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及初级传入C纤维和终末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智明 李云庆 施际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5-20,共6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及初级传入C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主要分布在此核的Ⅰ、Ⅱ层,Ⅰ...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及初级传入C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主要分布在此核的Ⅰ、Ⅱ层,Ⅰ层多于Ⅱ层;10%福尔马林刺激大鼠口周区后诱导的FOS阳性神经元分布于此核的Ⅰ~Ⅳ层及其内侧的网状结构,但主要集中在Ⅰ、Ⅱ层,Ⅱ层多于Ⅰ层;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维及其终末也密集地分布于此核的Ⅰ、Ⅱ层,且Ⅱ层多于Ⅰ层。多重反应的结果显示:在Vc的Ⅱ层和Ⅰ层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和FOS阳性神经元胞体的周围可见许多BSI-B4标记的纤维及终末;部分SP受体阳性神经元也呈FOS阳性,少数SP受体和FOS的双重阳性神经元周围也有BSI-B4标记的纤维和终末。以上结果说明:(1)传递面口部痛信号的C纤维主要终止在尾侧亚核的Ⅰ、Ⅱ层,与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区重叠,提示这些C纤维可能含SP;(2)参与西口部痛信息传递的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Vc的Ⅱ层,它们与初级传入C纤维终末的分布区重叠,其中的部分POS阳性神经元也呈SP受体阳性,从而进一步地证明了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脊束核尾侧亚核 大鼠 SP受体 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P物质样阳性终末与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GFP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2
作者 李金莲 刘涛 +1 位作者 金子武嗣 古田贵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6-210,T002,共6页
应用 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1样和 DNPI样 )以及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与 Sindibis病毒转... 应用 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1样和 DNPI样 )以及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与 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目的在于为探索兴奋性神经递质和 SP参与面口部伤害性信息在 Vc浅层内的传递和调控提供形态学依据 ;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法的研究探索新路。结果显示 :(1)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 Sindibis病毒注入一侧 Vc浅层后 ,仅在同侧 Vc注射部位附近的 ~ 层内观察到 5~ 9个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为小型 (≤ 15μm) ,呈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2 ) Vc浅层内均可见大量的 VGlu T1样、DNPI样和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 ,其中 VGlu T1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密集分布于 层的内侧部和 层 , 层和 层外侧部较为稀疏 ;而 DNPI则主要密集分布于 层和 层 , 层相对地较为稀疏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 层和 层 ;(3 ) VGlu T1样、DNPI样和 SP样阳性终扣分别聚集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周围 ,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 ,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浅层内囊泡膜 阳性终末 Sindibis病毒转染 GFP神经元之 联系 谷氨酸转运体 P物质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Ⅱ层内CB样、PV样阳性终末与向臂旁核投射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3
作者 王红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9-52,T009,共5页
为了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层神经元与向臂旁核投射神经元的突触关系 ,选用 Calbindin D-2 8k和 Parvalbu-min作为标志物 ,采用 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对 层内的 Calbindin D-2 8k样和 Parvalbumi... 为了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层神经元与向臂旁核投射神经元的突触关系 ,选用 Calbindin D-2 8k和 Parvalbu-min作为标志物 ,采用 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对 层内的 Calbindin D-2 8k样和 Parvalbumin样阳性神经元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向臂旁核投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观察。HRP注入臂旁核后 ,逆标神经元主要位于同侧三叉尾侧亚核 层至 层。Calbindin D-2 8k和 Parvalbumin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主要集中在 层内侧带。电镜下观察 ,此二者的阳性反应产物呈弥散分布 ;两者的阳性终末与 HRP逆标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之间主要形成轴 -树突触 ,偶见轴 -体突触 ;Calbindin D-2 8k样阳性终末与 HRP逆标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的非对称性突触占 83% ,Parvalbumin样阳性终末与 HRP逆标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的对称性突触占 85 %。此外 ,还观察到参与突触小球组成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与 HRP逆标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以上结果提示 :(1)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层的 Calbindin D-2 8k样或 Parvalbumin样阳性神经元可通过突触传递机制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向臂旁核投射的神经元进行调控 ,影响外周伤害性信息向上位脑结构的传递 ;(2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向臂旁核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bindin-D-28K PARVALBUMIN 突触小型 Ⅱ型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干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的神经减压素能和脑啡肽能投射
4
作者 杨鲲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1-265,共5页
本研究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杂色相结合技术对大鼠脑干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的NT能和L-ENK能投射进行了观察.脑干向Vc发出NT能和L-ENK能投射的神经元主要位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巨细胞同... 本研究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杂色相结合技术对大鼠脑干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的NT能和L-ENK能投射进行了观察.脑干向Vc发出NT能和L-ENK能投射的神经元主要位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巨细胞同状核α部和延髓中继核簇.结果提示NT和ENK可能参与下行抑制系统,Vc浅层密集的ENK样阳性终末不仅来自Vc内的局部或中间神经元,而且来自下行抑制系统的起始核团和脑干的其它结构,这些广泛起源的NT和L-ENK能投射可能对Vc浅层内传送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的神经元和中间种经元发挥抑制和/或去抑制作用,调控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向中枢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脊束核尾侧亚核 脑干 神经减压素 EN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脊髓向丘脑和臂旁核的强啡肽能和一氧化氮能投射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岩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71-277,共7页
本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颈髓背角浅层向丘脑腹基底复合体和臂旁核的强啡肽能和NO能投射进行了研究.强啡肽原前体样阳性胞体主要位于尾侧亚核和颈髓背角的Ⅰ层和Ⅱ层外侧... 本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颈髓背角浅层向丘脑腹基底复合体和臂旁核的强啡肽能和NO能投射进行了研究.强啡肽原前体样阳性胞体主要位于尾侧亚核和颈髓背角的Ⅰ层和Ⅱ层外侧部;NOS样阳性胞体主要位于尾侧亚核和颈够背角Ⅱ层,Ⅰ层较少。将荧光金注入丘脑腹基底复合体后,荧光金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对侧尾侧亚核、颈髓背角的Ⅰ层和外侧网状核,Ⅱ层偶见;将荧光金注入臂旁核后,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同侧尾侧亚核和颈髓背角的Ⅰ、Ⅱ层,少量位于外侧网状核。尾侧亚核向丘脑瓜基底复合体投射神经元的16.6%,向臂旁核投射神经元的24.8%呈强啡肽原前体样阳性;颈髓背角浅层向丘脑腹基底复合体投射神经元的19.2%,向臂旁核投射神经元的272%呈强啡肽原前体样阳性。向丘脑腹基底复合体和臂旁核投射的强啡肽原前体/荧光金双标神经元分别占尾侧亚核浅层内强啡肽原前体样阳性神经元总数的7%和18%,分别占颈髓背角浅层内强啡肽原前体样阳性神经元总数的8.1%和21.9%。这些双标神经元多呈大梭形及中等大圆形和梨形。由昆侧亚核向丘脑腹基底复合体投射神经元的5.1%呈NOS阳性,向臂旁核投射神经元的11.8%呈NOS阳性。由颈髓背角浅层向丘脑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脊束核尾侧亚核 丘脑 臂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Ⅱ尾侧亚核层内CB样、PV样阳性结构的分布及其突触联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红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1-66,共6页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Calbindin D-2 8k( CB)样和 Parvalbumin ( PV)样胞体、纤维和终末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 Vc) 层内的分布及它们的突触联系。在光镜下观察到 CB样和 PV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在 II层内侧带 ( IIi...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Calbindin D-2 8k( CB)样和 Parvalbumin ( PV)样胞体、纤维和终末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 Vc) 层内的分布及它们的突触联系。在光镜下观察到 CB样和 PV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在 II层内侧带 ( IIi)最为密集 ,PV样阳性神经元的胞体稍大 ,但数量少于 CB样阳性神经元。在电镜下观察到 CB样或 PV样阳性结构主要形成下列 4种突触联系 :( 1)阳性轴突终末与阳性或阴性轴突终末形成对称性轴 -轴突触和少量非对称性轴 -轴突触 ;( 2 )阳性轴突终末与阳性树突形成非对称性和对称性轴 -树突触 ;( 3 ) CB样阳性轴突终末与阴性树突主要形成非对称性轴 -树突触 ,PV样阳性轴突终末与阴性树突主要形成对称性轴 -树突触 ;( 4 )阴性轴突终末与阳性树突形成非对称性和对称性轴 -树突触。另外还可见到 CB样或PV样阳性或阴性树突、轴突及终末与 CB样、PV样阳性或阴性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形成 型和 II型突触小球。 型突触小球数量较多 ,有典型的扇贝样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和不均一的小泡 ,线粒体少 ;II型突触小球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粗大而清亮 ,外观不规则 ,有均匀一致的小泡和丰富的线粒体。根据上述结果可以推知在面口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过程中 ,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蛋白 突触小球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对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WDR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罗道枢 陈磊 +1 位作者 王玮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9-553,共5页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audal subnucleus of the spinaltrigeminal nucleus,Vc)内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 neurons,WDR)神经元自发放电和诱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通过慢性压迫损伤三...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audal subnucleus of the spinaltrigeminal nucleus,Vc)内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 neurons,WDR)神经元自发放电和诱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通过慢性压迫损伤三叉神经根的方法建立三叉神经痛(TN)动物模型,采用在体细胞外记录技术观察空白对照组和TN模型组大鼠Vc内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诱发的放电活动。结果:对照组和TN模型组大鼠Vc内WDR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分别为0.84±0.15 Hz和3.18±0.59 Hz;口面部感受野分别给予刷、压、夹机械刺激后,对照组大鼠Vc内WDR神经元的诱发放电频率分别为3.27±1.28 Hz、5.62±0.74 Hz和6.76±1.22 Hz,而TN组大鼠诱发放电频率则分别为7.85±1.57 Hz、10.04±0.72 Hz和12.04±1.77 Hz。结论:TN模型组大鼠Vc内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和诱发放电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提示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可诱导Vc内WDR神经元兴奋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根 慢性压迫损伤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广动力范围神经元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自制套管给予小脑延髓池脂多糖诱发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8
作者 郭瑶 郭畅 +5 位作者 王凯妮 臧若琪 高洁 马洋 陈怡彤 张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340,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自制给药套管植入大鼠小脑延髓池(CMC),以实现给清醒大鼠多次给药。方法:自制给药套管,从大鼠颅骨枕外嵴中点开孔,沿枕骨内壁下行直至套管尖端达CMC,然后颅钉和自凝树脂固定。应用脂多糖(LPS)作为局部炎性刺激物注射...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自制给药套管植入大鼠小脑延髓池(CMC),以实现给清醒大鼠多次给药。方法:自制给药套管,从大鼠颅骨枕外嵴中点开孔,沿枕骨内壁下行直至套管尖端达CMC,然后颅钉和自凝树脂固定。应用脂多糖(LPS)作为局部炎性刺激物注射到CMC诱发神经炎症,并使用X线、行为学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X线及滂胺天蓝染料确认脑内置管埋置位置合适。经给药管注射LPS组大鼠较Control组大鼠面部机械痛阈值降低(P<0.001);LPS组大鼠在旷场中央停留时间较Control组大鼠显著下降(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LPS激活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Vc)小胶质细胞。结论:该方法可有效作用于大鼠SpVc,适用于清醒大鼠小脑延髓池内的重复多次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小脑延髓池 口面部疼痛 置管给药 神经炎症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中的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罗道枢 王玮 林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5-360,共6页
为了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在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三叉神经痛模型组和对照组两组,模型组大鼠以铬制羊肠线疏松结扎大鼠一侧眶下神经,对照组大鼠眶下神经不结扎。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 为了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在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三叉神经痛模型组和对照组两组,模型组大鼠以铬制羊肠线疏松结扎大鼠一侧眶下神经,对照组大鼠眶下神经不结扎。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TG)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中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本研究发现p-ERK在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TG和Vc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模型组大鼠中p-ERK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ERK可能参与了三叉神经痛(TGN)痛觉信号的传导,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皂苷缓解大鼠三叉神经痛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凯华 孙辉 +1 位作者 孙永 朱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观察绞股蓝皂甙(GP)对SD大鼠三叉神经神经病理性痛(NP)的镇痛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探索。方法:制备三叉神经NP模型大鼠,分为单纯手术及低剂量、高剂量绞股蓝皂甙治疗组以及假手术组对照,对比四组大鼠口面部机械痛敏阈值。脑干切片... 目的:观察绞股蓝皂甙(GP)对SD大鼠三叉神经神经病理性痛(NP)的镇痛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探索。方法:制备三叉神经NP模型大鼠,分为单纯手术及低剂量、高剂量绞股蓝皂甙治疗组以及假手术组对照,对比四组大鼠口面部机械痛敏阈值。脑干切片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分析,计算GFAP荧光相对光密度值;利用Western Blot法分析计算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中GFAP及磷酸化JNK(pJNK)蛋白含量相对比值。结果:GP可以有效缓解模型导致的大鼠三叉神经NP;同时可显著下调Vc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JNK(Jun N-terminal kinase)激酶表达。结论:GP可有效缓解大鼠三叉神经NP,此效应与其抑制Vc中星形胶质细胞和JNK通路的激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皂甙 三叉神经痛 星形胶质细胞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延髓薄片制备的改良方法
11
作者 罗道枢 朱玲 +3 位作者 陈涛 黄汾生 王玮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9-473,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膜片钳记录研究的成年大鼠延髓薄片制备方法。方法:用改制的注射器将延髓和上颈髓段从离断的椎管中直接吹出;采用水平切的方式制备延髓薄片;记录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诱发放电活动。结果:...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膜片钳记录研究的成年大鼠延髓薄片制备方法。方法:用改制的注射器将延髓和上颈髓段从离断的椎管中直接吹出;采用水平切的方式制备延髓薄片;记录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诱发放电活动。结果:分离得到的延髓和上颈髓标本光滑完整;水平切的延髓薄片较好地保持了Vc的形态学结构和神经元活性,可较好地记录到Vc神经元自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和诱发的双脉冲抑制活动。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取材快速,延髓薄片外形完整且能保持神经元活性,适用于成年大鼠Vc的膜片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大鼠 延髓 薄片 膜片钳 电生理特征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的电生理检测和咬合干扰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云 钱金萍 +2 位作者 顾亚茹 陈传俊 汪萌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60-1165,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电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节(TG),记录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VC)生物电活动的技术,观察咬合干扰对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功能、SPVC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取雄性健康Wistar大鼠(体质量250~280 g)2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模... 目的通过建立电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节(TG),记录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VC)生物电活动的技术,观察咬合干扰对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功能、SPVC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取雄性健康Wistar大鼠(体质量250~280 g)2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n=10)。模型组大鼠用光固化流动树脂粘接法在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牙合面制造咬合高点造模,持续咬合干扰30 d,期间用von Frey尼龙毛检测咬肌压痛并进行痛敏评分鉴定。然后在乌拉坦麻醉下同步记录SPVC生物电活动和心电、呼吸肌肌电、体温等多项生理指标,并观察电刺激TG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1 d即开始出现咬肌的痛敏评分升高,7 d后达到高峰;咬合干扰30 d后模型组大鼠SPVC自发放电频率增加(P<0.05);给予TG不同强度的单脉冲刺激(0.5~8.0 mA,0.1~0.2 ms),在两组大鼠SPVC均可诱发放电性反应,其幅值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P<0.05),在4 mA和8 mA强度模型组大鼠的反应幅值与对照组相似(P>0.05);给予TG高频串刺激(0.2 ms,1 mA,30 s,100 Hz),在两组大鼠SPVC均引发放电频率呈一过性升高,但仅模型组刺激后放电频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的活动可用电刺激TG记录SPVC生物电活动的方法进行检测,咬合干扰可能提高该通路的敏感性和SPVC神经元的兴奋性,导致通路的神经可塑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节 痛觉 传入通路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咬合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髓炎性痛的中枢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琰琪 孙书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19,共5页
疼痛是儿童就诊时拒绝配合治疗的主要原因。如何减轻疼痛,避免患儿产生牙科恐惧症,提高患儿诊疗的合作率,是儿童口腔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牙髓炎是最常见引起牙痛的口腔疾病之一。牙痛传导通路为牙髓神经中的C纤维和Aδ纤维将刺激传递... 疼痛是儿童就诊时拒绝配合治疗的主要原因。如何减轻疼痛,避免患儿产生牙科恐惧症,提高患儿诊疗的合作率,是儿童口腔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牙髓炎是最常见引起牙痛的口腔疾病之一。牙痛传导通路为牙髓神经中的C纤维和Aδ纤维将刺激传递至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进一步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研究证实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trigeminal spinal subnucleus caudalis,Ⅴc),又称延髓背角(medullary dorsal horn,MDH),接受来自牙髓的初级传入纤维的投射,并在疼痛传递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牙髓炎性痛的相关文献,就Ⅴc中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在疼痛调控中的作用做出总结,以期寻找到牙髓炎性痛的更多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炎 疼痛 中枢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延髓背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