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酷似脊前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
作者 苘红好 于战涛 张宗霞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4期246-246,共1页
关键词 脊前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 髓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腰椎穿刺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孙亚鸣 曹勇军 +2 位作者 钱菊芬 刘慧慧 刘春风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8期621-625,共5页
目的分析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明确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69例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 目的分析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明确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69例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数目、回声、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血管内径,并测量首次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纤维蛋白原测定及D-二聚体。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占52.29%)。IMT≥0.9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MT&lt;0.9mm组(P&lt;0.05)。中、高浓度纤维蛋白原组(≥3.0g/L)易损斑块数量明显增多,且较低浓度组IMT明显增厚(P&lt;0.01),两组D-二聚体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lt;0.05)。颈动脉平均IMT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密切相关(r=4.92、5.26、6.68,P均&lt;0.05)结论作为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前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缺血发作 短暂性 动脉疾病 纤维蛋白原 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动脉病变特征和治疗 被引量:25
3
作者 倪俊 高山 +6 位作者 崔丽英 徐蔚海 王含 刘彩燕 陈琳 彭斌 王建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4-348,I0005,共6页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脑动脉病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05~2008年间诊治的20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对侧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责任血管分布:颈...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脑动脉病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05~2008年间诊治的20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对侧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责任血管分布:颈内动脉虹吸段6例;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6例;大脑中动脉的M2段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7例。8例头颅磁共振显示典型的分水岭脑梗死。6例行血管重建治疗,临床未再发作。结论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可能是中国人群LS-TIA的主要血管病变特征;血管重建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抖动 短暂性缺血发作 颅内动脉 血管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被引量:32
4
作者 徐方元 陈爽 +7 位作者 关颖 叶春梅 秦少华 徐瑛 王建民 陈晓荣 韩云学 叶春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选取20名无TIA病史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26例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死。脑CTP检查正常9例,异常17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死。结论脑CTP结合CTA对评价TI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缺血发作 短暂性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T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晓红 吴玉芙 +2 位作者 臧婷臻 王浩然 潘克梫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3916-3919,共4页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01-01—2013-01-01在本院就诊的颈内动脉系统的TIA患者113例(观察组)及同期非脑血管疾病患者55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血...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01-01—2013-01-01在本院就诊的颈内动脉系统的TIA患者113例(观察组)及同期非脑血管疾病患者55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检测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并对颈动脉受累情况、斑块类型及其在颈动脉各段的分布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1)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8.5%(100/113)〕、颈动脉狭窄检出率〔70.8%(80/113)〕均高于对照组〔45.5%(25/55)和29.1%(16/55)〕(χ2值分别为3.211和9.002;P值分别为0.000和0.003)。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者分别为21例(26.2%)、24例(30.0%)、22例(27.5%)以及13例(16.3%)。(2)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93例(82.3%)、13例(23.6%)颈动脉多支血管存在斑块,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8,P=0.045)。(3)两组斑块类型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以硬斑块为主(54块,占52.9%),观察组以软斑块为主(307块,占42.5%)。观察组中,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在颈动脉各段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软斑块主要出现在颈总动脉(CCA)中(152块,占49.6%),而硬斑块主要出现在颈内动脉颅内段(ICA-I)(129块,占46.9%)。结论 MDCTA可检测颈动脉斑块及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发现TIA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检出率均高于非脑血管疾病患者;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以软斑块为主,CCA多出现软斑块;提示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引发TIA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动脉狭窄 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US颈动脉斑块灌注模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振洲 任力杰 +4 位作者 邵玉凤 陈胜华 秦豫 关晓韵 吴欣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的增强模式及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再发TIA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选择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厚度>2.5mm的61例患者进行CEUS检...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的增强模式及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再发TIA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选择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厚度>2.5mm的61例患者进行CEUS检查,随访至少18个月,并将患者分为再发病组与未再发病组。患者18个月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再发TIA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脑卒中家族史、服药依从性、二维超声及CEUS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再发病的因素按强度大小排列,分别为CEUS特征、高血压、药物依从性、高血糖及二维超声特征。结论 CEUS可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模式进行评估,并对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再发TIA进行预测,对指导临床进行针对性预防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斑块 缺血发作 短暂性 造影剂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多中心检查登记研究设计方案 被引量:11
7
作者 贾凌云 华扬 +18 位作者 邢英琦 惠品晶 孟璇 于德林 潘晓芳 房亚兰 宋彬彬 吴春霞 张春梅 隋秀芳 金友贺 张京芬 李建卫 王凌 穆玉明 钟经馨 朱榆红 张恒 蔡晓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1-284,共4页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病死原因,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缺血 颅内外动脉病变 血管超声 多中心登记研究 设计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动脉自旋标记与动态磁敏感增强脑灌注成像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中的对比 被引量:50
8
作者 许洋 吕晋浩 +2 位作者 马林 陈为军 娄昕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774,共7页
目的比较多参数三维假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 p CASL)与动态磁敏感增强灌注成像(DSC P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责任病灶的检出率。方法比较39例临床诊断TIA患者,并在首次发作24 h内进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头颅MR... 目的比较多参数三维假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 p CASL)与动态磁敏感增强灌注成像(DSC P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责任病灶的检出率。方法比较39例临床诊断TIA患者,并在首次发作24 h内进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头颅MR成像、MRA(MRA),DWI、3D p CASL(选取两个标记延迟时间post-labeling time,PLD,PLD=1.5 s及PLD=2.5 s),DSC PWI。后处理获取3D p CASL的脑血流(CBF)图像和DSC PWI的Tmax图像。比较不同灌注方法与MRA及DWI结合法对于缺血病灶检出率和缺血面积。结果 TIA患者的缺血病灶检出率,3D p CASL(PLD1.5 s及PLD2.5 s)的CBF图像与DSC PWI Tmax对比无差异;3D p CASL(PLD1.5 s)的CBF图像对于缺血的检出率高于MRA结合DWI法;DSC PWI Tmax、3D p CASL(PLD2.5 s)CBF与MRA结合DWI法无差异。显示低灌注面积,3D p CASL(PLD1.5 s)的CBF图像显示的面积最大,其次是DSC PWI Tmax,而3D p CASL(PLD2.5 s)的CBF图像显示的低灌注面积最小。结论 3D p CASL脑灌注成像技术无创、快速、可重复性强,推荐作为临床可疑TIA患者的影像筛查手段,不同PLD的3D p CASL序列对于病灶的检出及缺血面积的显示有差异,选择较短PLD有可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动脉自旋标记 动态磁敏感加权灌注成像 三维假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志勇 李慎茂 +2 位作者 朱凤水 缪中荣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外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狭窄特点与ABCD2评分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文 刘文华 +3 位作者 范进 刘朝来 徐格林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动脉狭窄位置和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患者1 51例进行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动脉狭窄位置和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患者1 51例进行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分分值分为3组:低危组60例,中危组64例,高危组27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关系。结果 DSA显示,151例患者中,25例为正常血管,126例血管狭窄的患者检出216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3组患者血管狭窄位置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危组,轻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高危组患者中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和无症状侧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随ABCD2评分的增高而表现出升高趋势(P<0.01)。结论前循环TIA患者的ABCD2评分能够反映患者前循环血管的狭窄程度。ABCD2评分高的前循环TIA患者应重视血管形态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宋庆华 曹永政 +2 位作者 彭格红 陶文鸿 曾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多用于评价心肌及血管内膜功能,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方面研究较少。观察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 目的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多用于评价心肌及血管内膜功能,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方面研究较少。观察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为临床防治TIA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例TIA患者,分为TIA-1组(未检出斑块)及TIA-2组(检出斑块),以30例体检者为对照,分为对照Ⅰ组(未检出斑块)及对照Ⅱ组(检出斑块)。应用VVI技术检测连续3个心动周期颈动脉短轴切面及长轴切面血管内膜二维动态运动速度向量图;获取短轴切面相应位点内膜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maximum velocity,Vmax)、最大切向应变(maximum tangential strain,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maximum tangential strain rate,SR-max);同时获取长轴切面各位点纵向最大运动速度、纵向应变及纵向应变率。结果与对照各组比较,TIA各组患者二维速度向量图显示斑块内膜运动速度向量大小、方向及时相较对照各组明显紊乱;TIA-1组、TIA-2组1、2、3点颈动脉短轴及长轴切面运动速度[(6.98±1.37)×10-2cm/s、(6.70±0.83)×10-2cm/s、(5.93±1.65)×10-2cm/s;(4.87±0.97)×10-2cm/s、(5.78±0.72)×10-2cm/s、(3.98±0.83)×10-2cm/s]、应变[(4.61±0.92)%、(4.44±1.08)%、(3.65±0.99)%;(3.42±1.01)%、(3.59±1.23)%、(2.98±0.69)%]及应变率[(0.30±0.05)/S、(0.32±0.07)/S、(0.29±0.08)/S;(0.21±0.08)/S、(0.25±0.07)/S、(0.21±0.08)/S]均低于对照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TIA-2组降低更显著(P<0.01);TIA-1组、TIA-2组长轴切面1点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2、3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可通过综合分析评价TIA患者颈动脉管壁运动及斑块稳定性,为临床防治TIA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短暂性缺血发作 超声 动脉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袁毅 李慎茂 +2 位作者 朱凤水 支兴龙 吉训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51-754,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特点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观察受累血管的部位及狭窄...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特点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观察受累血管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52例患者中45例(86.5%)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其中29例(64.4%)病人存在2处以上血管狭窄,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于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h)和多次发作(发作频率≥2)TIA。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短时程和多次发作TIA常伴有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系统 颅内外血管狭窄 短暂性缺血发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优势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曹利民 李红琴 +1 位作者 王洪生 胡志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72-374,共3页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老年后循环TIA患者108例,其中椎动脉优势70例,非椎动脉优势38例,根据ABCD2评分脑梗死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31例,中危组65例,高危组12例,比较各组...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老年后循环TIA患者108例,其中椎动脉优势70例,非椎动脉优势38例,根据ABCD2评分脑梗死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31例,中危组65例,高危组12例,比较各组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临床资料ABCD2评分,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108例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31例(28.7%)。中危组和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30.8%,66.7%vs 9.7%,P<0.05,P<0.01),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较非椎动脉优势患者明显增高(35.7%vs 15.8%,P<0.05);ABCD2评分<4分中,椎动脉优势与非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中,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较非椎动脉优势患者增高(47.9%vs 17.2%,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缺血发作 短暂性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梗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药物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孙素娟 梁翠萍 程晓叶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3721-3722,3726,共3页
目的探讨非药物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0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研究中... 目的探讨非药物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0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研究中途退出22例,观察组67例,对照组61例。两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营养脑神经细胞及改善脑循环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健康宣教、运动处方、饮食指导),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药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血脂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三酰甘油(TG)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4、1.33、1.34、1.06、0.25、1.07、1.41、1.57,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6、0.93,P>0.05)。结论非药物干预具有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缩小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治疗效果与他汀类药物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药物干预 缺血发作 短暂性 血脂异常 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路明 徐斌 严家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85-188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75例伴有颈动脉AP的TIA患者按服用辛伐他汀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20mg组(36例)及40mg(39例)组;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及4个月...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75例伴有颈动脉AP的TIA患者按服用辛伐他汀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20mg组(36例)及40mg(39例)组;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及4个月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AP面积,检测血脂和CRP水平,并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2个月及4个月后,TC、LDL、TG均显著性降低(P<0.05),HDL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RP均显著性降低(P<0.05),2个月时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个月后40mg组IMT减少和斑块面积缩小有显著性意义(P<0.05),20mg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个月后两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能在短期内降低TIA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斑块面积,减少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短暂性缺血发作 C-反应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分辨率MRI研究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在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差异 被引量:8
16
作者 谢珊珊 程敬亮 +1 位作者 张勇 寇培思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3年第6期411-415,共5页
目的应用3.0 T高分辨率MRI(high-resolution MRI,HR MRI)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在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差异。材料与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连续入组经MRA或DSA证实的症状... 目的应用3.0 T高分辨率MRI(high-resolution MRI,HR MRI)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在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差异。材料与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连续入组经MRA或DSA证实的症状性MCA M1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91例,使用3.0 T MR扫描仪对狭窄段进行HR MRI检查,测量并计算血管狭窄率,并加扫DWI、T2WI及黑水序列,明确有无脑梗死。结果 78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脑梗死患者46例,HR MRI上测得的狭窄率为0.72±0.21;TIA患者32例,HR MRI上测得的狭窄率为0.72±0.2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的狭窄程度在脑梗死与TIA患者中无差异,提示血管狭窄程度并非脑梗死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缺血发作 短暂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内动脉狭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孙晓培 许晶 +3 位作者 宋凡 韩杰 胡志云 梁战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与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1例频发TIA患者(TIA组)及25例单纯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TIA组按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无狭窄组9例,轻度狭...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与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1例频发TIA患者(TIA组)及25例单纯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TIA组按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无狭窄组9例,轻度狭窄组11例,重度狭窄组21例。结果①TIA组32例(78%)患者有颈内动脉狭窄,以颅外段狭窄居多。其中严重狭窄21例(5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②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小于无狭窄患者,差异有显著意义。③8例一过性黑患者出现于颈内动脉狭窄组,且均为重度狭窄。结论颈内动脉狭窄可能是频发TIA的主要病因。伴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频发TIA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过性黑可能预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发短暂性缺血发作 颈内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频发TIA 动眼神经麻痹 重度狭窄 持续时间 TIA患者 临床特点 狭窄程度 患者症状 对照组 一过性 相关性 颅外段 黑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轻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复发风险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荆京 孟霞 +4 位作者 王安心 赵性泉 王伊龙 刘丽萍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6期555-560,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早期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纳入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Clopidogrel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CHANCE)研究... 目的探讨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早期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纳入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Clopidogrel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CHANCE)研究影像亚组1089例非心源性高危TIA和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MRA序列的检查结果分为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3组。随访患者90 d卒中复发(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事件。采用Cox回归分析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90 d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响。结果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组分别有608例、298例和183例患者;90 d卒中发生风险比例分别为5.43%、9.06%和18.03%。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伴有颅内动脉狭窄(包含单发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显著高于非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50%vs 5.40%,P<0001)。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风险最高(18.03%),是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3.578倍(HR 3.578,95%CI 2.189~5.850)。结论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是非心源性TIA和轻型卒中患者早期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短暂性缺血发作 轻型卒中 卒中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 被引量:23
19
作者 常飞 章军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发生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1例入院诊断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磁共振(MRI)检查,根据DSA结果分为脑... 目的探讨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发生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1例入院诊断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磁共振(MRI)检查,根据DSA结果分为脑动脉狭窄组(脑动脉狭窄比≥50%,31例)和脑动脉正常组(DSA未见明显异常,30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脑动脉狭窄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8.06%(18/31),明显高于脑动脉正常组的16.67%(5/30)(P<0.01)。结论合并中重度脑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较脑动脉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动脉狭窄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变化的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拱忠影 臧大维 +1 位作者 宋杨 卢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TIA患者58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将不稳定性斑块的22例为A组,稳定性斑块的19例为B组,无斑块的17例为C组,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浆TF水平...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TIA患者58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将不稳定性斑块的22例为A组,稳定性斑块的19例为B组,无斑块的17例为C组,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浆TF水平。53例完成3年随访,根据TF水平分为高水平组22例,低水平组31例,比较2组患者3年时脑卒中风险。结果 A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P<0.01),B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血浆TF水平与管腔狭窄率呈正相关(r=0.356,P<0.05);高水平组脑梗死发生率和反复TIA发作比例明显高于低水平组(P<0.05,P<0.01)。结论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血浆TF水平增高可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其可作为TIA患者预后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凝血致活酶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血栓形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