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轴向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梁成 王冠 +3 位作者 刘晋珲 段可 鲁晓波 鲁梦婕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轴向力学性能的因素。方法建立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轴向力学性能的力学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参考标准YY/T 0961-2014,采用Instron E3000和Instron E10000力学试验机对JHL-Ⅰ型多轴组件、JHL-Ⅰ型... 目的分析影响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轴向力学性能的因素。方法建立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轴向力学性能的力学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参考标准YY/T 0961-2014,采用Instron E3000和Instron E10000力学试验机对JHL-Ⅰ型多轴组件、JHL-Ⅰ型单轴组件、JHL-Ⅴ型多轴组件和JHL-Ⅴ型单轴组件进行轴向顶出力测试和轴向夹紧扭矩测试。结果组件单轴椎体钉系统的顶出刚度明显高于多轴椎体钉系统;组件JHL-Ⅴ型椎体钉系统扭转刚度略高于JHL-Ⅰ型椎体钉系统。影响椎弓根系统轴顶出力的主要因素是锁紧螺栓的型号、尺寸以及锁紧力矩;影响椎弓根系统轴向力矩的主要因素是锁紧螺栓尺寸和连接棒的直径;可通过增加连接棒直径、增加各个连接元件间的摩擦系数、增加锁紧螺栓中径的措施来提高椎弓根系统的轴向力学性能。结论研究结果为优化改进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的轴向力学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 轴向顶出力 轴向夹紧力矩 组件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 被引量:4
2
作者 马远征 陈兴 +4 位作者 薛海滨 郭立新 白一冰 才晓军 孙继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04-605,共2页
为了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效果 ,观察了解放军第 30 9医院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患者 17例。随访时间 1 5~ 4年 ,平均 2年。结果显示 ,术后 2... 为了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效果 ,观察了解放军第 30 9医院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患者 17例。随访时间 1 5~ 4年 ,平均 2年。结果显示 ,术后 2~ 3周 ,16例病人的神经症状开始恢复。术后 6个月复查 ,完全恢复 9例 ,不完全恢复 7例。 7例不完全恢复者最近一次随访 2例完全恢复 ,ASIA神经功能分级 3例达D级 ,2例达C级 ,截瘫恢复率 92 9%。提示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可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促进截瘫恢复 ,防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弓根系统 板植骨 脊柱结核 截瘫 金属内固定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何亮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5-87,共3页
目的:评价胸腰椎结核应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目的:评价胸腰椎结核应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和观察组(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r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Cobb角和术后神经恢复有效率,以评价手术实施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238.41±65.82)min]、术中出血量[(559.33±345.67)ml]、住院时间[(15.02±4.51)d]、植骨融合时间[(6.79±1.68)月]、术后1周Cobb角[(8.33±1.85)。]均与对照组[分别为(232.14±48.17)min、(577.41±320.18)ml(、15.17±7.02)d(、6.92±1.94)月(、8.51±1.93)。]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观察组术后引流量[(415.94±351.55)ml]、术后6个月的VAS[(3.08±0.33)分]和ODI评分[(20.08±7.24)分]及Cobb角[(4.15±0.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22.84±348.53)ml、(4.24±0.81)分、(26.29±9.15)分、(5.58±1.02)。],而神经恢复有效率[73.68%(28/38)]明显高于对照组[36.84%(1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胸腰椎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时,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可获得更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内固定 后路手术 经单侧弓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90
4
作者 马远征 陈兴 +4 位作者 薛海滨 郭立新 李宏伟 白一冰 才晓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 995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前路植骨融合的胸腰椎结核患者 35例 ,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 995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前路植骨融合的胸腰椎结核患者 35例 ,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状况。随访时间 1 5~ 5年 ,平均 3 4年。结果 :术后 1~ 1 5年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 ;2 8例合并截瘫患者中 ,症状改善 2 6例 ,改善率 92 9% ;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 2 9 7° ,1 5~ 5年后随访 ,后凸角度平均丢失 2 9°。结论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促进骨融合和截瘫恢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弓根系统 固定 植骨融合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51
5
作者 王岩 张永刚 +1 位作者 张雪松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定6 ̄8个月。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通过X线片和临床物理检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躯干平衡和失代偿情况。结果:术前主弯Cobb角42.7°,术后16.4°,末次随访时14.1°。主弯头侧代偿弯由术前16.8°改善至5.8°,主弯尾侧代偿弯由术前25.6°改善至10.5°。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术中或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割裂椎体3例。1例术后出现感染,无矫形丢失而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对发展的半椎体畸形,在原发弯发展严重或代偿弯形成结构性弯之前,进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可以矫正和控制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短节段固定可保存脊柱的生长能力和更多的运动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体畸形 弓根螺钉 幼儿 固定 后路体切除 短节段经弓根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畸形 被引量:20
6
作者 吕国华 王冰 +4 位作者 康意军 李晶 陈飞 邓幼文 刘伟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5年6月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自体骨短节段植骨融合治疗28例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1.6~7...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5年6月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自体骨短节段植骨融合治疗28例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1.6~7岁,平均3.8岁。完全分节半椎体24例,半椎体伴对侧分节障碍4例。术后定期复查脊柱X线片,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及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术中发生胸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各1例,分别经胸腔和伤口引流痊愈;术后切口浅表感染1例,经抗炎和换药处理治愈;无神经系统损伤。随访23~48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35.2°±2.2°,术后为5.2°±1.2°,末次随访为7.4°±1.1°,丢失2.2°;后凸角平均为26.2°±3.1°,术后为4.2°±0.8°,末次随访为4.8°±1.0°,丢失0.6°;均获得良好骨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能安全有效地矫正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并能达到稳定的短节段内固定及优良的融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畸形 弓根 固定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朱小广 丁亮华 +3 位作者 姜世涛 胡新宇 黄智慧 凌为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2-255,共4页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同定技术符...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同定技术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限制脊柱过度活动的同时可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弓根 动态固定 间盘源性疼痛 临床应用价值 退变性滑脱 系统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海鹰 周殿阁 +5 位作者 王会民 易斌 王波 金朝晖 张健 吕厚山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系统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 1997年 9月至2 0 0 2年 6月经手术治疗的 3 2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 4 7.9% ,疼痛缓解率...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系统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 1997年 9月至2 0 0 2年 6月经手术治疗的 3 2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 4 7.9% ,疼痛缓解率 90 .6% ,假关节形成 1例 ,腔隙性脑梗塞 1例。平均随访 15个月 (6~ 5 7个月 ) ,随访期间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 ,融合器无移位。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管狭窄 弓根螺钉 后路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海涌 陈晓明 +4 位作者 陈志明 邵水霖 邹德威 马华松 高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6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采用钩-棒、钩-钉-棒或钉-棒固定的方法进行矫正,对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畸形程度、矫正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组在畸形程度、...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6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采用钩-棒、钩-钉-棒或钉-棒固定的方法进行矫正,对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畸形程度、矫正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组在畸形程度、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椎弓根钉-棒固定组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正率和维持矫正效果均较钩-棒或钩-钉-棒固定组明显提高。结论: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提高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 特发性脊柱侧凸 矫正效果 固定 手术时间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AO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方 田耘 +1 位作者 陈仲强 刘忠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136-137,146,共3页
目的 总结分析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中的作用。 方法 对 12 1例经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 随访 10 4例 ,时间 12月~ 72月 ,平均 31 3月。术后神... 目的 总结分析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中的作用。 方法 对 12 1例经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 随访 10 4例 ,时间 12月~ 72月 ,平均 31 3月。术后神经功能除 3例完全损伤没有改善外 ,余 10 1例 ( 97 1% )有至少一级以上的改善 ;术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 (术前压缩平均 5 8 3 % ,术后平均 3 2 % ,随访时平均丢失 2 1% ) ;术后后突角度基本纠正 (术前平均 2 9° ,术后平均 3 4°) ,并在随访时维持在平均丢失 3 4°。 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可有效达到对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良好复位、坚固的固定 ,间接椎管内减压、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通用脊柱骨折内固定系统 (Universalspinesystem ,USS)可以很好地达到短节段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节段 弓根固定 治疗 胸腰不稳定骨折 AO通用脊柱固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立新 陈兴 +1 位作者 马远征 王金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43-744,共2页
对胸腰椎结核 34例行后路椎弓根器械内固定、一期或二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 ,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 9个月 ,并随访 3~5年。术后 2~ 4周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 ,4~ 8周红细胞沉降率基本正常。术后 4~ 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 ,脊柱后凸平均矫... 对胸腰椎结核 34例行后路椎弓根器械内固定、一期或二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 ,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 9个月 ,并随访 3~5年。术后 2~ 4周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 ,4~ 8周红细胞沉降率基本正常。术后 4~ 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 ,脊柱后凸平均矫正 15°。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束后随访 2~ 4年 ,结核病灶无复发。作者认为脊柱结核手术中应用椎弓根器械固定 ,术后能立即恢复脊柱稳定性 ,免除患者长期卧床之苦 ,且脊柱后凸矫正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固定系统 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 脊柱融合术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显招 吴大江 +1 位作者 祁敏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90-793,共4页
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是当前脊柱外科非融合手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其具有保留脊柱节段运动功能的特点,可避免脊柱融合术后节段的应力改变,防止邻近节段退变。近年来,各种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被初步应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退行疾病。... 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是当前脊柱外科非融合手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其具有保留脊柱节段运动功能的特点,可避免脊柱融合术后节段的应力改变,防止邻近节段退变。近年来,各种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被初步应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退行疾病。作为传统融合手术的革新,其临床疗效评价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主要就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疗效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弓根螺钉动态固定 疾病 治疗结果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全内镜下椎管减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学光 孙振中 +4 位作者 张树军 李渊 韩晓飞 赫彦明 庄胤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4,共7页
目的:探讨脊柱全内镜下椎管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2年6月在我院采用脊柱全内镜下椎管减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例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 目的:探讨脊柱全内镜下椎管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2年6月在我院采用脊柱全内镜下椎管减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例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2例;年龄23~61岁(39.3±9.1岁)。AO分型A型6例,B型2例,C型1例。骨折节段:T122例,L13例,L23例,L31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残损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5例。采用与伤椎置钉同切口脊柱全内镜下减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记录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腰痛程度,在脊柱X线片和CT上测量矢状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及椎管侵占率;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5~145min(112.4±21.2min),出血量50~110mL(83.9±19.6mL),住院时间7~13d(9.1±1.3d)。无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6~13个月(8.4±3.9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4.7±1.6个月)。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比较亦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椎前缘高度比及椎管侵占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1例由C级恢复至D级,另3例神经损伤患者完全恢复。结论:经伤椎置钉同切口脊柱全内镜下椎管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获得有效的神经根及椎管减压,矫形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爆裂性骨折 脊柱全内镜 管减压 经皮弓根螺钉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Centerpiece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管狭窄症21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范凌 潘显明 +5 位作者 黄钢 覃先云 廖东发 马泽辉 邓少林 蒋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4-1116,共3页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功能改善明显、疗效持久等优点,近期和远期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目前大家普遍采用的术式,但传统的单开门手术存在术后椎管再狭窄及顽固轴性症状等缺点...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功能改善明显、疗效持久等优点,近期和远期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目前大家普遍采用的术式,但传统的单开门手术存在术后椎管再狭窄及顽固轴性症状等缺点而限制了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治疗 管狭窄症 脊柱固定 单开门管扩大成形术 后路 多节段脊髓型颈 管再狭窄 单开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健 尚显文 +1 位作者 陈思思 刘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上颈椎损伤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1例患者C:后方静脉丛损伤,使用显微镜止血;其余手术...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上颈椎损伤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1例患者C:后方静脉丛损伤,使用显微镜止血;其余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切口无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7例出现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平均改善率为81.8%。出院后随访3~18个月,未发现并发症发生,上颈椎活动度基本未受影响。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为上颈椎损伤患者提供了稳定的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损伤 弓根 钉棒系统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1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16
作者 冯浩 林宏生 +2 位作者 吴昊 刘宁 张国威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6-599,602,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采用徒手技术器械矫形原理对侧凸进行矫形,术后胸腰支具保护3个月。结果:平均随...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采用徒手技术器械矫形原理对侧凸进行矫形,术后胸腰支具保护3个月。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患者术前冠状位胸弯Cobb角平均为52.64°,术后Cobb角平均为13.09,°畸形矫正率为75.13%,术前冠状位腰弯Cobb角平均为32.27°,术后Cobb角平均为7.45°,畸形矫正率为76.91%,术前顶椎旋转度按Nash-Moe法测量:Ⅰ度1例,Ⅱ度3例,Ⅲ度4例,Ⅳ度2例,Ⅴ度1例。术后0度2例,Ⅰ度5例,Ⅱ度2例,Ⅲ度2例。术后身高平均增长3.45厘米。结论:应用后路椎弓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以取得理想的矫形效果,三维矫形,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腰椎失代偿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弓根系统 后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术中基于视觉追踪导板的增强现实导航系统的模型构建与验证
17
作者 张培海 孙振兴 +3 位作者 张恺 郭毅 陈刚 杨学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4-239,共6页
目的 构建椎弓根置钉过程中基于视觉追踪导板的增强现实导航模型,并评价该导航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 设计并制作可用于脊柱手术导航的视觉追踪导板,并采用视觉追踪导板和增强现实设备完成增强现实图像与真实物体之间的图像配准和实时追... 目的 构建椎弓根置钉过程中基于视觉追踪导板的增强现实导航模型,并评价该导航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 设计并制作可用于脊柱手术导航的视觉追踪导板,并采用视觉追踪导板和增强现实设备完成增强现实图像与真实物体之间的图像配准和实时追踪。增强现实导航系统辅助下,先后由两位操作者以克氏针模拟椎弓根置钉操作,并按照克氏针置入点与视觉追踪导板的距离分为邻近组(<100 mm)和远离组(100~200 mm),对比分析不同操作者以及邻近组与远离组置入点误差值和角度误差值以评估增强现实导航系统的精度。结果 两位操作者均顺利完成模型置钉,共获得100例置入点误差值和角度误差值。两位操作者置入点误差值(t=0.835,P=0.406)和角度误差值(t=0.220,P=0.8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远离组置入点误差值大于邻近组(t=3.221,P=0.002),进一步将其分解为x值和y值,远离组置入点误差x值(t=4.980,P=0.000)和y值(t=2.416,P=0.018)均大于邻近组;而角度误差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6,P=0.077)。结论 初步构建基于视觉追踪导板的增强现实导航模型,并完成导航系统精度评估,随着置入点与视觉追踪导板距离的增加,置入点定位能力下降,但角度指向性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神经外科手术 增强现实 视觉 手术导航系统 弓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保留脊柱后柱结构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柳盛春 姜荃月 +5 位作者 陈凯 崔跃辉 郭春生 李兆伟 张佳明 李睿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5-768,共4页
脊柱结核约占所有结核病的2%~5%[1、2],占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其中胸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39.6%[3]。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手术治疗是治疗胸椎结核的常用方法[4]。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结核研究的深入及后路手术技术的发展,一期后... 脊柱结核约占所有结核病的2%~5%[1、2],占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其中胸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39.6%[3]。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手术治疗是治疗胸椎结核的常用方法[4]。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结核研究的深入及后路手术技术的发展,一期后路手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胸椎结核的外科治疗,文献报道其临床疗效与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相似[5]。后路手术需要切除棘突、双侧椎板、关节突关节,或者至少一侧的椎板及关节突关节,破坏了正常的胸椎后柱结构[6]。因此,探索一种不破坏脊柱的后柱结构、又能有效清除前方病灶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一期后路胸椎结核术式确有必要。我们开展了一期后路保留脊柱后柱结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骨融合术 结核 后路手术 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弓根钉内固定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3
19
作者 魏迎东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2014年在沈阳市胸科医院骨科治疗的56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案。结果5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2014年在沈阳市胸科医院骨科治疗的56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案。结果5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18个月至22个月,平均(19±1.3)个月。术后12个月X线片检查示融合节段有连续骨小梁形成。初步证实上述治疗方案效果较好,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术前做好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出院患者给予正确的指导,是提高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治愈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 后路弓根钉内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69
20
作者 曾忠友 黄伟 +4 位作者 张建乔 汤永华 江春宇 金才益 王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2007年1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其中单椎体骨折20例,双椎体骨折3例(2例为跳跃性骨折,1例为邻近骨...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2007年1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其中单椎体骨折20例,双椎体骨折3例(2例为跳跃性骨折,1例为邻近骨折),骨折脱位3例;按AO分型:A1.2型2例,A3.1型16例,A3.3型5例,B1.2型3例;载荷评分为4~7分,平均5.9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4例,D级3例,E级14例。除1例跳跃性骨折的L1部位为4钉单节段固定外,其余伤椎部位均采用6钉三椎体固定,同时作单节段植骨融合。结果:伤椎置钉均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无切口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随访12~27个月,平均15.5个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末次随访时Cobb角(除外2例跳跃性骨折的L4部位)由术前的11°~47°(平均24.5°)矫正至-2°~19°(平均6.2°);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丢失10%~49%(平均37.7%)恢复至正常高度的85%~100%(平均92.7%);椎管占位(A3.1型16例及A3.3型5例)由术前的11%~62%(平均35.7%)恢复至0~13%(平均5.2%)。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弓根螺钉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