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51
1
作者 王岩 张永刚 +1 位作者 张雪松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定6 ̄8个月。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通过X线片和临床物理检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躯干平衡和失代偿情况。结果:术前主弯Cobb角42.7°,术后16.4°,末次随访时14.1°。主弯头侧代偿弯由术前16.8°改善至5.8°,主弯尾侧代偿弯由术前25.6°改善至10.5°。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术中或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割裂椎体3例。1例术后出现感染,无矫形丢失而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对发展的半椎体畸形,在原发弯发展严重或代偿弯形成结构性弯之前,进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可以矫正和控制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短节段固定可保存脊柱的生长能力和更多的运动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畸形 椎弓根螺钉 幼儿 内固定 后路半椎体切除 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汤涛 王云 尹振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915-1916,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灌注引流术。术后随访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本组1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均进行常规随访,时间6个月~5年。其中优15例,占83.33%;良2例,占11.11%;可1例,占5.56%;无差者。讨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通过及时充分冲洗、引流,彻底清创,从而控制及消除感染,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脊柱损伤 切口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晶 吕国华 +2 位作者 康意军 李启贤 王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12-312,共1页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治疗 迟发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艳平 刘天娇 金姬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5-766,共2页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往往在术后早期出现,虽然发生率为0.1%-3%,但病情进展迅速,如果处理不当可对脊髓神经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本文总结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2586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中4例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经验,...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往往在术后早期出现,虽然发生率为0.1%-3%,但病情进展迅速,如果处理不当可对脊髓神经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本文总结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2586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中4例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内固定 脊髓神经功能 流管 后引流 腰椎管狭窄 引流量 生命体征观察 体位护理 脊髓型颈椎病 前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发肌电图监测技术及其在脊柱矫形内固定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军林 邓耀龙 黄紫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2-755,共4页
目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脊柱手术中,椎弓根置钉不良会导致神经损伤和内固定失败等,据报道,因椎弓根螺钉置入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11%。
关键词 矫形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监测技 应用 脊柱 肌电图 椎弓根螺钉置入 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后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护理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晓霞 刘国辉 +1 位作者 张鹏 喻姣花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2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后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19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行三维矫形治疗;术前给予心理护理、脊柱牵引、唤醒试验训练、床上生活能力训练;术后密切... 目的探讨应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后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19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行三维矫形治疗;术前给予心理护理、脊柱牵引、唤醒试验训练、床上生活能力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神经系统变化,加强引流管护理,佩戴支具背心,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和出院指导。结果1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身高增加4-8 cm,主侧凸冠状面畸形Cobb角矫正至2°-23°。未发生椎弓根螺钉及棒的松动、断裂及神经系统损伤、切口感染、压疮等。随访8-52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0°-6°。结论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后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显著,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患者尽早康复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 特发性脊柱侧凸 后路矫形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的相关并发症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以朋 费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27-228,共2页
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发展、脊柱内固定系统的改进、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后的加强监护。脊柱侧凸的三维矫形效果和长期预后已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临床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和内固定术相关的问题和并发症,最常见的包括出血、感... 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发展、脊柱内固定系统的改进、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后的加强监护。脊柱侧凸的三维矫形效果和长期预后已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临床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和内固定术相关的问题和并发症,最常见的包括出血、感染、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躯干失平衡、神经系统损伤和可能需要翻修手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形内固定 相关并发症 脊柱侧凸 脊柱内固定系统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系统损伤 内固定失败 假关节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枢椎齿突骨折经口咽前路齿突截骨矫形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手术配合 被引量:2
8
作者 芮琳 周亚昭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0期72-73,共2页
对1例枢椎齿突骨折C1~2脱位伴不全瘫的患者,行经口咽前路齿突截骨矫形、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术前予心理支持、口腔准备及呼吸训练,术中熟练地配合,术中及术毕保持正确体位。结果手术顺利,术后3个月复查,内固定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良... 对1例枢椎齿突骨折C1~2脱位伴不全瘫的患者,行经口咽前路齿突截骨矫形、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术前予心理支持、口腔准备及呼吸训练,术中熟练地配合,术中及术毕保持正确体位。结果手术顺利,术后3个月复查,内固定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良好,四肢运动感觉正常。提示优质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融合 枢椎齿突骨折 经口咽前路 配合 截骨矫形 复位 后路 心理支持 呼吸训练 口腔准备 正确体位 植骨融合 运动感觉 重要环节 成功 不全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椎体畸形患儿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术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4
9
作者 严婷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4期31-32,共2页
对15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惠儿采用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术矫正脊柱畸形。结果15例手术均获成功,住院12~15d,平均13.5d;随访10-40个月,X线摄片检查证实内固定牢固,矫形效果满意。提出对患儿进行高质量的术前锻炼,做好术后体位护理... 对15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惠儿采用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术矫正脊柱畸形。结果15例手术均获成功,住院12~15d,平均13.5d;随访10-40个月,X线摄片检查证实内固定牢固,矫形效果满意。提出对患儿进行高质量的术前锻炼,做好术后体位护理,脊髓神经观察.重视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 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术有关解剖结构在脊柱外科上的应用和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耀然 唐天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38-240,共3页
由于脊柱胸腰段病损,常可累及脊髓而导致伤残,在治疗过程中对其稳定性及时采用内固定术是首要的关键性措施。内固定术一般有前路和后路两种,根据解剖学资料提示:前者创伤大,累及结构多;后者则无上述弊端。然而随着骨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 脊柱 脊柱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杰 张耀申 +1 位作者 赵昌松 张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31,共9页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65岁)布鲁氏菌...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65岁)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67.9±2.4岁(65~73岁),病程10.8±2.7个月(7~16个月),14例有接触牛羊史,3例有生食牛羊肉史,2例有食用牛奶或羊奶史,均有腰背部疼痛,其中3例伴发热,16例伴下肢疼痛/麻木;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9例,D级7例,E级3例。影像学检查病变节段为L1-21例,L2-31例,L3-47例,L4-57例,L5-S11例,L1-2+L5-S11例,L3-S11例;所有患者脊柱病变节段椎间隙均狭窄,其中18例有病变节段腰椎不稳,17例有椎前鸟嘴样骨刺,17例表现为“花边椎”,16例有硬膜外脓肿,3例有腰大肌脓肿。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05±0.97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42.05±2.61)%,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55.84±4.53mm/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46.47±3.25mg/L。入院时13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冠心病,16例合并低蛋白血症。围术期积极予以系统支持治疗,手术前后均应用利福平、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三联化疗方案2周以上,出院后继续口服利福平和多西环素治疗6个月。统计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腿痛VAS、ODI、ESR、CRP,统计末次随访的ASIA分级及植骨融合情况,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92.11±35.92min(150~300min),术中出血量527.37±108.09ml(400~800ml),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腰腿痛VAS、ODI、ESR和CRP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ESR及CRP均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的ESR与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7.53±3.15个月(12~24个月),术前9例ASIA分级C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恢复到D级1例,E级8例;术前7例ASIA分级D级患者末次随访均恢复到E级。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均获得满意的骨性融合。结论:针对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在围术期对症支持治疗及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效果较满意,能有效促进病灶炎性修复及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性脊柱 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 老年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氨甲环酸用于脊柱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25
12
作者 解京明 李韬 +7 位作者 王迎松 赵智 张颖 毕尼 施志约 刘洲 陆秦楠 史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评价大剂量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脊柱畸形患者共66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及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共7例被排除,最终59例患... 目的:评价大剂量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脊柱畸形患者共66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及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共7例被排除,最终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一期PVCR,其余患者均接受一期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患者被分为TXA组和对照组。TXA组中8例接受PVCR,18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对照组中9例接受PVCR,24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TXA组患者在切皮前20min静脉输入100mg/kg剂量的TXA,随后给予维持量10mg·kg^(-1)·h^(-1)的TXA直到切口关闭;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替代。统计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输血量等数据,并监测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同时监测药物相关并发症,包括潜在的肝、肾功能损伤,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及癫痫等。结果:TXA组中接受PVCR的患者术中失血量(4219±1386ml)、真实失血量[(134.2±36.4)%]及输血量(2986±1458ml)均少于对照组接受PVCR手术的患者[分别为9906±5251ml,(332.9±191.8)%,6255±3401ml,均P<0.05]。TXA组中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及输血量也均小于对照组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P<0.05)。TXA组中PVCR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PVCR减少57.4%,而非PVCR手术术中失血量减少39.8%,大剂量TXA减少术中失血的作用在PVCR术中更为明显。TXA组及对照组围手术期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TXA组中未出现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癫痫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大剂量TXA可有效减少脊柱矫形手术的术中失血与输血,尤其在PVCR手术中大剂量TXA的效果更为突出;大剂量TXA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脊柱矫形 后路全椎体切除 氨甲环酸 失血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截骨矫形治疗低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韩久卉 刘玉昌 +4 位作者 王宣 罗军忠 李亚洲 曹进超 王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1-717,共7页
目的:评价经后路截骨内固定术治疗低龄(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5月采用经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64±21个月(37~109个月)。根... 目的:评价经后路截骨内固定术治疗低龄(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5月采用经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64±21个月(37~109个月)。根据Winter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型5例。后凸顶椎均位于T10~L2之间。5例伴神经系统畸形。8例行后路椎体切除(PVCR),5例行经椎弓根截骨(PSO),4例行Ponte截骨,截骨后均采用后路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观察矫形效果、内固定并发症、椎体融合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210±46min(130~300min),出血量650±330ml(200~1300ml);固定融合节段4.9±0.8个(4~6个)。随访34.7±10.4个月(24~51个月),矢状面节段性后凸Cobb角由术前61.5°±14.3°(42°~92°)矫正至术后20.7°±9.0(5°~42°),矫正率为(66.3±8.7)%,末次随访时为17.5°±9.5°(1°~36°),矫正率为(71.5±10.7)%,手术后Cobb角得到显著性改善(P〈0.01);矢状面平衡术前为-41.3±31.8mm,术后为-43.5±30.4mm,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为-25.6±26.7mm,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双下肢无力1例,排尿困难1例,术后2周恢复。术前腰背痛5例、排尿异常1例,术后6个月症状好转。1例患者术后7个月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期间未发现假关节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低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早期行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显著改善后凸畸形,但术后不能立即达到脊柱矢状面平衡,而是在术后随生长发育逐渐恢复矢状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截骨 后路矫形 先天性畸形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郑杰 张冬生 +3 位作者 杨永宏 楼肃亮 邹庆 钱金黔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5-707,共3页
目的:探讨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7年1月,对55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侧弯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评估及随访。结果:侧弯冠状位... 目的:探讨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7年1月,对55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侧弯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评估及随访。结果:侧弯冠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35.11°±10.32°矫正到术后23.06°±9.13°,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腿痛情况JOA评分术前平均11分,术后3个月平均23分,术后1年平均25分,术后2年以上平均26分。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X线片检查,均未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随访时Cobb角丢失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改善退行性脊柱侧弯的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解除神经根的牵拉,从而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形 椎间植骨融合 内固定 退行性脊柱侧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远征 陈兴 +4 位作者 薛海滨 郭立新 白一冰 才晓军 孙继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04-605,共2页
为了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效果 ,观察了解放军第 30 9医院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患者 17例。随访时间 1 5~ 4年 ,平均 2年。结果显示 ,术后 2... 为了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效果 ,观察了解放军第 30 9医院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患者 17例。随访时间 1 5~ 4年 ,平均 2年。结果显示 ,术后 2~ 3周 ,16例病人的神经症状开始恢复。术后 6个月复查 ,完全恢复 9例 ,不完全恢复 7例。 7例不完全恢复者最近一次随访 2例完全恢复 ,ASIA神经功能分级 3例达D级 ,2例达C级 ,截瘫恢复率 92 9%。提示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可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促进截瘫恢复 ,防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弓根系统 椎板植骨 脊柱结核 截瘫 金属内固定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3
16
作者 楼肃亮 郑杰 +1 位作者 杨永宏 张冬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5-436,共2页
半椎体是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脊柱发育的自然进程不同,有些患者到少年甚至青年时期出现明显的畸形甚至神经压迫症状才就诊,从而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002年2月~2008年11月.... 半椎体是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脊柱发育的自然进程不同,有些患者到少年甚至青年时期出现明显的畸形甚至神经压迫症状才就诊,从而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002年2月~2008年11月.我院对12例半椎体所致的CS患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半椎体切除 先天性脊柱侧凸 固定治疗 固定治疗 椎弓根螺钉 脊柱发育 压迫症状 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凸矫形对患者术后综合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53-654,共2页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脊柱畸形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大多数医生仍然将冠状面上的Cobb角纠正程度作为脊柱侧凸治疗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因而,临床上常出现Cobb角矫正了,但患者术后外观较术前更差的情况。本期讨论中,五位著名专家从不...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脊柱畸形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大多数医生仍然将冠状面上的Cobb角纠正程度作为脊柱侧凸治疗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因而,临床上常出现Cobb角矫正了,但患者术后外观较术前更差的情况。本期讨论中,五位著名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脊柱侧凸的矫正标准和影响脊柱侧凸矫正的因素,并提出在治疗中应注意躯干的平衡,全面评估矫形手术对患者肺功能和术后综合生活质量的影响,以达到同时改善美观和功能的目的。相信读者会从中得到启发,对脊柱侧凸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矫形 生活质量 特发性脊柱侧凸 固定 椎弓螺钉 医疗结局 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体会 被引量:3
18
作者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53-254,共2页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是严重的脊柱三维畸形。广泛前后柱结构的僵硬,以及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严重失衡。使得单纯传统后路内固定矫形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技术不能获得满意矫正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脊髓神经损伤风险。虽然常用于强直...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是严重的脊柱三维畸形。广泛前后柱结构的僵硬,以及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严重失衡。使得单纯传统后路内固定矫形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技术不能获得满意矫正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脊髓神经损伤风险。虽然常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治疗的后路脊椎截骨术(spinal osteotomy)(经关节突“V”型截骨或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在轻、中度成人僵硬侧凸或脊柱侧凸翻修手术中取得成功,但对于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由于截骨范围有限,该两种方法均不能取得畸形的满意矫正和躯干平衡恢复。基于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和脊柱恶性肿瘤后路全脊椎切除的经验,全脊椎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主要适应证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内固定 全脊椎切除 治疗 先天性脊柱侧凸 胸腰椎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椎切除 脊椎截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下脊柱侧弯矫形术恢复期出现病理征阳性1例
19
作者 赵宝生 陶国才 +1 位作者 鲁开智 肖成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144-3144,共1页
患者女,11岁,身高152cm,体重42kg,发现右侧胸背部隆起1年余,以"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入院。胸片示:T2~L3胸腰椎S型改变。全麻下经后路行脊柱侧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关键词 脊柱侧弯矫形 病理征阳性 全麻 恢复期 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 植骨融合内固定 胸背部 胸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丛 陈根元 +3 位作者 杨成业 萧文耀 侯卫华 胡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35-838,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中,对17例连续2个节段病变的患者采用改良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术。T12~L1 4例,L1~L2 7例,L2...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中,对17例连续2个节段病变的患者采用改良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术。T12~L1 4例,L1~L2 7例,L2~L3 6例。影像学检查均有椎旁小脓肿;术前后凸Cobb角22°~50°,平均31.2°;均伴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9例,D级8例。术前、术后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脊髓、大血管及重要脏器损伤。手术时间155.4±21.6min,出血量511.8±98.2ml,输血量164.7±157.9ml,住院时间14.7±1.0d。术后2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性刺激症状,1~2周后症状缓解;1例术后半年原切口皮下寒性脓肿形成并溃破,经换药治疗后痊愈。随访13~47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13.0°±5.6°和14.8°±5.8°,矫正率和丢失率分别为58.3%、5.8%。术后4~7个月植骨均愈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及脱落,均无结核复发。末次随访时3例术前ASIA C级患者恢复至D级,余均恢复至E级。结论:对连续2节段胸腰椎(T12~L3)结核患者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采用改良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内固定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 打压植骨 内固定 后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