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程度DR对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变化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纪风涛 王慧 +4 位作者 李永蓉 戴维 魏科 王志敏 廖荣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36-743,共8页
目的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糖尿病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 CVI)并评估其与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3—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9名受试者139眼,... 目的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糖尿病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 CVI)并评估其与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3—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9名受试者139眼,包括糖尿病患眼115眼和无糖尿病对照眼24眼。根据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标准七视野彩色眼底图像对DR进行分级,将糖尿病患眼分为无DR组34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42眼、NPDR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组21眼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18眼。采用SS-OCTA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区域,利用仪器内置软件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1 mm(C1)及旁中心凹3 mm(C3)3D-CVI、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间质体积和脉络膜厚度;旁中心凹进一步分为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区域,测量其3D CVI。3D CVI定义为CVV与脉络膜总体积的比值。比较各组间不同区域脉络膜参数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3D CVI的影响因素。结果各组受检眼3D CVI-C1和3D CVI-C3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03、3.036,均P<0.05),其中PDR组3D CVI-C1小于无DR组,3D CVI-C3小于对照组和无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受检眼旁中心凹下方和鼻侧3D CVI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14、4.020,均P<0.05),其中PDR组下方3D CVI小于无DR组,PDR组鼻侧3D CVI均小于对照组、无DR组、NPDR组和NPDR合并D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年龄、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后,DR病变程度是中心凹及旁中心凹3D CVI的影响因素,PDR眼对中心凹及旁中心凹3D CVI影响最大,与无DR眼相比,PDR眼中心凹3D CVI降低0.019(95%CI:-0.031~-0.007,P=0.003),旁中心凹3D CVI降低0.019(95%CI:-0.030~-0.008,P=0.001);与无DR眼相比,NPDR合并DME眼中心凹3D CVI降低0.014(95%CI:-0.027~0.000,P=0.044)。结论黄斑中心凹3D CVI与DR严重程度有关,黄斑区脉络膜中大血管3D CVI的降低可能是DR加重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CSC患眼及其对侧眼脉络膜血管指数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评估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功鹏 易佐慧子 +1 位作者 刘珏君 陈长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0-165,共6页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脉络膜血管改变,并分析其与中央黄斑厚度(C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3月到2019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单眼cCSC患者38例76眼,并纳入30名年龄、性别、等...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脉络膜血管改变,并分析其与中央黄斑厚度(C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3月到2019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单眼cCSC患者38例76眼,并纳入30名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SE)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人30眼。采用海德堡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拍摄所有受检者的脉络膜图像,测量CM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总面积(TCA)、脉络膜基质面积(SA)和脉络膜血管腔面积(LA)。比较cCSC患眼、cCSC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间SFCT、LA、SA、TCA、CMT和CVI的差异,并分析SFCT与CVI、SFCT与CMT、CVI与CM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CSC患眼、cCSC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间CVI分别为(71.67±5.60)%、(68.33±3.85)%和(64.70±1.88)%,SFCT分别为483.82(409.01,550.87)、444.66(351.25,505.15)和373.46(327.98,405.48)μm。cCSC患眼CMT、SFCT、TCA、LA、CVI显著高于cCSC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眼,cCSC对侧眼SFCT、TCA、LA、CVI高于正常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间S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CSC患眼SFCT与CVI呈显著正相关(r s=0.703,P<0.001),CMT与SFCT、CVI均无明显相关性(r s=0.181,P=0.278;r=0.231,P=0.164)。结论cCSC患眼及对侧眼SFCT和CVI均较正常人高,cCSC患眼SFCT和CVI稍高于对侧眼,cCSC患者脉络膜血管存在显著扩张。cCSC患眼CMT与SFCT、CVI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 脉络膜血管指数 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中央黄斑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儿童脉络膜血管指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娜娜 符爱存 +6 位作者 于世傲 黄聪聪 尚丽丽 常铭航 金学民 雷博 高莎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8-575,共8页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评估正常儿童黄斑区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5—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12岁正常儿童63人,测量其等效球镜度数、...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评估正常儿童黄斑区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5—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12岁正常儿童63人,测量其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及其他眼部生物学参数。并以黄斑为中心,采用SS-OCT血管成像测量黄斑区CVI及脉络膜厚度(ChT),根据ETDRS分区将图像划分为黄斑中心凹区(直径0~1 mm)、内环区(直径1~3 mm)和外环区(直径3~6 mm)。均选取右眼数据纳入统计分析,比较3个环区和内、外环区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VI。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个环区的CVI与性别、眼轴长度、前房深度、ChT和瞳孔直径等参数的关系。结果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3个环区的CVI平均值分别为0.35±0.12、0.32±0.10和0.27±0.08,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6,P<0.001),其中3个环区的CVI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环区和外环区上方、颞侧、下方、鼻侧不同区域CV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环区=11.60,P=0.001;F部位=12.02,P<0.05),其中内环区上方和鼻侧CVI值低于颞侧,外环区上方、颞侧和下方CVI值高于鼻侧,外环区上方CVI低于内环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ChT均是对应3个环区CVI的影响因素(均β=0.001,P<0.001)。瞳孔直径(β=0.034,P=0.038;β=0.040,P=0.003;β=0.024,P=0.011)和前房深度(β=0.097,P=0.034;β=0.097,P=0.013;β=0.061,P=0.032)均是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外环区CVI的影响因素。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黄斑中心凹区CVI=0.001×黄斑中心凹区ChT+0.001×内环区ChT+0.001×外环区ChT-0.301(R 2=0.514,F=6.875,P<0.001);内环区CVI=0.001×黄斑中心凹区ChT+0.001×内环区ChT+0.001×外环区ChT+0.088×前房深度-0.307(R 2=0.603,F=9.870,P<0.001);外环区CVI=0.001×黄斑中心凹区ChT+0.001×内环区ChT+0.001×外环区ChT-0.135(R 2=0.601,F=9.781,P<0.001)。结论6~12岁正常儿童黄斑中心凹区的CVI较内环区和外环区高,且在内环区和外环区,均是鼻侧区域的CVI最低。ChT越厚的儿童,黄斑相对应的所有区域CVI越高;前房深度越深的儿童,内环区的CVI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 儿童 参考值 脉络膜血管指数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相关因素 近视 脉络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血管指数的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然 晏颖 陈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96-700,共5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目前发展迅猛的新型层析成像技术,在眼科应用广泛。目前通过扫频OCT(swept 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nhanced-depth imaging o...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目前发展迅猛的新型层析成像技术,在眼科应用广泛。目前通过扫频OCT(swept 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nhanced-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模式可以活体观察视网膜脉络膜横断面。视网膜脉络膜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脉络膜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尤其与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变化有关。因为CT受年龄、眼轴、屈光等多因素影响,所以单纯观察CT不能客观反映上述疾病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运用二值化处理技术对EDI-OCT获取的图像进行量化分析处理后,可得到测量区域脉络膜总面积、管腔面积、基质区面积、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ascularity index,CVI)等数据。SS-OCT以及衍生的图像处理技术无疑对分析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运用二值化处理SS-OCT获取的CVI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增强深度成像 脉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广角SS-OCTA的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血管改变
5
作者 涂书 姚昱欧 +1 位作者 曾巧珠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0-1027,共8页
目的采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评估高度近视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CVI)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D)改变,进而探讨眼轴长度(AL)与高度近视脉络膜血管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 目的采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评估高度近视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CVI)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D)改变,进而探讨眼轴长度(AL)与高度近视脉络膜血管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24 mm×20 mm超广角SS-OCTA扫描的正常受试者168例168眼作为对照组及高度近视患者182例182眼作为高度近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的全域平均及中央区3D-CVI和CCD,对AL与3D-CVI、CCD分别做相关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并得出3D-CVI及CCD降低时的AL界值。结果高度近视组平均3D-CVI和中央区3D-CVI分别为(31.37±7.85)%和(29.63±9.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86±4.25)%和(35.01±3.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1、7.337,均P<0.05)。高度近视组平均CCD为(45.59±3.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47±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8,P=0.003)。相关分析结果提示高度近视组中平均3D-CVI、平均CCD均与AL呈负相关(r=-0.547,-0.657,均P<0.001)。进一步对AL和3D-CVI、CCD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平均3D-CVI降低的AL界值为28.93 mm,曲线下面积为0.883(P<0.001,灵敏度为0.690,特异度为0.944);平均CCD降低的AL界值为28.26 mm,曲线下面积为0.884(P<0.001,灵敏度为0.793,特异度为0.832)。结论高度近视患者3D-CVI和CCD均降低,随着AL增长,CCD早于3D-CVI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脉络膜血管指数 脉络膜毛细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对侧眼脉络膜参数比较研究
6
作者 肖蓓 宋艳萍 +2 位作者 闫明 叶娅 黄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6-381,共6页
目的应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比较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的脉络膜参数及形态学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观察研究,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9月我院... 目的应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比较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的脉络膜参数及形态学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观察研究,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9月我院眼科23例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23眼和19例PNV患者无症状对侧眼19眼,以及年龄与性别匹配的22例健康人22眼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CSC对侧眼组、PNV对侧眼组及健康眼组。三组受试者年龄、男性比例及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行UWF SS-OCTA成像检查及比较,记录颞上、上方、鼻上、颞侧、中心凹、鼻侧、颞下、下方、鼻下共9个分区的脉络膜厚度(CT)、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管密度(血流像素面积与目标区域总面积的比值)、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血管管腔体积与脉络膜血管及基质总体积的比值)。同时检查并比较各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及涡静脉不对称扩张及吻合情况。结果三组人员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受试者涡静脉不对称扩张或吻合眼数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C对侧眼组鼻上及鼻侧分区CVI均大于PNV对侧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C对侧眼组鼻上、颞侧、中心凹、下方、鼻下分区CVI及平均CVI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NV对侧眼组颞侧、中心凹及下方分区CVI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C对侧眼组在颞上、上方、鼻上、中心凹、颞下、平均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管密度均小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NV对侧眼组各分区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管密度均小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CSC对侧眼组颞上及鼻上分区CT均大于PNV对侧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C对侧眼组颞上、上方、鼻上、颞侧、中心凹、下方及鼻下分区CT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NV对侧眼组上方、颞侧、中心凹及下方分区CT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本研究从对侧眼角度侧面提供了CSC和PNV可能不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验证。CSC与PNV并非单眼疾病,而是单眼表现的双眼脉络膜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血管指数 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涡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眼脉络膜结构相关参数的改变 被引量:3
7
作者 赵露 王康 +1 位作者 王薇 王艳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3-345,共3页
目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增强深度成像(EDI)技术分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眼各项脉络膜结构相关参数的改变。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确诊为CRAO的21例单眼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增强深度成像(EDI)技术分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眼各项脉络膜结构相关参数的改变。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确诊为CRAO的21例单眼患者临床资料。选取CRVO患眼及对侧健眼各项脉络膜结构相关参数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并比较,包括脉络膜总面积(total choroidal area,TCA)、脉络膜血管面积(luminal area,LA)、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及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ascularity index,CVI)。结果CRAO患者患眼SFCT、TCA、LA和CVI分别为(210.95±36.43)μm、(1.01±0.27)mm^(2)、(0.64±0.18)mm^(2)、(63.52±3.11)%,对侧健眼分别为(293.33±57.99)μm、(1.40±0.24)mm^(2)、(0.93±0.16)mm^(2)、(66.76±3.93)%。21眼CRAO患眼与对侧健眼相比,SFCT变薄,TCA、LA、CVI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CRAO眼脉络膜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SFCT变薄,CVI减小,提示CRAO发生时除存在视网膜缺血外还伴有脉络膜供血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灌注 被引量:3
8
作者 余海跃 滕娟 朱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定量分析不同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变化。方法对90例(90眼)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n=30)、无DR(NDR)组(n=30)和非增生型DR(NPDR)组(n=30)。比较不同组别受试者视盘周围视网膜血... 目的定量分析不同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变化。方法对90例(90眼)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n=30)、无DR(NDR)组(n=30)和非增生型DR(NPDR)组(n=30)。比较不同组别受试者视盘周围视网膜血流灌注(RP)、视网膜血管密度(RV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厚度(C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DR组患者RP[(13.16±0.98)mm^(2)]、RVD[(61.80±5.29)%]、RNFL[(75.41±11.19)μm]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NPDR组患者RP[(11.70±1.53)mm^(2)]、RVD[(56.92±5.61)%]、RNFL[(68.77±9.61)μm]和CVI(0.16±0.05)均降低(均为P<0.05)。与NDR组相比,NPDR组患者RP、RVD、RNFL和CVI均降低(均为P<0.05)。结论NPDR期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已发生变化。扫频OCTA可以用于早期评估DR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盘周围视网膜血管密度 神经纤维层厚度 脉络膜毛细血管指数 脉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高度近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罗欢 孙旭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9-705,共7页
高度近视在年轻人群中越来越常见,可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后者在世界范围内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因素,其中东亚国家尤甚。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的发展和应用,这种... 高度近视在年轻人群中越来越常见,可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后者在世界范围内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因素,其中东亚国家尤甚。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的发展和应用,这种方便、无创、穿透性强的眼底成像技术使我们对高度近视的病理生理机制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定量分析方面,OCTA可用于评估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管灌注和厚度,以监测近视性黄斑病变的病程和评价眼底手术治疗的效果。定性分析方面,OCTA可以观察近视眼底形态学变化,例如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手术后的解剖复位情况,以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mCNV)后的变化。该文就OCTA在高度近视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单纯性高度近视 病理性高度近视 脉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