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仿生杠杆理论对脊柱稳定性及内固定系统的新认识
1
作者 王昱傑 张晓萌 张殿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1-567,共7页
脊柱作为人体关键躯干骨结构,是支撑身体核心、执行多重生理功能的重要支柱。其不仅限于承重,还涉及减震保护内脏器官、协助身体运动等复杂功能[1]。在人类进化至双足直立行走的进程中,这一适应性变化虽然极大地拓宽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脊柱作为人体关键躯干骨结构,是支撑身体核心、执行多重生理功能的重要支柱。其不仅限于承重,还涉及减震保护内脏器官、协助身体运动等复杂功能[1]。在人类进化至双足直立行走的进程中,这一适应性变化虽然极大地拓宽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探索能力,但也对脊柱施加了前所未有的负载压力,加剧了其结构上的不稳定因素[2]。在直立姿态下,脊柱必须高效地分散并承受来自躯干及上肢的重力负荷。此外,它还需与头部、上下肢以及与之相连的肌肉系统紧密协作,这些肌肉不仅负责在重力环境中维持身体的静态与动态平衡,还作为动力来源,驱动身体进行复杂多样的活动[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系统 仿生杠杆理论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单节段原发胸椎肿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 被引量:21
2
作者 郑燕平 刘新宇 李慧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4-235,共2页
自2000年1月以来,对6例胸椎肿瘤累及全脊椎并压迫脊髓造成瘫痪的患者,施行后路病椎全切除、环脊髓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TSRH系统内固定术,重建胸椎的稳定性,术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近期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关键词 后路全脊椎切除 单节段原发胸椎肿瘤 脊柱稳定性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脊柱稳定性的保护与重建,积极稳妥地开展脊柱神经外科手术 被引量:12
3
作者 何百祥 鲍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7-160,共4页
脊柱神经外科是一门神经外科与骨科的交叉学科。我国的脊柱神经外科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地域发展极不平衡。本文客观评价了中国脊柱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脊柱稳定性的一些理论知识,以及临床上常用的一些... 脊柱神经外科是一门神经外科与骨科的交叉学科。我国的脊柱神经外科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地域发展极不平衡。本文客观评价了中国脊柱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脊柱稳定性的一些理论知识,以及临床上常用的一些保护和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方法,呼吁神经外科医师应该重视脊柱生物力学及稳定性的学习和研究,积极稳妥地开展脊柱神经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稳定性 保护 重建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下病灶清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胸椎结核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文军 姚女兆 +2 位作者 胡文凯 刘利乐 陆凌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743-743,748,共2页
由于胸腔镜技术较常规开胸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机体康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脊柱疾病手术的应用逐渐增多.我科从2003年1月起应用该技术治疗胸椎结核12例,获得了一些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胸椎结核 重建治疗 脊柱稳定性 病灶清除 胸腔镜下 手术创伤 胸腔镜技术 常规开胸 术后疼痛 机体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及对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群涛 赵晓生 +1 位作者 杨恬甜 桂志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42-44,共3页
目的对32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行椎板切除术,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3-01至2017-03-01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6例。对... 目的对32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行椎板切除术,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3-01至2017-03-01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6例。对照组采取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半椎板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其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改善率为87.5%(14/16),高于对照组的56.2%(9/16)(χ~2=18.876,P<0.05)。两组患者肿瘤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局部疼痛、感染、脑脊液漏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6、12个月行X线检查,对照组各出现1例患者脊柱失稳现象,研究组的脊柱稳定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行半椎板切除术不仅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临床症状,还可以缩短患者治疗时间,维护脊柱稳定性,安全性较高,临床上应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椎板切除术 椎管内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术损伤状态的脊柱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黎元 黄祥龙 +3 位作者 沈天真 胡宙 洪水棕 梅海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73-376,共4页
自的 通过对模拟椎间盘损伤状态的脊柱稳定性研究,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评价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术。方法 采用新鲜人体脊柱腰骶段标本。按不同的正常脊柱标本和模拟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术脊柱标本,分步进行加载,分别测定两坐标系间相对... 自的 通过对模拟椎间盘损伤状态的脊柱稳定性研究,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评价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术。方法 采用新鲜人体脊柱腰骶段标本。按不同的正常脊柱标本和模拟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术脊柱标本,分步进行加载,分别测定两坐标系间相对位移和转角。结果 绘制载荷-转角位移曲线,计算平均柔度系数和标化的平均柔度系数,发现椎间盘损伤状态下脊柱的抗扭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 从生物力学角度而言,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术是一种能较好保持脊柱稳定性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 腰椎间盘切割术 脊柱稳定性 生物力学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序贯损伤对其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金海明 吴聪聪 +1 位作者 吴爱悯 王向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0-40,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胸腰段(T12~L1)脊柱有限元模型中,后方韧带复合体(PLC)各韧带逐步破坏对脊柱运动范围(ROM)和瞬时旋转轴(IAR)位置的影响,并验证棘上韧带(SSL)在维持受伤胸腰段脊柱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健康志愿者的CT扫描数据...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胸腰段(T12~L1)脊柱有限元模型中,后方韧带复合体(PLC)各韧带逐步破坏对脊柱运动范围(ROM)和瞬时旋转轴(IAR)位置的影响,并验证棘上韧带(SSL)在维持受伤胸腰段脊柱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健康志愿者的CT扫描数据,构建并验证了T12~L1段脊柱的三维有限元(FE)模型。模型模拟了胸腰段脊柱的骨折,并在此基础上依次减少后方韧带复合体(包括关节囊韧带、部分棘间韧带、SSL和全部棘间韧带、黄韧带)的完整性。测量在4个方向(屈曲、伸展、侧弯、旋转)和4种弯曲运动(1.5、3.0、4.5、6.0 N·m)下,不同韧带状态下T12~L1段的ROM和IAR。结果有限元模型显示,随着韧带逐步被去除,ROM和IAR位置均呈现出一致的增加趋势。在屈曲运动中,SSL的破坏对ROM和IAR的变化影响最大,而在伸展运动中,关节囊韧带的去除导致最大的变化。此外,ROM在各个弯曲运动方向上均有所增加,但以矢状面和冠状面为主,侧弯和轴向旋转的变化较小。结论SSL是后方韧带复合体中最重要的韧带,对维持胸腰段脊柱稳定性起关键作用。在临床手术中,修复破损的PLC,特别是SSL,对于患者的恢复和脊柱稳定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 棘间韧带 后方韧带复合体 脊柱运动 棘上韧带 黄韧带 脊柱稳定性 临床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微调手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戴德纯 房敏 沈国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10-1112,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微调手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软组织推拿和脊柱微调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软组织推拿和屈膝屈髋垫枕整复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腰痛程度、神经损伤及生活障碍评估,以... 目的:探讨脊柱微调手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软组织推拿和脊柱微调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软组织推拿和屈膝屈髋垫枕整复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腰痛程度、神经损伤及生活障碍评估,以X线测量法观察微调手法对滑脱椎体前后向位移、腰椎前凸角、腰骶角、骶骨水平角等影响。结果:试验组疗效优良率60%,对照组疗效优良率36.7%,两组间疗效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滑脱椎体前后向位移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大和减小的腰椎前凸角、腰骶角、骶骨水平角等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柱微调手法疗效优于屈膝屈髋垫枕整复手法;脊柱微调手法可动态调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异常脊柱曲度和序列,改善脊柱承重力线,增强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脊柱微调手法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内固定节段选择应满足节段稳定性和载荷的要求 被引量:3
9
作者 瞿东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5-795,共1页
在病灶彻底清除基础上,通过植骨融合及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已经成为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的通用术式。内固定技术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均已得到充分肯定。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之处在于,如何合理选择内固定节段,既... 在病灶彻底清除基础上,通过植骨融合及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已经成为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的通用术式。内固定技术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均已得到充分肯定。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之处在于,如何合理选择内固定节段,既要保证可靠的脊柱结核手术疗效,又要避免无谓牺牲正常节段,增加邻近节段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节段 脊柱结核 脊柱稳定性 外科治疗 载荷 手术治疗 内固定重建 内固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连位置及数目对椎弓根皮质劈裂下脊柱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桢 苏峰 +2 位作者 张祥宇 闫石 张志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5-370,共6页
目的评估横连位置及数目对椎弓根皮质劈裂下脊柱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新鲜绵羊胸腰椎标本(T13~L3节段)60具,建立L1椎体压缩骨折模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C、D、E、F 6组,每组10具。于T14、L2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连接钛棒固... 目的评估横连位置及数目对椎弓根皮质劈裂下脊柱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新鲜绵羊胸腰椎标本(T13~L3节段)60具,建立L1椎体压缩骨折模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C、D、E、F 6组,每组10具。于T14、L2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连接钛棒固定T14~L2节段,然后切除B、C、D、E、F组T14椎体右侧椎弓根外侧1/4的骨皮质,作为椎弓根皮质劈裂椎体骨折模型。最后各组采用不同的横连数目固定:A组:0个横连;B组:0个横连;C组:1个横连,连接棒1/2处;D组:1个横连,连接棒1/3处,靠近T14椎体;E组:1个横连,连接棒2/3处,远离T14椎体;F组:2个横连,连接棒1/3和2/3处。各组标本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进行10 000次疲劳试验后,分别测量轴向压缩刚度,屈伸、侧弯、旋转6个方向的活动范围(ROM)及T14椎体椎弓根劈裂侧螺钉最大拔出力大小。结果 A、C、D、E、F组模型刚度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A组明显高于F组(P<0.05)。A、C、D、E、F组模型螺钉最大拔出力均明显高于B组(P均<0.05);A组明显高于F组,C、D、E组均明显小于F组(P均<0.05)。A、C、D、E、F组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明显小于B组(P均=0.000),C、D、E组在旋转2个方向的运动范围明显大于F组(P均=0.000)。结论椎弓根固定劈裂时,放置1个横连就可以提高内固定的稳定性,放置2个横连可近似达到椎弓根固定未劈裂时的稳定性。横连位置在短节段固定脊柱固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折 短节段 横连 椎弓根皮质劈裂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深部肌肉稳定性训练对慢性腰痛病人的康复护理效果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益平 汪云 张颖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8年第5期1166-1167,共2页
[目的]脊柱深部肌肉稳定性训练对慢性腰痛病人的作用。[方法]将20例慢性腰痛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6周传统治疗和脊柱深部肌肉稳定性训练,B组只给予6周传统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6周后采用Aberdeen腰痛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目的]脊柱深部肌肉稳定性训练对慢性腰痛病人的作用。[方法]将20例慢性腰痛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6周传统治疗和脊柱深部肌肉稳定性训练,B组只给予6周传统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6周后采用Aberdeen腰痛量表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前后Aberdeen腰痛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慢性腰痛病人接受传统治疗加脊柱深部肌肉稳定性训练的康复护理效果优于单纯传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深部肌肉稳定性训练 慢性腰痛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neda器械对不同程度胸腰段损伤稳定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健 陈中伟 +1 位作者 陈统一 洪水棕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比较Kaneda器械对不同程度胸腰段脊柱损伤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及前纵韧带在Kaneda器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5例胸腰段脊柱制备脊柱损伤标本,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计算轴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5种运动方式的平... 目的比较Kaneda器械对不同程度胸腰段脊柱损伤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及前纵韧带在Kaneda器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5例胸腰段脊柱制备脊柱损伤标本,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计算轴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5种运动方式的平均顺应系数(f)。结果前中柱损伤Kaneda器械固定后,5种运动方式的f皆高于完整脊柱水平(P<0.05)。前纵韧带断裂后,损伤脊柱的轴压、前屈、后伸的f较前下降(P<0.05)。三柱损伤时,前屈运动明显失稳,后伸、侧弯、旋转的f也较前下降(P<0.05)。结论Kaneda器械能够给前中柱损伤脊柱提供优于完整脊柱的力学稳定性;保留前纵韧带有利于提高Kaneda器械的力学效益;Kaneda器械难以维持三柱损伤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脊柱稳定性 胸腰段损伤 KANEDA器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术后切口深部感染内置物的归宿 被引量:7
13
作者 郑召民 王冰 +3 位作者 齐强 姜建元 王自立 马文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65-970,共6页
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外科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2%~20%[1]。SSI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浅部感染(感染位于深筋膜之上的皮肤及皮下)、深部感染(位于深筋膜下)和相邻组织器官间隙... 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外科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2%~20%[1]。SSI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浅部感染(感染位于深筋膜之上的皮肤及皮下)、深部感染(位于深筋膜下)和相邻组织器官间隙感染[2]。浅部感染不涉及内置物,且大多可通过局部换药和应用抗生素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置物 深部感染 脊柱融合 内固定 手术切口感染 迟发性感染 假关节形成 脊柱外科 脊柱稳定性 手术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切除颈前路钛板辅助脊柱重建术治疗上颈椎肿瘤 被引量:6
14
作者 姬烨 夏景君 +9 位作者 徐公平 王新涛 周磊 祖佳宁 奚春阳 庄金鹏 赵伟 王玉玞 张志鹏 闫景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6-189,共4页
上颈椎肿瘤因其所处部位周围重要脏器多、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及风险高、病变不易彻底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困难而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该部位肿瘤单纯采用前路或后路的手术方式常难以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并获得稳定重... 上颈椎肿瘤因其所处部位周围重要脏器多、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及风险高、病变不易彻底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困难而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该部位肿瘤单纯采用前路或后路的手术方式常难以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并获得稳定重建,通常的手术策略为前后路联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肿瘤 脊柱重建术 颈前路钛板 肿瘤切除 前后路联合手术 脊柱稳定性重建 治疗 病变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射粒子植入术对脊柱转移瘤的镇痛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徐宏明 邵宝儿 +2 位作者 潘洁 郭文浩 廖正银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08-311,共4页
脊柱转移瘤是癌性疼痛主要疾病之一,82%癌性骨转移可转移至脊柱,14%可出现截瘫[1]。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疼痛学会已经确定,癌痛属于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疼痛科医生作为癌痛治疗的生力军,已经从单纯使用"三阶梯"药物镇痛疗法... 脊柱转移瘤是癌性疼痛主要疾病之一,82%癌性骨转移可转移至脊柱,14%可出现截瘫[1]。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疼痛学会已经确定,癌痛属于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疼痛科医生作为癌痛治疗的生力军,已经从单纯使用"三阶梯"药物镇痛疗法向介入治疗发展,同时向肿瘤杀灭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经皮椎体成形术 粒子植入术 癌痛治疗 镇痛研究 脊柱稳定性 国际疼痛学会 溶骨性 骨转移 病理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器械固定在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大伟 韩士章 +3 位作者 苑振峰 李忠 李海清 邢大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83-685,共3页
目的:探讨在脊柱结核中应用前路器械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对34例前路病灶清除和内固定的脊柱结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21例。颈椎结核4例,胸椎结核13例,腰椎结核17例(包括胸腰段)。全部病例均进行术前和术后抗痨化疗。术中经前... 目的:探讨在脊柱结核中应用前路器械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对34例前路病灶清除和内固定的脊柱结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21例。颈椎结核4例,胸椎结核13例,腰椎结核17例(包括胸腰段)。全部病例均进行术前和术后抗痨化疗。术中经前路彻底清除病灶,椎管减压,椎体间自体骨植骨,前路器械固定。结果:平均随访2.6年,死亡2例,失访4例,其余病例内固定物没有失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良好,切口无感染,没有结核复发的病例。结论:在脊柱结核中应用前路器械固定可有效矫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并为脊柱提供即刻稳定性,促进病灶愈合和骨性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病灶清除术 内固定 脊柱结核 手术方法 脊柱稳定性 前路器械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自平 周江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97-699,共3页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外科治疗 内窥镜 脊柱稳定性 内固定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脊柱结核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的再认识 被引量:82
18
作者 许建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889-890,共2页
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报道,亚洲每年约近180万人死于结核病。骨关节结核是肺外结核好发部位,而脊柱结核则占骨关节结核之首。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及广大专家的重视,脊柱结核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治疗方面也存在不... 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报道,亚洲每年约近180万人死于结核病。骨关节结核是肺外结核好发部位,而脊柱结核则占骨关节结核之首。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及广大专家的重视,脊柱结核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治疗方面也存在不少争议,这些争议只有通过不断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通过充分的学术讨论才能逐步获得共识。本期发表了部分专家对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不同论点,以供同道们在实践中观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手术方式 手术指征 前路椎间植骨 脊柱内固定技术 手术治疗 脊柱稳定性 后路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合理应用内固定 被引量:20
19
作者 马远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6-797,共2页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时应用内固定器械可以预防和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增加病灶清除及减压后的脊柱稳定性,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促进植骨融合,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但随着内固定的广泛应用,内固定节段过长的问题逐步突显。坚强内固定牺牲...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时应用内固定器械可以预防和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增加病灶清除及减压后的脊柱稳定性,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促进植骨融合,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但随着内固定的广泛应用,内固定节段过长的问题逐步突显。坚强内固定牺牲了脊柱的运动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械 合理应用 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内固定节段 脊柱后凸畸形 脊柱稳定性 坚强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 被引量:5
20
作者 瞿东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94-796,共3页
稳定性重建或维持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是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病灶清除后留下的局部椎体骨缺损势必导致脊柱稳定性的损害,必须对骨缺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椎间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稳定性重建或维持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是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病灶清除后留下的局部椎体骨缺损势必导致脊柱稳定性的损害,必须对骨缺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椎间高度、矫正后凸畸形、促进骨融合。近年来骨缺损修复和重建技术方法不断发展和成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结核病灶 脊柱结核 清除后 脊柱稳定性 结核治疗 外科治疗 椎间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