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erin对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
作者 朱红军 赵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39-942,共4页
目的探究Chemerin对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RF/6A细胞随机分为3组,其中CO组正常培养RF/6A细胞24 h;CH组RF/6A细胞与10μg·L^(-1) Chemerin混合培养24 h;CN组在CH组基础上+200μmol&... 目的探究Chemerin对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RF/6A细胞随机分为3组,其中CO组正常培养RF/6A细胞24 h;CH组RF/6A细胞与10μg·L^(-1) Chemerin混合培养24 h;CN组在CH组基础上+200μmol·L^(-1)N-乙酰半胱氨酸混合培养24 h。通过荧光探针-二氢乙啶(DHE)法、MTT法、细胞划痕实验、基质胶(Matrigel)法、Western blot等检测CO组、CH组、CN组RF/6A细胞活性氧(ROS)表达水平、增殖情况、迁移能力、管腔形成、p38MAPK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CH组RF/6A细胞中ROS表达水平、细胞增殖数量均显著高于CO组、CH组(均为P<0.05)。CO组、CH组、CN组RF/6A细胞迁移面积(像素)分别为31268±1397、56489±2653、39684±1864,细胞管腔形成数量分别为(1.06±1.12)个、(6.04±2.24)个、(3.08±3.67)个,3组间细胞迁移面积、管腔形成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H组RF/6A细胞中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O组、C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Chemerin对RF/6A细胞血管形成有促进作用,其机制与ROS介导的MAPK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ERIN 活性氧 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BPTF靶向miR-224-3p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2
作者 杨慧慧 雷祥 +3 位作者 孟自军 刘慧红 于璐 袁慧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2-429,共8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溴结构域PHD指状转录因子(circBPTF)靶向微小RNA(miR)-224-3p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损伤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ECs分为对照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含5.5和3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48 h。另取HREC... 目的探讨环状RNA溴结构域PHD指状转录因子(circBPTF)靶向微小RNA(miR)-224-3p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损伤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ECs分为对照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含5.5和3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48 h。另取HRECs采用Lipofectamine 2000分别转染siRNA阴性对照(si-NC)、circBPTF的siRNA(si-circBPTF)、miRNA拟似物对照(miR-NC)、miR-224-3p,于3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48 h,分别记作si-NC组、si-circBPTF组、miR-NC组和miR-224-3p组;采用双转染法将si-circBPTF与anti-miR-NC以及si-circBPTF与anti-miR-224-3p转染至HRECs,于3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48 h,分别记为anti-miR-NC组和anti-miR-224-3p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ircBPTF和miR-224-3p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caspase-3/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法验证circBPTF与miR-224-3p的相互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凋亡率、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量、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ROS水平、MDA含量、circBPTF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SOD活性、miR-224-3p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i-NC组相比,si-circBPTF组circBPTF相对表达量、ROS水平、MDA含量、cleaved-caspase-3/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以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iR-NC组比较,miR-224-3p组HRECs中miR-224-3p相对表达量、SOD活性显著升高,ROS水平、MDA含量、cleaved-caspase-3/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以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野生型circBPTF和miR-224-3p拟似物共转染后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0.43±0.04,较野生型circBPTF和miR-NC共转染细胞的0.99±0.06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97,P<0.05)。与anti-miR-NC组比较,anti-miR-224-3p组miR-224-3p表达量及SOD活性显著降低,ROS水平、MDA含量、细胞凋亡率以及cleaved-caspase-3/caspase-3、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干扰circBPTF通过靶向miR-224-3p抑制高糖诱导的HRECs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凋亡 氧化应激 环状RNA溴域PHD手指转录因子 miR-224-3p 高糖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IF-1α通路探讨芍药苷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组织和细胞损伤的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霞 易勉 +4 位作者 李灵 岳江 赵静 罗杏梅 黄洁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对芍药苷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大鼠)、DR组(糖尿病模型大鼠)及芍药苷组(糖尿病模型大鼠且给予80 mg·kg^(-1)芍药...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对芍药苷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大鼠)、DR组(糖尿病模型大鼠)及芍药苷组(糖尿病模型大鼠且给予80 mg·kg^(-1)芍药苷灌胃)],每组各10只。培养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RMECs)并分为3组[对照组(5 mmol·L^(-1)葡萄糖培养)、高糖组(30 mmol·L^(-1)葡萄糖培养)及芍药苷组(30 mmol·L^(-1)葡萄糖+20 mol·L^(-1)芍药苷培养)],均混合培养24 h。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HE染色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及rRMECs中的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水平;RT-qPCR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及rRMECs中的HIF-1α与VEGF mRNA水平;EdU试剂盒染色检测rRMECs增殖能力;对应试剂盒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胆固醇(LDL-C)、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CCK-8实验检测rRMECs细胞活性;Trallswell检测rRMECs细胞侵袭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IF-1α与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DR组相比,芍药苷组大鼠空腹血糖、TC、TG及LDL-C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DR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疏松,界限不清;与DR组相比,芍药苷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疏松程度改善,界限略清。与对照组相比,DR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HIF-1α与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与IL-6含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DR组相比,芍药苷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HIF-1α与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与IL-6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rRMECs的细胞活性、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芍药苷组rRMECs的细胞活性、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rRMECs中的HIF-1α与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与IL-6含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芍药苷组rRMECs中HIF-1α与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与IL-6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芍药苷可下调HIF-1α/VEGF通路改善DR大鼠视网膜组织炎性损伤,抑制rRMECs的细胞活性、增殖及侵袭能力,从而抑制微血管形成,改善D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缺氧诱导因子-1α通路 芍药苷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BNIP3通路介导的糖酵解与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生成的关系
4
作者 易燕 陈斐斐 +1 位作者 谭赟 杜恒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3,共8页
目的基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NIP3)通路的糖酵解探讨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生成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常氧组、缺氧+si-NC组、缺氧+si-HIF-1α组和缺氧+si-HIF-1α+BNIP3组... 目的基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NIP3)通路的糖酵解探讨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生成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常氧组、缺氧+si-NC组、缺氧+si-HIF-1α组和缺氧+si-HIF-1α+BNIP3组。常氧组HUVECs暴露于常氧(21%O_(2))下培养。缺氧+si-NC组、缺氧+si-HIF-1α组和缺氧+si-HIF-1α+BNIP3组用si-NC、si-HIF-1α或si-HIF-1α联合BNIP3质粒处理HUVECs 36 h,然后暴露于缺氧(1%O_(2))下培养。通过免疫荧光、代谢测量、细胞活力、划痕实验、管形成实验考察细胞线粒体自噬、糖酵解以及增殖、迁移和管形成情况。出生后第7天的C57BL/6J幼鼠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对照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组、OIR+si-HIF-1α组和OIR+si-BNIP3组,测量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闭塞情况。结果与常氧组比较,缺氧+si-NC组HUVECs中LC3+MitoTracker+斑点数、葡萄糖摄取和乳酸释放的速率增加(P<0.001)。与缺氧+si-NC组比较,缺氧+si-HIF-1α组HUVECs中LC3+MitoTracker+斑点数、葡萄糖摄取和乳酸释放的速率降低(P<0.01)。与常氧组比较,缺氧+si-NC组HUVECs在培养第72 h的增殖活性降低(P<0.05),并且伤口愈合面积和管形成数量增加(P<0.01)。与缺氧+si-NC组比较,缺氧+si-HIF-1α组HUVECs在培养第24、48、72小时的增殖活性降低(P<0.05),伤口愈合面积、管形成数量降低(P<0.001)。BNIP3的过表达逆转了HIF-1α敲低对线粒体自噬、糖酵解以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与OIR组比较,OIR+si-HIF-1α组和OIR+si-BNIP3组小鼠的视网膜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闭塞区域减少(P<0.05)。结论HIF-1α/BNIP3信号通路在低氧条件下促进了HUVECs中线粒体自噬激活,其对于内皮功能和血管生成的调控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 新生小鼠 视网膜血管 糖酵解 线粒体自噬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3-蛋白激酶C通路探讨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高糖性损伤的作用机制
5
作者 刘强 俞华 +1 位作者 董立红 廖荣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12-2116,共5页
目的探讨IP3蛋白激酶C通路在高糖条件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实验组(10 mmol/L、20 mmol/L葡萄糖)和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 目的探讨IP3蛋白激酶C通路在高糖条件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实验组(10 mmol/L、20 mmol/L葡萄糖)和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IP3-蛋白激酶C(PKC)通路中PKC的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PKC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高糖条件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体积增大,伸展度减小,凋亡率增加,与对照组比较,20 mmol/L葡萄糖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20 mmol/L葡萄糖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IP3水平(587.9±15.2)ng/ml相较对照组IP3水平(738.9±1.0)ng/ml降低(P<0.05),高糖处理下,PK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IP3-PKC通路可能参与高糖条件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过程,因此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起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IP3-蛋白激酶C通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73-3p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6
作者 贾佳 张林昌 张海霞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2,共7页
目的探讨miR-373-3p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2月-2022年2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就诊的35例DR患者及35例非DR患者的血清,qRT-PCR检测miR-373-3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高糖(HG... 目的探讨miR-373-3p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2月-2022年2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就诊的35例DR患者及35例非DR患者的血清,qRT-PCR检测miR-373-3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高糖(HG)处理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构建体外DR模型。将HRMEC分为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和25 mmol/L甘露醇处理)、HG组(30 mmol/L葡萄糖处理)、HG+miR-373-3p模拟物阴性对照(miR-con)组(转染miR-con后用30 mmol/L葡萄糖处理)、HG+miR-373-3p组(转染miR-373-3p后用30 mmol/L葡萄糖处理)、HG+miR-373-3p+vector组(转染miR-373-3p和vector后用30 mmol/L的葡萄糖处理)和HG+miR-373-3p+VEGFA组(转染miR-373-3p和VEGFA后用30 mmol/L葡萄糖处理)。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各组miR-373-3p和VEGF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免疫荧光、Transwell实验、血管形成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HRMEC的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能力。采用双荧光素酶测定miR-373-3p与VEGFA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DR患者比较,DR患者血清中miR-373-3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VEGFA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HG组HRMEC miR-373-3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VEGF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细胞活力、细胞增殖率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水平均增高(P<0.05),迁移细胞数量和血管形成能力上升(P<0.05)。与HG+miR-con组比较,HG+miR-373-3p组HRMEC中miR-373-3p表达水平升高(P<0.05),VEGFA表达水平降低(P<0.05),细胞活力、细胞增殖率以及PCNA、Cyclin D1蛋白水平降低(P<0.05),迁移细胞数量和血管形成能力下降(P<0.05)。与HG+miR-373-3p+vector组比较,HG+miR-373-3p+VEGFA组HRMEC VEGF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活力、细胞增殖率以及PCNA、Cyclin D1蛋白水平均增高(P<0.05),迁移细胞数量和血管形成能力上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R-373-3p和VEGFA序列共转染后,HRMEC中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0.05)。结论miR-373-3p在DR患者血清中低表达,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靶向VEGFA抑制HG诱导的HRMEC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73-3p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高糖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压力对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素-1和NO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郭斌 王应利 +2 位作者 牛超 惠延年 范钦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观察静态压力变化对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ECs)形态、增生活性及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RMECs,分为A(1.33kPa)、B(2.67kPa)、C(5.33kPa)和D(10.67kPa)组和未加压... 目的观察静态压力变化对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ECs)形态、增生活性及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RMECs,分为A(1.33kPa)、B(2.67kPa)、C(5.33kPa)和D(10.67kPa)组和未加压对照组。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常规方法进行细胞计数,锥虫蓝染色检测活细胞比例。用Griess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代谢产物NO2-/NO3-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细胞的ET-1蛋白表达;用RT-PCR法半定量研究RMECs中ET-1、eNOS、iNOSmRNA的表达。结果B、C、D组RMECs细胞核膨大,胞体拉长,可见少量悬浮细胞;静态压力促进RMECs增生(F=12.205,P<0.01),C组和D组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A组和B组(P<0.01);静态压力升高造成各组细胞损伤,拒染率降低(F=11.180,P<0.01),B、C、D组细胞拒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B、C、D组ET-1浓度较对照组增加(P<0.01)。C组和D组RMECs培养液中NO2-/NO3-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B、C、D组RMECs中ET-1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D组RMECs中eNOSmRNA和iNOS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静态压力可直接导致RMECs的结构损伤,高静态压力下RMECs合成ET-1、NO增多可能是高眼压眼底病变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1 一氧化氮 静态压力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通过激活NF-κB途径导致高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5
8
作者 卢建民 张珍珍 +2 位作者 郑玥 马翔 秦秀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高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人RVE... 目的探讨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高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人RVEC中的表达定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RVEC及HEK293T细胞,并进行传代,同时构建高糖人RVEC细胞模型。构建PARP-EGFP及Flag-NF-κB质粒,酶切鉴定后转染高糖培养的人RVEC,Western blot法检测重组质粒表达目的基因的效果,并应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共沉淀法检测高糖人RVEC中PARP-1和NF-κB的相互作用。PARP-EGFP和Flag-NF-κB质粒共转染人RVEC,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PARP-1和NF-κB在高糖人RVEC中的定位及其相互作用。结果人RVEC复苏后24 h贴壁,细胞呈扁平梭形,3 d左右细胞开始融合呈铺路石样,单层生长,铺满瓶底,并可见接触抑制现象。成功构建PARP-EGFP及Flag-NF-κB质粒,并有效表达目的基因。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PARP-1和NF-κB是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高糖组NF-κB p50的条带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粗,并且高糖情况下PARP-1结合NF-κB的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果显示PARP和NF-κB均表达于正常的人RVEC的细胞核和核周区域,当受到高浓度葡萄糖影响后,PARP-1和NF-κB均集中表达于细胞核内,尤以NF-κB最显著。结论 PARP-1和NF-κB是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血糖增高时,PARP-1可能进入细胞核内并结合同时进入细胞核的NF-κB,激活NF-κB信号通路,引起RVEC凋亡,导致D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核因子-ΚB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2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孟宪民 庞妩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9-842,共4页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增加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的过程,进而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炎症反应是DR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目的检测2型DR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增加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的过程,进而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炎症反应是DR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目的检测2型DR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质量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9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VEGF、IL-2和TNF-α的质量浓度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检测。根据散瞳后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将实验组分为无DR组30例、单纯性DR组30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30名。结果无DR组、单纯性DR组、PDR组血清中VEGF的质量浓度为(217.35±27.87)、(298.31±49.26)、(341.23±40.18)ng/L,IL-2的质量浓度为(12.12±1.57)、(16.43±2.26)、(21.36±0.86)ng/L,TNF-α的质量浓度为(11.63±0.94)、(17.52±0.65)、(22.01±0.87)ng/L,与对照组VEGF、IL-2和TNF—α的质量浓度(193.46±37.39)、(8.99±0.57)、(7.31±0.52)ng/L比较,4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6.380,P〈0.01;F=120.370,P〈0.01;F=99.840,P〈0.01)。对照组、无DR组、单纯性DR组与PDR组血清VEGF、IL-2、TNF—α的质量浓度有依次增加的趋势。各组患者血清中的VEGF、IL-2、TNF—α质量浓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49,P〈0.01;r=0.631,P〈0.01)。无DR组、单纯性DR组、PDR组间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F=137.230,P〈0.01);各DR组血清中VEGF、IL-2、TNF-α质量浓度组与病程均呈正相关(r=0.791,P〈0.01;r=0.665,P〈0.01;r=0.632,P〈0.01)。结论VEGF、IL-2及TNF-α存DR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介素-2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终产物诱导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和ZO-1 mRNA合成的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斌 王应利 +2 位作者 牛超 惠延年 范钦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观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作用下,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RMEC)的增生和活力的变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 目的观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作用下,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RMEC)的增生和活力的变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合成和紧密链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 protein-1,ZO-1)mRNA合成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培养rRMEC,0mg·L-1、10mg·L-1、100mg·L-1和600mg·L-1糖基化牛血清白蛋白(AGE-bovine serum albumin,AGE-BSA)作用rRMEC,观察4d内细胞增生变化,并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测定细胞活力。不同浓度的AGE-BSA(0mg·L-1、10mg·L-1、50mg·L-1、100mg·L-1、200mg·L-1、400mg·L-1、600mg·L-1)作用12h,100mg·L-1的AGE-BSA作用不同时间(0h、2h、4h、6h、12h、24h)后,采用RT-PCR和Elisa测定rRMEC中VEGFmRNA、ZO-1mRNA和上清中VEGF含量。结果rRMEC在0mg·L-1、10mg·L-1和100mg·L-1AGE-BSA环境中可以继续增生,600mg·L-1细胞增生可能受到抑制,造成rRMEC活力降低。在浓度为10~400mg·L-1AGE-BSA作用12h时,VEGFmRNA合成增强,上清液中VEGF蛋白表达升高;在100mg·L-1AGE-BSA作用2~24h,VEGFmRNA合成首先升高,后降低并趋于稳定;作用后各组均高于作用前(P<0.01),上清液中VEGF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随AGE-BSA浓度的增加,ZO-1mRNA逐渐降低;随AGE-BSA作用时间的延长,ZO-1mRNA逐渐降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VEGFmRNA和ZO-1mRNA合成呈AGE-BSA剂量和时间依赖性。VEGF可能是促进rRMECZO-1mRNA合成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糖基化终产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紧密连接蛋白-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6a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静 谢平 +3 位作者 欧阳君 肖婷婷 徐琰瑛 袁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miR-146a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对数生长期的HRMEC,将细胞分为正常组、高渗组、高糖组、阴性对照组、miR-146a mimics组、miR-146a mimics+IL^(-1)7A组。正常... 目的探讨miR-146a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对数生长期的HRMEC,将细胞分为正常组、高渗组、高糖组、阴性对照组、miR-146a mimics组、miR-146a mimics+IL^(-1)7A组。正常组细胞用含5.5 mmol·L^(-1) D-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24 h,高渗组细胞用含5.5 mmol·L^(-1) D-葡萄糖和50 mmol·L^(-1)甘露醇的培养基培养24 h;其余各组细胞先用含30 mmol·L^(-1) D-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24 h后,阴性对照组、miR-146a mimics组、miR-146a mimics+IL^(-1)7A组分别转染阴性对照序列+pcDNA3.1空质粒、miR-146a mimics质粒、miR-146a mimics+pcDNA3.1-IL^(-1)7A质粒。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活性,Matrigel法检测细胞管腔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细胞活力、细胞迁移率和细胞环状结构数量均升高,VEGF、VEGF受体2、白细胞介素-17A、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亦均升高(均为P<0.05);而miR-146a mimics组上述指标则较高糖组均降低(均为P<0.05);miR-146a mimics+IL^(-1)7A组上述指标均高于miR-146a mimics组(均为P<0.05)。结论上调miR-146a表达可有效地降低高糖诱导的HRMEC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7A表达进而抑制PI3K/AKT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46A 细胞介素-17A PI3K/AKT通路 高糖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炎症反应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蔡晖 石华宗 杨豫湘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检测过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HREC)增殖、炎症反应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HREC转染人工合成的pEGF... 目的检测过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HREC)增殖、炎症反应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HREC转染人工合成的pEGFP-HIF-1α重组载体,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前后HREC中HIF-1α的表达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过表达HIF-1α对HREC增殖、炎症反应及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体外转染pEGFP-HIF-1α可显著增加HREC中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过表达HIF-1α可显著促进HREC增殖,HREC转染p EGFP-HIF-1α后24 h、48 h及72 h A值分别为:0. 34±0. 04、0. 57±0. 04、0. 83±0. 05,而HREC转染pEGFP-C1后24 h、48 h及72 h A值分别为:0. 26±0. 03、0. 44±0. 04、0. 61±0. 04,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过表达HIF-1α可显著增加HREC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及IL-6的蛋白表达水平,TNF-α、IL-1β及IL-6蛋白表达分别为(2. 63±0. 57) ng·L^(-1)、(1. 94±0. 41) ng·L^(-1)、(5. 32±0. 83) ng·L^(-1),而转染p EGFP-C1后HREC中TNF-α、IL-1β及IL-6蛋白表达分别为(1. 20±0. 34) ng·L^(-1)、(0. 66±0. 27) ng·L^(-1)、(1. 89±0. 60) ng·L^(-1),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过表达HIF-1α可显著增加HRE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转染p EGFP-HIF-1α后细胞VEGF蛋白的表达为6. 72±0. 96,而转染p EGFP-C1后细胞VEGF蛋白的表达为2. 31±0. 4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过表达HIF-1α可促进体外培养HREC增殖、炎症反应及血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 过表达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增殖 炎症反应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二氟亚甲基-5,4’-二甲烷氧基异黄酮对高糖损伤的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夏旭光 尹峥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7-二氟亚甲基-5,4’-二甲烷氧基异黄酮(G-10)对高糖作用的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高糖环境(80mmol·L-1)下通过在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中分别加入G-10(10μmol·L-1)以及其先导化合物金雀异黄素(... 目的探讨7-二氟亚甲基-5,4’-二甲烷氧基异黄酮(G-10)对高糖作用的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高糖环境(80mmol·L-1)下通过在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中分别加入G-10(10μmol·L-1)以及其先导化合物金雀异黄素(100μmol·L-1)、阳性对照物维生素B1(100μmol·L-1)与空白对照组、高糖(80mmol·L-1)及溶酶组相互进行比较。应用MTT比色法、PI染色流式细胞计数分析,观察3种物质对高糖损伤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高浓度葡萄糖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有显著的损伤作用,在80mmol·L-1的高糖环境下3种物质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G-10组的作用强于对照的2组。结论G-10是一种新型的有效保护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雀异黄素 7-二氟亚甲基-5 4’-二甲烷氧基异黄酮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时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IF-1 α及其mRNA的表达 被引量:7
14
作者 邓爱军 姜德咏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探讨在缺氧状态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其mRNA表达的时空规律。方法对分离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别进行常规和CoCl2模拟缺氧培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缺氧时间HIF-1... 目的探讨在缺氧状态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其mRNA表达的时空规律。方法对分离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别进行常规和CoCl2模拟缺氧培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缺氧时间HIF-1α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HIF-1α有极低表达,缺氧1h表达量显著上升,4h达到高峰,16h后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各缺氧组HIF-1α的表达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但各缺氧组HIF-1αmRNA的表达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在缺氧早期HIF-1α表达有短暂、迅速的增加,但其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提示缺氧可以促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IF-1α的表达,但不是在基因的转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 HIF- 血管内皮细胞 mRNA表达 视网膜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正常对照组 统计学差异 免疫组织化学 缺氧状态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3p调控ANXA2表达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巨朝娟 许寅聪 +3 位作者 李康宁 石笑楠 熊朝晖 戴明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52-957,共6页
目的 探讨微小RNA-1-3p(miR-1-3p)/膜联蛋白A2(ANXA2)分子轴在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RMECs并采用高糖(HG)处理细胞建立细胞损伤模型。HRMECs分组处理:Con组(含体积分数... 目的 探讨微小RNA-1-3p(miR-1-3p)/膜联蛋白A2(ANXA2)分子轴在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RMECs并采用高糖(HG)处理细胞建立细胞损伤模型。HRMECs分组处理:Con组(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HG组(25 mmol·L^(-1)D-葡萄糖培养)、HG+miR-NC组(转染miR-NC)、HG+miR-1-3p组(转染miR-1-3p mimics)、HG+sh-NC组(转染sh-NC)、HG+sh-ANXA2组(转染sh-ANXA2)、HG+miR-1-3p+pcDNA组(转染miR-1-3p mimics+pcDNA)、HG+miR-1-3p+pcDNA-ANXA2组(转染miR-1-3p mimics+pcDNA-ANXA2)。转染48 h后收集细胞,采用25 mmol·L^(-1)的D-葡萄糖培养基培养HRMECs 24 h。采用MTT、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活力、迁移细胞数。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管腔形成数。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1-3p与ANXA2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检测VEGF、MMP-2蛋白水平。结果 与Con组比较,HG组miR-1-3p表达水平降低,ANXA2 mRNA及蛋白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on组比较,HG组细胞活力升高,迁移细胞数、管腔形成数增多,VEGF、MMP-2蛋白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HG+miR-NC组比较,HG+miR-1-3p组细胞活力降低,迁移细胞数、管腔形成数减少,VEGF、MMP-2蛋白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HG+sh-NC组比较,HG+sh-ANXA2组细胞活力降低,迁移细胞数、管腔形成数减少,VEGF、MMP-2蛋白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HG+miR-1-3p+pcDNA组比较,HG+miR-1-3p+pcDNA-ANXA2组细胞活力升高,迁移细胞数、管腔形成数增多,VEGF、MMP-2蛋白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miR-1-3p过表达可通过靶向调控ANXA2表达抑制HRMECs的增殖、迁移及新生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1-3p 膜联蛋白A2 高糖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新生血管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甲状腺素蛋白介导STAT4/miR-223-3p/FBXW7通路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内皮细胞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焦军杰 姚文艳 +4 位作者 张前辉 李秀娇 常昆 马萧萧 李晓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分析转甲状腺素蛋白(TTR)介导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STAT4)/miR-223-3p/F-box WD重复蛋白7(FBXW7)通路对高糖(HG)诱导的人视网膜内皮细胞(hRECs)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hRECs分为对照组、HG组、HG+TTR组、HG+NC mimic组、HG+... 目的分析转甲状腺素蛋白(TTR)介导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STAT4)/miR-223-3p/F-box WD重复蛋白7(FBXW7)通路对高糖(HG)诱导的人视网膜内皮细胞(hRECs)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hRECs分为对照组、HG组、HG+TTR组、HG+NC mimic组、HG+miR-223-3p mimic组和HG+TTR+miR-223-3p mimic组。生物信息学分析STAT4与miR-223-3p的靶向关系,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行验证。ELISA检测细胞中TTR水平,RT-PCR检测miR-223-3p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实验分析血管生成率,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TR、STAT4和FBXW7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G组hRECs中TTR水平升高(P<0.05)。培养24 h时,与HG组相比,HG+TTR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与HG组血管生成率(38.12±4.91)%相比,HG+TTR组hRECs血管生成率[(19.46±2.12)%]明显较小(P<0.05)。与HG+NC mimic组相比,HG+miR-223-3p mimic组hRECs中miR-223-3p表达上调,细胞活力增加(均为P<0.05);与HG+miR-223-3p mimic组相比,HG+TTR+miR-223-3p mimic组hRECs中miR-223-3p表达下调,细胞活力下降(均为P<0.05)。与HG+NC mimic组血管生成率(40.11±4.10)%相比,HG+miR-223-3p mimic组hRECs血管生成率[(61.52±6.25)%]增多(P<0.05);与HG+miR-223-3p mimic组相比,HG+TTR+miR-223-3p mimic组hRECs血管生成率[(42.24±4.33)%]减少(P<0.05),且与HG+NC mimi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TAT4与miR-223-3p启动子区域相互作用。与HG组相比,HG+TTR组hRECs中miR-223-3p、STAT4蛋白表达均降低,FBXW7和VEGF蛋白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与HG+TTR组相比,HG+miR-223-3p mimic组hRECs中miR-223-3p、STAT4蛋白表达均升高,FBXW7和VEGF蛋白表达均降低(均为P<0.05);与HG+miR-223-3p mimic组相比,HG+TTR+miR-223-3p mimic组hRECs中miR-223-3p、STAT4蛋白表达均降低,FBXW7和VEGF蛋白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与HG+TTR组相比,HG+TTR+miR-223-3p mimic组hRECs中miR-223-3p、VEGF、STAT4和FBXW7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TTR可能通过调节STAT4/miR-223-3p/FBXW7通路抑制HG诱导的hRECs的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甲状腺素蛋白 视网膜内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 miR-223-3p F-box WD重复蛋白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尼平苷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7
作者 苏杰 杨馥宇 +1 位作者 李猛 蒋利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目的研究京尼平苷(Gen)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1、5、10、20、40、80 mg·L^(-1))Gen干预hRVECs 24 h,CCK-8检测Gen对hRVECs细胞增殖活... 目的研究京尼平苷(Gen)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1、5、10、20、40、80 mg·L^(-1))Gen干预hRVECs 24 h,CCK-8检测Gen对hRVECs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将hRVECs分为对照组,高糖(25 mmol·L^(-1))组,Gen低、中、高浓度(5、10、20 mg·L^(-1))组,贝伐珠单抗(BEV,250μg·L^(-1))组和Gen高浓度+BEV(250μg·L^(-1))组。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体外成管实验检测细胞成管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可溶性VEGF受体-1(sFlt-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0 mg·L^(-1)Gen比较,1、5、10、20、40、80 mg·L^(-1)Gen对hRVECs增殖活性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hRVECs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均显著增强(均为P<0.05),细胞环形管状结构增多,VEGF-A、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sFlt-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高糖组比较,Gen各浓度组和BEV组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均减弱(均为P<0.05),细胞环状结构减少,VEGF-A、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sFlt-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Gen高浓度组比较,Gen高浓度+BEV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减弱(P<0.05),细胞环状结构减少,VEGF-A、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sFlt-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Gen可抑制高糖诱导的hRVECs增殖、迁移与血管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VEGF/sFlt-1轴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尼平苷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可溶性VEGF受体-1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变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18
作者 张靖东 蔡成平 +1 位作者 魏迎风 胡楠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27-1130,共4页
背景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对DR的预防有重要意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是介导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介质,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ECAM-1水... 背景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对DR的预防有重要意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是介导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介质,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ECAM-1水平变化对DR发生及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54例,根据检眼镜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依据1987年中华医学会DR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无DR(NDR)组18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20例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16例,并收集年龄和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1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患者外周血,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PECAM一1的质量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探讨DR患者PECAM—l质量浓度与HbAlC含量的关系,并将各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DR组、NPDR组、NDR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中PECAM-1质量浓度分别为(10.907-4-2.792)、(7.024±2.377)、(5.231±1.816)和(3.817±1.045)μg/L,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30,P=0.002),PDR组患者血清PECAM—l质量浓度明显高于NPDR组、NDR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NPDR组、NDR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HbAlC水平分别为(12.596±3.148)%、(9.118±3.356)%、(5.491±1.017)%和(4.992+-0.72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0,P=0.015),PDR组、NPDR组患者血清HbAlc水平显著高于NDR组和正常对照组,PDR组PECAM一1和HbAlc水平明显高于NPDR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NPDR组、NDR组患者血清PECAM-1质量浓度与血清HbAlc水平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799,P〈0.01;r=0.647,P〈0.01;r=0.685,P〈0.01)。病程≥10年的PDR组与NPDR组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PECAM一1高表达是促进DR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密切相关,预防DR应以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并发症 视网膜病变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糖化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二氟亚甲基-5,4’-二甲氧基金雀异黄素拮抗高糖诱导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浓度效应
19
作者 尹峥 夏旭光 +4 位作者 李湘波 凌受良 李媛 席玲 汪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8-430,共3页
目的探讨7-二氟亚甲基-5,4’-二甲氧基金雀异黄素(7-difluoromethyl-5,4’-dimethoxygenistein,dFMGEN)拮抗高糖诱导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RCEC)损伤的浓度效应。方法用不同浓度的dFMGEN和金雀... 目的探讨7-二氟亚甲基-5,4’-二甲氧基金雀异黄素(7-difluoromethyl-5,4’-dimethoxygenistein,dFMGEN)拮抗高糖诱导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RCEC)损伤的浓度效应。方法用不同浓度的dFMGEN和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作用于高糖损伤的猴RCEC。测定各组乳酸脱氢酶活性,MTT法测定细胞增生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观察不同浓度的dFMGEN及GEN拮抗高糖诱导RCEC损伤的浓度效应关系。结果3.0μmol·L-1和10.0μmol·L-1dFMGEN组及GEN组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分别为(106.600±1.172)U·L-1、(96.900±1.677)U·L-1、(99.400±1.113)U.L-1,细胞增生抑制率分别为29.9%、27.3%和29.1%,细胞凋亡率为(20.20±2.35)%、(9.27±1.30)%、(12.80±4.43)%,与高糖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FMGEN能拮抗高糖诱导体外培养的RCEC损伤,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较其先导化合物GEN所需的浓度低而作用更明显,这种拮抗作用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随浓度的提高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二氟亚甲基-5 4’-二甲氧基金雀异黄素 金雀异黄素 浓度效应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PI3K-Akt/PKB通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1
20
作者 王皎皎 胡燃燃 +1 位作者 张丹 谯雁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3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PI3K-Akt/PKB通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3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PI3K-Akt/PKB通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3治疗高剂量组(H-Rg3组,5.0 mg·kg^-1 Rg3)、低剂量组(L-Rg3组,0.5 mg·kg^-1 Rg3),每组各15只,构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共治疗28 d。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表达;HE染色和TUNEL染色分析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ICAM-1和VEGF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中PI3K、Akt、p-Akt蛋白的表达;采用LY294002抑制剂(静脉注射,0.5 mg·kg^-1)验证PI3K-Akt/PKB通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凋亡细胞比例、视网膜组织中MDA和LDH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SOD、PI3K和p-Akt蛋白表达均降低(均为P<0.05),VEGF、ICAM-1、Bad、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与模型组相比,L-Rg3组和H-Rg3组凋亡细胞比例、视网膜组织中MDA和LDH表达均降低(均为P<0.05),SOD、PI3K和p-Akt蛋白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VEGF、ICAM-1、Bad、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均降低(均为P<0.05)。与L-Rg3组相比,H-Rg3组凋亡细胞比例、视网膜组织中MDA和LDH表达均降低(均为P<0.05),SOD、PI3K和p-Akt蛋白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VEGF、ICAM-1、Bad、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均降低(均为P<0.05)。与LY-模型组相比,LY294002组VEGF、ICAM-1、Bad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LY-Rg3组相比,LY-Rg3+LY294002组VEGF、ICAM-1、Bad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人参皂苷Rg3能够通过激活PI3K-Akt/PKB信号通路,下调VEGF和ICAM-1蛋白的表达,保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的视网膜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I3K-Akt/PKB通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