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脉络膜前动脉远段动脉瘤 被引量:3
1
作者 吴伟 卢亦成 +5 位作者 史继新 王汉东 杭春华 成惠林 马驰原 印红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413-415,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在颅内脉络膜前动脉远段动脉瘤(Ach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设计最佳手术入路。术中在导航指导下,避开重要的脑功能区,精确定位病变,显微手术切除AchA3例。结果导航机器显示系统误差为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在颅内脉络膜前动脉远段动脉瘤(Ach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设计最佳手术入路。术中在导航指导下,避开重要的脑功能区,精确定位病变,显微手术切除AchA3例。结果导航机器显示系统误差为1.2~2.7mm(即导航系统显示病灶位置与病灶实际位置的距离),平均1.83mm。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术中采用显微及微侵袭技术,成功暴露并夹闭动脉瘤。术后经脑血管造影证实,3例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无手术相关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复查无病灶残留。随访3个月以上,3例患者均能够生活自理,1例患者左侧上、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术前Ⅲ级),另外2例患者四肢肌力均为Ⅴ级(同术前)。结论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脑深部的AchA,避免术后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是微侵袭处理AchA的有效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神经导航 显微外科手术 脉络膜前动脉远段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
作者 钟东 唐文渊 晏怡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11-313,共3页
目的 探讨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 (DAChAA)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报告 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文献 2 1例。结果 患者头颅CT检查示脑室内出血 (IVH) ,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确诊 ,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脑室内DAChAA ,经手术治愈... 目的 探讨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 (DAChAA)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报告 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文献 2 1例。结果 患者头颅CT检查示脑室内出血 (IVH) ,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确诊 ,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脑室内DAChAA ,经手术治愈。文献 2 1例DAChAA中 1 3例伴发于颅内烟雾病 ,2 0例发生颅内出血 ,多为IVH(9例 ) ,次为脑内血肿 (ICH) (6例 ) ,均靠脑DSA确诊 ,手术切除动脉瘤 (AN) 7例中 ,3例疗效良好。结论 DAChAA罕见 ,治疗困难 ,但只要处理得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动脉 动脉瘤 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裂入路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解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玉海 王春莉 +4 位作者 蔡学见 朱军 杨理坤 冯毅 金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5-639,共5页
目的:通过对大脑前动脉远段的显微解剖,尤其是A3段下半胼周与胼缘动脉间关系,旨在提出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方法:在10具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尸头上检查大脑前动脉远段区域的显微解剖,了解胼周动脉胼下段与胼缘动脉及... 目的:通过对大脑前动脉远段的显微解剖,尤其是A3段下半胼周与胼缘动脉间关系,旨在提出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方法:在10具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尸头上检查大脑前动脉远段区域的显微解剖,了解胼周动脉胼下段与胼缘动脉及胼周动脉A2段与额极动脉的关系,同时测量鼻根部与胼缘动脉起点处近端胼周动脉长轴延长线与额部交点(PC点)间的距离,并模拟外科入路至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结果:胼周胼缘动脉结合部位于A3段的胼上段和胼下段分别占55%和45%,对于胼下型者,获得载瘤动脉的近端控制较为困难。在尸头标本和T2RMRI正中矢状位上,从鼻根部到PC点的平均距离分别是31.52mm和34.64mm。通过前纵裂入路接近PC点下方大脑前动脉远段的胼下动脉瘤并建立有效的控制仅有一有限的操作空间。结论:当在PC点上方入路时,在解剖和夹闭动脉瘤前要想建立有效的近端控制,切开胼胝体前端是必要的。PC点是计划胼下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外科策略的重要外科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动脉瘤 纵裂入路 显微解剖 外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栓塞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建武 祝斐 +3 位作者 陈志华 宋书欣 祝新根 朱健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目的 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辅助栓塞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行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31例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目的 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辅助栓塞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行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31例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Raymond分级评价栓塞效果,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 31例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中,破裂动脉瘤22例,未破动脉瘤9例,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均获得成功。栓塞术后即刻颅脑DSA结果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25例(完全栓塞),Ⅱ级(次全栓塞)4例,Ⅲ级(部分栓塞)2例,载瘤动脉均通畅;术后发生缺血并发症4例。术后6~9个月复查颅脑DSA,Raymond分级Ⅰ级27例,Ⅱ级3例,Ⅲ级1例;1例患者脉络膜前动脉轻度狭窄,余脉络膜前动脉均无明显狭窄或闭塞。29例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均为3分)。破裂组与未破组患者术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9个月完全闭塞率及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再出血,均未进行再治疗。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仍需更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动脉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LVIS支架 治疗性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的脉络膜前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蔡栋阳 薛绛宇 +1 位作者 赵同源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2-323,共2页
临床资料 患者女,67岁,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10h”于2016年6月15日转入我院,人院查体:嗜睡,唤醒后可正确回答简单问题,颈稍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稍迟钝,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头颅CT平扫提示。
关键词 动脉瘤 介入治疗 脉络膜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向祥 何朝晖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11-1014,共4页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临床上较少见,发生率占颅内动脉瘤的2%~5%,破裂率为26.7%。由于脉络膜前动脉管径相对狭小、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夹闭治疗难度大、风险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常见。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脉络膜前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的脉络...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临床上较少见,发生率占颅内动脉瘤的2%~5%,破裂率为26.7%。由于脉络膜前动脉管径相对狭小、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夹闭治疗难度大、风险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常见。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脉络膜前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的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拟通过文献回顾,对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缺血并发症的诱因及预防保护措施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动脉动脉瘤 脉络膜动脉综合征 术后缺血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形态学特点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冯文峰 张龙 +5 位作者 李伟光 张国忠 何小艳 王刚 李明洲 漆松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10-715,共6页
目的分析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指向的关系,以提高开颅夹闭术的预见性和指导血管内栓塞术中微导管塑形。方法回顾性分析264例前交通动脉瘤及随机选取的同期296例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 目的分析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指向的关系,以提高开颅夹闭术的预见性和指导血管内栓塞术中微导管塑形。方法回顾性分析264例前交通动脉瘤及随机选取的同期296例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A1段形态上可分为弧形(Ⅰa型:上弧形,Ⅰb型:下弧形),"S"形(Ⅱa型:反横"S"形,Ⅱb型:横"S"形),"近线"形(Ⅲ型)及不显影。动脉瘤依瘤体指向分为:前下型、前上型、后上型、后下型及复杂型。结果①双侧A1段形态:前交通动脉瘤组,Ⅰa型158侧,Ⅰb型11侧,Ⅱa型35侧,Ⅱb型87侧,Ⅲ型171侧,缺如66侧。其他脑血管病组,Ⅰa型195侧,Ⅰb型20侧,Ⅱa型47侧,Ⅱb型74侧,Ⅲ型217侧,缺如39侧。前交通动脉瘤组A1段不显影较其他脑血管病组多(掊2=11.482,P=0.001)。②前交通动脉瘤指向:前上型121例,前下型105例,复杂型16例,后下型12例,后上型10例。③优势显影侧A1段形态与动脉瘤指向的关系:A1段形态与动脉瘤指向之间关系密切(掊2=221.859,P<0.01;C=0.619,P<0.01)。当A1段为Ⅰa型或Ⅱa型,动脉瘤指向一般向下;A1段为Ⅰb型或Ⅱb型,动脉瘤指向一般朝上;当A1段为Ⅲ型时,动脉瘤指向可向上、向下及复杂形态。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A1段形态以"近线"形、上弧形和横"S"形多见。前交通动脉瘤指向以前上型与前下型多见。认识A1段形态与前交通动脉瘤指向的关系对动脉瘤手术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A1 交通动脉瘤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与非外伤性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骁雄 加藤庸子 +2 位作者 佐野公俊 邱永明 李善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04-1406,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日本爱知县藤田保健卫生大学病院收治的7例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57-79岁...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日本爱知县藤田保健卫生大学病院收治的7例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57-79岁,其中1例为外伤性动脉瘤、6例为先天性囊状动脉瘤,均经三维CT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6例先天性囊状动脉瘤中,2例属未破裂动脉瘤,4例为破裂动脉瘤。对2例先天性囊状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另5例进行手术夹闭。结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在发生机制、发生部位以及治疗难度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动脉瘤 外伤性 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前A1段动脉瘤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琪 张鑫 +6 位作者 张庆荣 文立利 张翔圣 薛锦 陈姝娟 邓金龙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3-616,共4页
目的大脑前A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困难。文中旨在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前A1段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8例大脑前A1段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 目的大脑前A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困难。文中旨在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前A1段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8例大脑前A1段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完成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即刻造影观察动脉瘤栓塞情况并进行影像学随访,随访6~30个月,平均(13±9)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8个动脉瘤均完全栓塞,载瘤动脉均保留。7例患者均未发生破裂出血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评分均为5分,预后良好。术后5例患者分别于术后完成DSA随访,动脉瘤均不显影。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前A1段动脉瘤技术上可行,是大脑前A1段动脉瘤治疗方式的一种选择,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A1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率的MRA诊断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豪 赵江民 +2 位作者 吴利忠 钱海珊 李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9-523,共5页
目的:通过3D-TOF-MRA调查人群中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以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8013例患者行3.0T 3D-TOF-MRA检查并纳入研究,以容积重建(VR)及轴位原始图像作为诊断标准,对大脑前动脉A... 目的:通过3D-TOF-MRA调查人群中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以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8013例患者行3.0T 3D-TOF-MRA检查并纳入研究,以容积重建(VR)及轴位原始图像作为诊断标准,对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和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及发生部位进行统计。结果:共发现13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25例被诊断为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其中60例伴发前交通动脉瘤。在有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的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高达14.1%,明显高于无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的患者中的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率(1.0%)(P<0.001)。结论:3D-TOF-MRA可以清晰地显示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态细节,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伴随着较高的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A1发育不良 交通动脉瘤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的外科治疗(22例报告)
11
作者 朴健民 罗祺 于金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31-432,共2页
大腩前动脉远端动脉瘤(distal anterior cerebral aneu—rvsm,DACA)发病率不高,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5%~9.0%,临床上较为少见。由于DACA位置距离颅底Willis环较远,歼颅夹闭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难度均较大,目前的经验不多... 大腩前动脉远端动脉瘤(distal anterior cerebral aneu—rvsm,DACA)发病率不高,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5%~9.0%,临床上较为少见。由于DACA位置距离颅底Willis环较远,歼颅夹闭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难度均较大,目前的经验不多。本义州顾分析了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问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破裂DACA22例的治疗及预后,将治疗结果进行总结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动脉瘤 开颅夹闭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和分叉角度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莉 施昭 +4 位作者 孔祥 杨柳 刘亚 罗松 张龙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6,共6页
目的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和分叉角度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同时接受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 目的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和分叉角度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同时接受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手术确诊的272例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ACoA)患者以及272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评估所有研究对象A1段发育情况,分为正常、发育不良和缺如,并分别测量大脑前动脉分叉角度,包括A1段与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m)之间(A1/Acom)、A2段与Acom之间(A2/Acom)以及A1与A2段之间(A1/A2)的夹角。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年龄(54±11)岁,女性占55.15%。动脉瘤发生在前交通动脉左分叉部193例(70.96%),发生在右分叉部79例(29.04%)。252例(92.65%)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中位最大径为4.54(3.64,6.01)mm。动脉瘤组中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患者229例(84.19%),其中位于动脉瘤对侧的病例223例(81.99%),而患侧A1段发育不良的病例6例(2.21%)。对照组中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的患者126例(46.32%)。动脉瘤组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的比例(84.19%)明显高于对照组(46.32%)(P<0.001)。动脉瘤组患侧A2/Acom角度[125.01(108.89,144.55)°]大于对照组[101.44(91.30,115.17)°],A1/A2角度(110.01±20.72)°小于对照组(130.28±18.30)°(P<0.001),A1/Acom角度[107.86(93.47,128.18)°]小于对照组[111.99(100.18,126.66)°](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存在与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尤其对侧)、较大的A2/Acom分叉角、较小的A1/A2和A1/Acom分叉角相关,且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及A2/Acom分叉角是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A1发育不良 分叉角 交通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远侧段的显微解剖学
13
作者 张为龙 张玉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4年第4期217-221,共5页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50个成人脑的大脑前动脉远侧段的分支类型、10条皮质支的发起、走行和分布,并用测微计测量了血管的外径;详细记载了远侧段的变异;根据皮质支的分布区域及变异的形态学特点简要探讨了它们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大脑动脉 半球 皮质 外径 血管造影 旁中央动脉 额极动脉 眶额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广辉 王玉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1-485,共5页
目的通过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为降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穿支动脉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5具(30侧)尸头,充分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区域穿支动脉的数量... 目的通过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为降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穿支动脉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5具(30侧)尸头,充分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区域穿支动脉的数量、起始管径及分布区域等。将A1段按长度平均分为6区(A-F区),观察6区穿支动脉的分布特点,寻找最佳临时阻断区。选取动脉内红色乳胶灌注充盈良好的10具尸头,显微镜下观测A1段髓质支及Heubner回返动脉自皮质至髓质的深度及分布区域。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长度为(15.13±4.76)mm,其发出穿支动脉共244支,其中A区63支(25.82%),B区54支(22.13%),C区51支(20.90%),D区31支(12.70%),E区20支(8.20%),F区25支(10.25%)。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长度、穿支动脉数量及穿支动脉起始外径左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是术中减少或避免穿支动脉损伤的关键。A1段E区常可作为最佳临时阻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复合体 交通动脉瘤 大脑动脉A1 穿支动脉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5
作者 潘奇 刘建民 +1 位作者 许奕 黄清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9期681-683,共3页
起源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前壁的血泡样动脉瘤非常罕见,有其独有的特征及治疗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研究了血泡样动脉瘤的形态学、病理学特征、发病原因及治疗策略。关于血泡样动脉的治疗,不同时期选择适合的... 起源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前壁的血泡样动脉瘤非常罕见,有其独有的特征及治疗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研究了血泡样动脉瘤的形态学、病理学特征、发病原因及治疗策略。关于血泡样动脉的治疗,不同时期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床突 血泡样动脉瘤 形态学 病理学 病因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切除术
16
作者 孙克华 刘承基 +3 位作者 谭启富 邬祖良 沈健康 史继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89年第3期13-15,共3页
本文报告我院8例颅内动脉瘤切除术的治疗经验。其中大脑后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胼缘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脉络膜后动脉瘤1例和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例。讨论了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及其切除指征。介绍... 本文报告我院8例颅内动脉瘤切除术的治疗经验。其中大脑后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胼缘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脉络膜后动脉瘤1例和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例。讨论了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及其切除指征。介绍了切除的动脉瘤的病理改变。本组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脉络膜动脉 大脑后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颈内动脉 胼缘动脉 交通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瘤 切除术 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韧带样纤维瘤1例报告
17
作者 李目英 王德杰 +2 位作者 阎忠堂 刘翠兰 王强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89年第4期48-48,共1页
患者男,9岁,一年前右前臂出现肿块,活动尚好,以后肿块渐增大,活动受限,由于肿块久治不愈且日渐增大,并出现畸形,疼痛,活动受限,故转来我院治疗。
关键词 尺挠骨 正侧位片 旋后 长管状骨 动脉瘤样骨囊肿 近端 端的 骨质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