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昊楠 张学军 +6 位作者 李多依 赵梦奇 张瀚文 郭东 白云松 祁新禹 石海霞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47-452,共6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模式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20年8月至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7例,女20例,...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模式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20年8月至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7例,女20例,平均年龄7.3岁,患者均接受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应用ERAS模式进行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入院宣教、加强营养、减少禁食禁饮时间、优化麻醉方案、多模式镇痛等。收集患者手术与饮食情况、血糖、疼痛评分、并发症等资料。结果2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2.6 min,平均3个手术节段,术中失血量524.8 mL,侧弯矫正率77.9%。围手术期平均禁食禁饮时间9.0 h,多数患者术后早期可进食和饮水。围手术期血糖相对平稳。术后3天疼痛评分有一定波动,但整体疼痛程度较低。术后第1天白细胞介素-6水平最高,主要与术前血糖、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进食量等因素相关。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高,主要与患者术前营养状态、术后补液量、术后体温等因素相关。术后共7例患者(8人次)出现并发症,以轻度腹痛、腹胀多见,均未给予特殊处理,无一例发生呛咳、误吸、伤口感染、呕吐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ERAS管理模式安全有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 脊柱侧凸/外科学 脊柱凸/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白云松 张学军 +4 位作者 曹隽 姚子明 祁新禹 郭东 高荣轩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初步分析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双侧生长棒治疗,随访5年,对比11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脊柱... 目的初步分析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双侧生长棒治疗,随访5年,对比11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脊柱影像学参数变化、肺功能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用时(181.25±9.14)min,术中出血量(132.41±10.72)mL,平均住院时间(10.94±2.13)d;手术治疗前后T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弯侧凸Cobb角均明显减小,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显示患者FVC、FEV1/FVC、FEV1预估值等各项肺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0.91%(12/110)。结论双侧生长棒可有效纠正脊柱侧凸畸形并同步改善肺功能,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脊柱凸/治疗 生长棒技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改良皮下棒技术治疗小儿脊柱侧凸13例
3
作者 程富礼 孙琳 +2 位作者 于凤章 景小博 张庆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51-152,共2页
儿童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时期发现的脊柱侧凸,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则必须手术治疗,传统的皮下Harrington棒理论上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存在脱钩、断棒、顶皮、自发融合等问题.作者在传统皮下Harrington棒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设计,现报告... 儿童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时期发现的脊柱侧凸,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则必须手术治疗,传统的皮下Harrington棒理论上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存在脱钩、断棒、顶皮、自发融合等问题.作者在传统皮下Harrington棒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设计,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凸/先天性 脊柱侧凸/外科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4
作者 邓京城 马强 +2 位作者 祁新禹 王昕 潘少川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5-7,共3页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6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1个月-3岁8个月。根据Winter及MCmaster分型,前方和单侧形成不全...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6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1个月-3岁8个月。根据Winter及MCmaster分型,前方和单侧形成不全(后外侧1/4椎体)9例,前方形成不全(后方半椎体)7例,凸侧半椎体凹侧骨桥4例。脊柱侧凸Cobb角30°-50°,后凸Cobb角36°-56°。手术方法:4例行单纯脊柱后路短段融合术;6例经脊柱后路凸侧椎弓根行半椎体半骺切除+融合术;2例行侧前路椎体骺板及半锥体切除术;8例行脊柱后路短段融合+钢丝襻及钩棒系统矫形固定术。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脊柱侧凸及后凸畸形部分矫正或原位融合,无并发症。经1-7年随访,5例脊柱侧后凸减轻;8例脊柱侧后凸无明显变化;2例脊柱畸形加重半椎体复出;3例假关节形成;2例钩棒脱出,无钢丝断裂。结论婴幼儿脊柱柔韧,可塑性强,在畸形尚未加重之前可通过脊柱后路手术矫正并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用钢丝襻固定可及时矫正畸形,稳定脊柱。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型脊柱侧凸保守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姗姗(综述) 周璇 杜青(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33-38,共6页
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具有发病年龄小、进展迅速的特点,易造成患者脊柱生长异常及心肺功能障碍,是脊柱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EO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前者因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患者的... 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具有发病年龄小、进展迅速的特点,易造成患者脊柱生长异常及心肺功能障碍,是脊柱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EO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前者因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发展,常推荐作为治疗的第一步。保守治疗包括石膏治疗、支具治疗、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与Halo重力牵引等。对于特发性EOS,保守治疗可有效改善脊柱畸形,而对其他类型EOS则主要起到延缓畸形进展、推迟手术时间的作用。本文拟针对EOS常见的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深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脊柱凸/治疗 脊柱凸/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朱伟玮(综述) 叶文松(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7期681-686,共6页
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脊柱畸形,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脊柱和胸廓的生长,促进正常肺发育并维持肺功能。为达到上述目的,一些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其中生长棒技术在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但并发症等... 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脊柱畸形,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脊柱和胸廓的生长,促进正常肺发育并维持肺功能。为达到上述目的,一些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其中生长棒技术在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但并发症等手术相关问题亟待解决。现就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中的焦点问题作一综述,以期为广大脊柱外科医生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脊柱凸/治疗 生长棒技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棒近端锚定点数量对早发性脊柱侧凸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
7
作者 朱伟玮 张学军 +4 位作者 曹隽 叶文松 白云松 郭东 姚子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究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时近端不同锚定点数量对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33例采用传统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目的探究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时近端不同锚定点数量对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33例采用传统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年,撑开次数≥2次,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完整。按照近端锚定点数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A组近端远端各4个锚定点,共8个锚定点(15例);B组近端6个锚定点,远端4个锚定点,共10个锚定点(18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主侧弯Cobb角、T1-S1高度、冠状面偏移程度、影像学肩关节高度差、胸椎后凸Cobb角、矢状面偏移情况,以及随访期间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拔出、断棒、翻修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不同性别例数、随访时间、撑开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主侧弯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T1-S1高度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胸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胸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主侧弯Cobb角的变化值及胸椎后凸Cobb角的变化值,B组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EOS时,采用近端4个锚定点与6个锚定点均能取得冠状面侧弯的矫正,同时保持脊柱的生长;但采用近端6个锚定点可获得更大的冠状面主侧弯矫形力度和矢状面胸椎后凸的改善,同时锚定点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对于大的冠状面主侧弯(Cobb角>70°),尤其是合并较大胸椎后凸畸形(Cobb角>40°)的EOS,可以考虑增加锚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脊柱凸/治疗 生长棒技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海鹰 周殿阁 +5 位作者 王会民 易斌 王波 金朝晖 张健 吕厚山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系统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 1997年 9月至2 0 0 2年 6月经手术治疗的 3 2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 4 7.9% ,疼痛缓解率...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系统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 1997年 9月至2 0 0 2年 6月经手术治疗的 3 2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 4 7.9% ,疼痛缓解率 90 .6% ,假关节形成 1例 ,腔隙性脑梗塞 1例。平均随访 15个月 (6~ 5 7个月 ) ,随访期间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 ,融合器无移位。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椎管狭窄 椎弓根螺钉 后路腰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早发性脊柱侧弯的系统治疗 被引量:3
9
作者 曹隽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早发性脊柱侧弯是儿童脊柱外科乃至儿童骨科治疗的难点,需要在术前进行详细检查,若存在其他畸形则需要联合相应学科进行评估。早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手术与非融合手术,需要根据病情和... 早发性脊柱侧弯是儿童脊柱外科乃至儿童骨科治疗的难点,需要在术前进行详细检查,若存在其他畸形则需要联合相应学科进行评估。早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手术与非融合手术,需要根据病情和儿童发育特点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不断调整,以达到系统化治疗的目的。其治疗目标不应是仅仅矫正脊柱畸形,维持正常脊柱和胸廓发育、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整体健康也必须纳入考虑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脊柱凸/治疗 脊柱融合术 系统性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脊柱侧弯矫形术围手术期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小松 胡璟 +5 位作者 李多依 张建敏 任艺 王芳 李立晶 刘国亮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855-858,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矫形术患儿围手术期低体温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n=147)和正常体温组(n=53)。比较...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矫形术患儿围手术期低体温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n=147)和正常体温组(n=53)。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围手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实施脊柱侧弯矫形术200例,其中147例(147/200,73.5%)发生低体温。低体温组中,男64例,女83例,年龄6(3,12)岁;正常体温组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6(3,11)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脊柱侧弯类型、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手术节段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输注异体血、单位输液量、基线体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位输液量大(OR=1.070,95%CI:1.010~1.133)、手术节段多(OR=1.117,95%CI:1.018~1.227)是导致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基线体温(OR=0.064,95%CI:0.021~0.199)是预防低体温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输注液体多、手术节段多的患儿低体温的发生风险更高,维持高的基线体温有助于减少低体温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围手术期 体温调节 体温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具治疗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海侠 吴继功 +5 位作者 宋立志 张乐乐 高博 王加旭 邵水霖 黄世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分析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early onset scoliosis,EOS)经支具保守治疗后畸形发展情况,并探讨支具矫形在此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脊柱外科接受支具治疗至少2年且影像资料完整的19例EO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目的分析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early onset scoliosis,EOS)经支具保守治疗后畸形发展情况,并探讨支具矫形在此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脊柱外科接受支具治疗至少2年且影像资料完整的19例EO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7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末次随访Cobb角与治疗前相比改善超过10°为治疗有效,未超过10°为治疗无效。支具治疗前、初次治疗后、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冠状位及矢状位畸形角度及平衡。结果19例支具治疗前平均Cobb角(40±10.4)°(20°~55°)、初次治疗后主弯Cobb角(28.15±14.78)°,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31.63±18.04)°,初次治疗后及末次随访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胸廓宽度及胸椎高度均较支具治疗前明显增加,特发性EOS较先天性EOS治疗效果更好(P<0.05)。另外,顶椎位于胸腰段或腰段较顶椎位于胸段者效果更好(P<0.05)。初次治疗后两组间主弯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部分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支具治疗可作为保守治疗的选择之一,其中一些病例可得到满意矫形,即使部分病例不能避免手术,支具治疗也可在不影响胸廓发育的前提下适当延后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脊柱凸/治疗 生长棒技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腰骶部半椎体一期后路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东 高荣轩 +6 位作者 姚子明 张学军 曹隽 祁新禹 白云松 孙保胜 李承鑫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596-602,共7页
目的评价儿童先天性腰骶部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21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以及短节段固... 目的评价儿童先天性腰骶部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21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以及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对比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结构性侧凸、近端代偿弯、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的Cobb角、躯干偏移、矢状面平衡以及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结果21例中男12例,女9例;手术年龄2.17~13.00岁,平均(6.50±3.22)岁;术后随访24~84个月,平均(48.10±17.72)个月;融合固定2~4个椎体,平均(2.67±0.91)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 min,平均(168.57±46.18)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 mL,平均(368.04±234.58)mL;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9±6.3)°降至术后的(8.5±3.0)°,末次随访时为(7.0±3.4)°,矫正率为75.8%。冠状面近端代偿弯Cobb角由术前(25.8±11.7)°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13.7±8.3)°,矫正率为46.9%。术后躯干偏移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正率分别为53.1%和56.3%,且随访过程中躯干趋于平衡和稳定。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脊柱-骨盆序列均保持平衡,术后无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侧凸矫正并改善躯干偏移,同时可保留一定的活动节段,有效控制畸形的加重和近端代偿弯的进展,避免腰椎长节段的固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腰骶部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