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患者立-坐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变化特征
1
作者 王斯年 蒲小江 +5 位作者 季烨炜 周庆双 王斌 朱泽章 邱勇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3,共8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患者胸腰椎异常骨增生对立-坐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DISH患者(DIS... 目的: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患者胸腰椎异常骨增生对立-坐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DISH患者(DISH组)的资料,男42例,女19例;年龄50~76岁(65.1±6.3岁)。选取同期年龄及性别匹配且接受相同术式治疗的100例非DISH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对照组(N-DISH组),男63例,女37例;年龄54~77岁(67.5±7.2岁)。根据骨赘分布,将DISH组中异位骨化仅累及胸椎的患者纳入T-DISH组,将异位骨化同时累及胸椎和腰椎的患者纳入L-DISH组。术前分别于站立和坐位下拍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所有患者立位和坐位时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度(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股骨近端角(proximal femoral angle,PFA),比较DISH组与N-DISH组、T-DISH组与L-DISH组立、坐位时及变化的差异。结果:在立位下,DISH组的SVA(P=0.008)和TK(P=0.028)均显著性高于N-DISH组,而PI、PT、SS、LL及PFA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坐位下,DISH组的TK(P=0.003)和LL(P=0.007)均显著性高于N-DISH组,而SVA、PT、PI、SS及PFA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从立位变化到坐位时,DISH组患者SVA(P=0.021)、PT(P=0.008)、SS(P=0.001)、TK(P=0.002)和LL(P<0.001)的变化值显著性小于N-DISH组患者。在DISH患者中,L-DISH组的PI(P=0.016)、SS(P=0.011)和LL(P=0.006)在立位时显著性小于T-DISH组,SVA、PT、TK及PFA与T-DISH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坐位时PI(P=0.008)和SS(P=0.007)显著性小于T-DISH组,SVA、PT、TK、LL及PFA与T-DISH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由立位转变为坐位时,L-DISH组LL的变化值显著性低于T-DISH组(P=0.033),其余矢状位参数变化值与T-DISH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ISH患者异常骨增生显著限制了脊柱的活动度,与单纯胸段DISH患者相比,骨赘发展至腰椎节段的患者受到的限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 异常骨增生 脊柱骨盆参数 脊柱骨盆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文 李博 +5 位作者 周潇逸 杨明园 翟骁 赵颖川 陈自强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7-371,共5页
目的测量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探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近端交界角(PJA)是否>20°... 目的测量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探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近端交界角(PJA)是否>20°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躯干偏移(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PJK组19例、非PJK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上端固定椎位置、下端固定椎位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JK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SVA、术前PT、末次随访时PT均大于非PJK组,术前SS、末次随访时SS均小于非PJ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性后凸 成人脊柱侧凸 脊柱矢状位参数 骨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