效果以及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一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2)年龄超过50岁;(3)影像学满足冠状面Cobb角度〉20°,或者矢状面平衡(SVA)〉5cm;(4)后方腰椎固定融合在4个节段以上;(5)随访时间在12个月以上。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影像学参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和远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远端固定椎在L5的患者43例(L5组),固定在S1的患者22例(S1组),固定到髂骨的患者9例(髂骨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8个月,三组患者术后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CSVL)、矢状面平衡(SVA)、PI-LL、PT角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ODI和SF-12 PCS)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远端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29.7%(22/74),保留L5/S1椎间盘患者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L5/S1融合的患者(39.5% vs 16.1%),保留L5/S1椎间盘是远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保留L5/S1椎间盘发生远端并发症的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