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术前多参数MRI的深度迁移学习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1
作者 郭冉 彭如臣 +3 位作者 李艳翠 沈秀芝 郝攀 信瑞强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6,82,共8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术前多参数MR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建立模型,以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术前多参数MR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建立模型,以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23年7月本院18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EC患者的临床信息及术前MRI图像。并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31例)和测试集(56例)。在轴位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及对比增强T1加权图像上手动勾画病灶感兴趣区。采用ResNet50、ResNet101及DenseNet121网络建立12种DTL模型,接着,采用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三种决策级融合方法建立融合模型,并从中选取最佳模型作为最终的DTL模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临床特征后建立临床模型,并使用logistic回归联合DTL和临床特征建立DTL-临床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诊断EC患者LVSI的效能,通过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校准曲线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探讨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测试集中,基于ADC图像建立的ResNet101模型在诊断EC患者LVSI时表现出最高的AUC值,为0.850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36~0.963]。。采用平均值融合方法建立的融合模型,在测试集中AUC值最高,达到了0.932(95%CI:0.868~0.996),为最佳DTL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是EC患者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DTL-临床联合模型在测试集中AUC为0.934(95%CI:0.871~0.997),诊断效能优于临床模型[AUC为0.554 (95%CI:0.436~0.671),P<0.001],与DTL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9)。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P=0.814及0.402),DCA显示临床净获益更大。结论 基于术前多参数MRI建立的DTL模型,以及将DTL特征与临床特征相结合建立的联合模型,能有效预测EC患者LVSI状态,诊断效能优于临床模型。DTL在小样本EC的MRI数据中表现优异,为LVSI术前预测提供重要临床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郝敏 郑晓丹 +4 位作者 魏雪静 马楠 蒋沫怡 朱夏琴 李松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29-533,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5月167例手术病理诊断低级别(G1、G2)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年龄、是否绝经、异常阴... 目的探讨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5月167例手术病理诊断低级别(G1、G2)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年龄、是否绝经、异常阴道出血时间、合并代谢综合征、CA125升高(≥35 U/ml)、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占位、合并子宫腺肌症、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09分期9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P<0.05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67例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中,LVSI 24例(14.4%)。对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4项因素(异常阴道出血时间≥4个月、CA125升高、合并子宫腺肌症、分期Ⅱ期及以上)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期Ⅱ期及以上(OR=7.357,95%CI:2.140~25.288,P=0.002),CA125升高(OR=4.883,95%CI:1.612~14.794,P=0.005)为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LVSI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FIGO 2009分期Ⅱ期及以上、CA125≥35 U/ml与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LVSI有关,间接提示淋巴结转移风险,术前应高度关注,以便制定更为精准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低级别 子宫内膜样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T2WI的深度学习与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6
3
作者 林宝金 龙先凤 +4 位作者 吴朝霞 梁莉莉 卢子红 甘武田 朱超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目的观察基于MR-T2W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术... 目的观察基于MR-T2W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病例,其中70例LVSI(+)、108例LVSI(-),按照8∶2划分为训练集[142例,54例LVSI(+)、88例LVSI(-)]和测试集[36例,16例LVSI(+)、20例LVSI(-)]。对临床因素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LVSI(+)独立预测因素。使用DTL方法和传统影像组学方法提取矢状位T2WI图像中病灶的DTL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DTL特征数据集、影像组学特征数据集和DTL特征与影像组学特征融合的数据集,分别以t检验、Pearson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对训练集各特征数据集进行特征降维,以其最佳者构建影像组学(radiomics,Rad)模型、DTL模型、融合模型(Rad+DTL模型),并筛选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基于上述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评分与临床独立因子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淋巴结转移、粒细胞比率均为LVS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Rad+DTL模型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高于Rad+DTL模型(0.984 vs.0.966,P<0.05;0.912 vs.0.759,P=0.05)。联合模型的校准度较高,临床净收益更大。结论基于MR-T2WI的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可有效预测宫颈癌LV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深度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韩赢 孙美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6-220,234,共6页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被认为是早期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对于L...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被认为是早期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对于LVSI进行准确评估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手术方式的选择。常规MRI仅能通过形态学对LVSI进行评估,MRI功能序列可以通过定量参数评估LVSI状态。本文介绍了多模态MRI在LVSI评估中展现出的临床价值,旨在通过查阅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多模态MRI评估LVSI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通过多模态MRI评估局灶性或弥漫性LVSI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 扩散加权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 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定量动态增强MRI在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白志强 史洁 +1 位作者 段小慧 沈君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容积定量动态增强MRI (quantitative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qDCE-MRI)的半定量和定量参数在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spaceinvasion,LVSI)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7年7月... 目的探讨容积定量动态增强MRI (quantitative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qDCE-MRI)的半定量和定量参数在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spaceinvasion,LVSI)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25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宫颈鳞癌的初诊患者,所有患者分期高于IA期且术前均行常规MRI及qDCE-MRI检查,qDCE-MRI数据运用Extended ToftLinear双室模型计算半定量参数[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最大斜率(maximumslope,MaxSlope)、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和对比剂最大浓度(maximum concentration,MaxCon)]以及定量参数[容积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effluxrateconstant,K_(ep))、细胞外血管外间隙体积分数(extracellular-extravascular volume fraction,Ve)和血浆体积分数(plasma volume fraction,V_p)]。采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qDCE-MRI参数在有LVSI和无LVSI两组之间的差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DCE-MRI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 DCE-MRI参数中, AUC在LVSI阳性及阴性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6),LVSI阴性组AUC为2.012±1.969,阳性组为3.188±1.993。以1.258为临界值,AUC预测宫颈鳞癌LVSI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60、0.900和0.667,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其余各参数在LVSI阴性组和阳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DCE-MRI半定量参数AUC可有效预测宫颈鳞癌的LV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动态增强 磁共振成像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水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汪黎明 冯同富 +1 位作者 陈徳军 张雅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究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对术后淋巴结转... 目的探究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对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行手术治疗的496例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术前病理分级、绝经与否、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有无LVSI、外周血NLR、子宫病变部位特殊与否、术中测量的病灶直径、腹水细胞学检查结果等),统计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并筛选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随访24~32个月,分析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496例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42例(8.47%)。无淋巴结转移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有淋巴结转移者(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A125水平≥35 U/L、有LVSI、外周血NLR>3.40均为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血清CA125水平≥35 U/L、有LVSI、外周血NLR>3.40的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危险性更高,监测上述指标有利于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腺癌 淋巴结转移 糖类抗原125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MRI定量参数评估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郭丽美 王峻 +3 位作者 武文奇 张毓婧 张润梅 牛金亮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3-107,120,共6页
目的探究合成MRI的定量参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T1)、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T2)、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在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 目的探究合成MRI的定量参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T1)、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T2)、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在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20年5月至2022年11月首次因疑似宫颈癌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患者。患者术前行盆腔常规MRI平扫、合成MRI矢状位扫描,测定肿瘤实质区的T1、T2、PD值。根据LVSI状态,将受试者分为LVSI阳性及阴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U检验,比较两组间T1,T2和PD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参数独立及联合分析在预测宫颈鳞癌LVSI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名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其中LVSI阳性51例,LVSI阴性29例。宫颈鳞癌LVSI阳性组的T1值[(1191.60±101.17)ms vs.(1316.58±107.42)ms]和T2值[(80.72±5.62)ms vs.(89.79±7.43)ms]低于LVSI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T2值诊断宫颈鳞癌患者LVSI状态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98、0.850。T1和T2值联合诊断的AUC值为0.88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T1和T2联合诊断与T1、T2值独立诊断的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成MRI定量参数有助于术前评估宫颈鳞癌的LVSI状态,为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宫颈鳞状细胞癌 合成磁共振成像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_(2)WI和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9
8
作者 杨易 冯峰 +3 位作者 傅爱燕 杨彦松 葛亚琼 龚海鹏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4-501,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T_(2)WI和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对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预测价值。方法:将9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纳入研究,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6例)和验证集(26例)。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在横轴面T_(... 目的:探讨基于T_(2)WI和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对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预测价值。方法:将9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纳入研究,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6例)和验证集(26例)。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在横轴面T_(2)WI和对比增强T_(1)WI(T1CE)上选取病灶最大层面沿肿瘤边缘勾画ROI,应用AK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mRMR和LASSO回归分析对提取的纹理特征进行初步筛选,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合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应用ROC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模型、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模型和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影像组学列线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T_(2)WI和T1CE图像上分别提取病灶的396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14个具有最大诊断效能的纹理特征。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包含FIGO分期、分化程度和Radscore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影像组学列线图的预测效能优于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模型(训练集中,AUC:0.96 vs.0.70;Delong检验:Z=4.04,P=5.415e-05;验证集中,AUC:0.87 vs.0.71;delong检验:Z=1.24,P=0.02)。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风险阈值为0.01~1.00时使用影像组学列线图对预测宫颈鳞癌LVSI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大。结论:基于双序列MRI构建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对宫颈鳞癌LVSI情况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作为一种术前评估的无创性影像学生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鳞癌 影像组学 列线图 磁共振成像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指标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风险的列线图构建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媛 杜俊宏 +2 位作者 宋开蓉 陈思璐 杨永秀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同时使用R语言构建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LV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用于术前预测LVSI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行子...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同时使用R语言构建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LV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用于术前预测LVSI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行子宫切除及淋巴结切除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68例的术后临床病理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子宫内膜癌LVSI的高危因素。建立预测子宫内膜癌LV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然后使用一致性系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性能和符合度。结果:2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共有56例出现LVSI,阳性率20.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癌抗原125(CA _(125))>35 U/ml,肌层浸润深度≥1/2、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类型)和低分化(组织学分级)是子宫内膜癌LVSI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2.695(95%CI1.244~5.838),4.844(95%CI 2.302~10.191),0.220(95%CI 0.073~0.665),6.495(95%CI3.056~13.807)。用于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有良好的一致性系数(C-index=0.835)和良好的校准(预测值与真实值符合度平均绝对误差0.025)。结论:基于术前CA_(125)>35U/ml,肌层浸润深度≥1/2、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类型)和低分化(组织学分级)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区分度,且列线图符合度好,可用于术前评估LVS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曼 王淑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9-204,共6页
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查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与早期宫颈癌相关文献,文献涉及早期宫颈癌保守性手术、根治术后长期随访观察LVSI与预后的影响。活检标本与根治术标本比较,分... 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查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与早期宫颈癌相关文献,文献涉及早期宫颈癌保守性手术、根治术后长期随访观察LVSI与预后的影响。活检标本与根治术标本比较,分析其对淋巴转移、浸润深度的预测价值。共计34篇文献符合要求,部分文献显示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不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否定其作为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评价指标,而部分文献显示LVSI与预后相关。临床观察发现LVSI阳性患者保守性手术治疗仍应谨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作为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评价指标尚存争议,其可能与淋巴转移有关,后者是宫颈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宫颈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7
11
作者 周滢 姜继勇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早期宫颈癌的治疗并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80例早期宫颈癌(ⅠA2~ⅡB)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于大连市妇产医院初治手术治...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早期宫颈癌的治疗并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80例早期宫颈癌(ⅠA2~ⅡB)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于大连市妇产医院初治手术治疗,术式为经腹或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根据术后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进行辅助放疗或联合放化疗。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LVSI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与LVSI关系显著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其独立的危险因素。绘制生存曲线,确定LVSI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宫颈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年龄、宫旁受累、病灶大小、FIGO分期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是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②LVSI阳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74%,总生存率为80%;LVSI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为93%(P<0.05)。结论:LVSI阳性一定程度上能更早地提示淋巴结转移的潜在风险,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显著降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LVSI阳性早期宫颈癌患者可能浸润深度更深、分化程度更差,但需更多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淋巴结转移 临床病理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 被引量:14
12
作者 周滢 姜继勇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淋巴结转移与早期宫颈癌的病死率显著相关,近年来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其与淋巴结转移及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充分认识LVSI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总结早期宫颈癌LVSI与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与早期宫颈癌的病死率显著相关,近年来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其与淋巴结转移及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充分认识LVSI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总结早期宫颈癌LVSI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相关文献,大多数文献表明早期宫颈癌LVSI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但也有不同的观点。目前需探讨早期宫颈癌细化后的LVSI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并将有显著意义的类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是否可以从新辅助化疗中降低其阳性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WI-FS序列影像组学诊断宫颈癌转移及脉管间隙浸润的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小玲 赖华 +1 位作者 文曦琳 刘春英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9-71,76,共4页
目的研究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T2-weighted imaging fat suppression,T2WI-FS)影像组学诊断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淋巴转移及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 目的研究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T2-weighted imaging fat suppression,T2WI-FS)影像组学诊断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淋巴转移及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间66例CC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磁共振成像横轴位T2WI-FS图像,勾画病灶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将患者预处理图像与ROI图像依次导入A.K.软件,提取T2WI-FS图像上病灶组学特征,经特征降维处理后,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影像组学标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T2WI-FS组学标签在诊断CC淋巴转移及LVSI中的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存在淋巴转移者共22例,无转移者44例,分析发现,淋巴转移与患者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及LVSI有关(P值均<0.01);LVSI阳性患者共27例,阴性患者39例,分析发现,LVSI与患者组织分化程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均<0.01);T2WI-FS影像组学标签评估患者淋巴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57,诊断敏感度(sensitivity,Sen)=85.0%,特异度(specificity,Spe)=86.7%,评估患者LVSI的AUC=0.807,诊断Sen=68.3%,Spe=88.3%。结论淋巴结转移及LVSI间相互影响,两者均受到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的影响,T2WI-FS影像组学标签在评估患者淋巴转移及LVSI中均具有较高的效能,在宫颈癌患者术前病情评估,指导手术治疗方案及预后预测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 影像组学 宫颈癌 淋巴转移 脉管间隙浸润 术前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指标对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雅洁 赵文学 +2 位作者 刘珂 张芬 李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3-707,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确定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96... 目的:研究影响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确定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96例E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评估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癌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术前癌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肌层浸润深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错配修复表达情况、Ki67、P53等。应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C患者LVSI的危险因素。结果:196例EC患者中,共有23例存在LVSI阳性,阳性率11.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l25≥35 U/mL(OR=3.539,95%CI=1.252~10.008)、肌层浸润深度≥1/2(OR=3.893,95%CI=1.323~11.451)和低分化(组织学分级)(OR=3.206,95%CI=1.030~9.978)是EC患者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CAl25≥35 U/mL、肌层浸润深度≥1/2和低分化(组织学分级)是EC患者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重视术前预测因子联合评估EC患者的LVSI状态可以帮助术者进一步评估淋巴结受累情况及预后情况,从而更好地选择手术方式,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术前癌抗原125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治疗前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脉管浸润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林逍 刘金金 +3 位作者 张月洁 杨紫涵 吴青霞 王梅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0,45,共7页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0例于2013年至2022年来自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训练集187人,LVSI阳性73人)和河南省肿瘤医院(验证集113人,LVSI阳性31人)接受NACT并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于轴位弥散加权成像(axial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x_DWI)、矢状位T2加权成像(sagittal T2-weighted imaging,Sag_T2WI)和矢状位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sagittal T1-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imaging,Sag_T1C)上勾画肿瘤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提取特征,利用递归特征消除算法与最小绝对值收缩与选择算法筛选影像组学特征。随后,基于逻辑回归分类器分别建立单序列模型,双序列模型及基于三序列组学特征的联合序列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性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通过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在验证集中,基于Ax_DWI、Sag_T2WI及Sag_T1C构建的单序列模型的AUC分别为0.71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05~0.829]、0.734(95%CI:0.633~0.836)和0.733(95%CI:0.626~0.841);基于Ax_DWI+Sag_T2WI、Ax_DWI+Sag_T1C及Sag_T2WI+Sag_T1C构建的双序列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63(95%CI:0.660~0.866)、0.786(95%CI:0.692~0.881)与0.815(95%CI:0.731~0.899);联合序列模型的AUC值为0.829(95%CI:0.740~0.914),高于各单序列模型与双序列模型,但联合序列模型与Ax_DWI模型、Sag_T2W1模型及Ax_DWI+Sag_T2W1模型之间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0.047)。决策曲线显示联合序列模型的临床净效益高于单序列模型与各双序列模型。结论基于治疗前mp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联合序列模型可有效预测LACC患者NACT后的LVSI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新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