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1
作者 张宁晖 解孝锋 +1 位作者 田庆梅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经临床试验证实均能改善PM-CNV患者视力,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综述了PM-CNV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疗效比较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减轻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并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
2
作者 唐榕穗 田壹 +1 位作者 熊振 李旭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618,共12页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过siRNA及中和抗体拮抗内皮细胞GDF3,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及成管实验评估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检测炎症/黏附分子表达变化,分析免疫细胞黏附和跨内皮迁移实验变化。在CNV模型中,通过玻璃体腔注射shRNA靶向抑制GDF3,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NV面积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GDF3在CNV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0.001)。体外干预GDF3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增殖(P<0.001)、迁移(P<0.001)及血管生成能力(P<0.01),同时下调炎症/黏附分子表达(P<0.001),并显著减少免疫细胞黏附(P<0.001)和跨内皮迁移(P<0.001)。体内实验证实靶向抑制GDF3可显著抑制CNV的形成(P<0.001)并降低免疫细胞浸润(P<0.001)。【结论】靶向抑制GDF3可协同抑制内皮炎症反应和病理性血管生成,其作用可能与调控炎症微环境相关,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以脑出血为首发表现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瘤一例
3
作者 王杰 刘华亭 +2 位作者 张登文 王家清 袁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1,共4页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瘤临床上较为少见。作者报道了1例以基底节区脑出血入院,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瘤的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基底神经节出血 颅内动脉瘤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 血管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长期随访1例
4
作者 徐小琼 毛剑波 沈丽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47-1148,共2页
患者女,29岁,2013年3月因右眼视力下降2周就诊。眼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右眼-3.50 DS-1.00 DC×160°=0.30,左眼-4.75 DS-0.75 DC×180°=1.0。眼压右眼16.6 mmHg(1 mmHg=0.133 kPa)... 患者女,29岁,2013年3月因右眼视力下降2周就诊。眼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右眼-3.50 DS-1.00 DC×160°=0.30,左眼-4.75 DS-0.75 DC×180°=1.0。眼压右眼16.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3.8 mm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眼视力 眼部检查 最佳矫正视力 长期随访 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VEGF治疗 MMH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和延长方案专家共识解读
5
作者 孙隽然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亚太地区临床使用抗VEGF药物缺乏规范化的治疗路径,尚缺乏关于T&E方案的指南。2021年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APVRS)回顾并总结抗VEGF药物T&E方案临床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制定一组关于在亚太地区使用T&E方案治疗nAMD的共识。本文就APVRS专家组提出的最新T&E治疗方案进行解读以指导临床医师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治疗-延长方案 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 共识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承阳(综述) 李彤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脉络膜局部缺血缺氧及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病理机制。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诊断CSC继发的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高反射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脱离需要高度警惕继发CNV的可能。虽然尚未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提示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改善此类患者视力预后。本文综述了CSC继发CNV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诊断 治疗 多模态影像 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康柏西普治疗方案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汤然 汤稷旸 +4 位作者 韩馨瑶 张琳崎 黎晓新 赵明威 曲进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比较治疗-延长(TAE)方案与按需治疗(PRN)方案应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91... 目的比较治疗-延长(TAE)方案与按需治疗(PRN)方案应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91例91眼。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接受康柏西普0.5 mg玻璃体内注射;按照患者意愿决定其抗VEGF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按需治疗组(3+PRN组)和治疗-延长组(3+TAE组)。随访时间为1年。所有患眼均接受ETDRS视力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最大视网膜厚度(MRT)、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脉络膜息肉样病灶数量及面积、视网膜出血面积、分枝状血管网(BVN)面积。比较2个组在治疗后1年内的治疗间隔时间及治疗次数。结果治疗后1年,3+PRN组和3+TAE组的BCVA提升幅度分别为5.0(-2.0,15.0)和6.0(-1.0,14.0)个字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52,P=0.725);2个组患眼CRT、MRT、PED高度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45、-0.529、-0.985,均P>0.05);2个组患眼息肉数量、息肉面积、不同息肉消退程度眼数、BVN面积和视网膜出血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02、-0.300、-0.047、-0.265、-1.243,均P>0.05)。随访1年时,3+PRN组患眼平均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7.6±0.9)次,少于3+TAE组的(8.4±2.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P=0.019)。3+PRN组平均随访次数为(11.3±1.5)次,明显多于3+TAE组的(10.1±1.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3,P=0.001)。3+TAE组患眼负荷治疗期后有17.1%(6/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12周,48.5%(17/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8周及以上,平均最大延长间隔时间为(9.5±2.0)周。随访期间,3+PRN组和3+TAE组分别有10眼和8眼接受光动力治疗。结论3+PRN和3+TAE方案进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光动力补救治疗在改善PCV患者的视力和解剖结果方面疗效接近。其中3+TAE方案治疗次数增加,患者随访次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康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齐慧君 黎晓新 +2 位作者 尹虹 梁健宏 钱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4-498,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特发性CNV患者共43例(45眼),病程5d...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特发性CNV患者共43例(45眼),病程5d~3年,均为中心凹下CNV和旁中心凹下CNV。行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1.25mg(0.05mL),注射次数为1~5次,间隔6周,治疗后随访3~12个月,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底、FFA及OCT表现。结果平均logMAR视力,术前为0.66±0.35,术后为0.29±0.27,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力平均提高(3.5±2.4)行。OCT显示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CFT),术前为(358±103)μm,术后为(229±114)μ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FT平均下降(129±116)μm。FFA显示渗漏消失者24眼,减少者17眼,渗漏持续者4眼。眼局部除3例有小片结膜下出血外,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CNV安全有效,但其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vacizumnab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李平 宋徽 +3 位作者 冀垒兵 肖云 李明 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7-670,共4页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 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抗,注射后随访6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结果治疗过程中,行一次注射者17例17眼,两次者32例32眼,三次者7例7眼,平均注射1.82次。治疗后BCVA为0.31±0.36,较治疗前的0.08±0.26明显提高(P<0.05),视力提高及稳定者占87.3%。年龄≥50岁者16例16眼,治疗前BCVA为0.04±0.38,治疗后为0.25±0.31(t=2.238,P<0.05);年龄<50岁者40例40眼,治疗前BCVA为0.18±0.32,治疗后为0.54±0.33(t=3.341,P<0.05);脉络膜新生血管位于中心凹下者19例19眼,治疗前BCVA为0.05±0.26,治疗后为0.29±0.37(t=2.319,P<0.05),位于中心凹旁者37例37眼,治疗前BCVA为0.21±0.27,治疗后为0.56±0.31(t=2.981,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治疗前为(365.13±98.77)μm,治疗后为(254.24±54.86)μm(t=3.164,P<0.05)。FFA检查黄斑部CNV荧光渗漏消失者49例49眼;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持续存在,但较治疗前渗漏面积明显减弱者7例7眼。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雷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0
作者 修立恒 李佳林 +1 位作者 李常栋 沈志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术后每个月随访时行...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术后每个月随访时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随访过程中发现CNV部分闭合或持续渗漏者则再次予以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比较治疗前后BCVA、OCT、眼底彩照及FFA检查结果 ,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F=11.354,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F=4.242,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16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2眼视力稳定;眼底彩照示所有患眼黄斑区出血吸收,FFA检查示14眼CNV完全闭合,4眼大部分闭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平均次数为2.56次,其中3眼行1次,8眼行2次,5眼行3次,2眼行4次。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CNV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VEGF药物治疗葡萄膜炎并发黄斑囊样水肿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姚蕾 宫媛媛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59-663,共5页
葡萄膜炎是累及眼后段的炎症性疾病,病程长,对视功能的损害明显,可出现黄斑囊样水肿(CME)、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等多种并发症.在葡萄膜炎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炎性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葡萄膜炎是累及眼后段的炎症性疾病,病程长,对视功能的损害明显,可出现黄斑囊样水肿(CME)、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等多种并发症.在葡萄膜炎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炎性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释放,研究已证实在并发CME的葡萄膜炎患者玻璃体腔内VEGF含量升高.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和贝伐单抗,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相关性CME及CNV对于大部分病例有效,且能改善患者的视力,但可能需多次反复注射.对于一些病程长,CME持续存在,或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的患者,球内注射抗VEGF药物是可选择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方式可能对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仍需更多的临床观察与基础研究进一步证实.就应用抗VEGF药物治疗葡萄膜炎并发CME和CNV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并发症 黄斑囊样水肿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雷珠单抗 贝伐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鸽 孙娜 +1 位作者 姜媛 郑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5-848,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应答反应,...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应答反应,分析应答差异及CNV的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确诊为CNV的患者52例(55眼),所有患眼在治疗前及随访中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及OCTA检查。一方面按照CNV病因分组,观察不同病因CNV治疗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另一方面按照CNV形态及视网膜层间有无积液分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结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并发CNV、特发性CNV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理性近视合并CNV及脉络膜炎合并CNV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NV血管粗大且视网膜层间有积液组及CNV血管细小且视网膜层间有积液组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NV血管粗大且视网膜层间无积液组治疗前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CNV对抗VEGF治疗的应答存在差异,CNV的形态学特征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新生血管的活动性及成熟性,有助于预测抗VEGF治疗的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对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钱锦 许薇琦 +4 位作者 王卫峻 孙晓东 吴颖 许迅 张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CNV患者23例(24眼),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9例(20眼),病理性近视(PM)4例(4眼)。所有患者每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CNV患者23例(24眼),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9例(20眼),病理性近视(PM)4例(4眼)。所有患者每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2.5 mg/次,连续治疗3次;治疗前后检查视力,应用OCT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并对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测量。随访期1~7个月。结果24眼接受75次治疗(平均3.1次),无1眼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后17眼(70.8%)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ETDRS)视力提高8个字符以上,7眼(29.2%)视力稳定。OCT检查显示,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治疗前为(355.83±113.21)μm,治疗后为(258.46±74.5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所有患眼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均明显减轻,黄斑囊样水肿(4眼)、视网膜下积液(7眼)和色素上皮脱离(3眼)都有改善甚至消失。结论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AMD和PM引起的CNV近期疗效良好;OCT具有准确、客观、方便、可重复性和定量的特点,为临床随访和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治疗效果提供了客观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VACIZUMAB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士胜 王康孙 +3 位作者 王玲 朱彩红 张雷 石海云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2-324,共3页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及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经眼底血管造影证实有经典型或隐匿型CNV的33例37眼AMD或高度近视患者进行TTT治疗。TTT各光斑平均功率密度为(18....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及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经眼底血管造影证实有经典型或隐匿型CNV的33例37眼AMD或高度近视患者进行TTT治疗。TTT各光斑平均功率密度为(18.32±2.23)W/cm2。定期随访视力、眼底等,平均随访(3.7±2.3)个月(1~7个月)。结果经过1次或多次TTT治疗,17眼(45.9%)症状减轻或消失;视力稳定或提高者32眼(86.5%),下降≥1行者5眼(13.5%);7眼于TTT过程中视网膜出血增加,3眼随访过程中出现其他部位的新鲜出血。在行造影复查的患者(22例22眼)中,14眼(63.6%)渗漏减轻或消失。结论TTT治疗CNV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疗效的最终评价以及激光参数的选择依据等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长时间的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瞳孔温热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 老年性黄斑变性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明 邸瑢 +1 位作者 康前雁 樊小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99-703,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长期疗效,探索影响疗效的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经IVR治疗的确诊为ICNV的61例61眼患者数据资料,对比IVR治疗前后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长期疗效,探索影响疗效的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经IVR治疗的确诊为ICNV的61例61眼患者数据资料,对比IVR治疗前后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PED)高度以及椭圆体带(EZ)缺失长度的变化,分析不同IVR治疗次数以及不同ICNV分型初诊时各项临床指标的情况。结果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41.5±4.6)个月。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BCVA(LogMAR)分别为0.59±0.32和0.17±0.12,CRT分别为(331.18±80.42)μm和(245.07±44.67)μm,PED高度分别为(246.73±104.75)μm和(205.78±117.01)μm,EZ缺失长度分别为(2 315.10±1 233.77)μm和(1 325.98±1 157.30)μm,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年内结束治疗例数为53例,3次注药内完成治疗例数为53例,均占总例数的86.89%;IVR治疗≥3次组CRT显著高于IVR治疗2次组和IVR治疗1次组,IVR治疗≥3次组PED高度显著高于IVR治疗1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斑中心凹下型、黄斑中心凹旁型和黄斑中心凹外型患者平均注药次数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2,P>0.05)。结论IVR治疗ICNV后患者BCVA、CRT、PED高度及EZ缺失长度均有明显改善,绝大多数患者疗程为1年以内,治疗次数≤3次,患者初诊时的CRT及PED高度值可能是影响其最终行IVR治疗次数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长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 被引量:11
16
作者 许薇琦 Philip J Rosenfeld 孙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1-735,共5页
病理性近视早期即可出现眼底病变且进行性加重,可导致视功能明显受损,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文章对病理性近视的患病率、危害、自然转归、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的... 病理性近视早期即可出现眼底病变且进行性加重,可导致视功能明显受损,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文章对病理性近视的患病率、危害、自然转归、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守志 李晓陵 +1 位作者 王炜 汤如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6期458-460,共3页
目的 探讨单次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therapy ,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影响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 ,为进一步提高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积累临床经验。方法 对 10 2例 (10 2眼 )CNV患者进行PDT治疗 ... 目的 探讨单次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therapy ,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影响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 ,为进一步提高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积累临床经验。方法 对 10 2例 (10 2眼 )CNV患者进行PDT治疗 ,观察术后矫正视力与病因分类、术前初始视力、病程、病变大小 (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加以判断 )、FFA分型、治疗后FFA变化等因素的关系 ,运用SPSS统计软件 ,分别在术后 1和 3个月进行视力的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 1个月的矫正视力与治疗前初始视力、病变大小、病程长短和治疗后FFA变化显著相关 (P =0 .0 0 9、0 .0 32、0 .0 4 0、0 .0 4 9) ;术后 3个月视力与初始视力、病变大小和治疗后FFA变化相关 (P =0 .0 0 9、0 .0 34、0 .0 4 7) ;术后 1个月复查时 ,矫正视力是否提高与CNV的FFA分型、病程长短有关 (P =0 .0 38、0 .0 76 )。结论 病程短、CNV面积较小的患者治疗后更可能获得较好视力。典型性CNV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的比例较大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尽早治疗可能获得较好的视力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疗法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剂量维速达尔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陈进 田臻 +6 位作者 陈慧怡 孔宁 张燕 钟晓菁 冀杰 樊利敏 葛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203-204,共2页
[目的]研究应用1/2常规维速达尔剂量进行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维速达尔光动力疗法治疗19例患者20只眼的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剂量为据TAP研究小组提出计算公式按6 mg/m2体表面积计算出所需总... [目的]研究应用1/2常规维速达尔剂量进行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维速达尔光动力疗法治疗19例患者20只眼的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剂量为据TAP研究小组提出计算公式按6 mg/m2体表面积计算出所需总量,然后减半。激光为波长689 nm的半导体激光,功率密度为600 mW/cm2,激光照射病变时间为83 s;总能量密度为50 J/cm2,复诊及再次治疗标准均与TAP研究小组标准相同。随访8个月至3年,平均1.8年。[结果]20只眼中8只眼视力改善,9只眼视力保持不变,3只眼视力轻度下降。荧光造影显示:治疗后7只眼荧光渗漏逐渐停止,10只眼渗漏减少,3只眼渗漏增加。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应用低于常规维速达尔剂量的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亦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示应用光动力疗法治疗国人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最佳光敏剂剂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疗法 治疗标准 维速达尔 半剂量 黄斑 半导体激光 荧光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睿 雷春灵 +1 位作者 孙文涛 毕春潮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62-765,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经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经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共32例(32眼),病程10d~1a,行玻璃体腔注射25g.L-1Bevacizumab治疗,注射次数为1~3次,间隔4周,治疗后随访4~18个月,对比分析术前与末次随访的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造影检查显示的渗漏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显示的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平均logMAR视力分别为0.23590±0.19751和0.39750±0.2728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530,P<0.001)。OCT显示术前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为(317.72±75.01)μm,末次随访为(206.28±31.56)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8.857,P<0.001)。造影显示渗漏消失者18眼,减少者12眼,渗漏持续者2眼。随访期间有5眼出现小片结膜下出血,1眼出现少量玻璃体腔出血,注射后第2天3眼眼压有明显下降,未见其他并发症。2例病情复发,复发率为6.25%,复发病例进行再次注射治疗仍有疗效。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但其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腔注射 BEVACIZUMAB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护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鲁霞 谢伯林 +3 位作者 龙俊飞 刘映娟 王晓芳 张艳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