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白云松 张学军 +4 位作者 曹隽 姚子明 祁新禹 郭东 高荣轩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初步分析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双侧生长棒治疗,随访5年,对比11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脊柱... 目的初步分析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双侧生长棒治疗,随访5年,对比11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脊柱影像学参数变化、肺功能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用时(181.25±9.14)min,术中出血量(132.41±10.72)mL,平均住院时间(10.94±2.13)d;手术治疗前后T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弯侧凸Cobb角均明显减小,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显示患者FVC、FEV1/FVC、FEV1预估值等各项肺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0.91%(12/110)。结论双侧生长棒可有效纠正脊柱侧凸畸形并同步改善肺功能,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凸/外科学 脊柱侧凸/治疗 生长棒技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型脊柱侧凸保守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姗姗(综述) 周璇 杜青(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33-38,共6页
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具有发病年龄小、进展迅速的特点,易造成患者脊柱生长异常及心肺功能障碍,是脊柱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EO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前者因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患者的... 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具有发病年龄小、进展迅速的特点,易造成患者脊柱生长异常及心肺功能障碍,是脊柱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EO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前者因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发展,常推荐作为治疗的第一步。保守治疗包括石膏治疗、支具治疗、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与Halo重力牵引等。对于特发性EOS,保守治疗可有效改善脊柱畸形,而对其他类型EOS则主要起到延缓畸形进展、推迟手术时间的作用。本文拟针对EOS常见的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深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凸/外科学 脊柱侧凸/治疗 脊柱凸/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伟玮(综述) 叶文松(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7期681-686,共6页
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脊柱畸形,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脊柱和胸廓的生长,促进正常肺发育并维持肺功能。为达到上述目的,一些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其中生长棒技术在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但并发症等... 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脊柱畸形,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脊柱和胸廓的生长,促进正常肺发育并维持肺功能。为达到上述目的,一些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其中生长棒技术在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但并发症等手术相关问题亟待解决。现就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中的焦点问题作一综述,以期为广大脊柱外科医生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凸/外科学 脊柱侧凸/治疗 生长棒技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早发性脊柱侧弯的系统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曹隽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早发性脊柱侧弯是儿童脊柱外科乃至儿童骨科治疗的难点,需要在术前进行详细检查,若存在其他畸形则需要联合相应学科进行评估。早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手术与非融合手术,需要根据病情和... 早发性脊柱侧弯是儿童脊柱外科乃至儿童骨科治疗的难点,需要在术前进行详细检查,若存在其他畸形则需要联合相应学科进行评估。早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手术与非融合手术,需要根据病情和儿童发育特点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不断调整,以达到系统化治疗的目的。其治疗目标不应是仅仅矫正脊柱畸形,维持正常脊柱和胸廓发育、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整体健康也必须纳入考虑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凸/外科学 脊柱侧凸/治疗 脊柱融合术 系统性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棒近端锚定点数量对早发性脊柱侧凸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
5
作者 朱伟玮 张学军 +4 位作者 曹隽 叶文松 白云松 郭东 姚子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究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时近端不同锚定点数量对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33例采用传统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目的探究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时近端不同锚定点数量对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33例采用传统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年,撑开次数≥2次,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完整。按照近端锚定点数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A组近端远端各4个锚定点,共8个锚定点(15例);B组近端6个锚定点,远端4个锚定点,共10个锚定点(18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主侧弯Cobb角、T1-S1高度、冠状面偏移程度、影像学肩关节高度差、胸椎后凸Cobb角、矢状面偏移情况,以及随访期间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拔出、断棒、翻修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不同性别例数、随访时间、撑开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主侧弯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T1-S1高度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胸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胸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主侧弯Cobb角的变化值及胸椎后凸Cobb角的变化值,B组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EOS时,采用近端4个锚定点与6个锚定点均能取得冠状面侧弯的矫正,同时保持脊柱的生长;但采用近端6个锚定点可获得更大的冠状面主侧弯矫形力度和矢状面胸椎后凸的改善,同时锚定点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对于大的冠状面主侧弯(Cobb角>70°),尤其是合并较大胸椎后凸畸形(Cobb角>40°)的EOS,可以考虑增加锚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凸/外科学 脊柱侧凸/治疗 生长棒技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具治疗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海侠 吴继功 +5 位作者 宋立志 张乐乐 高博 王加旭 邵水霖 黄世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分析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early onset scoliosis,EOS)经支具保守治疗后畸形发展情况,并探讨支具矫形在此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脊柱外科接受支具治疗至少2年且影像资料完整的19例EO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目的分析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early onset scoliosis,EOS)经支具保守治疗后畸形发展情况,并探讨支具矫形在此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脊柱外科接受支具治疗至少2年且影像资料完整的19例EO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7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末次随访Cobb角与治疗前相比改善超过10°为治疗有效,未超过10°为治疗无效。支具治疗前、初次治疗后、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冠状位及矢状位畸形角度及平衡。结果19例支具治疗前平均Cobb角(40±10.4)°(20°~55°)、初次治疗后主弯Cobb角(28.15±14.78)°,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31.63±18.04)°,初次治疗后及末次随访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胸廓宽度及胸椎高度均较支具治疗前明显增加,特发性EOS较先天性EOS治疗效果更好(P<0.05)。另外,顶椎位于胸腰段或腰段较顶椎位于胸段者效果更好(P<0.05)。初次治疗后两组间主弯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部分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支具治疗可作为保守治疗的选择之一,其中一些病例可得到满意矫形,即使部分病例不能避免手术,支具治疗也可在不影响胸廓发育的前提下适当延后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凸/外科学 脊柱侧凸/治疗 生长棒技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