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1
作者 张宁晖 解孝锋 +1 位作者 田庆梅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是导致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机械牵拉、缺氧和炎症等诸多因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是治疗PM-CNV的有效方法,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经临床试验证实均能改善PM-CNV患者视力,但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综述了PM-CNV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疗效比较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2
作者 陈航 邓铂林 董文韬 《临床眼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 观察青少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CNV的青少年患者13例(14只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例(8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年龄(10.3±4)岁(5... 目的 观察青少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CNV的青少年患者13例(14只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例(8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年龄(10.3±4)岁(5~17岁);13只眼(92.9%)单眼发病,1只眼(7.1%)双眼发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0.8±0.7;平均随访(13±6.2)个月(6~2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BCVA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统计时转换为logMAR视力。CNV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者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来确诊。使用OCT确定的CNV的解剖位置,并将其分为1型、2型CNV。根据CNV与黄斑中心凹的相对位置,将其分为中心凹下(<200μm)、中心凹外(> 200μm)。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治疗的频率和间隔是基于个体化的选择。随访时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结果 CNV的病因分别为:特发性CNV5只眼(35.7%)、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est病)3只眼(21.4%)、脉络膜骨瘤2只眼(14.3%)、Coats病2只眼(14.3%)、高度近视1只眼(7.1%)、葡萄膜炎1只眼(7.1%)。12只眼(85.7%)为2型CNV,2只眼(14.3%)为1型CNV。CNV位于中心凹下和中心凹外的数量分别为8只眼(57.1%)、6只眼(42.9%)。所有14只眼都接受了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3.9±6.9)个月(6~2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BCVA从基线时的logMAR视力0.8±0.7改善至0.4±0.4(P <0.001)。每只眼需要(2.8±0.4)次(2~3次)才能稳定。使用抗VEGF治疗,CNV的复发率为7.1%。结论 中国青少年CNV的最常见的病因是特发性CNV,通常单眼发病。大多数CNV位于中心凹下,表现为2型CNV。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青少年CNV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因 青少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石东 叶亲颖 +2 位作者 陈丹娜 杨柳 刘彬泉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病理性近视严重的继发性损害之一,研究显示,MCNV是由机械牵引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遗传等多种机制作用,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全身性疾病等多因素相互促进所致。目前MCNV的治疗手段包括光动力疗法、...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病理性近视严重的继发性损害之一,研究显示,MCNV是由机械牵引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遗传等多种机制作用,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全身性疾病等多因素相互促进所致。目前MCNV的治疗手段包括光动力疗法、中医药疗法以及新兴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其中抗VEGF药物能够精准作用于VEGF靶点,显著降低眼内VEGF表达,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诱导新生血管消退,是消除MCNV的一线用药。临床常用的玻璃体腔内抗VEGF药物包括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这些抗VEGF药物短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难以维持,辅助中药以及光动力疗法可获得更好的疗效。目前,一些更为强效、持久针对MCNV的新药如DCZ19931、EV11、法瑞西单抗等正在进行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有望为MCNV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信号通路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凌齐 吕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62-367,共6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部疾病的最终病理表现,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微小RNA(miRNA)作为一种生物小分子,是由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可通过降解或抑制靶基因mRNA翻译调节基因表达。随着学者...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部疾病的最终病理表现,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微小RNA(miRNA)作为一种生物小分子,是由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可通过降解或抑制靶基因mRNA翻译调节基因表达。随着学者对其研究的深入,miRNA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各种疾病发展的机制逐渐被揭示。在眼科领域,miRNA通过各种信号通路靶向特定蛋白基因,从而起到促进或抑制CNV的作用。因此,揭示miRNA在CNV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未来CNV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综述旨在阐述miRNA调控CNV中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I3K/Akt)、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核因子-κB(NF-κB)、Notch及Wnt信号通路,为阐明CNV发病机制及其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微小RNA 信号通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髓来源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5
作者 吉秀娟 李晶晶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01/2023-06于我院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7例57眼,根据治疗后病灶消退及复发情况分组;对抗...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01/2023-06于我院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7例57眼,根据治疗后病灶消退及复发情况分组;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的临床预测模型。结果: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病灶消退17眼(30%),复发13眼(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可能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是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无关(均P>0.05)。利用回归模型的影响因素以及P值预测概率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83.00%、75.74%、45.47%、85.00%。结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与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密切相关,而复发风险尚未得到相应的影响因素;利用以上3个因素构建的数据模型对于患者的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预测显示出良好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预后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6
作者 郑华宾 牛余舒 +1 位作者 周志 张春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90-993,共4页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2022-01在我院确诊为PM-CNV的患者42例42眼,根据初始治疗方案分为1+PRN组和3+PRN组,其中1+PRN组患者20例20眼初始1 mo玻...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2022-01在我院确诊为PM-CNV的患者42例42眼,根据初始治疗方案分为1+PRN组和3+PRN组,其中1+PRN组患者20例20眼初始1 mo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按需给药(PRN);3+PRN组患者22例22眼初始3 mo每月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PRN。初始治疗后随访12 mo,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面积及注药次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3、6、12 mo,两组患者视力均改善,CMT均降低,CNV面积均减小(P<0.01),但两组患者BCVA、CMT、CNV面积均无组间差异(P>0.05)。1+PRN组患者平均注药次数明显少于3+PRN组[2(1,3)次vs 3(3,4)次,P<0.05],但初始治疗后再注药次数多于3+PRN组[1(0,2)次vs 0(0,1)次,P<0.05]。结论:康柏西普两种方案均可安全有效治疗PM-CNV,改善BCVA,降低CMT,减小CNV面积,1+PRN治疗方案总注药次数更少,而3+PRN治疗方案再注药次数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给药方案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7
作者 肇莉莉 王萍 +3 位作者 孙连义 马为梅 张乐 喻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5-281,共7页
目的 探讨HtrA丝氨酸肽酶3(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wAMD组)和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的空腹静脉血,通过qRT-PCR检测血清HTRA3 mRNA水平。将RF/6... 目的 探讨HtrA丝氨酸肽酶3(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wAMD组)和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的空腹静脉血,通过qRT-PCR检测血清HTRA3 mRNA水平。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C-sh组和HTRA3-sh组,使用Lipofectamine2000将NC-shRNA和HTRA3-shRNA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到NC-sh组和HTRA3-sh组RF/6A细胞中,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TRA3的转染情况。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N组、H组、H+NC-sh组和H+HTRA3-sh组,细胞转染后,N组RF/6A细胞在完全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常氧培养,其他组细胞在添加200 mmol·L^(-1)氯化钴(CoCl_(2))的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低氧培养,使用Matrigel测定小管形成。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V组、CNV+NC-sh组和CNV+HTRA3-sh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为未建模的小鼠,其他组为激光诱导的CNV模型小鼠。向CNV+NC-sh组和CNV+HTRA3-sh组小鼠玻璃体内分别注射1μL滴度为1×10^(11)TU·mL^(-1)的NC-shRNA和HTRA3-shRNA慢病毒载体。对照组和CNV组小鼠注射PBS。注射后7 d,对小鼠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测和眼球苏木精伊红(HE)染色。通过qRT-PCR检测RF/6A细胞或各组小鼠脉络膜组织中HTRA3、类几丁质酶3样蛋白3(Ym-1)、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RF/6A细胞或脉络膜组织中HTRA3、VEGF和细胞核核因子κB(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wAMD组患者的血清HTRA3 mRNA水平升高(t=11.804,P<0.001)。与对照组和NC-sh组比较,HTRA3-sh组RF/6A细胞的HTRA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N组比较,H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HTRA3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为P<0.05)。与H+NC-sh组比较,H+HTRA3-sh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HTRA3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减少(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CNV组小鼠的HTRA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CNV相对荧光强度升高,Ym-1和Arg-1 mRNA水平升高,iNOS和COX-2 mRNA水平降低,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为P<0.05)。与CNV+NC-sh组比较,CNV+HTRA3-sh组小鼠的HTRA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减少,CNV相对荧光强度降低,Ym-1和Arg-1 mRNA水平降低,iNOS和COX-2 mRNA水平升高,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结论 下调HTRA3可抑制CNV形成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HTRA3可能是防治wAMD的重要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HtrA丝氨酸肽酶3 M2型巨噬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效果
8
作者 王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2218-2222,共5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100眼)慢性C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对...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100眼)慢性C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口服安慰剂治疗,观察组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注射雷珠单抗(3.51±0.88)次。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2)。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RT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RT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扁平不规则PED最大高度、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结论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以扁平不规则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CSC疗效良好,但对扁平不规则PED无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 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部循环改变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被引量:5
9
作者 张鹏 王雨生 +4 位作者 胡丹 吴玉丽 罗亚娟 韩泉洪 惠延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黄斑部循环改变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关系。方法对12例(24眼)首诊为萎缩型AMD,在随访中转变为渗出型AMD(16眼)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黄斑部循环改变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关系。方法对12例(24眼)首诊为萎缩型AMD,在随访中转变为渗出型AMD(16眼)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nce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脉络膜循环变化。结果24只萎缩型AMD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有局限性灌注不良,16眼(67%)CNV在原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不良区域内生成。结论脉络膜灌注不良是CNV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 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 视力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房水中VEGF浓度变化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清 董洋 +1 位作者 刘晶晶 赵培泉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892-895,918,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连续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Lucentis后,房水中VEGF含量变化与眼底病灶改善的相关性。方法 9例患眼经矫正视力、眼内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荧... 目的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连续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Lucentis后,房水中VEGF含量变化与眼底病灶改善的相关性。方法 9例患眼经矫正视力、眼内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荧光造影(FFA+ICGA)检查确诊为CEC后,进行首次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4周后进行第二次注射,每次注射时均抽取约0.1 ml房水,置-80℃冰箱中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所有的房水进行VEGF含量的测定,并与视力和眼底病灶恢复的情况相比较,找出其相关性。结果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房水中的VEGF在首次和第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时,其含量分别为(35.89.±3.75)pg/ml和(8.89±2.95)pg/ml,视力从基线0.33±0.08提高到眼内注射药物后1月及2月时的0.60±0.15和0.71±0.21,OCT中观察到眼内注射药后1月和2月CNV的面积明显缩小,眼内注射药后2个月FFA显示CNV处的渗漏基本消失。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后,可使CEC合并CNV患者短期内房水中VEGF含量降低,视力提高,眼底病灶明显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田楠楠 亢泽峰 +3 位作者 张庆 江伟 李凌 王永贵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525-1528,共4页
目的: 观察中药驻景方对氪激光诱导的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周龄雌性三色豚鼠45只随机选出15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豚鼠均带头套右眼形觉剥夺诱导病理... 目的: 观察中药驻景方对氪激光诱导的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周龄雌性三色豚鼠45只随机选出15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豚鼠均带头套右眼形觉剥夺诱导病理性近视,A超检影(诱导失败者剔除出组)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双眼行氪激光光凝。中药组于光凝后第2d开始连续灌胃21d,3.285g/(kg·d),每次1.5mL,1次/d。21d后行脉络膜铺片、HE染色、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形觉剥夺4wk后右眼均诱导出高度近视,且眼轴较左眼增长;脉络膜铺片及免疫荧光示模型组右眼CNV面积及视网膜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左眼(P<0.01),中药组右眼CNV的面积及VEGF的表达较模型组右眼减少(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中药组右眼VEGF的平均光密度值(0.0589±0.0146)较模型组右眼(0.0972±0.0507)减少(P<0.01)。结论: 中药驻景方可抑制氪激光诱导的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及VEG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驻景方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有色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杨秀梅 王雨生 +1 位作者 徐建峰 张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目的观察激光诱导有色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态学变化,为CNV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平台和有效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雄性BN大鼠52只(104眼),每只鼠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为对照眼。... 目的观察激光诱导有色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态学变化,为CNV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平台和有效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雄性BN大鼠52只(104眼),每只鼠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为对照眼。532nm倍频激光光凝,激光功率、光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140mW、75μm和100ms,每眼光凝8-10点。光凝后1d、3d、7d、14d、21d、28d、56d及110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后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制作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于光凝后3d、7d和56d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凝后3d光斑处有内皮细胞的增生,CNV于7d开始形成,14d达高峰,造模成功率为7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造影早期可清晰判断CNV形态,晚期典型圆盘状荧光素渗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可见CNV充盈。光镜和电镜下均可见口Ⅳ形成。CNV厚度自光凝后7~14d逐渐增加,之后变化不显著。Ⅷ因子标记的CNV血管密度7~14d逐渐增加,之后变化不显著,56d后逐渐减低。结论激光诱导有色大鼠CNV模型,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观察时间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验模型。【眼科新进展2006;2613):161—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532nm 脉络膜新生血管 动物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蛴螬提取物对兔脉络膜新生血管中Ang1和PED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邱晓星 彭清华 +3 位作者 陈梅 彭俊 谭涵宇 李文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2053-2058,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实验性有色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动物模型,研究蛴螬提取物对血管生成素1(Ang1)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对CNV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40只有色兔,随机分成5组,A组:健康空白组;B组:模型组;C组:维生... 目的:通过建立实验性有色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动物模型,研究蛴螬提取物对血管生成素1(Ang1)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对CNV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40只有色兔,随机分成5组,A组:健康空白组;B组:模型组;C组:维生素E组;D组:驻景丸加减方组;E组:蛴螬提取物组。每组8只16眼,通过氩激光光凝方式建立CNV模型。激光光凝后24h;7,14,21,28d行眼底彩色照相;7,14,21,28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14,28d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然后将每组家兔随机分成2批,分别于14,28d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并摘取眼球后段组织行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并行Ang1和PED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研究蛴螬提取物对CNV的抑制作用。结果:Ang1含量表达测定显示,空白组较实验组低(P<0.05),实验组中驻景丸加减方组和蛴螬提取物组较其它三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蛴螬提取物组较驻景丸加减方组低,但无显著性差异,蛴螬提取物组28d较14d有显著性差异(P<0.05)。PEDF含量表达测定显示,空白组较实验组高(P<0.05),实验组中驻景丸加减方组和蛴螬提取物组较其它三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蛴螬提取物组较驻景丸加减方组高,但无显著性差异,蛴螬提取物组28d较14d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蛴螬提取物对实验性有色兔CNV中Ang1的高表达存在良性影响,能有效干预PEDF的降低,保护视网膜组织,对CNV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蛴螬提取物 血管生成素1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海燕 王雨生 +5 位作者 张鹏 贺竹宁 汪春归 胡丹 崔志利 白建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1351-1354,共4页
目的:观察使用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degeneration,AMD)、病理性近视和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等3种主要的CNV相关疾病的临床效... 目的:观察使用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degeneration,AMD)、病理性近视和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等3种主要的CNV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6例(109眼)经临床确诊的上述CNV患者进行PDT治疗,随访1~24(平均9.4)mo。采用最佳矫正视力、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功能、CNV病灶大小及渗漏情况、以及视网膜水肿变化等,评价PDT治疗CNV的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包括AMD42例(54眼),病理性近视17例(18眼),特发性CNV患者37例(37眼)。AMD、病理性近视和特发性CNV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1.2,1.5和1.2次;视力稳定和提高者各组分别为83.3%,83.3%和86.5%;CNV渗漏停止或减少者各组分别为90.7%,83.3%和89.2%:视网膜水肿减轻者各组分别为77.8%,88.9%和86.5%。除3例AMD患者出现眼部严重不良反应外,未发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DT可有效地改善或稳定AMD、病理性近视和特发性CNV患者的视功能,控制病变进展,近期随访结果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邱岩 王宗华 +1 位作者 张惠敏 张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906-908,共3页
目的:通过频域OCT观察高度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mCNV)患者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眼轴、屈光度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0-10/2014-12于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单眼mCNV的患者30例。采用频域... 目的:通过频域OCT观察高度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mCNV)患者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眼轴、屈光度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0-10/2014-12于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单眼mCNV的患者30例。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SD-OCT),分别测量患眼与健眼黄斑中心凹下及其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1.5mm处的脉络膜厚度(SFCT,SCT1.5mm, ICT1.5mm,NCT1.5mm,TCT1.5mm)。屈光度、眼轴长度、黄斑中心凹下及不同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屈光度、眼轴长度、不同位点的脉络膜厚度与mCNV的关系。 结果:mCNV患眼与对侧健眼相比,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CNV眼的ICT1.5mm变薄(140.85±33.46μm ),与对侧眼相比(168.95±45.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T1.5mm变薄是mCNV的危险因素( OR=2.12;95%CI:1.35-3.28;P=0.02)。 结论:ICT1.5mm变薄可能是mCNV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中表达的时相变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秀梅 王雨生 +3 位作者 徐建锋 段春光 王常建 马吉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中表达的时相变化。方法:应用532nm倍频激光对30只有色大鼠的实验眼进行视网膜光凝,建立CNV模型,分别于光凝后3d;1,2,3和4wk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后处死大...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中表达的时相变化。方法:应用532nm倍频激光对30只有色大鼠的实验眼进行视网膜光凝,建立CNV模型,分别于光凝后3d;1,2,3和4wk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后处死大鼠,摘除眼球,制作组织病理学标本,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VEGFmRNA和蛋白表达。光凝后3d,Ⅷ因子阳性的内皮细胞由破裂的Bruch膜长入视网膜下,但尚未形成CNV;光凝后7d,Ⅷ因子阳性的内皮细胞围成的血管样结构,FFA检查可见相应区域有圆盘状荧光素渗漏,表明CNV生成。同时发现,光凝后3d,在光凝区外核层缺损处,增生和移行的色素上皮细胞、色素性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增生的内皮细胞中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强阳性;CNV中VEGFmRNA和蛋白在1wk时表达最强(P<0.01),2wk后其表达迅速下降。结论:VEGF的表达早于CNV的生成,提示其潜在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脉络膜新生血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学晶 唐由之 +2 位作者 王慧娟 冯俊 张励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246-249,共4页
目的:评价氪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rown norwav,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可行性。方法:BN大鼠32只一眼行氪激光(659nm)眼底光凝,另一眼作空白对照。激光功率、光凝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 目的:评价氪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rown norwav,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可行性。方法:BN大鼠32只一眼行氪激光(659nm)眼底光凝,另一眼作空白对照。激光功率、光凝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360mW、50μm及0.05出,分别大光凝后7,14,21,28d随机选取7只大鼠行眼底照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随机选取1只大鼠行脉络膜血管铺片检食。眼球标本行组织病理切片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光凝后7d,CNV开始形成,21d达到高峰,14~28d CNV无明显变化。7~21d,FFA显示造影晚期荧光素渗漏及光镜下CNV厚度逐渐增加,28d时可能因瘢痕开始形成,故FFA渗漏和CNV厚度开始减少。结论:氪激光诱导BN大鼠的CNV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型,FFA及CNV厚度分析是CNV定虽研究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氪激光 脉络膜新生血管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蛴螬提取物对兔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梅 邱晓星 +2 位作者 彭清华 姚小磊 曾志成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2443-2448,共6页
目的:评价蛴螬提取物对有色家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有色家兔40只,实验组32只,空白对照组8只。实验组兔通过倍频Nd:YAG激光... 目的:评价蛴螬提取物对有色家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有色家兔40只,实验组32只,空白对照组8只。实验组兔通过倍频Nd:YAG激光(波长为532nm)眼底光凝方式建立CNV模型。光凝后立即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16眼),分别为实验对照组、维生素E治疗组、驻景丸加减方治疗组、蛴螬提取物治疗组。激光光凝后7,14,21,28d各组兔均行眼底照相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于光凝后14、28d两次处死,每次随机选取动物4只(8眼),检查完后空气注射处死动物摘取眼球后节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行VEGF和bFGF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行透射电镜观察,以评估蛴螬提取物对CNV的抑制效果。结果:光凝后14d,实验组CNV的生成率分别为47.9%、41.7%、43.3%和28.6%,经χ2检验,CNV生成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且蛴螬提取物组最低,与另外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28d,光凝区纤维血管组织增生(FVP)厚度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变薄(P<0.05)。且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切片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及组织学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治疗组CNV的生成与对照组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蛴螬提取物治疗组表达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蛴螬提取物可以抑制实验性CNV中VEGF和bFGF的表达,从而可以抑制实验性CNV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蛴螬提取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秀梅 王雨生 惠延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307-311,共5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正常情况下,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在体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任何原因引起血管生成因子相对或绝对增多就会导致新生...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正常情况下,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在体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任何原因引起血管生成因子相对或绝对增多就会导致新生血管生成。已有许多关于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报道,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等。近年陆续发现一些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如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断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软骨源性抑制因子、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等。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的抗新生血管作用为临床防治CNV相关疾病带来了新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 研究进展 脉络膜 新生血管 视力损害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和抑制 被引量:48
20
作者 朱洁 王雨生 惠延年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1期57-60,共4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oevascularization ,CNV)与眼部许多疾病有关 ,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来关于CNV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但其形成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已证实 ,CNV是由多种可以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组成。许多CNV的刺激剂... 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oevascularization ,CNV)与眼部许多疾病有关 ,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来关于CNV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但其形成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已证实 ,CNV是由多种可以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组成。许多CNV的刺激剂和抑制剂已被发现 ,其中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之间的不平衡是CNV生成的关键启动因素。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巨噬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刺激剂 血管生成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