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4年1月31例行胸腰椎CT检查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28例,女3例,平均年龄45.0±8.9岁。在胸腰椎CT...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4年1月31例行胸腰椎CT检查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28例,女3例,平均年龄45.0±8.9岁。在胸腰椎CT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胸腹折叠角(thoracoabdominal folded angle,TAFA)及剑突-耻骨联合距离(the distances between xiphoid process and superior edge of the pubis,XP),同时在脊柱全长侧位片上测量全脊椎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Cobb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Cobb角(lumbar lordosis,LL)及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根据CT矢状面腰椎生理曲度对腹腔容积变化的影响创新性提出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腰椎存在生理前凸时为Ⅰ型,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时为Ⅱ型,腰椎后凸畸形时为Ⅲ型。根据TAFA将Ⅲ型患者分为两个亚型,TAFA>90°为A亚型,TAFA≤90°为B亚型。由5名经过培训的脊柱外科医师先后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独立评估与分型(间隔10d),采用Kendall′s W检验分析多组观察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型间上述测量参数的差异性。结果:31例患者中,胸腹部折叠畸形Ⅰ型5例、Ⅱ型8例、ⅢA型12例、ⅢB型6例。观察者间分型Kendall′s W一致性系数为0.954(P<0.001)。患者平均GK、TK、LL、SVA、TAFA及XP分别为83.7°±29.9°、48.7°±21.3°、-13.9°±25.3°、22.8±14.9cm、128.1°±50.5°及16.8±8.9cm;各组TAFA、XP测量数值间Kendall′s W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46(P<0.001)和0.979(P<0.001);各分型间TAFA及XP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CT影像学分型可以客观评价AS胸腹部折叠畸形情况,剑突-耻骨联合距离及胸腹折叠角是评估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重要指标。展开更多
目的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以及不同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IEU Open GWAS project数据平台、...目的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以及不同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IEU Open GWAS project数据平台、英国生物银行以及骨质疏松联盟网站等不同平台获得暴露与结局的GWAS汇总数据,借助于Two-Sample MR软件包中的逆方差加权(Inverse-variance weighting,IVW)、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型法、MR-Egger回归以及加权模型法来分析AS与OP以及不同部位BMD间的关系,其中IVW是主要分析方法,并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遗传预测AS与OP之间呈正向因果关联(OR=1.003,P=0.004),但未发现AS与全身、腰椎、股骨颈、前臂、足跟等不同部位BMD具有因果关联。异质性、多效性结果肯定了本次研究的稳健性。结论AS与OP的发生存在因果关联,可能会增加OP的发病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低剂量CT(LD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韧带骨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就诊且符合入排标准的48例A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全脊柱LDCT及颈腰椎的X线检查,并分别进行盲态CT...目的:研究低剂量CT(LD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韧带骨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就诊且符合入排标准的48例A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全脊柱LDCT及颈腰椎的X线检查,并分别进行盲态CT韧带骨赘评分(CTSS)及改良的斯托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mSASSS)测定。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比较两种评分在不同阅片者间的一致性差异,并分析两种评分所提示的韧带骨赘/骨桥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将颈胸腰段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的结果提示,对于颈腰椎mSASSS及颈胸腰椎CTSS的总体分布情况,在两阅片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评价点或椎体单元逐个进行分析后显示:两阅片者对颈椎、胸椎和腰椎CTSS测定的一致性均为极好,ICC值分别为0.998(95%CI 0.997~0.999)、0.998(95%CI 0.996~0.999)及0.997(95%CI 0.995~0.998);而对颈椎和腰椎mSASSS测定的一致性均为很好,分别为0.823(95%CI 0.705~0.897)及0.808(95%CI 0.682~0.888)。两阅片者通过全脊柱LDCT观测到的颈椎、胸椎和腰椎的韧带骨赘/骨桥总数分别为106/144 vs 84/146、492/846 vs 412/856和360/232 vs 313/228,且大部分的韧带骨赘/骨桥均集中在胸椎;而通过X线观测到的颈椎和腰椎的韧带骨赘/骨桥总数较少,分别为61/40 vs 55/36和96/46 vs85/68。通过对LDCT的数据进行分层后发现,AS患者的脊柱韧带骨赘的程度同病程密切相关,病程>5年的患者无论在CTSS水平还是在骨赘数量方面,均高于病程较短者(病程≤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于病程>5年的患者,LDCT对腰椎骨赘的辨识度比X线片更优(P<0.05)。结论:与X线相比较,通过LDCT可以发现AS患者更多的脊柱韧带骨赘/骨桥(尤其是胸椎的韧带骨赘/骨桥),并且对于病程>5年的患者,LDCT对腰椎骨赘的辨识度可能更优;其CTSS结果在不同阅片者之间的一致性更好,值得推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4年1月31例行胸腰椎CT检查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28例,女3例,平均年龄45.0±8.9岁。在胸腰椎CT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胸腹折叠角(thoracoabdominal folded angle,TAFA)及剑突-耻骨联合距离(the distances between xiphoid process and superior edge of the pubis,XP),同时在脊柱全长侧位片上测量全脊椎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Cobb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Cobb角(lumbar lordosis,LL)及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根据CT矢状面腰椎生理曲度对腹腔容积变化的影响创新性提出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腰椎存在生理前凸时为Ⅰ型,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时为Ⅱ型,腰椎后凸畸形时为Ⅲ型。根据TAFA将Ⅲ型患者分为两个亚型,TAFA>90°为A亚型,TAFA≤90°为B亚型。由5名经过培训的脊柱外科医师先后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独立评估与分型(间隔10d),采用Kendall′s W检验分析多组观察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型间上述测量参数的差异性。结果:31例患者中,胸腹部折叠畸形Ⅰ型5例、Ⅱ型8例、ⅢA型12例、ⅢB型6例。观察者间分型Kendall′s W一致性系数为0.954(P<0.001)。患者平均GK、TK、LL、SVA、TAFA及XP分别为83.7°±29.9°、48.7°±21.3°、-13.9°±25.3°、22.8±14.9cm、128.1°±50.5°及16.8±8.9cm;各组TAFA、XP测量数值间Kendall′s W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46(P<0.001)和0.979(P<0.001);各分型间TAFA及XP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CT影像学分型可以客观评价AS胸腹部折叠畸形情况,剑突-耻骨联合距离及胸腹折叠角是评估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重要指标。
文摘目的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以及不同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IEU Open GWAS project数据平台、英国生物银行以及骨质疏松联盟网站等不同平台获得暴露与结局的GWAS汇总数据,借助于Two-Sample MR软件包中的逆方差加权(Inverse-variance weighting,IVW)、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型法、MR-Egger回归以及加权模型法来分析AS与OP以及不同部位BMD间的关系,其中IVW是主要分析方法,并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遗传预测AS与OP之间呈正向因果关联(OR=1.003,P=0.004),但未发现AS与全身、腰椎、股骨颈、前臂、足跟等不同部位BMD具有因果关联。异质性、多效性结果肯定了本次研究的稳健性。结论AS与OP的发生存在因果关联,可能会增加OP的发病风险。
文摘目的:研究低剂量CT(LD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韧带骨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就诊且符合入排标准的48例A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全脊柱LDCT及颈腰椎的X线检查,并分别进行盲态CT韧带骨赘评分(CTSS)及改良的斯托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mSASSS)测定。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比较两种评分在不同阅片者间的一致性差异,并分析两种评分所提示的韧带骨赘/骨桥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将颈胸腰段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的结果提示,对于颈腰椎mSASSS及颈胸腰椎CTSS的总体分布情况,在两阅片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评价点或椎体单元逐个进行分析后显示:两阅片者对颈椎、胸椎和腰椎CTSS测定的一致性均为极好,ICC值分别为0.998(95%CI 0.997~0.999)、0.998(95%CI 0.996~0.999)及0.997(95%CI 0.995~0.998);而对颈椎和腰椎mSASSS测定的一致性均为很好,分别为0.823(95%CI 0.705~0.897)及0.808(95%CI 0.682~0.888)。两阅片者通过全脊柱LDCT观测到的颈椎、胸椎和腰椎的韧带骨赘/骨桥总数分别为106/144 vs 84/146、492/846 vs 412/856和360/232 vs 313/228,且大部分的韧带骨赘/骨桥均集中在胸椎;而通过X线观测到的颈椎和腰椎的韧带骨赘/骨桥总数较少,分别为61/40 vs 55/36和96/46 vs85/68。通过对LDCT的数据进行分层后发现,AS患者的脊柱韧带骨赘的程度同病程密切相关,病程>5年的患者无论在CTSS水平还是在骨赘数量方面,均高于病程较短者(病程≤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于病程>5年的患者,LDCT对腰椎骨赘的辨识度比X线片更优(P<0.05)。结论:与X线相比较,通过LDCT可以发现AS患者更多的脊柱韧带骨赘/骨桥(尤其是胸椎的韧带骨赘/骨桥),并且对于病程>5年的患者,LDCT对腰椎骨赘的辨识度可能更优;其CTSS结果在不同阅片者之间的一致性更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