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淑锟 谢平 +1 位作者 袁冬青 刘庆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95-1101,共7页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疾病造成视力损害的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F4/8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CNV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但它们在新生血管发生早期的动态表达及机制仍...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疾病造成视力损害的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F4/8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CNV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但它们在新生血管发生早期的动态表达及机制仍不明确。目的观察CNV模型小鼠在CNV发展早期局部组织中巨噬细胞和MCP-1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SPF级8周龄雄性野生C57BL/6小鼠105只,用氪离子激光仪对小鼠的任意一侧眼在距视盘2~3倍视盘直径处的3:00、6:00、9:00和12:00方位进行激光光凝以建立CNV动物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CNV小鼠模型随机分不同时间点组,分别于光凝后6、12、24、48和72h各处死小鼠,摘取眼球组织后制备眼球壁组织切片、脉络膜铺片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复合体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光凝后眼球壁各层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炎症反应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测定小鼠视网膜-脉络膜组织中F4/80和MCP-1的表达和分布;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鼠脉络膜铺片中F4/80的表达和分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RPE-脉络膜组织中F4/80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小鼠RPE-脉络膜组织中MCP-1质量分数。以光凝后6h组小鼠非实验眼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视网膜光凝后6h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光凝区Brueh膜、RPE层和脉络膜层均破裂,视网膜外核层连续性中断,随着光凝后时间的延长,可见局部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水肿,光凝后72h可见光凝区边缘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光凝后6h可见光凝区RPE及脉络膜组织中F4/80表达,周围组织中可见MCP-1表达,随着光凝后时间延长MCP-1表达强度减弱,而F4/80表达仍增强。正常对照组及光凝后6、12、24、48和72h组RPE-脉络膜复合体中MCP-1蛋白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1.25±4.73)、(276.31±4.20)、(331.95±5.86)、(221.24±4.42)、(179.89±4.10)和(130.80±5.90)pg/mg,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16.46,P=0.00),光凝后12h其质量分数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但光凝后各时间组MCP-1蛋白的质量分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RPE-脉络膜复合体中174/80mRNA的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2.72,P=0.00),光凝后随着时间延长F4/80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实验性CNV形成早期伴随着明显的炎症反应,趋化因子MCP-1主要在CNV形成的起始阶段发挥作用,而巨噬细胞的聚积和活化在CNV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炎症 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趋蛋白-1 近交系C57BL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介导endostatin基因转染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尚庆丽 马景学 +3 位作者 高健 吴洪涛 张博学 邢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8期1650-1654,共5页
目的 探讨脂质体介导endostatin基因体内转染对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模型的抑制效应。方法 激光光凝方式建立brownnorway大鼠CNV模型 ,随机分为endostatin组 ,空质粒组 ,对照组 ;脂质体介导法分别导入重... 目的 探讨脂质体介导endostatin基因体内转染对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模型的抑制效应。方法 激光光凝方式建立brownnorway大鼠CNV模型 ,随机分为endostatin组 ,空质粒组 ,对照组 ;脂质体介导法分别导入重组endostat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A hEndostatin或空载质粒pSecTagA。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ELISA法检测endostatin基因mRNA转录及其蛋白表达 ;脉络膜血管平铺、FFA、CD10 5免疫组化观察对CNV的抑制效应。结果 Endo statin基因可有效转染视网膜、RPE及脉络膜并得到表达。转基因后 7、14d眼组织匀浆endostatin蛋白表达量为 ( 5 0 14±3 43 )ng /眼和 ( 3 1 5± 2 2 1)ng/眼 ;Endostatin组CNV面积、荧光渗漏程度、CD10 5阳性细胞表达量与空质粒组及对照组差别显著。结论 脂质体介导endostatin基因体内转染可以有效抑制CNV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TATIN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基因疗法 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学喜 林巧雅 黄雪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20-1121,共2页
目的了解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09年6月门诊的56例(112只眼)高度近视患者,对其行眼部A超、B超、屈光度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观察有无CNV及CN... 目的了解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09年6月门诊的56例(112只眼)高度近视患者,对其行眼部A超、B超、屈光度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观察有无CNV及CNV的生长特征,记录患者基本情况、主要症状及黄斑区病理性改变。分析影响CNV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56例(112只眼)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CNV发生率为14.29%(16/112)。性别(r=-0.015,P=0.879)与CNV的发生无关;年龄(r=0.629,P=0.000)、屈光度(r=0.725,P=0.000)、眼轴(r=0.236,P=0.013)、后巩膜葡萄肿(r=0.344,P=0.000)、后极部大片视网膜脉络膜萎缩(r=0.421,P=0.000)、漆裂纹(r=0.421,P=0.000)和Fuchs斑(r=0.519,P=0.000)与CNV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CNV的发生率高,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大片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漆裂纹、Fuchs斑、年龄、屈光度和眼轴是高度近视黄斑区CNV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浓度
4
作者 童剑萍 沈晔 +2 位作者 陈伟民 林顺潮 彭智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患者房水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2例活动性CNV患者和10例白内障患者(对照组)的房水标本进行VEGF和PEDF检测。结果:CNV患者房...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患者房水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2例活动性CNV患者和10例白内障患者(对照组)的房水标本进行VEGF和PEDF检测。结果:CNV患者房水中的VEGF为(523.0±273.7)pg/m l,PEDF为(16.58.±13.11)ng/m l;对照组患者房水中的VEGF为(108.3±72.3)pg/m l,PEDF为(0.35±0.57)ng/m l。两组间的VEGF和PEDF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0)。结论:活动性CNV患者房水中VEGF和PEDF增高,可能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生物合成 色素上皮 眼房水/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代谢 新生血管 病理性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α-羟基木香酸抑制VEGF164诱导大鼠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
5
作者 雷武龙 姚浩 +1 位作者 徐欢 周希瑗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501-1508,共8页
目的探讨5α-羟基木香酸(5α-hydroxycostic acid,5α-HA)体外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choroid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CECs)后分为(n=3)... 目的探讨5α-羟基木香酸(5α-hydroxycostic acid,5α-HA)体外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choroid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CECs)后分为(n=3):空白对照组、模型组[30 ng/mL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4]、干预组(30 ng/mL VEGF164+100μmol/L 5α-HA)、抑制剂组[30 ng/mL VEGF164+5μmol/L Semaxanib(VEGFR2特异性阻断剂)]。CCK-8实验检测各组CECs的增殖情况,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Matrigel基质胶管腔形成实验分别观察各组CECs的增殖、迁移以及管腔形成。RT-qPCR检测各组细胞渗漏相关因子如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 2,Ang 2)、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紧密连接蛋白(ZO-1)的m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信号通路及渗漏相关蛋白P-VEGFR2、P-Tie2、P-FAK、VE-Cadherin、ZO-1、Occudin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中Ang 2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上述各组间的指标差异。结果CCK-8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5α-HA作用于CECs后能抑制CECs的异常增殖(P<0.01)。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Matrigel基质胶管腔形成实验表明:干预组能扭转模型组VEGF164引起的CECs迁移及管腔形成(P<0.01)。RT-qPCR结果显示:干预组能抑制模型组中Ang 2 mRNA的上调以及VE-Cadherin和ZO-1的下调(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干预组能减少模型组中P-VEGFR2、P-Tie2及P-FAK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上调VE-Cadherin、ZO-1以及Occudin蛋白的表达(P<0.05)。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能减少模型组中Ang 2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5α-HA可能通过抑制VEGFR2、Tie2双途径磷酸化以及抑制VEGFR2/FAK信号通路抑制VEGF164诱导的CECs增殖、迁移以及管腔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半萜类 桉烷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血管生成素-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方案的探索 被引量:12
6
作者 田晓燕 刘涛 +3 位作者 魏静 陈萌 朱磊 徐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62-1064,共3页
目的观察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经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经眼科相关检查确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32例34眼,均接受Ranibizumab(10 mg·mL^-1)0.05 mL玻璃... 目的观察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经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经眼科相关检查确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32例34眼,均接受Ranibizumab(10 mg·mL^-1)0.05 mL玻璃体内注射,22眼采用1+PRN方案,另12只较为严重眼行3+PRN方案注射,使用国际标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DTRS)视力表检查,术前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OCT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随访3~11个月,分别于术后1周、2周、1个月、以后每个月观察黄斑OCT、视力、眼压,必要时查FFA、ICGA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眼注射(2.17±1.05)次,随访3个月、6个月时ETDRS视力分别为(34.37±12.75)个字母、(38.06±11.38)个字母,较治疗前分别提高(5.63±3.17)个字母、(9.27±5.01)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治疗后1个月,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基底部宽度、高度分别为(2001.83±90.71)μm、(347.23±63.73)μm,与治疗前(385.63±92.5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治疗后1个月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336.90±82.11),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及眼部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治疗能明显缩小病灶,消退黄斑水肿,相应改善视功能,OCT检查测量CNV生物学参数具有无创、安全可靠、简单易行的优点,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单克隆抗体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