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脉管浸润状态
1
作者 王小雷 哈传传 +6 位作者 谢玉海 韩剑剑 马培旗 马文俊 徐东亮 张宁宁 曹雪花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9-585,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患者脉管浸润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1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2018年1月-2021年6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机构2)及2016年11月-2022年3月太和县人民医...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患者脉管浸润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1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2018年1月-2021年6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机构2)及2016年11月-2022年3月太和县人民医院(机构3)经病理证实的26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钼靶图像,按照7:3的比例将3家机构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198例和验证组66例。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对患者钼靶图像进行图像勾画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经组间相关系数(ICC)、特征剔除、特征相关性分析(C=0.7)、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及降维,然后通过逻辑回归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将临床-影像指标和影像组学评分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并参与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效能、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结果:最终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与乳腺癌脉管浸润密切相关。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脉管浸润的预测效能均优于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分别为0.853和0.781,验证组分别为0.858和0.776)。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DCA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净收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结论:基于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对乳腺癌脉管浸润的预测效能较高,对患者后续诊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脉管浸润 钼靶 影像组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深度迁移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直肠癌脉管浸润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袁权 吴树剑 +1 位作者 范莉芳 翟建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横轴位高分辨T2WI深度迁移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直肠癌患者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MRI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384例患... 目的探讨基于横轴位高分辨T2WI深度迁移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直肠癌患者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MRI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384例患者,收集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LVI状态将患者分为LVI阳性(LVI+)组81例及LVI阴性(LVI-)组303例,按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269)与验证组(n=115)。以ResNet-34为深度迁移学习特征提取的基础模型,基于瘤体分别提取深度迁移学习特征与传统影像组学特征,通过Spearman秩相关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的方法进行降维,消除冗余特征,保留最具预测价值的特征。使用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朴素贝叶斯(na?ve Bayes,NB)、弹性网络(elastic net,Enet)、梯度推进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GBM)、神经网络(neutral network,NN)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共6种机器学习算法基于传统影像组学特征、深度迁移学习特征及组合特征分别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通过Spearman秩相关及LASSO回归降维后共筛选出23个最优特征,其中传统影像组学特征6个,深度迁移学习特征17个,构建的所有模型中基于组合特征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高于单独特征模型,6种机器学习算法基于组合特征的AUC在训练组分别为0.956、0.802、0.879、0.966、0.973、0.944,验证组分别为0.924、0.868、0.901、0.892、0.817、0.905。结论基于组合特征的模型在预测直肠癌LVI状态方面具有高效能,可辅助术前个体化预测,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脉管浸润 磁共振成像 深度迁移学习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弥散峰度成像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脉管浸润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思琦 潘海宾 +2 位作者 郁伟斌 蒋璟璇 李跃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基于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序列参数图像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脉管浸润进行术前预测。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术前行DKI检查的乳腺癌患者169例,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浸润组(73例)和非浸润组(96例),按照7︰3... 目的:基于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序列参数图像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脉管浸润进行术前预测。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术前行DKI检查的乳腺癌患者169例,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浸润组(73例)和非浸润组(96例),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118例,浸润49例)和验证集(51例,浸润24例)。基于DKI参数图像提取肿块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逻辑回归联合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在测试队列中,列线图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临床模型(0.864 vs 0.725,P<0.05)。结论:使用基于DKI提取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乳腺癌患者术前的脉管浸润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峰度成像 影像组学 乳腺癌 脉管浸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st2表达与卵巢癌脉管浸润及预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蒋婧婧 张红玲 +1 位作者 付方方 王恬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9-373,共5页
目的:分析Twist2与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及脉管浸润之间的关系,探索Twist2在卵巢癌脉管浸润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KM plotter分析卵巢癌患者中Twist2 mRNA的表达与卵巢癌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肿瘤进展后生存率(PPS)的相关... 目的:分析Twist2与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及脉管浸润之间的关系,探索Twist2在卵巢癌脉管浸润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KM plotter分析卵巢癌患者中Twist2 mRNA的表达与卵巢癌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肿瘤进展后生存率(PPS)的相关性。利用癌症基因组学数据库cBioportal分析卵巢癌患者中Twist2与脉管浸润的相关性。体外实验:采用Transwell检测Twist2对卵巢癌CAOV3细胞[空白组、阴性对照组(siNC组)、siTwist2组]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分别从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下调Twist2表达后CAOV3细胞中Twist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变化。结果:①KM plotter在线数据分析结果示,Twist2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与不良预后有关,OS(HR 1.24,95%CI 1.01~1.52)、PFS(HR 1.39,95%CI 1.14~1.70)及PPS(HR 1.37,95%CI 1.08~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ioportal分析示,Twist2 mRNA表达与卵巢癌血管浸润(r=0.93,P=0.001)及淋巴管浸润(r=0.89,P=0.009)均呈正相关。②体外实验Transwell检测示,与空白组和siNC组比较,siTwist2组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5)。Realtime-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示,与空白组和siNC组比较,siTwist2组中Twist2 mRNA及蛋白、VEGFC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卵巢癌中Twist2的表达与肿瘤预后及脉管浸润密切相关,下调Twist2后,细胞迁移及侵袭穿透的细胞数明显减少、VEGFC表达降低,Twist2可能通过VEGFC来诱导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参与肿瘤脉管浸润,Twist2可能是未来卵巢癌评估预后及靶向治疗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Twist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预后 脉管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治疗前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脉管浸润 被引量:3
5
作者 董林逍 刘金金 +3 位作者 张月洁 杨紫涵 吴青霞 王梅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0,45,共7页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0例于2013年至2022年来自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训练集187人,LVSI阳性73人)和河南省肿瘤医院(验证集113人,LVSI阳性31人)接受NACT并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于轴位弥散加权成像(axial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x_DWI)、矢状位T2加权成像(sagittal T2-weighted imaging,Sag_T2WI)和矢状位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sagittal T1-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imaging,Sag_T1C)上勾画肿瘤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提取特征,利用递归特征消除算法与最小绝对值收缩与选择算法筛选影像组学特征。随后,基于逻辑回归分类器分别建立单序列模型,双序列模型及基于三序列组学特征的联合序列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性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通过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在验证集中,基于Ax_DWI、Sag_T2WI及Sag_T1C构建的单序列模型的AUC分别为0.71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05~0.829]、0.734(95%CI:0.633~0.836)和0.733(95%CI:0.626~0.841);基于Ax_DWI+Sag_T2WI、Ax_DWI+Sag_T1C及Sag_T2WI+Sag_T1C构建的双序列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63(95%CI:0.660~0.866)、0.786(95%CI:0.692~0.881)与0.815(95%CI:0.731~0.899);联合序列模型的AUC值为0.829(95%CI:0.740~0.914),高于各单序列模型与双序列模型,但联合序列模型与Ax_DWI模型、Sag_T2W1模型及Ax_DWI+Sag_T2W1模型之间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0.047)。决策曲线显示联合序列模型的临床净效益高于单序列模型与各双序列模型。结论基于治疗前mp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联合序列模型可有效预测LACC患者NACT后的LVSI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新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CE-MRI定量参数图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 被引量:12
6
作者 周静怡 李浩 +7 位作者 蒋璟璇 赵金丽 李敏达 花烨 张青 顾红梅 李跃华 田浩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33-153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定量参数图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6年1月-2021年2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术前行DCE-MRI检查的10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7︰3的比...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定量参数图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6年1月-2021年2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术前行DCE-MRI检查的10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7︰3的比例将总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72例)和验证集(37例)。在DCE-MRI定量参数图[容积转移常数(K_(trans))、转运速率常数(K_(ep))和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_(e))]上基于全肿瘤容积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采用Lasso-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的降维及筛选,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采用ROC曲线对此模型预测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的效能进行评估。结果:经降维和筛选,共7个影像组学特征与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情况相关(P值均<0.05)。这7个组学特征所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脉管浸润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在训练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6,在验证集中为0.891。结论:基于DCE-MRI定量参数图构建的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对子宫内膜癌脉管浸润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对比增强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子宫内膜癌 脉管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素不相干运动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评估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状态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米红兰 程杰军 +3 位作者 殷霞 朱莉 林聪 路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4-230,共7页
目的·探讨体素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与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DCE)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术前评估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 目的·探讨体素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与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DCE)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术前评估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早期宫颈癌患者56例,均在术前行IVIM与DCE MRI检查,分别测量癌灶最大径、肌层浸润深度(比例)以及MRI定量参数(IVIM:f、D、D^*;DCE:Ktrans、Kep、Ve)。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LVSI阳性组与LVSI阴性组,并记录患者年龄、FIGO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和MRI参数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宫颈癌发生LVSI的关联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这些关联因素用于评估LVSI情况的诊断效能。结果·LVSI阳性组与LVSI阴性组间患者年龄、FIGO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SI阳性组癌灶肌层浸润深度(比例)显著高于LVSI阴性组(P=0.000),而Ktrans值、D^*值显著低于LVSI阴性组(P=0.003,P=0.004);D值、f值、Kep值、Ve值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层浸润深度(比例)和Ktrans值与早期宫颈癌发生LVSI独立相关;两者独立诊断LVSI状态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与准确度分别为0.760与75.1%、0.723与71.4%;联合诊断的AUC为0.839,准确度为76.8%;纳入D^*值后三者诊断的AUC为0.874,准确度为87.5%。结论·宫颈癌肌层浸润深度(比例)、Ktrans值有助于术前评估早期宫颈癌LVSI状态,两者进一步联合D^*值可提高其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脉管浸润 体素不相干运动 动态对比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危险因素术前预测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脉管浸润 被引量:6
8
作者 杨燕 魏焕焕 +4 位作者 付芳芳 魏巍 吴亚平 吉祥 王梅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99,11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轴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at suppression-T2 weighted imaging,FS-T2WI)及T1加权对比增强(T1-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T1CE)序列联合临床预测因子创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术前淋巴血管... 目的探讨基于轴位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fat suppression-T2 weighted imaging,FS-T2WI)及T1加权对比增强(T1-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T1CE)序列联合临床预测因子创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术前淋巴血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MRI扫描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221例患者的病例及影像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I阳性组和LVI阴性组的临床数据,以确定LVI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ITK-SNAP软件手动勾画肿瘤全层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利用开源软件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PSS随机数字表法按8∶2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177例)和测试集(44例),并经过特征降维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基于临床预测因子是否加入影像组学模型构建了四个预测模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不同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肿瘤最大直径是直肠癌患者LVI的独立临床预测因子(P<0.05)。单独的FS-T2WI、T1CE序列以及两者联合(FS-T2WI+T1CE)的测试集AUC分别为0.757、0.802及0.869,FS-T2WI+T1CE联合临床预测因子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效能最好,测试集AUC为0.898(95%CI:0.769、0.96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以辅助临床对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术前个体化LVI预测,改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淋巴脉管浸润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脉管浸润联合肿瘤间质比对结直肠癌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邱佳辉 蔡谦谦 +3 位作者 杨彦 程非池 裘正军 黄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70-1080,共11页
目的·探讨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 目的·探讨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CRC的948例患者资料,按病理高危因素TSR、PNI、LVI分为高风险组(n=81)和低风险组(n=867),经SPSS软件进行1∶1病例匹配后得到高风险组67例。低风险组67例,比较高风险组患者和低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并使用该课题组106例结直肠癌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数据进行验证。比较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的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与低风险组患者中位OS(31.1个月)相比,高风险组患者中位OS(27.7个月)缩短,预后更差(P=0.000)。经过配对后发现具有神经脉管浸润阳性联合高肿瘤间质比特征对预测CRC预后的价值更大,并且在TMA数据中也得到了验证。结论·神经脉管浸润阳性联合高TSR的CRC是一类预后不良的CRC,可以弥补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病理分期系统对预后预测的缺陷,可以用于预估CRC患者术后病情发展及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预后 病理 神经浸润 脉管浸润 肿瘤间质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术前多参数MRI的深度迁移学习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10
作者 郭冉 彭如臣 +3 位作者 李艳翠 沈秀芝 郝攀 信瑞强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6,82,共8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术前多参数MR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建立模型,以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术前多参数MR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建立模型,以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23年7月本院18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EC患者的临床信息及术前MRI图像。并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31例)和测试集(56例)。在轴位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及对比增强T1加权图像上手动勾画病灶感兴趣区。采用ResNet50、ResNet101及DenseNet121网络建立12种DTL模型,接着,采用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三种决策级融合方法建立融合模型,并从中选取最佳模型作为最终的DTL模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临床特征后建立临床模型,并使用logistic回归联合DTL和临床特征建立DTL-临床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诊断EC患者LVSI的效能,通过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校准曲线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探讨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测试集中,基于ADC图像建立的ResNet101模型在诊断EC患者LVSI时表现出最高的AUC值,为0.850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36~0.963]。。采用平均值融合方法建立的融合模型,在测试集中AUC值最高,达到了0.932(95%CI:0.868~0.996),为最佳DTL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是EC患者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DTL-临床联合模型在测试集中AUC为0.934(95%CI:0.871~0.997),诊断效能优于临床模型[AUC为0.554 (95%CI:0.436~0.671),P<0.001],与DTL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9)。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P=0.814及0.402),DCA显示临床净获益更大。结论 基于术前多参数MRI建立的DTL模型,以及将DTL特征与临床特征相结合建立的联合模型,能有效预测EC患者LVSI状态,诊断效能优于临床模型。DTL在小样本EC的MRI数据中表现优异,为LVSI术前预测提供重要临床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增强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与脉管浸润的关系
11
作者 郭诗琪 谢昱娇 +8 位作者 李庆洋 陈思屹 孙嘉鸿 高兆凤 梁俊青 陈玉辉 鲍宝石 朱荔 王建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5年第7期847-854,共8页
目的探究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与脉管浸润(LV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乳腺DCE-MRI检查的508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 目的探究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与脉管浸润(LV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乳腺DCE-MRI检查的508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资料。根据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LVI阳性(LVI^(+))组(n=79)与LVI阴性(LVI^(-))组(n=429),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I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与LVI^(-)组相比,LVI^(+)组年龄<45岁者占比(44.3%vs.27.0%,P=0.002)、非肿块样强化(NME)者占比(31.7%vs.17.7%,P=0.004)、Ki-67表达率(40.0%vs.30.0%,P<0.001)、Ki-67高表达占比(94.9%vs.78.1%,P=0.001)、Luminal B型占比(76.0%vs.60.1%,P=0.008)、腋窝淋巴结阳性率(72.2%vs.31.5%,P<0.001)增高,Luminal A型占比(2.5%vs.21.5%,P<0.001)降低。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OR=0.468,95%CI 0.280~0.783,P=0.004)是LVI的独立保护因素,NME(OR=1.987,95%CI 1.126~3.444,P=0.016)是LVI的独立危险因素;与Luminal A型相比,Luminal B型(OR=10.482,95%CI 3.164~64.923,P=0.001)、HER-2过表达型(OR=11.571,95%CI 2.755~79.341,P=0.003)和三阴性型(OR=8.433,95%CI 1.985~57.908,P=0.009)患者发生LVI的风险增高。结论年龄≥45岁是LVI的独立保护因素,NME是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分子亚型中,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的患者LVI发生风险均高于Luminal A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浸润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非肿块样强化 分子亚型 浸润性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影响因素
12
作者 郝敏 郑晓丹 +4 位作者 魏雪静 马楠 蒋沫怡 朱夏琴 李松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29-533,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5月167例手术病理诊断低级别(G1、G2)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年龄、是否绝经、异常阴... 目的探讨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5月167例手术病理诊断低级别(G1、G2)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年龄、是否绝经、异常阴道出血时间、合并代谢综合征、CA125升高(≥35 U/ml)、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占位、合并子宫腺肌症、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09分期9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P<0.05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67例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中,LVSI 24例(14.4%)。对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4项因素(异常阴道出血时间≥4个月、CA125升高、合并子宫腺肌症、分期Ⅱ期及以上)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期Ⅱ期及以上(OR=7.357,95%CI:2.140~25.288,P=0.002),CA125升高(OR=4.883,95%CI:1.612~14.794,P=0.005)为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LVSI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FIGO 2009分期Ⅱ期及以上、CA125≥35 U/ml与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LVSI有关,间接提示淋巴结转移风险,术前应高度关注,以便制定更为精准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低级别 子宫内膜样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T2WI的深度学习与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宝金 龙先凤 +4 位作者 吴朝霞 梁莉莉 卢子红 甘武田 朱超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目的观察基于MR-T2W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术... 目的观察基于MR-T2W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病例,其中70例LVSI(+)、108例LVSI(-),按照8∶2划分为训练集[142例,54例LVSI(+)、88例LVSI(-)]和测试集[36例,16例LVSI(+)、20例LVSI(-)]。对临床因素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LVSI(+)独立预测因素。使用DTL方法和传统影像组学方法提取矢状位T2WI图像中病灶的DTL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DTL特征数据集、影像组学特征数据集和DTL特征与影像组学特征融合的数据集,分别以t检验、Pearson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对训练集各特征数据集进行特征降维,以其最佳者构建影像组学(radiomics,Rad)模型、DTL模型、融合模型(Rad+DTL模型),并筛选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基于上述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评分与临床独立因子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淋巴结转移、粒细胞比率均为LVS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Rad+DTL模型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高于Rad+DTL模型(0.984 vs.0.966,P<0.05;0.912 vs.0.759,P=0.05)。联合模型的校准度较高,临床净收益更大。结论基于MR-T2WI的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可有效预测宫颈癌LV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深度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赢 孙美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6-220,234,共6页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被认为是早期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对于L...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被认为是早期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对于LVSI进行准确评估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手术方式的选择。常规MRI仅能通过形态学对LVSI进行评估,MRI功能序列可以通过定量参数评估LVSI状态。本文介绍了多模态MRI在LVSI评估中展现出的临床价值,旨在通过查阅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多模态MRI评估LVSI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通过多模态MRI评估局灶性或弥漫性LVSI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 扩散加权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 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子宫颈癌脉管间隙及宫旁浸润危险因素1245例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熊莉莉 张涛红 +5 位作者 余慧 胡娇娇 王伟红 王小伟 刘英 安瑞芳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及宫旁浸润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接受手术治疗1245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及宫旁浸润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接受手术治疗1245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根据是否LVSI及宫旁浸润分为LVSI组、无LVSI组和宫旁浸润组、无宫旁浸润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脉管及宫旁浸润危险因素。结果:1245例LVSI率14.1%(175/1245),宫旁浸润率1.85%(23/1245)。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的发生与病灶类型、病理类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子宫颈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切缘阳性、宫旁浸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淋巴转移情况分层分析发现,在淋巴未转移组LVSI的发生率与年龄、病灶类型、病理类型、子宫颈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类型为内生型、病理为鳞癌、子宫颈深肌层浸润和淋巴转移相较于非内生型、非鳞癌、子宫颈浸润浅肌层、无淋巴转移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是发生LVS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宫旁浸润与病灶类型、子宫颈浸润深度、累及阴道、累及宫体下段、切缘阳性、淋巴转移、LVSI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灶类型为内生型、累及宫体下段、淋巴转移相较于非内生型、未累及宫体下段、无淋巴转移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是发生宫旁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子宫颈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内生型的子宫颈鳞癌患者更可能发生LVSI;病灶类型为内生型、累及宫体下段、淋巴转移的患者更可能发生宫旁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脉管浸润 宫旁浸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定量动态增强MRI在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白志强 史洁 +1 位作者 段小慧 沈君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容积定量动态增强MRI (quantitative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qDCE-MRI)的半定量和定量参数在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spaceinvasion,LVSI)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7年7月... 目的探讨容积定量动态增强MRI (quantitative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RI,qDCE-MRI)的半定量和定量参数在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spaceinvasion,LVSI)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25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宫颈鳞癌的初诊患者,所有患者分期高于IA期且术前均行常规MRI及qDCE-MRI检查,qDCE-MRI数据运用Extended ToftLinear双室模型计算半定量参数[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最大斜率(maximumslope,MaxSlope)、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和对比剂最大浓度(maximum concentration,MaxCon)]以及定量参数[容积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effluxrateconstant,K_(ep))、细胞外血管外间隙体积分数(extracellular-extravascular volume fraction,Ve)和血浆体积分数(plasma volume fraction,V_p)]。采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qDCE-MRI参数在有LVSI和无LVSI两组之间的差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DCE-MRI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 DCE-MRI参数中, AUC在LVSI阳性及阴性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6),LVSI阴性组AUC为2.012±1.969,阳性组为3.188±1.993。以1.258为临界值,AUC预测宫颈鳞癌LVSI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60、0.900和0.667,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其余各参数在LVSI阴性组和阳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DCE-MRI半定量参数AUC可有效预测宫颈鳞癌的LV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动态增强 磁共振成像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水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黎明 冯同富 +1 位作者 陈徳军 张雅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究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对术后淋巴结转... 目的探究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对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行手术治疗的496例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术前病理分级、绝经与否、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有无LVSI、外周血NLR、子宫病变部位特殊与否、术中测量的病灶直径、腹水细胞学检查结果等),统计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并筛选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随访24~32个月,分析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496例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42例(8.47%)。无淋巴结转移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有淋巴结转移者(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A125水平≥35 U/L、有LVSI、外周血NLR>3.40均为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血清CA125水平≥35 U/L、有LVSI、外周血NLR>3.40的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危险性更高,监测上述指标有利于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腺癌 淋巴结转移 糖类抗原125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MRI定量参数评估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丽美 王峻 +3 位作者 武文奇 张毓婧 张润梅 牛金亮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3-107,120,共6页
目的探究合成MRI的定量参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T1)、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T2)、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在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 目的探究合成MRI的定量参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T1)、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T2)、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在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2020年5月至2022年11月首次因疑似宫颈癌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患者。患者术前行盆腔常规MRI平扫、合成MRI矢状位扫描,测定肿瘤实质区的T1、T2、PD值。根据LVSI状态,将受试者分为LVSI阳性及阴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U检验,比较两组间T1,T2和PD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参数独立及联合分析在预测宫颈鳞癌LVSI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名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其中LVSI阳性51例,LVSI阴性29例。宫颈鳞癌LVSI阳性组的T1值[(1191.60±101.17)ms vs.(1316.58±107.42)ms]和T2值[(80.72±5.62)ms vs.(89.79±7.43)ms]低于LVSI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T2值诊断宫颈鳞癌患者LVSI状态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98、0.850。T1和T2值联合诊断的AUC值为0.88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T1和T2联合诊断与T1、T2值独立诊断的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成MRI定量参数有助于术前评估宫颈鳞癌的LVSI状态,为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宫颈鳞状细胞癌 合成磁共振成像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_(2)WI和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易 冯峰 +3 位作者 傅爱燕 杨彦松 葛亚琼 龚海鹏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4-501,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T_(2)WI和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对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预测价值。方法:将9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纳入研究,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6例)和验证集(26例)。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在横轴面T_(... 目的:探讨基于T_(2)WI和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对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预测价值。方法:将9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纳入研究,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6例)和验证集(26例)。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在横轴面T_(2)WI和对比增强T_(1)WI(T1CE)上选取病灶最大层面沿肿瘤边缘勾画ROI,应用AK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mRMR和LASSO回归分析对提取的纹理特征进行初步筛选,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合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应用ROC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模型、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模型和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影像组学列线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T_(2)WI和T1CE图像上分别提取病灶的396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14个具有最大诊断效能的纹理特征。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包含FIGO分期、分化程度和Radscore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影像组学列线图的预测效能优于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模型(训练集中,AUC:0.96 vs.0.70;Delong检验:Z=4.04,P=5.415e-05;验证集中,AUC:0.87 vs.0.71;delong检验:Z=1.24,P=0.02)。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风险阈值为0.01~1.00时使用影像组学列线图对预测宫颈鳞癌LVSI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大。结论:基于双序列MRI构建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对宫颈鳞癌LVSI情况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作为一种术前评估的无创性影像学生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鳞癌 影像组学 列线图 磁共振成像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指标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风险的列线图构建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媛 杜俊宏 +2 位作者 宋开蓉 陈思璐 杨永秀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同时使用R语言构建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LV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用于术前预测LVSI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行子...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同时使用R语言构建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LV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用于术前预测LVSI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行子宫切除及淋巴结切除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68例的术后临床病理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子宫内膜癌LVSI的高危因素。建立预测子宫内膜癌LV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然后使用一致性系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性能和符合度。结果:2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共有56例出现LVSI,阳性率20.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癌抗原125(CA _(125))>35 U/ml,肌层浸润深度≥1/2、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类型)和低分化(组织学分级)是子宫内膜癌LVSI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2.695(95%CI1.244~5.838),4.844(95%CI 2.302~10.191),0.220(95%CI 0.073~0.665),6.495(95%CI3.056~13.807)。用于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有良好的一致性系数(C-index=0.835)和良好的校准(预测值与真实值符合度平均绝对误差0.025)。结论:基于术前CA_(125)>35U/ml,肌层浸润深度≥1/2、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类型)和低分化(组织学分级)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区分度,且列线图符合度好,可用于术前评估LVS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