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金波 谢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60-1263,共4页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ssociated 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RRDCD)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病起病急,发展迅速,预后较差。目前对...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ssociated 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RRDCD)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病起病急,发展迅速,预后较差。目前对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近来研究发现,人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 4,RBP4)是一种新型的脂肪细胞因子,可参与RRDCD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就RBP4与RRDCD相关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视黄醇结合蛋白-4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脂肪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上方和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鸽 刘晨路 +5 位作者 杨益 王兵立 鹿晓燕 董淑倩 胡芷柔 李秋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上方和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巩膜扣带(SB)术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3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4例接受PPV联合SB术的RRD患者(234眼)的临床资料。234眼中裂孔仅位于上方的163眼(上方裂孔... 目的:探讨上方和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巩膜扣带(SB)术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3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4例接受PPV联合SB术的RRD患者(234眼)的临床资料。234眼中裂孔仅位于上方的163眼(上方裂孔组),裂孔位于下方的71眼(下方裂孔组)。比较上方裂孔组和下方裂孔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上、下方裂孔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6.32%、9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眼BCVA随时间延长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各时间点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V联合SB术治疗下方和上方RRD视网膜复位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巩膜扣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前膜形成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3
作者 邵昊 姜梦园 +1 位作者 房枭荧 王绍伟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4-649,共6页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SB)术后黄斑前膜(ERM)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发生率,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便于高危人群的筛选,预防ERM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因RRD接受SB的...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SB)术后黄斑前膜(ERM)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发生率,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便于高危人群的筛选,预防ERM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因RRD接受SB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是否发生ERM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患者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后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研究RRD患者接受SB术后发生ERM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数据构建RRD患者发生ERM的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对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及验证。结果 纳入126例(126眼)行SB治疗的RRD患者,发生ERM者27例为发生组,未发生ERM者99例为未发生组,ERM的发生率为2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风险比为3.52,95%CI:1.37~9.02,P=0.009)、术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风险比为13.00,95%CI:5.18~32.63,P<0.001)和裂孔数量≥4个(风险比为2.33,95%CI:1.04~5.23,P=0.041)是RRD发生ERM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30 d时的曲线下面积为0.840(95%CI:0.740~0.940),而90 d时的曲线下面积则为0.904(95%CI:0.834~0.975)。结论 糖尿病史、术前PVR以及裂孔数量≥4个是RRD患者行SB术后发生ERM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验证后发现该模型可精确预测该类患者在6个月内发生ERM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黄斑前膜 临床预测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恩沛 孙先勇 +3 位作者 高荣玉 刘建东 李南 杨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P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行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sP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行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的PCV并发sPED患者共13例(13眼),所有患眼术前接受过至少3次(每月1次)的玻璃体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雷珠单抗)注射治疗,且治疗无效。检测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CRT)、黄斑中心凹PED高度及宽度变化,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患眼BCVA较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7,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RT均较术前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80、-3.180、-3.110、-3.180,P=0.001、0.001、0.002、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PED高度和宽度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13眼平均接受过(4.15±1.40)次玻璃体内注药(雷珠单抗)治疗,治疗时间为(5.92±3.95)个月(相当于每6周注射1次)。术后随访6个月内13眼平均接受了(2.31±1.97)次玻璃体内重复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相当于每10周注射1次)。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时患眼BCVA提高量与CRT的降低量呈弱正相关(r=0.416,P=0.203);术后6个月时患眼BCVA提高量与PED高度和宽度的变化量无明显相关性(r=0.218、0.209,P=0.520、0.538)。术后1个月时,9眼出现PED复发或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后期配合玻璃体内重复注射康柏西普治疗,PED均改善。术后6个月时,3眼黄斑中心凹下PED完全消失,视网膜解剖完全复位,1眼黄斑区视网膜仍存在活动性渗出。13眼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全身及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抽液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和气体治疗PCV并发sPED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CRT和改善PED,减少PED长期存在对视网膜的损害,但对术后6个月时患者BCVA的提高无明显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抽液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浆液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脉络膜脱离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局部和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效果比较 被引量:15
5
作者 桂君民 王一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05-1107,共3页
目的比较伴脉络膜脱离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前局部和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和视功能改变。方法连续观察38例38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并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患者。其中局部应用激素组(A组)11... 目的比较伴脉络膜脱离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前局部和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和视功能改变。方法连续观察38例38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并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患者。其中局部应用激素组(A组)11例,术前应用醋酸强的松龙眼液点眼每小时1次,用药(4.91±1.51)d;全身激素治疗组(B组)27例,术前地塞米松静脉滴注15mg,3d后剂量递减,术前用药(5.67±1.88)d。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脱离复位率A组为54.5%,B组为63.0%;再次手术成功率A组为80.0%,B组为100%。A组70%患者术后视力提高,20%视力保持不变,B组68%患者术后视力提高,24%视力保持不变。初次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的15例患者中,14例系因玻璃体视网膜增殖形成所致。结论伴脉络膜脱离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前局部激素治疗组的手术成功率趋势上低于全身激素治疗组。两组的最终视功能改善结果无差异。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的主要原因系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脉络膜脱离 皮质类固醇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建洲 朱赛林 王丽丽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5-445,共1页
20世纪70年代,Gottlied发现伴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着脉络膜脱离的发生视网膜下液明显减少,认为是由于脱离的脉络膜隆起对裂孔产生"塞"的作用所致.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脉络膜脱离消失,视网膜下液增多.本文通过... 20世纪70年代,Gottlied发现伴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着脉络膜脱离的发生视网膜下液明显减少,认为是由于脱离的脉络膜隆起对裂孔产生"塞"的作用所致.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脉络膜脱离消失,视网膜下液增多.本文通过临床观察,讨论这一表现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脱离 孔源视网膜脱离 发生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周永莹 卢谦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1,7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进行检查并确诊为RRD的患者403例403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巩膜扣带术35眼,玻璃体切割术(PPV)+玻璃体... 目的探讨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进行检查并确诊为RRD的患者403例403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巩膜扣带术35眼,玻璃体切割术(PPV)+玻璃体空气填充79眼,PPV+玻璃体硅油填充222眼,PPV+玻璃体硅油填充+取油术67眼。术后连续随访至少3个月。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RRD术后视网膜一次性未复位的危险因素,并应用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本组共369眼术后视网膜一次性复位,34眼未复位,一次性复位率为9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视网膜一次性复位和未复位患者眼轴长度(AL)、手术方式、裂孔位置、裂孔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由回归方程可知:AL≥26 mm的患者,RRD术后视网膜一次性未复位发生的风险比AL<26 mm的患者增加了4.248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L、裂孔位置、裂孔大小、手术方式是影响RRD术后视网膜未复位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H-L检验P=0.165,ROC分析结果显示,预测RRD术后视网膜是否发生再次脱离的曲线下面积为0.892,95%CI:0.832~0.95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和87.3%(P<0.05)。结论AL是影响RRD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由AL、裂孔位置、裂孔大小、手术方式构建的预测模型可较为精准的预测RRD术后视网膜是否发生再次脱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眼轴长度 复发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对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杨鸽 杨洁 +3 位作者 鹿晓燕 董淑倩 胡芷柔 李秋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9-383,共5页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77例(77眼),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分为空气组(37眼)和硅油组(40眼)。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通过SS⁃OCT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眼BCVA和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空气组和硅油组患者的BCVA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间对比,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空气组较硅油组患眼BC⁃VA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空气组患眼视网膜浅层血管复合体(SVC)和视网膜深层血管复合体(DVC)的整体血流密度(VD)、黄斑区中心凹血流密度(FVD)、黄斑区旁中心凹血流密度(PFVD)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硅油组患眼SVC的整体VD、PFVD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SVC的FVD及DVC的整体VD、FVD、PF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气组相比,硅油组患眼术后2个月SVC和DVC的整体VD、FVD、PFVD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FAZ 300μm内VD(FD⁃300)、SVC的FVD及DVC整体VD、FVD、PFVD均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均为P<0.05);FD⁃300的变化与BCVA(logMAR)的变化呈负相关(r=-0.274,P=0.017)。结论黄斑脱离型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较硅油填充患眼术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更佳,BCVA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脱离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空气 硅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远期视力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沈鸿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71-672,共2页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发生的脱离,根据病因可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其中RRD最为多见,其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解剖复...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发生的脱离,根据病因可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其中RRD最为多见,其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解剖复位率可达90%以上。但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RRD患者术后即使达到了裂孔闭合及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力却无明显改善。目前普遍认为,影响RRD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是累及黄斑区的RRD引起黄斑部结构的改变,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对视力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黄斑中心凹下 脉络膜厚度 远期视力 患者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 相关 牵拉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D44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青 曾水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研究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CD44的表达,及其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90只健康有色兔随机分为5组建立不同模型:Ⅰ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28只眼;Ⅱ组:孔源性视... 目的研究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CD44的表达,及其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90只健康有色兔随机分为5组建立不同模型:Ⅰ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28只眼;Ⅱ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组,27只眼;Ⅲ组:单纯视网膜裂孔组,18只眼;Ⅳ组:玻璃体切除组,17只眼;Ⅴ组:空白对照组,90只眼。分别于手术后不同时间点(1、3、7、14、21、28d)摘取各组兔眼眼球,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法分离RPE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荧光免疫法标记CD44,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RPE细胞膜上CD44的表达水平。结果Ⅰ组和Ⅱ组模型眼均发生视网膜脱离,Ⅲ组和Ⅳ组模型眼未发生视网膜脱离。Ⅰ、Ⅱ组中RPE细胞CD44的表达明显高于Ⅲ、Ⅳ、Ⅴ组,Ⅰ、Ⅱ组RPE细胞CD44表达水平在术后1d即增高,7d左右达到高峰,继而下降,Ⅰ、Ⅱ组与Ⅴ组RPE细胞CD44的表达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Ⅲ、Ⅳ组与Ⅴ组RPE细胞CD4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RPE细胞CD44表达增强,RPE细胞CD44的表达变化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理发展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CD44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永峰 张皙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92-93,共2页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均可引起严重的视功能损害。借助于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进行此类疾病防治方面的研究。但采用不同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针对研究内容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是非常...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均可引起严重的视功能损害。借助于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进行此类疾病防治方面的研究。但采用不同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针对研究内容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复习了近年来的有关文献,对不同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和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有关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病变 动物模 P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硅油填充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及眼轴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然 宿罡 +5 位作者 谢兵 陈兴旺 芶越 汪涵 孟佳 蔡善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69-872,共4页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硅油填充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及眼轴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1例(31眼)。本研究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的病例系...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硅油填充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及眼轴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1例(31眼)。本研究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的病例系列研究方法,于术前,硅油填充术后1、3个月,硅油取出术后1、3、6个月测量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MT)、SFCT、眼轴长度以及眼压。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各指标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硅油填充术后1、3个月时患者CM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硅油取出术后1、3、6个月时患者CMT均厚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硅油填充术后1、3个月及硅油取出术后1、3、6个月时患者SFCT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硅油填充术后1、3个月时患者眼轴长度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硅油取出术后1、3、6个月时患者眼轴长度均小于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时患者眼压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及硅油取出术后6个月,眼轴长度与SFCT均呈负相关(r=-0.669、-0.650,均为P<0.001),与眼压均呈正相关(r=0.426、0.521,均为P<0.05);SFCT与眼压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硅油填充期间SFCT变薄,眼轴变长,但硅油取出后眼轴可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及硅油取出术后6个月患者眼轴长度与SFCT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硅油 中心凹脉络膜厚度 眼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润琦 周永祚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10期790-790,共1页
关键词 激光 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2例
14
作者 郝秉香 文明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1期1477-1477,共1页
关键词 左眼 脉络膜脱离 就诊 眼轴 原发视网膜脱离 眼压 视力 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前膜形成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付燕 谢天皓 +3 位作者 杨娜 李丽英 张月玲 顾朝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 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及硅油眼内填充,且术后视网膜均成功复位。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行ILM剥除,将患者分为ILM未剥除组36例36眼和ILM剥除组38例38眼;所有受检者均于玻璃体切割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分别于术前及硅油取出术后1、6和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2个组患眼中均未发现ERM;术后6个月,ILM未剥除组中3眼形成ERM,占8.33%,ILM剥除组2眼出现ERM,占5.26%,2个组ERM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术后12个月,ILM未剥除组中共9眼出现ERM,占25.00%,ILM剥除组中共4眼出现ERM,占10.53%,2个组ERM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4,P=0.102)。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1.692,P<0.001);各组内术后1、6、12个月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7,P=0.773)。OCT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时ILM未剥除组中椭圆体带完整者25眼,占77.78%,ILM剥除组椭圆体带完整者30眼,占78.95%,2个组间椭圆体带完整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350)。结论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比较,累及黄斑的RRD患者玻璃体切割术中联合ILM剥除不能预防术后ERM的发生,对患者的视力预后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孔源/手术 黄斑前膜 视力 内界膜剥除 椭圆体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焕霞 姜涛 +3 位作者 王哲 孙哲 杨丛丛 全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RRD的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病例资料。高度近...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RRD的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病例资料。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非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两组患者均先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并填充硅油,3个月后均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玻璃体切割术前均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根据这两项指标计算IOL植入后的预测屈光度。硅油取出结合IOL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验光计算实际屈光度数(实际屈光度)。两组手术前后均测量最佳矫正视力并计算Log MAR视力。观察两组手术前后Log MAR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变化,分析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屈光较术前均向近视方向漂移,随时间变化近视漂移逐渐增大,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点屈光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屈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6个月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呈负相关(R^2=0.580,P=0.001)。结论RRD患者行玻璃切割联合晶状体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更明显;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眼轴增长,角膜曲率增大,高度近视患者术前眼轴越长,术后屈光越向近视方向漂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孔源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白内障 联合手术 屈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临床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宇 袁敏而 +4 位作者 于珊珊 闫宏 李加青 吕林 丁小燕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316,共4页
【目的】研究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FEVR相关的RRD)患者的对侧眼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一组10~30岁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最终确诊为FEVR相关的RRD的占有比及对侧眼临... 【目的】研究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FEVR相关的RRD)患者的对侧眼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一组10~30岁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最终确诊为FEVR相关的RRD的占有比及对侧眼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接诊的RRD患者共109例110眼,其中FEVR相关的RRD占同期同年龄组RRD患者总数的20.18%(22/109),且与年龄密切相关。10~20岁患者中FEVR相关的RRD占总人数的43.24%。FEVR相关RRD患者平均年龄为17(S=5)岁,对侧健眼屈光范围为+4.5D^-8.0D,近视者居多。其中4眼(19.05%)为高度近视,屈光度大于-6 D,12眼(57.14%)为轻中度近视,屈光度位于-0.75 D至-6 D之间。对侧眼Log MAR为-0.1至1.2不等,多数视力正常,仅2例BCVA(Log MAR)大于0.5。后极部眼底表现多为正常,周边部视网膜均见异常,如无血管区、视网膜变直、血管分支增多及血管渗漏,其他还可表现为血管袢、新生血管生成、视网膜嵴样改变、格子样变性、周边部萎缩孔、视网膜浅脱离等。【结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青少年人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为双眼发病,详细检查对侧眼至关重要,应及时处理视网膜裂孔及新生血管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渗出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孔源视网膜脱离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11
18
作者 晏红改 李骏 +2 位作者 聂红平 张世杰 杨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35-1138,1142,共5页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记录视网膜神经...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记录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外核层厚度,观察椭圆体带、外界膜断裂情况,黄斑水肿、黄斑前膜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患者共31例32眼,术后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视力逐渐好转。黄斑中心凹下神经上皮层厚度、外核层厚度在术后1周[(122.75±111.84)μm,(79.06±76.67)μm]至3个月[(163.28±133.10)μm,(108.66±120.40)μm]的随访过程中逐渐增厚,术后6个月时稍有下降[(159.50±99.26)μm,(99.22±74.89)μm]。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椭圆体带及外界膜断裂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椭圆体带:1周68.8%,1个月65.6%,3个月56.3%,6个月50.0%;外界膜:1周53.1%,1个月46.9%,3个月40.6%,6个月37.5%),椭圆体带及外界膜断裂情况与患者视力恢复呈显著相关性。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外核层厚度在一定时间内随着随访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视力逐渐好转;椭圆体带、外界膜的完整性是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微结构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对黄斑结构改变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崔丽 姜燕荣 +1 位作者 赵明威 黎晓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26-929,共4页
背景 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成功完成视网膜复位手术后并不能很快恢复视力,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比较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发生率及留存时... 背景 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成功完成视网膜复位手术后并不能很快恢复视力,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比较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发生率及留存时间,探讨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存留对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6例66眼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巩膜扣带术组和玻璃体切割术组,记录2个组患者病程、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有无合并症等,观察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存留时间及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计算2个组在术后1个月时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结果 术前巩膜扣带术组及玻璃体切割术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屈光度及LogMAR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巩膜扣带术组视网膜下积液平均存留(96&#177;60)d,玻璃体切割术组为(21&#17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6,P=0.000).术后1个月时,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发生率为78.6%,大于玻璃体切割术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91,P=0.000),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与未完全吸收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5,P=0.003);术后6个月时,巩膜扣带术组与玻璃体切割术组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6,P--0.065),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与未完全吸收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P=0.087).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后,2个组内黄斑椭圆体区连续患者与椭圆体区缺失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巩膜扣带术组:t=2.555,P=0.015;玻璃体切割术组:t=4.005,P=0.001). 结论 椭圆体区受损程度与视网膜脱离时间有关,而椭圆体区的完整性明显影响患者的视力预后.对于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较巩膜扣带术快;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存留延缓视力的恢复,手术方式对最终的视力恢复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切割术 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 椭圆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液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曾军 姜德咏 +1 位作者 朱晓华 黄傅倪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 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RD)视网膜下液 (SRF)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的表达 ,探讨MMPs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关系。方法 采用明胶酶谱分析法定量检测 88例RRD患者的SRFMMP 2和MMP 9的活性水平 ,PVRA组 2 1例 ,PVRB组 ... 目的 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RD)视网膜下液 (SRF)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的表达 ,探讨MMPs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关系。方法 采用明胶酶谱分析法定量检测 88例RRD患者的SRFMMP 2和MMP 9的活性水平 ,PVRA组 2 1例 ,PVRB组 3 7例 ,PVRC组 3 0例 ,其中包括伴有脉络膜脱离RRD 8例 ,术后随访PVR复发 11例。结果  88例RRD患者的SRF均有MMP 2活性水平升高 ,3 3例有MMP 9的表达 ,8例RRD伴有脉络膜脱离 ,有 6例 ( 75 % )MMP 9活性水平升高 ,术后PVR复发 11例SRF均有MMP 9活性水平升高。结论 RRD患者的SRF有MMP 2和MMP 9的表达 ,MMP 9活性水平升高可能与PVR的发生有关 ,可能成为预测术后PVR复发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孔源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下液 定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