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元活血汤联合清创术后置管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后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范珂 高强 +2 位作者 张留巧 焦文娟 支慧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复元活血汤联合清创术后置管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后感染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影响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医院脊柱科住院的48例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后感染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予... 目的探讨复元活血汤联合清创术后置管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后感染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影响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医院脊柱科住院的48例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后感染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予清创术后置管引流并应用抗菌药物,研究组2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元活血汤口服治疗,治疗3周。观察治疗前、治疗3周后炎症因子、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变化并比较。比较不同时期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 (1)治疗3周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和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显著下降;且治疗3周后研究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3周后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显著下降;治疗3周后研究组PT、APTT、PLT显著高于对照组,FIB、D-D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治疗前、治疗3周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较治疗前研究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水平均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3周后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第1周、2周、3周VAS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元活血汤联合清创术后置管能抑制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后感染炎症反应,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疼痛,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元活血汤 清创术后置管 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后感染 炎症因子 凝血功能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莹 田雪 +1 位作者 佟冰渡 陈亚萍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2018年6~9月30例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同期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在术后24~72h拔除伤口引流管前早期离床活动;对照组待拔除...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2018年6~9月30例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同期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在术后24~72h拔除伤口引流管前早期离床活动;对照组待拔除伤口引流管后离床活动。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离床活动的安全性相关指标(伤口引流量、总失血量、出院前血红蛋白、伤口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有效性相关指标(首次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日)。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日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伤口引流量、总失血量、出院前血红蛋白及伤口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规范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下,术后24~72h拔除伤口引流管前早期离床活动,不会增加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后患者出血的风险,能减少术后住院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后路矫形融合术 早期离床活动 失血量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凸合并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肺水肿一例
3
作者 金溢楠 郝静 马正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1-782,共2页
患者,男,22岁,167 cm,30 kg,因“发现背部隆起不对称20年,呼吸困难1年”入院。患者20年前发现背部不对称,近1年夜间睡眠时出现呼吸困难及喘憋症状,改变体位无缓解。患者既往有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系家族遗传病,10岁... 患者,男,22岁,167 cm,30 kg,因“发现背部隆起不对称20年,呼吸困难1年”入院。患者20年前发现背部不对称,近1年夜间睡眠时出现呼吸困难及喘憋症状,改变体位无缓解。患者既往有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系家族遗传病,10岁时出现腓骨肌萎缩,逐渐进展为不完全性瘫痪,近年出现失声,未进一步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 呼吸困难 喘憋症状 脊柱 改变体位 后路矫形 失声 不完全性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路-后路分期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
4
作者 刘振磊 王凯 +3 位作者 李康 张雷 菅凤增 吴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92-999,共8页
目的探讨侧路-后路分期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侧路-后路分期手术的22例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一期行侧路手术、二期行后路截骨术+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前... 目的探讨侧路-后路分期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侧路-后路分期手术的22例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一期行侧路手术、二期行后路截骨术+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术后2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功能障碍程度,记录冠状位指标[包括冠状位平衡距离(CBD)、Cobb角]以及矢状位指标[包括矢状位垂直轴(SVA)、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度(PI-LL)、骨盆倾斜角(PT)]。结果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术后2年)腰痛VAS评分(Z=4.107,P=0.000)、腿痛VAS评分(Z=3.669,P=0.000)和ODI指数(Z=4.107,P=0.000)均减少,表明症状有效改善。经侧路-后路分期手术后,Cobb角(χ^(2)=40.364,P=0.000)、SVA(χ^(2)=22.455,P=0.000)、LL(χ^(2)=26.329,P=0.000)、PI-LL(χ^(2)=26.329,P=0.000)、PT(χ^(2)=12.091,P=0.002)均改善,与术前相比,一期侧路手术后Cobb角(Z=2.714,P=0.000)、LL(Z=3.844,P=0.000)、PI-LL(Z=3.844,P=0.000)、PT(Z=2.563,P=0.010)减小,二期后路微创手术后Cobb角(Z=6.332,P=0.000)、SVA(Z=4.673,P=0.000)、LL(Z=4.749,P=0.000)、PI-LL(Z=4.749,P=0.000)、PT(Z=3.317,P=0.001)进一步减小;与一期侧路手术后相比,二期后路微创手术后仅Cobb角(Z=3.618,P=0.000)、SVA(Z=3.015,P=0.003)减小,表明冠状位和矢状位失衡改善、畸形进一步矫正。2例(9.09%)术后1年出现近端交界性失败,4例(18.18%)术后2年出现椎间融合器沉降。结论侧路-后路分期腰椎间融合术在改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临床症状和恢复脊柱平衡方面显示出良好疗效,但手术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尚待大样本队列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矫形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 被引量:9
5
作者 仉建国 邱贵兴 +2 位作者 于斌 王以朋 杨新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87-191,共5页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的操作技术和初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4年1月完成的10例胸腔镜下Eclipse矫形融合术病例,特发性脊柱侧凸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年龄11 ̄17岁,平均13.3岁。对手术...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的操作技术和初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4年1月完成的10例胸腔镜下Eclipse矫形融合术病例,特发性脊柱侧凸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年龄11 ̄17岁,平均13.3岁。对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初步矫形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6.5h,固定融合节段5 ̄7个(平均6.3个)椎体,每一节段手术时间0.75 ̄1.70h(平均1.1h),手术总失血量200~600ml(平均360ml)。手术前后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4.0°和16.4°,手术矫形率63.2%;手术前后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29.0°和12.9°,自动矫形率54.4%。随访6 ̄24个月,平均14.7月,随访时胸、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20.1°和19.6°,分别丢失3.7°和6.7°。手术前后主胸弯的顶椎偏距分别为28.6mm和9.6mm,腰弯的顶椎偏距分别为14.1mm和8.6mm。手术前后矢状面上胸后凸的Cobb角分别为12.3°和23.9°。结论: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小切口美容效果,对轻中度侧凸可获得良好矫形效果,但矫形容易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前路融合 胸腔镜 内固定 矫形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希诺 海涌 +5 位作者 关立 孙祥耀 刘玉增 刘铁 王云生 韩超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4-523,共10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收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功能评分,包括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MI),术前合并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情况,吸烟情况,既往手术史,住院时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JOA评分、VAS评分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评分;与手术相关的参数,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融合节段、减压节段、骶骨融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截骨术、螺钉松动、断棒、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再手术、术前与末次随访Cobb角、术前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末次随访时的PI-LL、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垂直轴(SVA)。对比两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PI、骶骨倾斜角(SS)、LL、PI-LL、胸椎后凸角(TK)、LL-TK、实际腰椎前凸角(RLL)、实际胸椎后凸角(RTK)、实际腰椎前凸角与实际胸椎后凸角匹配值(RLL-RTK)、上端椎坡度(UIVs)、上端椎倾斜角(UIVi)、SVA、UIV与C7垂线距离(UIVa)与UIV上终板前缘与椎体后缘垂线距离(UIVb)的比值(UIVa/b)。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然后再用SNK法进行多重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而非连续数据的统计学显著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可疑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PJK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代入Logistics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定PJK相关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检验(r)用于评估骨盆与脊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BMI、糖尿病、吸烟、末次随访ODI和LSDI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相关参数中,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骶骨融合、PLC损伤、再手术率、术前PI-LL、末次随访PI-LL和末次随访SVA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中,PT、SS、LL、PI-LL、LL-TK、RLL、RLL-RTK、UIVs、UIVi和UIVa/b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组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参数包括性别、BMI、糖尿病、吸烟、LL-TK、UIVs、UIVa/b、PI-LL、骶骨融合和PLC损伤。再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S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OR 1.6,P=0.000)、吸烟(OR 3.1,P=0.016)、UIVs(OR 2.0,P=0.015)和PI-LL(OR 1.2,P=0.015)。在脊柱骨盆参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中发现,SVA与UIVa/b、UIVs和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93,P<0.001)、(r=-0.66,P<0.001)和(r=-0.68,P<0.001);UIVa/b与UIVs及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63,P<0.001)和(r=0.-68,P<0.001)。结论:接受长节段PLIF的ADS患者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吸烟、UIVs和PI-LL。UIVa/b可以反映SVA情况和UIV倾斜情况,可作为发生PJK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 近端交界性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泛后路松解三维矫形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宏其 鲁世金 +3 位作者 陈静 郭超峰 陈凌强 刘少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74-279,共6页
目的:探讨广泛后路松解三维矫形对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9月我院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2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前路松解后路矫形)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12~20岁... 目的:探讨广泛后路松解三维矫形对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9月我院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2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前路松解后路矫形)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12~20岁,平均15.5岁;Lenke1型12例,2型2例,3型3例,5型3例。B组(后路脊柱松解三维矫形)22例,男3例,女19例;年龄12~26岁,平均15岁;Lenke1型13例,2型2例,3型4例,5型3例。比较两组间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SRS-22评分的差异。结果:A组主弯Cobb角由83.6°±7.6°矫正到21.4°±5.4°,矫正率为72.4%±5.1%;B组由85.4°±11.5°矫正到22.0°±5.4°,矫正率为74.1%±5.2%,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SRS-22评分分别为303.9±28.9min、1379.5±236.8ml、92246.5±9784.9$及17.4±0.24分;B组分别为241.0±20.8min、965.5±193.1ml、77725.1±8917.8$及19.65±0.20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曲轴现象、假关节形成及失代偿发生。结论:广泛后路脊柱松解三维矫形对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正效果满意,具有手术风险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相对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后路松解 矫形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被引量:5
8
作者 杜萍 董媛媛 +2 位作者 张转运 吴昊 孙玉娥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7-48,共2页
对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全麻下行后路脊柱矫形术,患儿手术成功,恢复良好,顺利出院。麻醉护理配合经验:术前充分的病情和气道评估,做好困难气道物品准备及气管插管护理配合,手术体位摆放、术中体温保护及唤醒试验的护理配合,以及... 对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全麻下行后路脊柱矫形术,患儿手术成功,恢复良好,顺利出院。麻醉护理配合经验:术前充分的病情和气道评估,做好困难气道物品准备及气管插管护理配合,手术体位摆放、术中体温保护及唤醒试验的护理配合,以及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脊肌萎缩症 脊柱 后路脊柱矫形 麻醉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两种引流方式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亮 宋跃明 +5 位作者 曾建成 刘立岷 刘浩 李涛 龚全 裴福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皮下引流与肌层下引流情况,比较两种引流方式的效果。方法:2005年2月~2007年9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89例,其中放置皮下引流组(A组)42例,放置肌层...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皮下引流与肌层下引流情况,比较两种引流方式的效果。方法:2005年2月~2007年9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89例,其中放置皮下引流组(A组)42例,放置肌层下引流组(B组)47例。收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身体质量指数)、术前侧凸分型与主弯Cobb角、术中资料(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自体血同输量、输异体红细胞悬液及术中融合节段)、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发热时间与72h体温峰值、术后置管时间及出院时切口愈合等级,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主弯Cobb角、主要侧凸类型比例和术中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平均引流量为26.67±26.61ml(0~90m1),平均输血量为红细胞悬液0.76±1.34U(0~5U),平均发热天数为2.14±1.39d(0~6d),72h体温峰值为37.95±0.53℃(37.3~39-3℃),平均置管时间为1.86±0.36d(1~2d);术后B组平均引流量为1343.13±555.41ml(700~2350ml),平均输血量为红细胞悬液2.44±2.00U(0~5.5U),平均发热灭数为1.75±1.24d(0~4d),72h体温峰值为37.82±0.44℃(37.3~38.7℃),平均置管时间为5.13±1.20d(3~7d)。两组术后切口引流量、置管时间及术后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发热天数、72h体温峰值及切口愈合等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放置皮下引流与肌层下引流相比.前者能够减少术后切口引流量、置管时间及术后输血量,同时未增加切口感染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 皮下引流 肌层下引流 后路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过度融合上胸弯会增加远端叠加的风险
10
作者 陈熙璞 秦晓东 +4 位作者 陈溢 何中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3-699,共7页
目的评估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上胸弯融合与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16日至2018年10月21日于我院行脊柱后路胸腰椎融合术的104例术前左肩低的Lenke 2A型AI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 目的评估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上胸弯融合与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16日至2018年10月21日于我院行脊柱后路胸腰椎融合术的104例术前左肩低的Lenke 2A型AI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并通过X线片测量影像学参数。根据手术上端固定椎(U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T_(3)组(UIV在T_(3)及T_(3)以上)和<T_(3)组(UIV在T_(3)以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远端叠加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脊柱侧凸研究协会22项问卷评分)。结果10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14.8±3.2)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3.0±9.6)个月。≥T_(3)组71例,<T_(3)组33例,两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参数匹配(P>0.05)。末次随访时,27例(26.0%)患者发生远端叠加,≥T_(3)组远端叠加的发生率高于<T_(3)组[31.0%(22/71)vs 15.2%(5/33),P<0.001];15例(14.4%)患者发生术后肩部不平衡(PSI),其中≥T_(3)组11例(15.5%),<T_(3)组4例(1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isser分级和UIV选择是伴左肩低Lenke 2A型AIS患者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AIS患者,UIV的选择与术后远端叠加发生率有关,融合上胸弯或将导致远端叠加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 脊柱后路胸腰椎融合术 远端叠加 上端固定椎 上胸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志钢 宋建东 +3 位作者 李海东 李长文 李停 吴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531-2534,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内固定术后产生近端交界性脊柱后凸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9月间21例采用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患者,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站立位矢状位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骨盆投射角、...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内固定术后产生近端交界性脊柱后凸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9月间21例采用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患者,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站立位矢状位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骨盆投射角、融合节段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同时对全部患者术后采用SRS-22问卷进行调查。其中PUMCⅠc型4例,PUMCⅡc1型7例,PUMCⅡd1型10例。全部病例随访18个月。结果:所有21例患者中,6例(28.6%)出现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PJK)作为PJK组,而未发生者归为非PJK组。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发生PJK的6例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非PJK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JK组和非PJK组手术前后骶骨倾斜角和骨盆投射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JK组与非PJK组手术前融合节段近端交界区后凸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JK组平均(9.42±3.53)°,其中3例术前交界区后凸角大于10°,非PJK组平均(3.27±1.66)°;两组患者术后SRS-22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椎生理前凸改变及融合节段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较大可能是导致后路选择性腰弯矫形术后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原因,而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大小不是产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后路矫形 近端 交界性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后远端交界区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邢泽军 仉建国 +6 位作者 于斌 刘勇 刘景臣 汪学松 孙武 赵丽娟 邱贵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远端交界区(LIV+2)在冠状面、矢状面和轴位上的变化。方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AIS患者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10~19岁,平均14.4岁。按PUMC分型,Ⅰc1例,Ⅱa4例,Ⅱb19例,Ⅱ...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远端交界区(LIV+2)在冠状面、矢状面和轴位上的变化。方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AIS患者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10~19岁,平均14.4岁。按PUMC分型,Ⅰc1例,Ⅱa4例,Ⅱb19例,Ⅱb21例,Ⅱc11例,Ⅱc35例,Ⅱd15例,Ⅲa5例,Ⅲb1例。均采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固定,其中远端融合椎(LIV)与稳定椎(SV)为同一椎体(A组)15例,LIV与SV非同一椎体(B组)17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上躯干偏移(TS),LIV的倾斜度(LIVT),LIV尾侧椎间盘开角(LIVA),冠状面和矢状面上远端交界区的Cobb角和椎体的旋转度(LIV+1VR和LIV+2VR)。结果: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的TS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LIVT由术前20.2°±5.9°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4.7°±3.8°(P<0.001),B组由17.2°±5.5°下降到4.4°±2.7°(P<0.001);A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LIVA分别为7.5°±4.7°和3.9°±3.1°(P=0.056);B组分别为4.5°±3.4°和5.4°±3.2°(P=0.492);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两组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变化和其尾侧椎间盘开角变化之间相关性不显著(A组r=-0.067,P=0.813;B组r=0.362,P=0.154)。A组远端交界区(LIV+2)冠状面上Cobb角由术前20.5°±9.6°矫正至末次随访时9.4°±7.3°(P<0.001);B组由13.8°±6.7°矫正至8.1°±4.7°(P=0.013);A、B组末次随访时远端交界区矢状面上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464,P=0.598);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A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和术前矢状面Cobb角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0.076,P=0.788),B组的相关性显著(r=0.803,P<0.001)。两组末次随访时LIV+1VR和LIV+2VR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应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后远端交界区在冠状面上矫形明显,矢状面和轴位上矫形不明显,且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 椎弓根螺钉 远端交界区变化 后路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nke 3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身高增长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史本龙 徐亮 +4 位作者 毛赛虎 孙旭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Lenke 3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儿脊柱后路矫形术后身高增长(ΔSH)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女性Lenke 3型AIS患儿90例,年龄15.0±... 目的:探讨Lenke 3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儿脊柱后路矫形术后身高增长(ΔSH)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女性Lenke 3型AIS患儿90例,年龄15.0±2.6岁。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的主弯侧凸Cobb角1(最大侧凸Cobb角)、侧凸Cobb角2(次之侧凸Cobb角)、脊柱高度(spinal height,SH)、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ΔSH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应用线性回归探讨ΔSH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ΔSH为2.9±1.0cm。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ΔSH与术前的侧凸Cobb角1(P=0.000)、侧凸Cobb角2(P=0.000)及TK(P=0.023)均呈显著相关性,与术后的侧凸Cobb角1(P=0.000)、侧凸Cobb角2(P=0.000)、LL(P=0.025)、侧凸Cobb角1变化(P=0.000)、侧凸Cobb角2变化(P=0.000)及TK变化(P=0.032)均呈显著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示ΔSH与侧凸Cobb角1变化(P=0.017)、侧凸Cobb角2变化(P=0.001)均呈显著线性相关(R^2=0.333);另外,ΔSH与术前侧凸Cobb角1(P=0.006)、侧凸Cobb角2(P=0.007)、术前TK(P=0.038)亦呈显著线性相关(R^2=0.595)。结论:Lenke 3型AIS患儿脊柱后路矫形术后身高增长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术前、术后的主弯侧凸Cobb角、术前TK及其术后变化值。主弯Cobb角矫正是Lenke 3型AIS术后身高增加的最主要影响因素。Lenke 3型AIS患儿的术前侧凸Cobb角及术前TK可以较好地预测患儿术后身高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 后路矫形 身高矫正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后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护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晓霞 刘国辉 +1 位作者 张鹏 喻姣花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2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后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19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行三维矫形治疗;术前给予心理护理、脊柱牵引、唤醒试验训练、床上生活能力训练;术后密切... 目的探讨应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后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19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行三维矫形治疗;术前给予心理护理、脊柱牵引、唤醒试验训练、床上生活能力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神经系统变化,加强引流管护理,佩戴支具背心,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和出院指导。结果1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身高增加4-8 cm,主侧凸冠状面畸形Cobb角矫正至2°-23°。未发生椎弓根螺钉及棒的松动、断裂及神经系统损伤、切口感染、压疮等。随访8-52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0°-6°。结论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后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显著,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患者尽早康复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 特发性脊柱 后路矫形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椎弓根螺钉误置的认识 被引量:4
15
作者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3-355,共3页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1,NF-1)是导致脊柱侧凸常见病变之一。根据脊柱骨骼病理损害的类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可分为非营养不良型(nondystrophic)和营养不良型(nystrophic)两类。前者少见,其影像学表现、...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1,NF-1)是导致脊柱侧凸常见病变之一。根据脊柱骨骼病理损害的类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可分为非营养不良型(nondystrophic)和营养不良型(nystrophic)两类。前者少见,其影像学表现、疗效及并发症等类似特发性脊柱侧凸,而后路矫形误置椎弓根螺钉的风险主要发生在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特发性脊柱 椎弓根螺钉 瘤病性 矫形 后路 营养不良型 影像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前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16
作者 申乐 陈唯韫 +4 位作者 王武涛 徐昊男 虞雪融 张秀华 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2-705,共4页
目的分析学龄前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的学龄前(1-6岁)患儿124例,根据术中失血量(BL)占估计血容量(EBV)的比值(BL/EBV),分为中小出血组(BL/EBV≤0.1... 目的分析学龄前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的学龄前(1-6岁)患儿124例,根据术中失血量(BL)占估计血容量(EBV)的比值(BL/EBV),分为中小出血组(BL/EBV≤0.15)和大出血组(BL/EBV〉0.15)两组,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术中容量治疗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住院天数等一系列临床资料。结果术中BL/EBV≤0.15的中小出血组患儿57例,术中BL/EBV〉0.15大出血组患儿67例。与中小出血组患儿比较,大出血组患儿体重偏小(P〈0.05)、身高偏矮(P〈0.05),且大出血组患儿麻醉时间更长(P〈0.05);大出血组患儿术中自体血回输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和异体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均显著增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体重≤15 kg(OR=0.435,95%CI=0.197-0.962)是术中大量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学龄前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约为54%,患儿术前体重≤15 kg是导致术中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 后路矫形 大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hlers-Danlos综合征伴重度脊柱侧凸行后路矫形术麻醉一例
17
作者 顾伟 顾小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336,共3页
患者男,21岁,145 cm,34.5 kg,BMI 16.4 kg/m 2,因“胸背部隆起不对称17年”入院,未曾就医,无家族史及手术史。患者背部呈严重侧后凸,MallampatiⅢ级,由于牵引头环限制,颈部活动度偏小(图1),全脊柱平扫CT+三维重建和MRI显示:胸腰椎严重... 患者男,21岁,145 cm,34.5 kg,BMI 16.4 kg/m 2,因“胸背部隆起不对称17年”入院,未曾就医,无家族史及手术史。患者背部呈严重侧后凸,MallampatiⅢ级,由于牵引头环限制,颈部活动度偏小(图1),全脊柱平扫CT+三维重建和MRI显示:胸腰椎严重侧凸、后凸畸形,cobb角度约180°,呈反“C”形(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脊柱 牵引头 重度脊柱 三维重建 胸腰椎 手术史 后路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术后远端附加现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宇 唐小蓓 +3 位作者 穆小平 余城墙 吴有财 韦建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56-660,共5页
随着矫形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医生对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研究的逐渐深入,AIS通过手术矫形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但脊柱外科医师[1、2]在对AIS患者术后随访时发现,部分患者在术后融合节段下方出现了弯曲... 随着矫形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医生对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研究的逐渐深入,AIS通过手术矫形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但脊柱外科医师[1、2]在对AIS患者术后随访时发现,部分患者在术后融合节段下方出现了弯曲加重的表现,这就是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远端附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 远端 融合术 临床医生 矫形技术 外科医师 手术矫形 术后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远端固定椎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后路融合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其昕 闻君侠 +1 位作者 李方财 陈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0-716,共7页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DLS并行后路长节段脊柱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50-72岁,平均61.4岁。根据术中DIV的选择不同分成两组,L5固定组(A组):选择L5作为DIV,共44例;骶椎固定组(B组):选择S1作为DIV,共19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数进行比较,测量并记录每例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位移、冠状面平衡(骶骨中垂线与C7铅垂线的距离)和矢状面腰椎前凸角(T12上终板和S1上终板垂线间的夹角)、胸腰椎后凸角(T10上终板和L2下终板垂线间的夹角)、矢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分析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固定节段数平均少于B组1.36个(P=0.022);A组手术后各脊柱测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B组Cobb角、顶椎位移、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则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入射角无改变(P〉0.05);A组手术后骨盆倾斜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有增大(P〈0.05);而B组此2项骨盆参数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矢状面失平衡、内固定松动、需翻修的L5/S1椎间盘退变、需翻修的骶骨固定等远端固定椎相关并发症A组7例(15.91%),B组8例(42.11%)(P〈0.0001)。结论:采用后路长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IV选择L5或S1能获得相似的矫正效果;选择L5能有效保留L5/S1的活动度;而选择S1则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 下端固定椎 后路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矫形方法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兴 邱勇 +5 位作者 朱锋 朱泽章 钱邦平 刘臻 郭倞 吕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矫形术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加二期后路矫形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Cobb角65°~90°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矫形术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加二期后路矫形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Cobb角65°~90°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0例,年龄20~30岁,平均23.4岁。均为初次手术,术前无神经损害。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行单纯后路矫形术的14例患者为A组,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及二期后路矫形术的16例患者为B组。两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年龄、性别比、侧凸类型相匹配。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平均4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侧凸矫正率和冠状面平衡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6.7±1.2h和24±18d,B组分别为9.9±1.4h和41±10d,B组均显著长于A组(P<0.05)。所有病例术后均无瘫痪、呼吸衰竭、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矫正率A组为(51.3±11.8)%,B组为(64.5±11.6)%,B组显著大于A组(P<0.05);胸椎后凸角、C7中垂线与骶骨中线的距离A组为20.6°±8.4°、1.32±0.65cm,B组为20.4°±6.7°、1.30±0.70cm,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侧凸矫正丢失率为(3.5±2.4)%,B组为(2.8±1.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中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均可获得较好的畸形矫正,一期前路松解、Halo-双侧股骨髁上牵引可以增加侧凸Cobb角矫正率,但是存在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特发性脊柱 前路松解术 Halo-股骨髁上牵引 后路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